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真正革新了教育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这需要学校的管理者更新办学理念,树立全面质量观。尤其是薄弱的学校,更需确立多元化的质量观,更需关注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发展。那么在实践中如何贯彻这一思想?如何科学、高效地全面提高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本文结合笔者学校管理实践,谈谈确立多级培养目标,基于图式理论,情感教育为先,情商与智商和谐相长,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提升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科学认识教育质量,树立全面教育质量观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认为,高质量教育有必要从五个方面来定义:①学习者带来了什么。当学生来到学校时,他们还一同带来了许多东西(文化,早期经历);②学习环境。是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方面;③学习内容。高质量的内容是根据国家教育目标制定的恰当的课程和学习资料;④为高质量的教育提供支持的过程。包括训练有素的教师,管理完善、友好、平等的课堂,以技能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途径,精心的评估等,以使学习变得更加容易;⑤成果。终生的学习和对社会的积极参与。

在这种观点下,教育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一所学校为学生创设的学习环境质量、学习过程管理质量与学习成果质量。因此教育质量不能仅以考试成绩来体现,不能仅以部分精英来体现,必须树立全面教育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情与智的健康相长等等。
二、影响薄弱学校教育质量发展速度的因素
薄弱学校的特点是,新生入学时,学业水平优秀的人数较少,大多数新生在思想品德、学业水平等方面不理想,思想上较难达到学校的管理要求,学业上难以适应高中的学习。在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多方面因素制约着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的快速发展。其中,学校硬件设施、环境与管理等因素对教育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但可以通过加大投入、规范制度、强化管理加以解决,然而,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的来自学生、教师、学习内容、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因素则真正困扰着薄弱学校质量的发展,且是最主要因素:
⑴多数学生求知欲望不足,学习热情不高,自信心、进取心、自制力、坚持性、独立性不强。后进生之所以某些方面跟不上要求,这些情感因素是最主要因素了。
⑵多数教师面对众多的后进生,往往易产生厌教现象,失去科学、系统探索后进生发展的动力。
⑶多数教师在教学方法、途径与模式上过于传统,教学内容单一,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阶段性与整体性统一的意识。
⑷传统教学模式练就了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对教师的依赖性极强,一旦失去教师的授课便不知所措,对学困生来说,学习总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一方面不知学些什么,无法把握学习内容,另一方面无法规划自己的学习,学习情绪、兴趣不稳定。
⑸培养目标要求单一,一切教学要求都归结于高考,无视学生的现实水平,不论学生是否能接受,强调进度第一、高考第一。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一方面为学生设置的学习内容往往脱离于学生实际,另一方面与高考不直接相关的有益教育教学活动基本消失。
三、有效提高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的措施与途径
那么如何解决这众多消极因素,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确立多级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现实水平,为每个学生确立一个可发展的目标
如何让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不在平淡的学习中埋没自己的能力,让那些基础较弱的学生不丧失学习的信心,让他们为自己的成绩喝彩,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能力和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育目标,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让所有学生对自己不失去信心,让所有的教师都认为自己的学生都是可造之材。多级培养目标可以这样设置:
(二)情感教育为先,以情商促智商是快速提高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有效策略
提高薄弱学校教育质量,重点在全面促进后进生的发展。之于上述分析,要大面积促进后进生的发展,应以道德情感教育为突破口。学生的培养不能一味地注重智力因素,而更应该注重情感因素的培养。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燕国材教授认为,在学习方面的情感因素主要有: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显然,这些因素的积极作用,将对基础薄弱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传统情感教育基本是说教式的,有效的情感教育应以体验式为主。从教育角度看,学生的内化不是强迫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内心的强烈感受,使他们进行不断地感悟,从而达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实际上,学生是有这种需求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95.4%的学生认识到许多道理必须亲身体验才印象深刻,进而变成自觉行动;46.7%的学生渴望学校能多为他们提供体验机会;66.9%的学生表示会主动争取机会。
(三)立足课堂教学,利用图式理论,创新以探究与体验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外辅导,实行适应性练习
