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媒体融合的时代热潮中,如何能够跟随广播电视传媒行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完善并制定出一套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师生使用的《形体与体态语》实训教程是每一个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形体与体态语》实训教程编写的背景、意义、宗旨、结构和特点等几个方面给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形体与体态语 实训教程编写
播音与主持艺术学是随着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它始创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半个多世纪以来,该学科从无到有,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边缘交叉学科,具有独立的理论框架,明确的研究范畴和基本概念,揭示了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本质和规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播音学体系。”①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的成立,到七十年代浙江广播电视学校(现浙江传媒学院)的成立,再到八十年代华北广播电视学校(现山西传媒学院)的成立,形成了国家广电总局(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领导下三所广播影视类传媒院校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以开设最早的中国传媒大学为代表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教学经过了初创期、成型期、成熟期,至今又开始迈入新的发展期。”②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形体与体态语》实训教程编写的背景和意义
1.实训教程编写的背景
在不断地发展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长期致力于探寻有声语言传播的规律,并不断完善相应的训练体系。但就目前全国开办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相关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院校还没有开设较为系统的形体与体态语训练方面的课程,而与之配套的训练教材更是凤毛麟角。有部分较为重视的院校虽然开设了《形体训练》课程,但授课教师均来自本校或外校的体育专业、舞蹈专业或影视表演专业等。这些授课教师虽然在自身的专业领域有一定的研究,但由于受到自身专业的影响以及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缺乏准确地认识,同时对该专业的其他相关课程也缺乏一定的了解,就使得课堂训练变得“因师而异”,在训练内容的安排上往往比较自由,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1)实训课程现状
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形体与体态语》实训课程方面,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大学三年级的综艺节目主持方向设有《形体训练》课程;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的三个专业方向,即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影视配音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礼仪文化方向)在最新修改、制定的教学计划中均设有《形体训练》课程,其中,前两个专业的《形体训练》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选报,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礼仪文化方向)的《形体礼仪》课程则为专业必修课;上海戏剧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除了开设有两年的《形体训练》课程外,还开设了一门独具特色的课程即《演播空间处理》,这门课将形体、表演等元素与电视节目主持的训练有机融合,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相对较强。
(2)实训教材现状
在《形体与体态语》实训教材方面,有针对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参考使用的教材,比如:付桂英主编的《体态礼仪与形体训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也有针对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各专业学生参考使用的教材;王晶、张岩松主编的《形体训练与形象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针对全国各大院校的学前教育(幼师教育)专业教学使用的教材;王诗漪编著的《舞蹈形体训练基础》(浙江大学出版社),也有针对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教学使用的教材;田培培编著的《形体训练与舞蹈编导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有针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员参考使用的教材;彭延春、常蕾编著的《形体训练教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也有针对全国高等、中等医学院校护理、涉外护理、助产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高达玲主编的《护理礼仪与形体训练》(东南大学出版社);有针对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旅游、酒店、导游等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洪丽敏主编的《旅游服务形体训练》(浙江大学出版社),也有针对社会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尤其是空乘人员、礼仪接待人员、饭店管理人员等参考使用的教材;魏全斌主编的《民航服务人员形体训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但针对普通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教材则是少之又少。在寥寥可数的几部教材中,较有特色的是四川师范大学翁如编著的《主持人表现力训练教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该教材融入了思维、表演、主持、形體、音乐、绘画等内容,通过训练,较好的开发了学生的素质和潜能,提高了学生的可塑性、创造力和形体及语言的表现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主持人岗位的工作需要。”③但该教材涉及到主持人体态语方面的训练内容较少,更多的是提供了一种形体训练的思路和方法。
