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徭薄赋 仁者心声

来源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d0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柳宗元生活的时代,唐帝国正由盛转衰,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内战连年不断。由于安史之乱,大批农民破产逃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本文通过永州蒋氏宁可冒死捕蛇也不愿缴纳重赋的典型事件,描写了处于政府横征暴敛下的农民的痛苦生活,说明了赋敛之毒甚于毒蛇的道理,表现了作者反对暴政、同情人民疾苦的进步思想。
  本文的结构十分严谨,紧紧抓住“赋敛之毒甚于毒蛇”这个中心层层推进,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
  第一段重在写毒蛇之“异”,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描绘:一是颜色之异,二是毒性之异,三是用途之异。因而皇帝发布命令,一年征两次,可以抵消应交的租税。从那以后,“永之人争奔走焉”, 作者只用了“争奔走”三个字,就把永州百姓争先恐后冒死捕蛇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接下来的几段是全文的重心。由“异蛇”引出主人公蒋氏,先写蒋氏三代捕蛇之“利”,继而写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几死者数矣”。一个“且曰”,将写“利”转为写 “害”,再用蒋氏的神情“貌若甚戚”生动地写出了“捕蛇”并非好事,“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悲苦。明明是备受毒蛇之苦,却说独享捕蛇之利,在这极为矛盾的境况中,更见其内心的酸楚。
  作者接下来说:“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他在为蒋氏的不幸遭遇悲痛的同时,好心地提出了一个使其摆脱危险的办法,句子简短,语气急促,而且连用了三个“若”,表明“余”是在面对面地与蒋氏交谈,态度是诚恳的,帮助对方的心情是急切的,办法也似乎切实可行。可出乎意料的是,蒋氏并没有接受,他“大戚,汪然出涕曰……”,讲的一番话态度同样恳切,语气也十分肯定,表明了毒蛇虽可怕,但赋敛之毒更可怕。
  蒋氏的这一番话,以他“以捕蛇独存”和乡邻们“非死则徙”相对比,以他“弛然而卧”和乡邻们将受悍吏袭扰相对比,以他“一岁之犯死者二”和乡邻们“旦旦有是”相对比,说明捕蛇之不幸,确实“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蒋氏的话,发自肺腑,带着血泪,听来怎不令人心碎?
  在全文边叙述、边议论,间或抒情的写法中,最后的一番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说“苛政猛于虎”强调的是一个“猛”字,那么,本文就紧扣一个“毒”字,既写了蛇毒,又写了赋敛之毒,并且以前者衬托后者,得出了“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结论。
其他文献
[备考指津]    结构是作文的骨架。日本著名作家小林多喜二说:“正如结构二字的字面含义是盖房子一样,不管你的目的多么高尚,材料多么优良,如果盖得不好。摇摇晃晃,结果是毫无用场。”这段话揭示了结构——这看似形式的部分,对文章成败的意义。  其实,不仅作文讲究结构,建筑、绘画、音乐……哪一种艺术形式在结构上不是殚精竭虑、务求其美呢?  对于作文结构美感的营造,我想同学们也能说出个一二三四条来。  譬
在平時学习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会犯一些令人后悔的错误,有的是因为思维上的漏洞,也有的是因为“粗心”,很多同学考试过后都很自责.怎样减少甚至杜绝那些令人惋惜的错误的发生?老师建议大家首先要找出错误的背后原因,努力从自身内部增强“免疫力”,提高战斗力!下面通过几道典型例题进行分析,希望大家对照之后认真反思.
