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契机

来源 :中国集体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dead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产业集群的视角分析探讨了集群环境、柔性专业化、知识溢出和创新网络对大学生创业的提供的契机。最后提出加强实践环节和实施创业型勤工俭学是产业集群环境下的大学生提高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产业集群;大学生;创业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经历了一个由国家“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到目前“自主择业”的过程,这种分配体制的变化打破了过去大学生慵懒、保守和就业稳定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大学生学习及创业精神。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地方经济专业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中国在近年来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出现了暂时的结构性困难。而且,1999年起全国各高校大规模“扩招”后,高校毕业生的人数急剧增加,使原本较难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自主择业”转向“自主创业”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境所决定,同时也是当前走出困境的一个选择。产业集群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经济性,文章从产业集群的视角来论述其对大学生创业性培养的积极影响。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波特在其1990年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明确提出,随后在学术界被广泛使用。产业集群通常被称为产业群(industrial cluster)、区域集群(regional cluster)、企业集群(cluster of enterprises)、区域产业群(regional industrial cluster)等多种表达方式。鉴于此,本文沿用波特关于“产业集群”的最新界定,即产业集群是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内,彼此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货商、服务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如大学、规则制定机构、智囊团、职业培训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等)的地理集聚体。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产业集群有两个基本的特征:一个是存在同处于一个特定产业领域的大量相互联系的企业和关联机构;另一个是这些主体在地理空间上相互接近。
  (二)大学生创业
  创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许多学者都指出创业可以在现有的组织内部进行(Admit,Glosten & Muller,1993;Cason,1982)。狭义的创业概念是指“从零开始创建企业”;广义的创业概念包括从一个有问题的企业开始创建出一个重焕生机的企业(张东升,刘健钧,2000)。本文主要从狭义的层面来研究,认为创业是利用自身潜质、发现机会、获取资源创造某种有价值的新事物的过程。作者认为大学生创业是参与或主持公司创业过程、拥有企业的部分或全部产权并进行企业经营的过程。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人数比还比较低,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清华大学创业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创业教育方面,我国的平均水平低于全球创业观察(GEM)2005年统计出的全球平均水平,也就是说我国大学生目前创业意识仍然比较弱。所以研究激发大学生创业的机制或探索大学生创业契机的环境也可以说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新途径。
  
  二、产业集群对大学生创业提供的契机
  
  (一)我国产业集群已颇具规模和提升
  我国的产业集群最早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广东和浙江,在外商投资和乡镇企业等其他非公经济的带动下,在这些地区形成了大量的各式产业集群,并很快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产业集群的生产能力的70%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粤)、长江三角洲(苏浙沪)和环渤海地区(京津冀鲁辽)三大经济核心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制造业生产能力急剧扩张,其在全国所占份额不断提高。从1987年到2001年,广东省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由12.35%增加到15.37%,而苏浙沪所占比重则从26.40%提高到30.23%。而且我国产业集群化的趋势在逐步加快,出现了新型产业分工格局的雏形,即由过去的部门间分工逐步向同一部门的产品间分工,进而向同一产品的产业链分工转变。这种新型的产业链分工,是经济球化背景下产业空间组织的新形态。它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并在竞争合作中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的目标。
  (二)产业集群对大学生创业提供的契机
  1、创业环境。产业集群为集群地方带来了大量的资本、高技能专业人才、有效的管理方式、实用型专业技能培训、优良的政策环境和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第一,良好的创业环境可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打工的方式可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培养一定的见识、胆识、敢冒险、能吃苦等精神,为以后更好地捕捉创业机会提高机率。第二,良好的创业环境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在这种环境中有大量的新信息会及时不断地涌入大学生的大脑,通过反复刺激,学生不断了解外部相关信息,进而扩大创业机会。第三,良好的创业环境会增加大学生创业机会的选择。产业集群所提供的好的创业环境,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创业,其创业成功率也较大,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可以创造更多的创业机会。总之,产业集群所带来的良好创业环境可为大学生供实际存在的创业机会、拓宽大学生易于识别创业机会的渠道、提高大学生识别创业机会的能力和增强大学生将创业机会转化为实际利益的可能性。而且这种环境对创业失败比较宽容,并会鼓励更多失败的大学生继续创业。
  2、柔性专业化。所谓柔性专业化是相对以往“福特制”而言的,是产业集群中企业灵活性的体现。福特制生产以突破性创新(新产品、新技术)为主,摒弃一切渐进的过程创新,它会造成生产线的重组或生产设备的更换和调整而增加成本。同时,工人也仅仅从事有限的机械操作,无法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技能,相互间也没有技术经验的交流,造成创新与生产、研究开发与生产和销售严重脱节。在柔性专业化过程中,大学生思维灵活,不受机械劳动的束缚,通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快速掌握多种技能,从事多种操作。同时,在与企业老技工或熟练工的不断交流与沟通中更能及时发现问题,一定的教育素养与责任心的驱使下,大学生往往会对错误及时处理,主动进行改进操作方法,从而可以降低生产时间和成本。这些过程可以说是在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创新精神又是成功创业中必不可缺少的关键性因素。所以,通过柔性专业化培养出来的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其自身就有极强的创业信心和创业能力。
  3、知识溢出。所谓知识溢出,指的是与生产经营有关的信息、技术、管理方法和企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和成果会被迅速地共享和仿效。产业集群内部的知识转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大量的知识溢出的存在。它是知识不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进行传播,也就是一些组织可以免费获取其它组织创造的知识。Todtlinn和Kauftnann(1999)认为:“知识的溢出构成了集群创新能力的本质特征”。Feldman(2000)的实证研究表明知识溢出不但发生在本地企业之间,而且在产业集群里,知识溢出也发生在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不同组织和个人之间,即产业集群中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大学生之间都可以发生知识溢出。产业集群产生的知识溢出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极好的机遇:首先,根据知识的创新性和先进性。一般物质产品的生产是以重复劳动为主的生产,而知识溢出对受溢者来说是知识的无成本生产,是创新性为主的知识再生产,这种创新性知识对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有极大的意义。其次,根据知识的增值性。一般物品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一旦使用,其价值就会在使用过程中逐渐丧失,而产业集群中溢出的知识一旦被具备一定理论素养的大学生所掌握,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使其更完善,甚至产生新的知识,为其创业性思考提供深层次的理论支持。
  4、创新网络。所谓产业集群中的创新网络是指通过完善产业相关主体的分工、协作关系,实现不同参与者互补性专业化知识资源的交流、外溢,最终形成一个以技术创新为核心,融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政府职能创新、区域文化创新于一体的系统创新网络。大学生在这种产业集群下的创新网络中,会受到多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各个要素联结的作用,接受集群创新学习网络和技术溢出网络的积极影响,并最终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持续竞争能力(如图1)。一方面,而通过推动各个集群成员加强集群内部学习或区域间的外向学习,提升大学生知识积累与创造能力,加快创新思维的产生;另一方面,通过集群成员间的技术外溢效应,带动大学生的技术升级,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其综合创新能力和持续竞争能力,既而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经验和成功创业的概率。
  