高质量的教育受到课堂的影响。如何开展效率高的课堂教学,一直受到普遍关注,针对基础薄弱学生的课堂教学更难把握。我们在实践中,除保留优秀传统教学模式之外,还引进了图式理论,创新了以优化图式、探究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图式优化发展教学模式。
图式是指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人脑中的知识并不是杂乱无章地独立地储存在大脑中,而是围绕某一主题相互联系起来,通过与其他知识建立某种关系而形成的结构性知识单元,这种单元就是图式,而且只有通过一定的网络系统储存的知识才能被有效地提取利用。
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已经具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其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在理解新事物时,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吻合。
常规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中心,重视陈述性知识和知识的陈述,学生被动甚至机械地接受知识,难以形成框架清晰且富有连动性的认知结构。图式优化发展教学模式,重在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纵横联系和内涵外延,积极迁移,形成图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巩固、提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实践中,图式优化发展教学以发展为中心,以课题为纽带,以问题和情境为脉络,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策略、优化师生活动结构,从而促进知识与能力图式的高效形成与强化,以实现大幅度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此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反馈矫正,优化发展”:基于问题和情境脉络,以图式的优化发展为中心,抓起始、打基础、重能力、促发展,有序地分层递进。
(四)开设丰富的校本课程,开展多彩的课外活动,让情商和智商和谐相长
学校是一个培养学生伟大人格的地方,教育管理者既要注重学生的智力因素,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因素,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有意识地让情商与智商相互促进,和谐发展,才能使学生感到自己不是学习的奴隶而是学习的主人。前面分别提到了情感教育与课堂教学,它们分别属于“情商”与“智商”的范畴,显然绝不能把它们孤立开来,但是只靠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情感目标的渗透也远不能使二者和谐相长。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开设能促进学生情商与智商和谐相长的校本课程与课外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平台。
(五)以效能增值方法评价教育质量,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成就感,使评价具有平等性
现行的评价方式不管一个学生发展的起点,只对结果做统一的评价,对学习上起点较低、学业成绩与优秀生有差距的学生来说,现行方法使他们长期处于一种落后的被动位置上。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情景化增值测量”方法来评价学生:学生在一段时期内与某一样本群体中其他人相比取得的相对进步的测量。增值在调整学生入口成绩和背景因素之后对结果进行比较,反映了在以前成就水平基础上的相对提高。
(责任编辑:贾腊生)
一、科学认识教育质量,树立全面教育质量观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认为,高质量教育有必要从五个方面来定义:①学习者带来了什么。当学生来到学校时,他们还一同带来了许多东西(文化,早期经历);②学习环境。是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方面;③学习内容。高质量的内容是根据国家教育目标制定的恰当的课程和学习资料;④为高质量的教育提供支持的过程。包括训练有素的教师,管理完善、友好、平等的课堂,以技能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途径,精心的评估等,以使学习变得更加容易;⑤成果。终生的学习和对社会的积极参与。

在这种观点下,教育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一所学校为学生创设的学习环境质量、学习过程管理质量与学习成果质量。因此教育质量不能仅以考试成绩来体现,不能仅以部分精英来体现,必须树立全面教育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情与智的健康相长等等。
二、影响薄弱学校教育质量发展速度的因素
薄弱学校的特点是,新生入学时,学业水平优秀的人数较少,大多数新生在思想品德、学业水平等方面不理想,思想上较难达到学校的管理要求,学业上难以适应高中的学习。在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多方面因素制约着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的快速发展。其中,学校硬件设施、环境与管理等因素对教育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但可以通过加大投入、规范制度、强化管理加以解决,然而,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的来自学生、教师、学习内容、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因素则真正困扰着薄弱学校质量的发展,且是最主要因素:
⑴多数学生求知欲望不足,学习热情不高,自信心、进取心、自制力、坚持性、独立性不强。后进生之所以某些方面跟不上要求,这些情感因素是最主要因素了。
⑵多数教师面对众多的后进生,往往易产生厌教现象,失去科学、系统探索后进生发展的动力。
⑶多数教师在教学方法、途径与模式上过于传统,教学内容单一,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阶段性与整体性统一的意识。
⑷传统教学模式练就了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对教师的依赖性极强,一旦失去教师的授课便不知所措,对学困生来说,学习总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一方面不知学些什么,无法把握学习内容,另一方面无法规划自己的学习,学习情绪、兴趣不稳定。