在其他的相关教材中,大多是利用其中的某一个章节,对主持人体态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做了理论性的概括,而涉及到形体与体态训练方面的内容较少。比如:在应天常编著的《播音主持技艺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中的第六章,讲到了播音员、主持人的“形体态势训练”;在赵忠祥、白谦诚主编的《主持人技艺训练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中的第二章,讲到了播音员、主持人的“形体与体态语训练”;在廖声武编著的《节目主持人教程》(中人民大学出版社)中的第五章,讲到了“主持人的形象塑造”。也有一部分专著提到了主持人体态语方面的相关内容,在这些相关的专著中,给出了体态语的“概念”,指出了体态语的“重要性”,也谈到了体态语的“具体运用”,但略有遗憾的是没能提供较为详细的训练方法。比如:在俞虹编著的《节目主持人通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中的第十章,讲到了“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无声语言”;在许嫱、周嘉丽编著的《电视节目主持人风格与节目主持艺术》(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中的第三章,讲到了“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体态语运用艺术”。
2.实训教程编写的意义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推动着电视节目的更新与变换,而电视节目的更新与变换又对主持人提出了更高、更新、更难的要求,这种要求是多层次、多领域的。单以电视新闻节目为例,从主持人“形体与体态语”的角度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新闻节目的播报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变革,从最初的坐姿‘播新闻’派生出站姿‘说新闻’和走姿‘聊新闻’等多种新闻播报样态。”④这其中,对于主持人的体态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所以,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形体与体态语》实训课程和教材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编写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形体与体态语》实训教程的意义在于为了更好地满足当今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时代需求。 反观当下,网络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一浪高过一浪,这是媒体发展的时代潮流,也是时代使然。但我们还是应当清醒的认识到,电视媒体作为主流媒体所处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在全媒体融合的时代潮流中,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要求也是与日俱增,如何在媒体发展的热潮中增强电视节目主持人自身的竞争力也是当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
反观教学,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师,能否跟随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完善并制定出一套针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使用的《形体与体态语》实训教程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形体与体态语》实训教程编写的宗旨、结构和特点
1.实训教程编写的宗旨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形体与体态语》训练是针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或电视节目主持人这一“特殊”的专业人员而专门开设的一门以塑形、美体为基本训练目标,以播音员、主持人有声语言表达时体态语准确、恰当地运用为终极训练目标的实训课程。
《形体与体态语》实训教程的编写,首先应当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具备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视等传媒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从事播音主持及新闻传播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⑤为宗旨,在探寻有声语言传播规律的同时,也要注重“形体与体态语”这一非有声语言传播的训练,并跟随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不断地提升训练水平,从而使该训练体系得到逐步的完善;还应根据学生的条件并结合该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解决学生体态的弊病、塑造优美的形体,着重训练肢体的规范意识、呼吸意识、美感意识和表现意识,同时增强内心的感受能力并建立内在的自信心,从而在有声音语言的表达中既能准确、恰当运用体态语,又能体现出一种由内而外的高雅气质。
2.实训教程编写的结构
基于近十年来总结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形体与体态语》实训教程应由“形体基础规范训练”、“体态元素强化训练”和“体态元素综合表现”三部分构成,以此体现出该实训教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
(1)形体基础规范训练
多数学习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对 “形体与体态语”概念的认识几乎是空白的,即使有少部分学生接受过所谓的“形体训练”也只是在小时候有过间断学习舞蹈的经历,或是为了完成播音与主持艺术类考试中“才艺展示”环节的需要而临时学习了一段舞蹈作为应试的必备内容,除此之外的多数学生均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形体与体态语方面的训练。面对这一现实情况,在这一部分的训练中,可以通过“身体认知与把杆训练”、“身体延伸与呼吸训练”和“身体韵律与表现训练”等章节,逐步实现学生从“形体规范”到“形体美感”再到“形体表现”的过渡。经过全面、系统的形体基础规范训练,使学生具备形体的规范意识、美感意识和表现意识,从而为下一阶段的训练奠定良好的形体基础。
(2)体态元素强化训练
这一部分是在“形体基础规范训练”的基础上针对体态语的各个构成元素,从“目光语的交流”、“表情语的体现”、“手势语的表达”和“姿态语的运用”等章节进行强化训练,从而为第三部分“体态元素综合表现”打下了良好的体态基础。这一部分的训练内容分为两章,第一章的体态元素强化训练包括:“目光语的交流”、“表情语的体现”和“手势语的表达”;第二章的体态元素强化训练则是由“端庄文雅的坐姿”、“直立挺拔的站姿”、“轻盈稳健的走姿”和“大方得体的蹲姿”等几部分构成。
