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与我国相比,世界其他国家重视不够,没有积极采取措施,甚至已经很严重时,仍然不重视,导致民众也不重视,没有采取有效的防护手段,造成如今“全球感染”。而全球感染给空管安全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基于此,本文就疫情防控给空管安全管理带来的启示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疫情防控;空管安全管理;启示
1 空管安全管理概述
2019年3月1日,中国民航局发布的《关于印发民航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建设指南的通知》所定义的安全隐患,是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缺失、漏洞和风险控制措施失效的环节,包括可能导致不安全事件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文件中定义的危险源是:可能引发或促发事故、事故征候或其他不安全事件的状况或物品,包括制度程序、职责、人员、设备设施/物品、落实、监督检查、运行环境、实施效果等方面内容。其中危险源被细分为两类:第一类危险源是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而导致不安全事件的能量或有害物质等。第二类危险源是可能导致能量或有害物质的约束或限制措施失效的不安全因素,如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人员操作、设備设施、运行环境、生产工艺等。安全工作,必须防微虑远。安全管理体系力求在安全风险导致航空事故和事故征候之前主动缓解安全风险,而这一目标的完成,主要是通过识别危险源、收集和分析安全数据和安全信息,以及持续评估安全风险。危险源在系统运行中会产生安全风险,其风险等级根据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划分。通过风险管理,确保危险源得到控制,从而使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可能性降低。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危险源的风险等级也随之发生变化,持续的风险评估则是保障危险源得到适当管控的重要手段,进行风险评估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管控措施,并形成手册、制度、程序或者日常工作单,使危险源得到管控。我们要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否则,就如同不重视疫情必然会导致疫情失控一样,不重视安全管理必然会导致安全管理出问题!
2 疫情防控给空管安全管理带来的启示
2.1 因时因地善制宜,不能把习惯做法当成标准
疫情暴发后,中央和地方统筹联防、科学施策,依法科学有序地进行防控,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有许多不适宜的做法,引发了公众的不满,如武汉百步亭社区组织的集体活动“万家宴”,个人坚持跑步不戴口罩等。作为社区多年坚持的一项集体活动也好,或者个人坚持的一种体育运动也好,在疫情来袭后,一定要按防控要求和规定来做,一定不能让习惯做法成为疫情扩散的方式和途径。当前,中国民航正在由民航大国走向民航强国。这一伟大进程中,也必然有许多翻天覆地的变化,安全管理也必然要与时俱进,因时因地因人而变革,绝不能墨守成规。因此,要解放思想,不断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理模式,落实“以规范为遵循,整章建制,构建现代化空管治理新体系”要求。
2.2 风险管理要敏感,不能对任何异常现象等闲视之
前段时间,哈尔滨一位87岁的老人传染了多名亲友及医护人员的事件引发了热议,暴露出了相关人员思想松懈,接诊医生仅凭自己的主观判断,未严格执行闭环管理。这种无论管理层面还是运行层面的不敏感,最终都导致了严重后果。民航安全管理“如履薄冰”,不能有一丝松懈和麻痹。在安全态势良好的时候,仍然要时刻保持敏感和警醒,及时发现并认真对待任何异常情况,要见叶知秋、见微知著,关注各类信息,包括员工自愿报告、抱怨、牢骚等,都要认真分析,采取措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前。在重要保障任务重、压力大的时候,仍然要枕戈待旦,时刻保持紧张状态,以便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任何异常情况。各级领导要如此,广大干部职工也要如此。特别是一线员工,是所有信息的第一感知人,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敏感对待任何异常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成为安全管理前沿阵地上的“吹哨人”。各级管理者也要积极鼓励员工“吹哨”,不仅设立自愿报告机制,更要积极下基层、到一线,倾听“哨声”!