  三、产业集群环境下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实现途径
  
  (一)构建实践环节体系
  实践环节能使大学生在校期间积累丰富的创业经验,培养创业能力。高等院校要为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施展的舞台。如开展“创业计划人赛”、“金点子比赛”及调查咨询、科技服务等活动,强化人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人学生的创业技能;鼓励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到集群企业打工,或者利用自己的智力、知识和技术优势参与个别集群企业建设与规划。大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既为他们将来开展创业活动积了经验,也培养了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国内外成功的创业人士的经历也都证实了这一点。
  此外,处于集群环境中的高校还应邀请一些企业老总或高层管理者来学校做创业讲座,谈创业的得与失,苦与乐,经验与教训等,从而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也为人学生创业提供应对挫折、面对各种困难的心理准备促进人学生创业成功。
  (二)实施创业型勤工俭学
  高校仅仅提供劳务型勤工俭学岗位是不够的,还应在校园内划出一块“大学生创业一条街”,把店面通过招标的方式转包给一些大学生。条件必须是那些进行过相关的市场调研,经过可行性论证、市场分析以及市场定位,写出了详尽的调查报告、做好了创业计划书的大学生团体。在随后的实体建设中,首先,鼓励他们从创业设计、实施、门面装修、货源采购、内部管理到销售服务等让学生自己去做,学生可利用假期时间到相关的单位实习培训。其次,鼓励他们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管理,从经理到部长、服务员全部由学生担任。学校相关负责部门或教师起监督作用,监督学生租赁者不得把店面转包给校外商家或校内教师经营。这种方式不但大大地培养了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沟通水平和创业能力,还消除了勤工俭学在大学生心理中的尴尬印象。
  
  参考文献:
  1、王缉慈.关于产业集群研究的若干概念辨析[J].地理学报,2004(59).
  2、朱华晟.浙江产业群——产业网络、成长轨迹与发展动力[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3、Porter,M.Location,competition,and economic development:local cluster in a global economy[J].Economy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0(14).
  4、朱英明.中国产业集群分析[M].科学出版社,2006.
  5、王会东.产业集群的类型与开发区建设[J].经营与管理,2005(7).
  6、Schmitz,H.Small shoemakers and
  Fordist giants:Tale of a supercluster[R].World Development,1995.
  7、王树华.产业集群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8、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刘娟.依托集群网络提升县域产业创新能力[J].理论探索,2006(3).
  *本文受浙江省新世纪教改课题资助项目(yb2006132)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十一五”规划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GZGH2006005)资助。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工商学院科研处)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3年~2010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检验了证券分析师跟踪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以及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反应。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水平与跟踪该公司的证券分析师的数量显著正相关,分析师跟踪非但不能抑制反而加剧了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从市场反应来看,投资者对过度投资的上市公司给予了正面的评价,而这种正面评价主要是由于分析师的跟踪引起的,表明分析师的
在河南南阳卧龙岗上,在闻名遐迩的武侯祠旁.一座新型的现代化企业赫然耸立,这就是乐凯集团第二胶片厂,为中原文化名城增添了不凡的气象.遥望当年,激情犹在,叶扶舜怀揣一颗强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摘要:经济运行中的各行各业,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资源和市场的整合,房地产市场作为高速发展中的产业,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市场风险大、资金运用额度大、回报高的独特性,更是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一方面,中央努力调控过热的房地产市场,另一方面,房价逐年高涨,房屋空置率上升,房地产泡沫的味道越来越浓。政府与开发商的市场博弈加剧。  关键词:市场博弈;政府政策;房产泡沫;理性行为    博弈论是关于包含在相互
全球金融监管治理理念在次贷危机前后判若云泥,思维范式博弈力量此消彼长是其根源.rn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压抑”、“金融深化”等理论被经济金融政策主导者奉为圭臬;金融
期刊
近年来,国家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进一步细化了新医改的方向、目标和任务。其中,公立医院的改革是新医改的重点之一,新医改规划和方案强调公立医院改革坚持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四个分开”要求,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统筹推进
近年来,在中交一公局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公司党委各成员及广大干部职工的支持下,蔡荣龙代领公司财务团队,通过不懈的努力,完成了分管的各项财务工作目标,为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
期刊
信息产业的发展、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出现新经济的主要表现和原因。我国发展新经济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需要,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是建设成为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