(3)体态元素综合表现
“体态元素综合表现”是形体与体态语训练的最高阶段,通过对形体与体态语的各个元素加以整合,以中国古代的经典诗词为训练素材,进行有声语言与体态语的结合训练。同时,还应借鉴电视节目主持的形式,以“课堂竞赛”式的体态语综合训练模式进行全面而综合的体现。这一部分的训练内容分为两章,第一章由体态语与有声语言结合的“静态空间训练”和“动态空间训练”两部分内容组成;第二章则是以“课堂竞赛”式的体态语综合训练模式,对“单人”、“双人”和“多人”电视节目的开场主持进行全面、系统的训练,从而为高年级《演播空间处理》和《电视节目主持》等课程奠定良好的体态基础。
由此可见,从“形体基础规范训练”到“体态元素强化训练”再到“体态元素综合表现”是一个前有规范整理、后有强化发展、逐步渗透、自然衔接的过程。既能体现出传承的沿革性,科学的逻辑性,训练的有效性,又能体现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形体与体态语》实训教程的优势和特点。
3.实训教程编写的特点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形体与体态语》实训教程的编写分为三大部分,共七章内容。这七章内容既可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每个章节亦可自成体系,独立实施。为了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教学训练的内涵、把握教学规律、掌握教学要点,实训教程的编写应注重理论讲授,更应注重训练过程。在理论讲授中,对每一环节的“训练目的”、“训练特点”、“训练内容”、“训练要求”、“训练方法”和“训练素材”都应进行详实、确切的编写;对“训练过程”的编写也要尽可能的详细,但根据训练过程动态的特点和文字表述的局限,同时也应结合图片进行补充说明,充分体现该实训教程“图文并用”的编写特点。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形体基础规范训练”中,最显著的训练特点是以钢琴伴奏为训练音乐。这些乐曲能够充分体现钢琴伴奏教师对形体教学工作的热爱、对形体伴奏规律的探索和对《形体与体态语》实训教程建设的完善与完美所做的努力和实践成果。这些乐曲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可以帮助从事形体教学和形体伴奏的教师在选择音乐时更好地把握音乐与动作的和諧统一,把握音乐与动作的同一属性,使形体教学中的听觉与视觉得到完美的融合。
结语
笔者在编写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形体与体态语》实训教程中的几点思考,作为一名普通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师,我们有理由相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形体与体态语》的实训教学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定会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逐步完善和成熟。
注释:
①庄妍.播音与主持院校现状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1(23).
②付程.播音主持教学法十二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③翁如.主持人表现力训练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④李鹏.体态之用 用之有度——从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体态说起[J].今传媒,2014(2).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关键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形体与体态语 实训教程编写
播音与主持艺术学是随着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它始创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半个多世纪以来,该学科从无到有,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边缘交叉学科,具有独立的理论框架,明确的研究范畴和基本概念,揭示了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本质和规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播音学体系。”①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的成立,到七十年代浙江广播电视学校(现浙江传媒学院)的成立,再到八十年代华北广播电视学校(现山西传媒学院)的成立,形成了国家广电总局(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领导下三所广播影视类传媒院校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以开设最早的中国传媒大学为代表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教学经过了初创期、成型期、成熟期,至今又开始迈入新的发展期。”②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形体与体态语》实训教程编写的背景和意义
1.实训教程编写的背景
在不断地发展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长期致力于探寻有声语言传播的规律,并不断完善相应的训练体系。但就目前全国开办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相关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院校还没有开设较为系统的形体与体态语训练方面的课程,而与之配套的训练教材更是凤毛麟角。有部分较为重视的院校虽然开设了《形体训练》课程,但授课教师均来自本校或外校的体育专业、舞蹈专业或影视表演专业等。这些授课教师虽然在自身的专业领域有一定的研究,但由于受到自身专业的影响以及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缺乏准确地认识,同时对该专业的其他相关课程也缺乏一定的了解,就使得课堂训练变得“因师而异”,在训练内容的安排上往往比较自由,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1)实训课程现状