人生道路上如能学会放手,内心定然会多一份安宁、多一份坦然。因为,那意味着你有了一颗仁爱之心。  我童年时居住在一个老旧的小区,家里有着一个大大的阳台。有一天,一只小麻雀突然闯入了阳台,扑棱着翅膀懵懵懂懂地乱飞乱撞。我惊喜得大叫起来,全家人也因此感到十分兴奋。我们合力抓住了它。我端详着它,心中的快乐像是一只红气球,飘飘悠悠地飞着,满足,充盈,甚至感到一阵阵眩晕。这只麻雀是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精灵,棕灰
一  她在文具盒里发现了一张纸条。  她的文具盒,用了好多年,涂在面上的一层漆,早已磨得破败不堪。她不能换,因为家里穷。  因为穷,不得不忍受同学们嘲笑的目光;因为穷,对很多东西慢慢失去了信心。  可那张纸条却是不同的,带着精致的暗花纹,躺在她的文具盒里,像一个走错了家门的孩子。纸条上面用黑色钢笔刚劲有力地抄了一首小诗——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她默默地叹了口气。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黑白
戏曲:  你好!我知道,随着新文化的崛起,人們注定会失去很多。但我没想到,第一个淡出我生活的偏偏是你。  你知道吗?不久前,在千灯游玩时我无意间听到了你,你的悠扬婉转唤起了我曾经的记忆。  小时候,你从收音机里传来。时而如鸟鸣般清脆悠扬,时而如小溪流水般跳跃婉转,时而如猛浪拍石般低沉磅礴……绵长动听的你深深打动了我。  那时,奶奶家旁是一间戏剧厅,几乎每天都有人在表演。我常常与奶奶去那里,享受你带
《送行》讲述了“我”在车站送朋友时,目睹勒罗送行的故事。一个故事,展现了两种“送行”,体现了诸多异乎寻常的特征。细细品味这些特征,会悟出人物复杂的生活况味。  特征之一:朋友关系的送别双方竟然都很尴尬  文中提到的第一种送行,双方是朋友关系。送别时,大家都很尴尬,只能“制造谈话”。一阵无聊的对话之后,是长时间的沉默。“有个人强作笑颜,对旅行者点点头,打了个哈哈,对方同样应一声,报之以点头和微笑”,
倾听心声 缓解压力 树立信心    问:我喜欢我们班的一名男生,可是我不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没有跟他相处过,也不了解他,甚至连一句话也没有和他说过,况且我估计自己也没有机会与他相处。初中是一个很忙的时期,面对中考,我该怎么办?是该放下,认真地学习,还是一边这样默默地喜欢他,一边学习呢? (斑 斓)  答:学习和“他”对你来说,不是一个选择题,你是学生,必须学习并且必须是认真地学习;至于他,也许你一
考点透视  这里的“文化”特指“地方文化”。各种地方文化与主流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了参差多态、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地方文化资源是语文学习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汲取地方优秀的文化营养,可以帮助同学们加强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感,提高文化品位和语言水平。  文化特色专题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以文化的姿态关注地方文化。地方文化丰富多样,比如地方的历史沿革、环境建筑、山川名胜、名人轶事、方言土语、传统习
“这世界绝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在心底嘶吼了经年后,我终于出发了。30岁,一个人,一台相机,一场迟到的远行。  当我终于站在了拉卜楞寺的转经长廊前,当那艳丽却又斑驳的转经筒如红尘般轰隆隆滚动时,我突然却步了。我踌躇着。我不知道,在这举目皆是虔诚之地,神是否会容忍一个抱佛脚的孩子临时的哭泣。  清冷的空气,刺透人的心肺,那仿佛来自远古的吟唱,如奔马般震踏着我的灵魂。不可再犹豫了,如织
地球是圆的,所以本不存在哪里是尽头。但我们筑起了围墙。围墙里面的我们无比安全,却也只能看到天空那小小的一隅,落下无尽的悲哀。  “冲啊,杀啊!”“嘚嘚嘚……”战火再次燃起,熊熊烈火烧到中原。为了抵御匈奴人的入侵,秦始皇下令修建保卫国家的围墙——长城,日夜不停,劳民伤财。那一道长长的保护线,给人民带来了安康。现如今,长城已经在风风雨雨中变得脆弱,也不再被用来抵御外族的侵略,可它却成了中华民族勇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