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jianfa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还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完善其对道德的认识,发展其道德能力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职责之一。本文主要探讨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及方法,以期唤醒广大教师与学生对德育的重视,将德育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
  一、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处于低中级阶段。根据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处于前习俗水平和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力取向阶段,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只会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习俗水平也包括两个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与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已经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大都处于这一水平,但这一水平的道德判断还没有超出世俗的法律和规则权威的标准,只停留在外部的道德水平。
  因此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完善其对道德的认识,发展其道德能力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职责之一,而语文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到描绘美丽多娇的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的意义。”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双重职能,既要进行知识教育,也要潜移默化地进行道德教育。另外,由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是与人紧紧相连的,是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紧紧相连的,是与人的具体的生命活动紧紧相连的。”所以在小学语文中进行德育渗透成为语文学科的重要“职责”。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作为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赋予了小学语文德育任务,而不是作为外在的、附加的以存在。
  二、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1.重智轻德的教学观,忽视了德育的目标。德性和智性本是生命之魂,“学生进学校求学理应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陶冶和扎实有效的科学文化教育,是年轻的鲜活的生命健康成长”。然而急功近利的思想、学而优则仕的观念、重智轻德的教学观扭曲了教育的本质,使教育不再以人为本,而是以分为重,以学习成绩为主,把成绩作为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在学校教学中,“德育是软任务,口里说说的,而抓知识是硬任务,有的甚至是迷信分数,对分数顶礼膜拜。”分数、升学率成为教师教学的核心,德育流于形式,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渗透就更是只闻其有,未见其实。很多课堂中,“只是把语文课文的中心思想抽出来了略加阐释便结束了,很少联系学生实际,来培养学生的德育思想。”这种重智轻德的教学观念使语文学科中所蕴藏的德育资源白白浪费了,也使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任务流于形式,成为子虚乌有的东西。
  2.德育渗透的方式呆板,缺乏有效性。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一些教师缺乏德育渗透的观念,不懂德育渗透的方法,时常忘记渗透,不会渗透,甚至不愿为德育渗透费心,不去钻研教材,挖掘德育资源,寻找德育渗透的切合点,在语文课堂上只会生搬硬套地一味说教、灌输,纯粹地讲道理甚至责怪学生,不去结合学生的具体生活,联系实际,渗透的方式呆板单调,这种所谓的“德育渗透”起的德育效果微乎其微,学生有可能不愿意听教师的“唠叨”,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3.对德育渗透结果的评价难度较高,评价机制不健全。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效果如何,很难像成绩一样单纯地用量化积分的形式去评定,这也许是分数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一现状的客观原因之一。德育效果不能用单纯的数字来确定,它无法计分,即使可以德育也可能流于另一种形式,或者使学生变得功利化——为分数而去遵守道德规范,这不是学生内发的道德情感,难以长久,而其本身也不符合真实的道德。
  品德评价的主要方法有自陈法、评定量表法、行为观察法、情景评定法、个案研究法、操行评语法、成长记录袋等,这些评价方式需要费时费力,也需要教师和学校费心,但是在忙于追求升学率的今天,很少有学校和教师完善这些评价机制,这就使得德育渗透缺乏了监督和管理,存在严重的问题。
  三、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方法
  1.“设身处地”的方法。通过采用心理换位的方式,使学生在心理上改变角色,这样可让学生与作者、主人公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容易把对文章中的思想内容学习变成自己的体验与感受。
  2.“身临其境”的方法。通过再造想象的心理活动过程,把抽象文字符号描述的事物还原,形成相应的新形象,可以增强学生置身其中的感觉,激发他们潜在的情感。
  3.“直观演示”的方法。有一些课文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就需要准备充足的挂图、教具,使教材内容变为直观的东西,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加强印象。只有学懂课文,德育渗透才有效果。
  小学语文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德育渗透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因此,教师、学校应该明确地意识到这一任务的重要性,改变以往重智轻德的教学观念,将品德教育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
其他文献
2005年10月17日,一代文学巨匠巴金阖然长逝,留给人世间无尽的追思。中华大地,人们不约而同地缅怀着大师正直、真诚和高尚的灵魂,重温着《家》《春》《秋》里激流般青春的浪花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其实,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原则,在中国,并非蔡元培一个人的主张,我们只要看看自称“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曾湘乡张南皮之间”的陈寅恪,在为王国维所写的纪念碑铭中
本刊讯(记者 李栋)3月24日,由广电行业大数据研究咨询机构泽传媒主办的“大数据重塑中国电视——卫视全媒体传播成果调研”媒体深度沟通会在京举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监管中心副主任金文雄,中国广播影视报刊协会会长梁刚建、副会长李宗达,泽传媒CEO杜泽壮等出席了会议并与参会的多家媒体进行了深度沟通。  会上推出了国内首份《2014“两会”全媒体传播大数据分析报告》。报告显示(3月5日至21日数据):参
【摘 要】思想政治课是体校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传授知识和德育教育的双重使命。本文从知识性和德育性两方面入手,分析思想政治课在体校德育课程中的定位,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思想政治;德育;体校;定位;策略  200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把“政治课”改为“德育课”,把职业指导列为必修内容,必修课程从原来的9门精简为“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
台大校长傅斯年rn傅斯年先生于1949年1月接任台大校长,至1950年12月20日因脑溢血猝逝于“台湾省议会”会场,前后主持台大校务尚不足两年,却为台大树立了优良的学风.
姚医生是我的一个相交多年的朋友.姚医生是个严谨而负责的人.他的一丝不苟的作风.在他从事医学事业后,对他的事业有极大的帮助.今年40出头的姚医生,就是一家市立医院的心内科
【摘 要】在这个崭新的历史时期里,各大高校需要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教师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在高校政治理论课上的教学活动要有针对性、目的性以及时效性,这三个特色需要教师重新制定其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扮演。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他必须拥有学科的专业素养,他是学生人生的导师,同时也是心理健康的教育者。本文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发现教学缺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