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之我见

来源 :大观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erris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282-02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 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让学生通过比较反衬,来发现文中人物的美与丑,在不断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不同的角度上各自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鉴赏、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美丑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作者在刻画菲利普夫妇这两个人物形象时就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他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自然地表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当菲利普夫妇听说于勒在外赚了大钱的时候,认为于勒是“一个正直,有良心的人”“他真是一个有办法的人”,而当于勒又成为了穷光蛋时,又变成了“决不会有出息的”“这个东西”“流氓”;当菲利普夫妇盼望着发财的于勒快些回来时,于是他们一家在海边散步,菲利普太太是安详地用手挽着丈夫的胳膊,而发现于勒穷困潦倒时,先是惶恐,浑身发抖,之后是马上镇定,指挥着全家安全地避开了于勒。就是这几处看似好笑的言谈举止,在我们的印象中已出现了既可鄙又可怜的人物形象。
  诸如此类的人物形象还有许多,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 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想象中体会文学作品美的意境。
  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我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在浩瀚无垠的茫茫荒漠上,一缕青烟冉冉升起,太阳下山了,天边挂着一轮圆盘。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3 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我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传承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品味语言是解读一切文本的关键,也是打开文章奥秘之门的钥匙。因此,语文学习的根本是语言。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提高品味领悟语言的能力呢?
  3.1 反复推敲传神词语。 众所周知,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并反复推敲,力求传神。传神词语的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既写出了秋天的季节特点,又描绘出落叶的色彩,渲染出一种悲凉气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真琢磨,反复推敲,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3.2 用心品味优美句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诗歌中典型的对称美:“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两句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倒映在水中的样子比作是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把天上堆叠的云彩比作是海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平原高空中和平静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景观。又如《春》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风、雨”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生动形象的比喻,琅琅上口的语感,把风“温和”和雨“轻柔”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让学生充分品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
  3.3 仔细琢磨个性对话。 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在引导学生细致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加深对课文主旨的领会。如《故乡》一文中,我刚见到闰土时很兴奋,一声“啊,闰土哥”脱口而出,闰土却叫了声“老爷”,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称呼充分表现了人物特征,并引起读者思考造成这种隔阂的社会原因,从而揭示小说主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仔细琢磨富有个性话的对话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切切实实地走回到语文最初的意义上来,引领学生品味语言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在语言中感受人文之美,感受母语之美,既提高他们对文本解讀能力,又使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其他文献
日本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开发出了不使用水和蒸汽,通过将燃烧温度控制在较低水平来抑制氢燃气轮机运行时氮氧化物(NO_x)产生量的“氢燃气轮机干式低排放(DLE)”技术,并在德国
目的:制备高载药量、小粒径的槲皮素纳米混悬剂,并进行性质考察。方法采用纳米沉淀–高压均质法制备,以粒径分布、药载比、稳定性为指标对处方和工艺进行优化,并对最优处方进行体
进行了折流式厌氧反应器(ABR)常温下处理制糖废水的中试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为19~21℃、进水COD为2 000~9 000 mg/L、厌氧段HRT为24~60 h的条件下,ABR反应器对COD的平均去除率>70%。ABR工艺能够有效处理制糖废水,具有启动迅速、运行稳定、处理效率高、能耗低等优点。
为了考察水解/酸化/好氧工艺处理还原性染料生产废水的可行性,采用配水进行了连续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染料生产废水的COD<1 500mg/L时,在水解反应器、酸化反应器和曝气池的水力停留时间分别为2. 5、3. 0和6. 0h的条件下,出水水质可达GB8978—1996的二级排放标准。水解、酸化提高了染料生产废水的可生化性,加速了后续好氧处理的进程。氨氮的变化规律表明,染料废水中的大分子杂环化合
一般正常的鸡粪是呈条状的,在鸡粪表面有一层白色的尿酸盐覆盖,软硬适中。其颜色可因饲料种类不同而异,多为灰绿或酱黄色。倘若过硬或过稀则是由于饮水不足或过量而造成的。但过分松软便是因为饲料中糠麦過多。如鸡粪在质、量、形和色泽上出现异常,则可能是疾病造成的。异常的鸡粪有以下几种:  肉红色粪便 形状如同烂肉,这是由脱落的肠粘膜形成的。多见于患了球虫病、绦虫病、蛔虫病和肠炎恢复期的鸡。  肉红色粪便 常见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的改变,畜牧业也相应的出现变革,这一变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兽医工作的要求。目前,在我国畜牧兽医工作中依旧出现一系列问题,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