2.3 吸取教训要牢记,不能把“医好的伤疤”只当“过去”
“历史给我们的教训是,人们从来都不知道汲取历史的教训。”我们经历过SARS、禽流感之后,又似乎把这些灾难都逐渐甚至很快淡忘了。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暴露出的种种缺陷和不足,说明许多人确实“好了伤疤忘了疼”。正是因为忘记,所以疫情总是如同“突如其来”,而人们在灾难面前也依然手足无措。针对这次疫情,有人说,“重新吸取教训的代价实在太沉重了,但可能又会再来,只能希望不要再来得那么快,这有赖于我们每一个人。”有赖于我们每一个人,首先有赖于我们每一个人不要忘记灾难,不要忘记为灾难付出的代价和灾难带来的痛苦。民航工作关乎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每一个事故都是一场灾难。民航的规章都是血的教训换来的。牢记这些规章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这是牢记事故、灾难的方式之一,更是民航安全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但仅仅这样还不够,还要持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大力弘扬和践行当代民航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民航人牢记曾经发生的事故及事故引发的灾难,还能牢记可能引发事故、灾难的危险源和隐患,真正解决思想不重视、责任不压实、行动不协调、因时不制宜、意识不敏感等问题。
2.4 有效治疗要主动,不能把“自愈”当能“治愈”
和所有的疾病一样,能否“治愈”,根本还在于患者自身是否具备战胜疾病的能力。身体足够健康,即使染上新冠,也会自主痊愈,如那些无症状感染者;身体不够强壮,但有足够的“生机”,通过“治疗”培补自身的“元气”,虽然可能会迁延几个月,但终会康复;身体已经很差,则无力再应对新冠病毒的侵害,即使通过ICU等抢救,也仍然无力回天——因新冠肺炎死亡人员多数都有基础病。对于安全管理来说,一个单位要想实现安全,要想提供安全的服务保障,要在遇到不安全的情况时能够稳妥应对,自身必须足够健康、“元气”充沛。当下进行的“抓作风、强三基、守底线”安全整顿活动以及历年来开始的相关工作,都是为了使“不太健康”的单位能拥有足够“健康”、“元气”充沛以具备足够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自身“元气”不足,在“抓作风、强三基、守底线”安全整顿进程中又仍然无动于衷,不从内心深处省查自身的问题,就永远不会健康起来。遇有风吹草动,“一败涂地、溃不成军”只是迟早的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以,对于个人也好,对于家庭也好,对于单位也好,对于国家也好,唯有自强,才能不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民航始终处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前沿阵地,我们每个人都亲身感受了“抗疫”的紧张、责任、压力,并展现了应有的担当。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们正逐渐由民航大国建设民航强国的关键时期、“十三五”规划收官和“十四五”规划起步的重要阶段,希望以上启示能够提醒干部职工,坚持“三个敬畏”,迎接挑战,抓住机遇,逆行而上,勇于担当,有所作为,全面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切实做到“安全隐患零容忍”,“一个航班一个航班地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为实现民航强国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
参考文献:
[1]李琦.航空安全隐患零容忍的解析[J].民航学报,2019,
3(1):33-37.
[2]王景明.完善规范化管理体系建立安全运行长效机制[J].中国民用航空,2019(11):164-166
[3]黄武.关于安全隐患“零容忍”的思考[J].民航管理,
2019(9):166-168.
关键词:疫情防控;空管安全管理;启示
1 空管安全管理概述
2019年3月1日,中国民航局发布的《关于印发民航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建设指南的通知》所定义的安全隐患,是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缺失、漏洞和风险控制措施失效的环节,包括可能导致不安全事件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文件中定义的危险源是:可能引发或促发事故、事故征候或其他不安全事件的状况或物品,包括制度程序、职责、人员、设备设施/物品、落实、监督检查、运行环境、实施效果等方面内容。其中危险源被细分为两类:第一类危险源是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而导致不安全事件的能量或有害物质等。第二类危险源是可能导致能量或有害物质的约束或限制措施失效的不安全因素,如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人员操作、设備设施、运行环境、生产工艺等。安全工作,必须防微虑远。安全管理体系力求在安全风险导致航空事故和事故征候之前主动缓解安全风险,而这一目标的完成,主要是通过识别危险源、收集和分析安全数据和安全信息,以及持续评估安全风险。危险源在系统运行中会产生安全风险,其风险等级根据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划分。通过风险管理,确保危险源得到控制,从而使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可能性降低。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危险源的风险等级也随之发生变化,持续的风险评估则是保障危险源得到适当管控的重要手段,进行风险评估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管控措施,并形成手册、制度、程序或者日常工作单,使危险源得到管控。我们要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否则,就如同不重视疫情必然会导致疫情失控一样,不重视安全管理必然会导致安全管理出问题!
