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技术在脑卒中康复训练中的疗效观察

来源 :健康体检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rz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技术在脑卒中康复训练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某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诊治的134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技术。两组患者的康复治疗持续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和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两组的并发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和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7例出现感染、血肿、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0.1%。观察组5例出现感染、血肿、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7.2%。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技术在脑卒中康复训练中的应用能有效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自我管理能力,安全性好。
  【关键词】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技术;脑卒中;康复训练;疗效观察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某医院诊治的脑卒中患者13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7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55.13±5.09)岁;平均体质指数(22.45±3.14)kg/m2;平均病程(12.19±1.39)月;发病类型:脑梗死60例,脑出血7例;病变部位:左侧34例,右侧33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55.33±4.19)岁;平均体质指数(22.11±4.59)kg/m2;平均病程(12.22±1.02)月;发病类型:脑梗死59例,脑出血8例;病变部位:左侧36例,右侧31例。2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体质指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传统康复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脑神经功能康复等,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康复、自我监测等。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NJF治疗。具体康复内容包括:(1)建立康复管理团队。邀请2名神经科医师、1名理疗师、2名主治医师、3名护士组建康复管理团队,进行统一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治疗计划,建立微信群,定期推送信息,制定针对性的脑卒中偏瘫自我管理康复指导手册。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定期为脑卒中患者提供疾病健康教育知识,通过动机干预和行为技能训练,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2)康复训练过程。(1)康复教师使用njf并发送适当的密码和适当的视觉刺激,以引导患者在正确的方向上进行正确的运动。(2)在训练期间,康复教师应不断与患者沟通,以提高患者在训练期间的注意力。(3)通过适当的阻力运动和关节牵引,刺激患者本体感受器,提高本体感受器兴奋性,促进患者运动协调。(4)康复教师协助患者进行坐姿平衡训练、站立训练和重心转移训练。坐姿平衡训练:坐起后,患者在康复教师的协助下坐在床边,非瘫痪侧握住床头栏杆或抓住床边以保持坐姿平衡。随着坐姿平衡能力的提高,非瘫痪侧可在身体前方手持手杖,保持坐姿平衡;当患者感觉坐姿与棍子的平衡相对放松时,采取末端坐姿,将两上肢置于胸前,用非瘫痪侧的手在下方拉动瘫痪侧的肘关节,保持两肩平行对称,躯干直立,然后以脊柱为轴旋转上身;当患者能够轻松完成上述动作时,康复教师让他直立坐在床边,双腿略微分开,双手交叉手指并互相握住,瘫痪侧拇指朝上,上身前倾,两侧肩关节略微向前弯曲,他的肘关节是伸直的,这样他的手就可以尽可能地接触到脚的表面。上述行动在患者的能力范围内,至少每天一次。站立训练:康复教师协助患者佩戴踝关节矫形器,引导患者用脚站立;稳定髋关节和膝关节,引导患者主动收缩股四头肌和胫前肌;患者的上肢平放在手术台支架上,站立时间基于患者的耐受性,20分钟/次,每天一次。
  1.3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患者治疗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自我管理能力是指患者对其执行特定行为的能力的理解。一般来说,自我管理能力强的人会选择适合自己能力和挑战性的任务,而自我管理能力低的人则容易出现焦虑和退缩行为。此外,自我管理能力还可以为解释、纠正和预测患者的行为提供系统的指导,特别是在评估中风患者的康复效果方面。本研究結果显示,两组康复治疗后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分均显著高于康复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从机制上看,njf可以为患者提供专属、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并结合持续的标准化健康指导,使康复训练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从而不断增加患者的行为动机,改善患者的健康行为。
  结论
  综上,在脑卒中康复训练中的应用NJF,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且安全性也较高。
  参考文献:
  [1]杨晓静,赵辉.优质护理配合NJF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9(19):72-73.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9[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7,50(3):168-171.
