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民间美术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包括了最民间、最质朴的构图和颜色,其艺术语言代表了中国农民的创造力。可是这样巨大的艺术遗产和艺术体系目前正在遭遇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空前强烈的冲击,出现了传承链条断裂的瓶颈。
“主体衰落”与“诸暨模式”:传承危机中的曙光个案
梳理民间美术现状,从表面看好像很热闹,但在其内部却潜藏着巨大的危机。民间美术重新成为热点是现代城市的需求引起的,但现代人对于民间美术的欣赏,基本在审美、怀旧层面,“实用”的背景和内涵已经消散,那些与精神信仰、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生产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东西,诸如祭祀、起居、穿戴、器用、装饰、游艺的一系列物品,已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渐渐失去其原有意义和形式继续存在的支点。因此,热衷声色气氛的浅表感和浮艳感可谓现阶段“民间美术”的普遍品性。这样的“文化消费”需求的存在虽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民间美术的生机和活力,但在另一层面,却也可能造成民间美术传承链条的断裂。
民间美术队伍创作主体在农村正处于逐渐瓦解的趋势,原因在于,民间美术不能像多数商品一样马上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这使得许多农民艺人改行,即使还有人在固守,也已经边缘化、老龄化。一份对江浙部分县乡文化机构的调查资料表明,能承担民间美术教育的文化专职干部,10万农民还摊不到0.2人。
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诸暨农村的民间美术状况却“风景这边独好”,成为一个令人深思的案例。民间美术在诸暨农村十分兴旺,全市每年都举办不同层次的农民书画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目前,全市有农民美术协会48个,参与人员万余人次,涌现市级“文化特色村”30多个,其中9个村被绍兴市命名为书画特色村,璜山镇还成立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诸暨培训学校。在山下湖长乐村、陶朱街道棋盘村、璜山镇上市村等书画村都成立了老年书画协会,并设立了画廊。
“传袭死结”与“传媒解套”:传承探索中的有益启迪
现代传媒与民间美术素质教育的结合,使诸暨成功破解民间美术传承链条断裂的瓶颈
诸暨助推民间美术振兴,很有效的一个推手就是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民间美术教育基本上是“以师带徒”“口耳相传”,当面对成千上万农民美术爱好者,目前人数不多的民间美术工作者确实无法满足现实要求。另一方面,“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风俗构成了各地民间美术的千姿百态;也正是因为民间美术因地而异,争奇斗妍,也决定着不同形态的民间艺术样式的生命与价值。这种差异性决定了民间美术教育不可能像“全日制”课本,到处通用。正如诸暨的农民画迥异于浦江的农民画,即使是诸暨市内的农民画,在风格、选材、技巧、审美、情趣上,也存在着几大区块的分野。
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可以破解民间美术传承链条断裂的瓶颈。新传媒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内容生成的即时性、内容获取的即地性、内容传播的互动性、内容传播的定向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其信息传播迅速、广泛、多样。可以说,新传媒手段使得民间美术师资匮乏的难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据统计,诸暨农村每个镇乡都开通了有线频道,农村有线电视的普及率达到98%,电信宽带网络普及率达到了60%。诸暨不少乡镇在聘请专家或美术辅导干部进村指导之际,往往要全程录像,然后把讲课内容通过有线电视网络传输到全镇其他村文化室里。结果,一个老师下乡,全镇民间美术爱好者可以同时获得教益。如果老师有事分身乏术,也可以把老师的讲解刻成光碟分发所需乡村,作为受众的农民美术爱好者就可以足不出户,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一些农村远程教育点还开通了与城里美术专家的互动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当场解惑释疑,气氛活泼,收效显著。就地域而言,县域在文化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区块,县(市)级电视媒体要承担发掘、传承本地域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美术样式的责任,设置固定的节目,安排固定的时段,对特定的受众进行持续的传播。事实上,在不少地方,民间美术的样式以乡或村的狭小范围存活,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对于狭小区块民间美术传承,“定向性”传播意义重大。
“文化欢宴”与“公益大餐”:机制创新中的难得机遇
民间美术教育传承与现代媒体的结合,是一大创举,更是一场革命。尽管路程漫漫,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在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新技术应用,以及支持措施等多项配套工作,尚待多方探索。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主任尹吉男教授指出,报纸、电视、网络等多元化的传播制度促进了当代美术的多元化发展,是“文化环境的宽容,带来了美术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宽松,这使不同面目、不同性质的美术方式都能获得存在、试验与发展的可能与空间,彻底改变了在权力话语专制下有一元独尊的美术状况”。
随着电视的普及和网络宽带遍及乡村,解决了农村从集镇到村落一公里的传播“哥德巴赫”命题。上有源头,筑渠引水,传媒承担民间美术的传播任务显得责无旁贷了。
由此可见,对于农民的民间美术教育与传承,应该列入公共文化事业,承担的主体自然也是多元化的。
事实上,为完善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浙江先后通过创建文化先进县、文化示范村等途径,加大了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新建和改建了一大批基层文化公共设施,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十五”期间,全省对农村文化事业财政投入逐年增加,累计安排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达6500万元,各地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配套资金达10.05亿元。诸暨市也计划在5年内投入上亿元资金,创建文化强市,并重点将资金流引向农村。民间美术将在新农村建设中重现生机。