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形体与体态语》实训课程方面,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大学三年级的综艺节目主持方向设有《形体训练》课程;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的三个专业方向,即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影视配音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礼仪文化方向)在最新修改、制定的教学计划中均设有《形体训练》课程,其中,前两个专业的《形体训练》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选报,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礼仪文化方向)的《形体礼仪》课程则为专业必修课;上海戏剧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除了开设有两年的《形体训练》课程外,还开设了一门独具特色的课程即《演播空间处理》,这门课将形体、表演等元素与电视节目主持的训练有机融合,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相对较强。
(2)实训教材现状
在《形体与体态语》实训教材方面,有针对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参考使用的教材,比如:付桂英主编的《体态礼仪与形体训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也有针对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各专业学生参考使用的教材;王晶、张岩松主编的《形体训练与形象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针对全国各大院校的学前教育(幼师教育)专业教学使用的教材;王诗漪编著的《舞蹈形体训练基础》(浙江大学出版社),也有针对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教学使用的教材;田培培编著的《形体训练与舞蹈编导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有针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员参考使用的教材;彭延春、常蕾编著的《形体训练教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也有针对全国高等、中等医学院校护理、涉外护理、助产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高达玲主编的《护理礼仪与形体训练》(东南大学出版社);有针对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旅游、酒店、导游等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洪丽敏主编的《旅游服务形体训练》(浙江大学出版社),也有针对社会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尤其是空乘人员、礼仪接待人员、饭店管理人员等参考使用的教材;魏全斌主编的《民航服务人员形体训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但针对普通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教材则是少之又少。在寥寥可数的几部教材中,较有特色的是四川师范大学翁如编著的《主持人表现力训练教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该教材融入了思维、表演、主持、形體、音乐、绘画等内容,通过训练,较好的开发了学生的素质和潜能,提高了学生的可塑性、创造力和形体及语言的表现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主持人岗位的工作需要。”③但该教材涉及到主持人体态语方面的训练内容较少,更多的是提供了一种形体训练的思路和方法。
在其他的相关教材中,大多是利用其中的某一个章节,对主持人体态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做了理论性的概括,而涉及到形体与体态训练方面的内容较少。比如:在应天常编著的《播音主持技艺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中的第六章,讲到了播音员、主持人的“形体态势训练”;在赵忠祥、白谦诚主编的《主持人技艺训练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中的第二章,讲到了播音员、主持人的“形体与体态语训练”;在廖声武编著的《节目主持人教程》(中人民大学出版社)中的第五章,讲到了“主持人的形象塑造”。也有一部分专著提到了主持人体态语方面的相关内容,在这些相关的专著中,给出了体态语的“概念”,指出了体态语的“重要性”,也谈到了体态语的“具体运用”,但略有遗憾的是没能提供较为详细的训练方法。比如:在俞虹编著的《节目主持人通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中的第十章,讲到了“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无声语言”;在许嫱、周嘉丽编著的《电视节目主持人风格与节目主持艺术》(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中的第三章,讲到了“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体态语运用艺术”。
2.实训教程编写的意义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推动着电视节目的更新与变换,而电视节目的更新与变换又对主持人提出了更高、更新、更难的要求,这种要求是多层次、多领域的。单以电视新闻节目为例,从主持人“形体与体态语”的角度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新闻节目的播报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变革,从最初的坐姿‘播新闻’派生出站姿‘说新闻’和走姿‘聊新闻’等多种新闻播报样态。”④这其中,对于主持人的体态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所以,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形体与体态语》实训课程和教材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编写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形体与体态语》实训教程的意义在于为了更好地满足当今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时代需求。 反观当下,网络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一浪高过一浪,这是媒体发展的时代潮流,也是时代使然。但我们还是应当清醒的认识到,电视媒体作为主流媒体所处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在全媒体融合的时代潮流中,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要求也是与日俱增,如何在媒体发展的热潮中增强电视节目主持人自身的竞争力也是当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