⑸培养目标要求单一,一切教学要求都归结于高考,无视学生的现实水平,不论学生是否能接受,强调进度第一、高考第一。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一方面为学生设置的学习内容往往脱离于学生实际,另一方面与高考不直接相关的有益教育教学活动基本消失。
三、有效提高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的措施与途径
那么如何解决这众多消极因素,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确立多级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现实水平,为每个学生确立一个可发展的目标
如何让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不在平淡的学习中埋没自己的能力,让那些基础较弱的学生不丧失学习的信心,让他们为自己的成绩喝彩,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能力和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育目标,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让所有学生对自己不失去信心,让所有的教师都认为自己的学生都是可造之材。多级培养目标可以这样设置:
(二)情感教育为先,以情商促智商是快速提高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有效策略
提高薄弱学校教育质量,重点在全面促进后进生的发展。之于上述分析,要大面积促进后进生的发展,应以道德情感教育为突破口。学生的培养不能一味地注重智力因素,而更应该注重情感因素的培养。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燕国材教授认为,在学习方面的情感因素主要有: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显然,这些因素的积极作用,将对基础薄弱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传统情感教育基本是说教式的,有效的情感教育应以体验式为主。从教育角度看,学生的内化不是强迫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内心的强烈感受,使他们进行不断地感悟,从而达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实际上,学生是有这种需求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95.4%的学生认识到许多道理必须亲身体验才印象深刻,进而变成自觉行动;46.7%的学生渴望学校能多为他们提供体验机会;66.9%的学生表示会主动争取机会。
(三)立足课堂教学,利用图式理论,创新以探究与体验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外辅导,实行适应性练习
高质量的教育受到课堂的影响。如何开展效率高的课堂教学,一直受到普遍关注,针对基础薄弱学生的课堂教学更难把握。我们在实践中,除保留优秀传统教学模式之外,还引进了图式理论,创新了以优化图式、探究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图式优化发展教学模式。
图式是指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人脑中的知识并不是杂乱无章地独立地储存在大脑中,而是围绕某一主题相互联系起来,通过与其他知识建立某种关系而形成的结构性知识单元,这种单元就是图式,而且只有通过一定的网络系统储存的知识才能被有效地提取利用。
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已经具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其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在理解新事物时,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吻合。
常规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中心,重视陈述性知识和知识的陈述,学生被动甚至机械地接受知识,难以形成框架清晰且富有连动性的认知结构。图式优化发展教学模式,重在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纵横联系和内涵外延,积极迁移,形成图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巩固、提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实践中,图式优化发展教学以发展为中心,以课题为纽带,以问题和情境为脉络,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策略、优化师生活动结构,从而促进知识与能力图式的高效形成与强化,以实现大幅度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此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反馈矫正,优化发展”:基于问题和情境脉络,以图式的优化发展为中心,抓起始、打基础、重能力、促发展,有序地分层递进。
(四)开设丰富的校本课程,开展多彩的课外活动,让情商和智商和谐相长
学校是一个培养学生伟大人格的地方,教育管理者既要注重学生的智力因素,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因素,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有意识地让情商与智商相互促进,和谐发展,才能使学生感到自己不是学习的奴隶而是学习的主人。前面分别提到了情感教育与课堂教学,它们分别属于“情商”与“智商”的范畴,显然绝不能把它们孤立开来,但是只靠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情感目标的渗透也远不能使二者和谐相长。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开设能促进学生情商与智商和谐相长的校本课程与课外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平台。
(五)以效能增值方法评价教育质量,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成就感,使评价具有平等性
现行的评价方式不管一个学生发展的起点,只对结果做统一的评价,对学习上起点较低、学业成绩与优秀生有差距的学生来说,现行方法使他们长期处于一种落后的被动位置上。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情景化增值测量”方法来评价学生:学生在一段时期内与某一样本群体中其他人相比取得的相对进步的测量。增值在调整学生入口成绩和背景因素之后对结果进行比较,反映了在以前成就水平基础上的相对提高。
(责任编辑:贾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