结 束 语
事实证明,建立起一个现代传媒网络构架,文化、传媒、乡村多元联动,可以破解民间美术传承链条断裂的瓶颈,是提高农民的美术素质、壮大民间美术队伍的一条有效途径。
“主体衰落”与“诸暨模式”:传承危机中的曙光个案
梳理民间美术现状,从表面看好像很热闹,但在其内部却潜藏着巨大的危机。民间美术重新成为热点是现代城市的需求引起的,但现代人对于民间美术的欣赏,基本在审美、怀旧层面,“实用”的背景和内涵已经消散,那些与精神信仰、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生产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东西,诸如祭祀、起居、穿戴、器用、装饰、游艺的一系列物品,已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渐渐失去其原有意义和形式继续存在的支点。因此,热衷声色气氛的浅表感和浮艳感可谓现阶段“民间美术”的普遍品性。这样的“文化消费”需求的存在虽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民间美术的生机和活力,但在另一层面,却也可能造成民间美术传承链条的断裂。
民间美术队伍创作主体在农村正处于逐渐瓦解的趋势,原因在于,民间美术不能像多数商品一样马上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这使得许多农民艺人改行,即使还有人在固守,也已经边缘化、老龄化。一份对江浙部分县乡文化机构的调查资料表明,能承担民间美术教育的文化专职干部,10万农民还摊不到0.2人。
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诸暨农村的民间美术状况却“风景这边独好”,成为一个令人深思的案例。民间美术在诸暨农村十分兴旺,全市每年都举办不同层次的农民书画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目前,全市有农民美术协会48个,参与人员万余人次,涌现市级“文化特色村”30多个,其中9个村被绍兴市命名为书画特色村,璜山镇还成立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诸暨培训学校。在山下湖长乐村、陶朱街道棋盘村、璜山镇上市村等书画村都成立了老年书画协会,并设立了画廊。
“传袭死结”与“传媒解套”:传承探索中的有益启迪
现代传媒与民间美术素质教育的结合,使诸暨成功破解民间美术传承链条断裂的瓶颈
诸暨助推民间美术振兴,很有效的一个推手就是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民间美术教育基本上是“以师带徒”“口耳相传”,当面对成千上万农民美术爱好者,目前人数不多的民间美术工作者确实无法满足现实要求。另一方面,“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风俗构成了各地民间美术的千姿百态;也正是因为民间美术因地而异,争奇斗妍,也决定着不同形态的民间艺术样式的生命与价值。这种差异性决定了民间美术教育不可能像“全日制”课本,到处通用。正如诸暨的农民画迥异于浦江的农民画,即使是诸暨市内的农民画,在风格、选材、技巧、审美、情趣上,也存在着几大区块的分野。
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可以破解民间美术传承链条断裂的瓶颈。新传媒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内容生成的即时性、内容获取的即地性、内容传播的互动性、内容传播的定向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其信息传播迅速、广泛、多样。可以说,新传媒手段使得民间美术师资匮乏的难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据统计,诸暨农村每个镇乡都开通了有线频道,农村有线电视的普及率达到98%,电信宽带网络普及率达到了60%。诸暨不少乡镇在聘请专家或美术辅导干部进村指导之际,往往要全程录像,然后把讲课内容通过有线电视网络传输到全镇其他村文化室里。结果,一个老师下乡,全镇民间美术爱好者可以同时获得教益。如果老师有事分身乏术,也可以把老师的讲解刻成光碟分发所需乡村,作为受众的农民美术爱好者就可以足不出户,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一些农村远程教育点还开通了与城里美术专家的互动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当场解惑释疑,气氛活泼,收效显著。就地域而言,县域在文化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区块,县(市)级电视媒体要承担发掘、传承本地域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美术样式的责任,设置固定的节目,安排固定的时段,对特定的受众进行持续的传播。事实上,在不少地方,民间美术的样式以乡或村的狭小范围存活,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对于狭小区块民间美术传承,“定向性”传播意义重大。
“文化欢宴”与“公益大餐”:机制创新中的难得机遇
民间美术教育传承与现代媒体的结合,是一大创举,更是一场革命。尽管路程漫漫,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在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新技术应用,以及支持措施等多项配套工作,尚待多方探索。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主任尹吉男教授指出,报纸、电视、网络等多元化的传播制度促进了当代美术的多元化发展,是“文化环境的宽容,带来了美术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宽松,这使不同面目、不同性质的美术方式都能获得存在、试验与发展的可能与空间,彻底改变了在权力话语专制下有一元独尊的美术状况”。
随着电视的普及和网络宽带遍及乡村,解决了农村从集镇到村落一公里的传播“哥德巴赫”命题。上有源头,筑渠引水,传媒承担民间美术的传播任务显得责无旁贷了。
由此可见,对于农民的民间美术教育与传承,应该列入公共文化事业,承担的主体自然也是多元化的。
事实上,为完善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浙江先后通过创建文化先进县、文化示范村等途径,加大了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新建和改建了一大批基层文化公共设施,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十五”期间,全省对农村文化事业财政投入逐年增加,累计安排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达6500万元,各地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配套资金达10.05亿元。诸暨市也计划在5年内投入上亿元资金,创建文化强市,并重点将资金流引向农村。民间美术将在新农村建设中重现生机。
结 束 语
事实证明,建立起一个现代传媒网络构架,文化、传媒、乡村多元联动,可以破解民间美术传承链条断裂的瓶颈,是提高农民的美术素质、壮大民间美术队伍的一条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