摄影艺术语言的本体力量

来源 :上海艺术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t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兰·德波顿在著名的《身份的焦虑》中说:艺术作品能够在不知不觉当中,潜移默化地向我们揭示我们的生活状态。它们有助于引导我们更正确、更审慎、更理智地理解世界。
  摄影,作为一种艺术,有他本身特有的语言。正像应该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一样,也应该用艺术语言来研究艺术。摄影艺术的美,存在于自然的韵律之中,存在于社会的真实之中,存在于人的精神情趣之中。
  摄影的进程中的思想变革
  就摄影而言,最先使用“纪实”一词的是20世纪初法国摄影家欧仁·阿特热。纪实这个词源于拉丁文的“docere”,意思是“教导”。纪实照片的功能不止于传达信息,他还教导观众从他所透露的真相认知社会的某个层面。记录社会生活的摄影,与单纯的记录摄影不同之点是,将拍摄到的内容强烈诉诸于人民的个体报道性质的意思。纪实摄影表现摄影家对环境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追求……纪实摄影家以冰冷的机器记录边缘景象或被人有意无意间“忽视”的事实,却往往能借着影像的力量,使摄影成为参与改造社会的工具。从纪实摄影发生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来看,它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不言而喻。纪实摄影史就是一部摄影家对人世间的不公、黑暗、动乱、冷漠……进行记录、表述与传播的历史。通过影像,他们达到宣传鼓动,进而促进社会变革,使人间更美好的目的。
  在当下,摄影技术在飞速发展。摄影艺术媒介的多样性——数字摄影,现代技术带来新的可能。在银盐呈现影像的时代,我们用“历史”、“文献”、“真实”等凝重的词语来对摄影最重要的品质进行描述。这也体现了摄影对人类的贡献,即无限接近和再现现实世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数字编码逐渐代开始替化学银盐,数字影像后期可修改的特性,已经让人们对摄影可以用瞬间定格永恒的手法忠实的见证现实、复制现实产生了质疑。挑战摄影“真实”的终极目标是数字影像最显著的特点,对摄影就有不可思议的颠覆性。短短20多年尚未定性的发展,让摄影本来就短暂的历史脉络产生了审美判断上的断裂危机。传统摄影运用的减法原则,让照相机的边框去重构现实世界,带来粗糙而鲜活的影像美感。数字影像改变为和绘画一样的加法原则,画面内的景物可以重新有目的的安排、重组,粗犷的影像气质变为精致,生动直观的影像特质大为削减。传统摄影语言特有的美感在消失。
  在摄影艺术的历程中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给摄影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拓展空间,但其本体语言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很多人迷失了方向。
  数字影像的分析与优势
  瞬间性,这个现代摄影所固有的属性被消解了,有瞬间来佐证摄影画面的真实存在变得不再唯一。数字影像语言与传统银盐时代语言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摄影视觉语言不仅建立在技术的基础上,也建立在时代的思维和文化的地域性之上。数字影像艺术在进行由互联网、数字信息传播等立体构建的21世纪人的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新的思想有新的影像来阐述,他们有必然的与视觉的历史相联系,与视觉的传统相联系。数字影像在色彩、色调、微观细节的调整上有很大的、区别于传统银盐影像的视觉表达空间。通过数字技术处理的画面中的物体,可以自由地赋予色调,去自然地进行21世纪以来关于潜意识和内心探索的视觉表达。这样,想象的世界和现实存在的世界的界限被数字影像世界统一为一体了。数字影像艺术不一定只是虚构世界,他也可以承载传统摄影与客观世界的密切关系,不仅如此,重要的是获得一个重新看世界的角度和方法。
  所以,数字摄影同样具备它特有的本体语言,这种本体语言力量是在传统摄影语言基础上的拓展,它使摄影本体语言有了更广大的表现空间。
  数字影像和当下摄影观念存在的问题