反观教学,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师,能否跟随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完善并制定出一套针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使用的《形体与体态语》实训教程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形体与体态语》实训教程编写的宗旨、结构和特点
1.实训教程编写的宗旨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形体与体态语》训练是针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或电视节目主持人这一“特殊”的专业人员而专门开设的一门以塑形、美体为基本训练目标,以播音员、主持人有声语言表达时体态语准确、恰当地运用为终极训练目标的实训课程。
《形体与体态语》实训教程的编写,首先应当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具备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视等传媒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从事播音主持及新闻传播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⑤为宗旨,在探寻有声语言传播规律的同时,也要注重“形体与体态语”这一非有声语言传播的训练,并跟随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不断地提升训练水平,从而使该训练体系得到逐步的完善;还应根据学生的条件并结合该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解决学生体态的弊病、塑造优美的形体,着重训练肢体的规范意识、呼吸意识、美感意识和表现意识,同时增强内心的感受能力并建立内在的自信心,从而在有声音语言的表达中既能准确、恰当运用体态语,又能体现出一种由内而外的高雅气质。
2.实训教程编写的结构
基于近十年来总结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形体与体态语》实训教程应由“形体基础规范训练”、“体态元素强化训练”和“体态元素综合表现”三部分构成,以此体现出该实训教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
(1)形体基础规范训练
多数学习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对 “形体与体态语”概念的认识几乎是空白的,即使有少部分学生接受过所谓的“形体训练”也只是在小时候有过间断学习舞蹈的经历,或是为了完成播音与主持艺术类考试中“才艺展示”环节的需要而临时学习了一段舞蹈作为应试的必备内容,除此之外的多数学生均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形体与体态语方面的训练。面对这一现实情况,在这一部分的训练中,可以通过“身体认知与把杆训练”、“身体延伸与呼吸训练”和“身体韵律与表现训练”等章节,逐步实现学生从“形体规范”到“形体美感”再到“形体表现”的过渡。经过全面、系统的形体基础规范训练,使学生具备形体的规范意识、美感意识和表现意识,从而为下一阶段的训练奠定良好的形体基础。
(2)体态元素强化训练
这一部分是在“形体基础规范训练”的基础上针对体态语的各个构成元素,从“目光语的交流”、“表情语的体现”、“手势语的表达”和“姿态语的运用”等章节进行强化训练,从而为第三部分“体态元素综合表现”打下了良好的体态基础。这一部分的训练内容分为两章,第一章的体态元素强化训练包括:“目光语的交流”、“表情语的体现”和“手势语的表达”;第二章的体态元素强化训练则是由“端庄文雅的坐姿”、“直立挺拔的站姿”、“轻盈稳健的走姿”和“大方得体的蹲姿”等几部分构成。
(3)体态元素综合表现
“体态元素综合表现”是形体与体态语训练的最高阶段,通过对形体与体态语的各个元素加以整合,以中国古代的经典诗词为训练素材,进行有声语言与体态语的结合训练。同时,还应借鉴电视节目主持的形式,以“课堂竞赛”式的体态语综合训练模式进行全面而综合的体现。这一部分的训练内容分为两章,第一章由体态语与有声语言结合的“静态空间训练”和“动态空间训练”两部分内容组成;第二章则是以“课堂竞赛”式的体态语综合训练模式,对“单人”、“双人”和“多人”电视节目的开场主持进行全面、系统的训练,从而为高年级《演播空间处理》和《电视节目主持》等课程奠定良好的体态基础。
由此可见,从“形体基础规范训练”到“体态元素强化训练”再到“体态元素综合表现”是一个前有规范整理、后有强化发展、逐步渗透、自然衔接的过程。既能体现出传承的沿革性,科学的逻辑性,训练的有效性,又能体现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形体与体态语》实训教程的优势和特点。
3.实训教程编写的特点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形体与体态语》实训教程的编写分为三大部分,共七章内容。这七章内容既可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每个章节亦可自成体系,独立实施。为了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教学训练的内涵、把握教学规律、掌握教学要点,实训教程的编写应注重理论讲授,更应注重训练过程。在理论讲授中,对每一环节的“训练目的”、“训练特点”、“训练内容”、“训练要求”、“训练方法”和“训练素材”都应进行详实、确切的编写;对“训练过程”的编写也要尽可能的详细,但根据训练过程动态的特点和文字表述的局限,同时也应结合图片进行补充说明,充分体现该实训教程“图文并用”的编写特点。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形体基础规范训练”中,最显著的训练特点是以钢琴伴奏为训练音乐。这些乐曲能够充分体现钢琴伴奏教师对形体教学工作的热爱、对形体伴奏规律的探索和对《形体与体态语》实训教程建设的完善与完美所做的努力和实践成果。这些乐曲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可以帮助从事形体教学和形体伴奏的教师在选择音乐时更好地把握音乐与动作的和諧统一,把握音乐与动作的同一属性,使形体教学中的听觉与视觉得到完美的融合。
结语
笔者在编写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形体与体态语》实训教程中的几点思考,作为一名普通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师,我们有理由相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形体与体态语》的实训教学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定会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逐步完善和成熟。
注释:
①庄妍.播音与主持院校现状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1(23).
②付程.播音主持教学法十二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③翁如.主持人表现力训练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④李鹏.体态之用 用之有度——从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体态说起[J].今传媒,2014(2).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