2 疫情防控给空管安全管理带来的启示
2.1 因时因地善制宜,不能把习惯做法当成标准
疫情暴发后,中央和地方统筹联防、科学施策,依法科学有序地进行防控,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有许多不适宜的做法,引发了公众的不满,如武汉百步亭社区组织的集体活动“万家宴”,个人坚持跑步不戴口罩等。作为社区多年坚持的一项集体活动也好,或者个人坚持的一种体育运动也好,在疫情来袭后,一定要按防控要求和规定来做,一定不能让习惯做法成为疫情扩散的方式和途径。当前,中国民航正在由民航大国走向民航强国。这一伟大进程中,也必然有许多翻天覆地的变化,安全管理也必然要与时俱进,因时因地因人而变革,绝不能墨守成规。因此,要解放思想,不断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理模式,落实“以规范为遵循,整章建制,构建现代化空管治理新体系”要求。
2.2 风险管理要敏感,不能对任何异常现象等闲视之
前段时间,哈尔滨一位87岁的老人传染了多名亲友及医护人员的事件引发了热议,暴露出了相关人员思想松懈,接诊医生仅凭自己的主观判断,未严格执行闭环管理。这种无论管理层面还是运行层面的不敏感,最终都导致了严重后果。民航安全管理“如履薄冰”,不能有一丝松懈和麻痹。在安全态势良好的时候,仍然要时刻保持敏感和警醒,及时发现并认真对待任何异常情况,要见叶知秋、见微知著,关注各类信息,包括员工自愿报告、抱怨、牢骚等,都要认真分析,采取措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前。在重要保障任务重、压力大的时候,仍然要枕戈待旦,时刻保持紧张状态,以便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任何异常情况。各级领导要如此,广大干部职工也要如此。特别是一线员工,是所有信息的第一感知人,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敏感对待任何异常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成为安全管理前沿阵地上的“吹哨人”。各级管理者也要积极鼓励员工“吹哨”,不仅设立自愿报告机制,更要积极下基层、到一线,倾听“哨声”!
2.3 吸取教训要牢记,不能把“医好的伤疤”只当“过去”
“历史给我们的教训是,人们从来都不知道汲取历史的教训。”我们经历过SARS、禽流感之后,又似乎把这些灾难都逐渐甚至很快淡忘了。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暴露出的种种缺陷和不足,说明许多人确实“好了伤疤忘了疼”。正是因为忘记,所以疫情总是如同“突如其来”,而人们在灾难面前也依然手足无措。针对这次疫情,有人说,“重新吸取教训的代价实在太沉重了,但可能又会再来,只能希望不要再来得那么快,这有赖于我们每一个人。”有赖于我们每一个人,首先有赖于我们每一个人不要忘记灾难,不要忘记为灾难付出的代价和灾难带来的痛苦。民航工作关乎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每一个事故都是一场灾难。民航的规章都是血的教训换来的。牢记这些规章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这是牢记事故、灾难的方式之一,更是民航安全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但仅仅这样还不够,还要持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大力弘扬和践行当代民航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民航人牢记曾经发生的事故及事故引发的灾难,还能牢记可能引发事故、灾难的危险源和隐患,真正解决思想不重视、责任不压实、行动不协调、因时不制宜、意识不敏感等问题。
2.4 有效治疗要主动,不能把“自愈”当能“治愈”
和所有的疾病一样,能否“治愈”,根本还在于患者自身是否具备战胜疾病的能力。身体足够健康,即使染上新冠,也会自主痊愈,如那些无症状感染者;身体不够强壮,但有足够的“生机”,通过“治疗”培补自身的“元气”,虽然可能会迁延几个月,但终会康复;身体已经很差,则无力再应对新冠病毒的侵害,即使通过ICU等抢救,也仍然无力回天——因新冠肺炎死亡人员多数都有基础病。对于安全管理来说,一个单位要想实现安全,要想提供安全的服务保障,要在遇到不安全的情况时能够稳妥应对,自身必须足够健康、“元气”充沛。当下进行的“抓作风、强三基、守底线”安全整顿活动以及历年来开始的相关工作,都是为了使“不太健康”的单位能拥有足够“健康”、“元气”充沛以具备足够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自身“元气”不足,在“抓作风、强三基、守底线”安全整顿进程中又仍然无动于衷,不从内心深处省查自身的问题,就永远不会健康起来。遇有风吹草动,“一败涂地、溃不成军”只是迟早的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以,对于个人也好,对于家庭也好,对于单位也好,对于国家也好,唯有自强,才能不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民航始终处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前沿阵地,我们每个人都亲身感受了“抗疫”的紧张、责任、压力,并展现了应有的担当。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们正逐渐由民航大国建设民航强国的关键时期、“十三五”规划收官和“十四五”规划起步的重要阶段,希望以上启示能够提醒干部职工,坚持“三个敬畏”,迎接挑战,抓住机遇,逆行而上,勇于担当,有所作为,全面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切实做到“安全隐患零容忍”,“一个航班一个航班地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为实现民航强国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
参考文献:
[1]李琦.航空安全隐患零容忍的解析[J].民航学报,2019,
3(1):33-37.
[2]王景明.完善规范化管理体系建立安全运行长效机制[J].中国民用航空,2019(11):164-166
[3]黄武.关于安全隐患“零容忍”的思考[J].民航管理,
2019(9):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