  数字影像处理应该表现21世纪的思维,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超现实主义的层面。因此,数字影像艺术创作时,拼贴,或者简单使用PHOTOSHOP软件中的一些滤镜工具,将一些视觉影像,特别是符号合成在一起,是不足以称之为艺术创作的。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玩世现实主义、波普、艳俗等以图像为中心的艺术表达之后,“图像化”成为一种潮流,并因商业成功而广为流行。一时间,五花八门的图像从各个角落涌现出来,充溢于我们的视野。但是,如果稍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当下流行的“图像化”作品与20世纪90年代的图像作品并不相同——它们更多的只是一种符号展示,一种策略性技术,而不再是现实问题的思考。
  艺术现在正丧失着它宝贵的气质。艺术必须符合标准和评级,我们的美学与消费就正被那些市场策划,繁复的编码以及传媒评级所操控着。现在,在大街上行走的任何一个人,都能毫不迟疑的掏出相机来拍摄他认为需要拍摄的东西。傻瓜相机、比傻瓜相机更傻瓜的手机,全世界每一秒钟可以产生数以万计的电子影像,照片像潮水一样汹涌泛滥,同样,潮水退去的时候,沙滩上空空荡荡,什么也没有留下。数码技术飞快地拆除所有它可以攻克的藩篱,一马平川任意驰骋确实给人自由的快感,所有边界都被模糊之后,另一种焦虑和迷失接踵而来:坐标在那?行为如何定义?所有人都能举起相机的时候,照片已经成为视觉和经验的符号时,摄影在哪里?
  所以,回归摄影,不管选择哪种技术手段,应以发挥媒介语言的本体力量来思考。要表现内心的真实!
  内心的真实
  内心的真实是最具感染力的。作为摄影艺术,具备两种真实。一种是相机记录的真实,是摄影最为根本的属性。一种是作者内心的真实,记录的内容是客观真实的,记录的作者是主观的,作者可以有选择的拍摄,主观是在表达作者内心的真实。这里我想联系当下非常流行的LOMO摄影,LOMO是一种对待摄影的态度,不是分类与时尚符号。我不喜欢把摄影分为花、鸟、虫、鱼等,态度的分类可能更有意思。LOMO的主观角度结合媒介所产生的偶发状态是真实的美,是媒介语言本体力量所产生的美。偶发具有陶瓷和绘画的特性,控制与灵动、心灵与材料的对话、神秘与孕育,这些也在胶片的温度中呈现。胶片银盐确有触觉般的灵动,通过水温和体温的交融呈现肌肤般的颗粒。数字影像给创作带来新的创作空间,带来它特有的语言审美。
  艺术的语言有各自的审美特征,它们在符合自己的环境中产生特有的美。这种美适合这种媒介,数字摄影也好,银盐摄影也好。媒介的技术有先后和发展,媒介语言所带来的美是不分优劣的。摄影语言的本体力量是摄影艺术特有的美。阿兰·德波顿在著名的《身份的焦虑》中说:艺术作品能够在不知不觉当中,潜移默化地向我们揭示我们的生活状态。它们有助于引导我们更正确、更审慎、更理智地理解世界。
其他文献
1922年8月,在陈炯明叛变,孙中山到达上海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苏俄政府特使越飞以及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等,在莫利爱路孙中山寓所(即今香山路7号孙中山故居)先后多次交淡讨论中国社会和革命问题,并最终达成共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帮助国民党改组,实现国共合作,推进中国革命运动,李大钊就是由孙中山主盟,第一个加入了国民党。9月4日孙中山在寓所草坪上召开了旨在改进国民党的第一次会议,马林应邀在
CLDS2014数据显示,大学扩招对于缩小重点学校制度所导致的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但这一作用效果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增强逆概率加权(AIPW)模型指出,在扩招
冯守国 1948年出生,祖籍浙江宁波。毕业于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69年赴大西北河西走廊,曾担任甘肃省工艺美术厂副总工艺师,甘肃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主任。1993
本文对1978-2017年间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状况进行了国际比较,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和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高等教育毛入
20世纪的中国绘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世纪初在艺术观念和形式方面探寻变革,张扬艺术个性,到世纪中期的艺术臣服于政治斗争,限制艺术的个性色彩,使艺术成为人与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