  [3]靳亚鲁,方诚冰,薛娜,等.PNF技术结合立位下健肢抗阻迈步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8,33(1):11-14.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为了研究中药炮制方法对含苷类药物疗效的影响和毒副作用的影响。方法:选取定点医院2020年8月—2021年8月进行中药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利用随机分组法将60例患者划分为两组,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服用未经中药炮制处理的含苷类药物,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服用经过中药炮制的含苷类药物。对两组患者毒副反应状况和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毒副反应发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在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疾病临床治疗过程中阿奇霉素和左氧氟沙星分别应用所取得的具体医治效果。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节选了,从2020年1月到10月期间到我院诊断病接受治疗的患有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共计70例病患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分为普通小组和比对小组,分别针对两者患实施左氧氟沙星和阿奇霉素的药物治疗方案。结果 使用阿奇霉素药物治疗的比对小组在有效率、恢复时长等方面均要显著好于
期刊
【摘要】目的:将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在中风偏瘫患者治疗工作中,对患者身体各项评分和BI评分的影响作为探究方向,分析改善措施。方法:为得到有效结果,本次截选收治的100名中风偏瘫患者,所选中风偏瘫患者检查时间在2018-4月~2020-6月中,分为两组,两组患者的区分方式为应用于治疗的干预措施,对照组以中医针灸治疗作为干预方式,观察组患者选择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为确定治疗效果差异,对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探讨肺癌化疗患者睡眠质量与负性情绪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以肺癌化疗患者64例为对象,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睡眠质量进行评估,0-10分表示睡眠质量良好,为研究组(32例),11-25分表示睡眠质量差,为参照组(32例),对比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应对方式评分。结果 研究组HAMA评分、HAMD评分、应对方式评分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肺癌化疗患者的睡眠质量受
期刊
【摘要】在我国中医药不断发展与提高的过程中,在中医临床上应用中药饮片的范围逐渐更加广泛,而中药炮制技术作为重要的传统特色技术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而中药炮制技术的传承与发展成为当前十分重要的一项重点工作。本文针对文化自信视野下中药炮制技术传承与发展进行深入性的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文化自信视野下;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发展  在我国传统医学临床上,中医药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在临床应用的過程
期刊
【摘要】目的:了解人工泪液联合中药熏蒸治疗干眼症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干眼症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滴用人工泪液每日4~6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药熏蒸,比较临床疗效和病情改善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和病情改善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具体为: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2%,FL为(5.61±0.53)分,Slt为(3.78±0.57)mm。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FL为(2.18±0.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阿莫西林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及药学作用。方法:服用阿莫西林所致不良反应患者取样43例,均为我院2020.03-2021.03接诊,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不良反应类别及出现不良反应的时间,分析药学原理。结果:43例不良反应患者中有53.49%(23/43)为皮肤过敏,占比最高,60.47%(26/43)的患者在用药1~7d出现不良反应,所占比率皆高于其余用药时间段,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期刊
【摘要】目的:针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应用鼻内镜下咽鼓管手术进行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于我院患者中选择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纳入实验组60例、对照组60例,分别应用鼻内镜下咽鼓管手术治疗或常规治疗。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对比的P值均在0.05以下。结论:鼻内镜下咽鼓管手术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良好。  【关键词】鼻内镜下咽鼓管手术;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效果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泌尿外科手术病人术后留置尿管引起躁动不安,以及并发其他风险的规避方法,从而提高患者术后放置尿管的舒适度。方法: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选取我院入院治疗尿路疾病需要放置尿管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采取静脉注射纳布啡后留置尿管,为A组,A组组20例,注射0.10mg/kg纳布啡,B组20例,注射0.15mg/kg纳布啡。另外20例先进行表面麻醉(2%利多卡因胶浆
期刊
【摘要】探究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临床内科治疗效果。方法:研究人员选取了其所在医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之间收治的122例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干预组各61例,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两组患者不同的药物治疗方式,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止血效果、溃疡愈合情况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组患者止血的总有效率较高,患者溃疡愈合情况整体更好,生活质量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