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陕西省汉中市为研究区域,选择武侯镇、勉阳镇等5个乡镇为典型乡镇开展实地问卷调查,并选取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年纯收入以及种植业年均纯收入等因素作为研究因子,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理论,运用Logit模型对影响农户耕地利用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户主年龄、家庭总人口、种植业年均纯收入与农户耕地耕作意愿具有显著性关系,即农户因素对耕地利用具有显著性影响;农业与非农业的经济收益对比对农地的要素投入有重大影响。
关键词 耕地利用;投入产出;农户;Logit模型;汉中市
中图分类号 S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12-290-04
Abstract Taking Hanzhong City of Shaanxi Province as study area,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on 5 typical towns and villages, such as Wuhou Town, Mianyang Town. Farmer householder age, education degree , family annual net income and planting annual net income are selected as research factors. On the basis of the inputoutput theory, using the Logit model, empirical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factors influencing farmers cultivated land utiliz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farmer householder age, family’s population, and planting net income per year has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farmers’ cultivation willingness; agricultural and nonagricultural economics benefit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agricultural land input.
Key words Cultivated land use; Input and output; Farmers; Logit model; Hanzhong City
耕地是一种稀缺性不可再生资源,是土地资源的精华和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其不仅是国家粮食安全最有力的保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1]。近20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快速发展对耕地利用产生了巨大影响,比如耕地的弃耕撂荒现象[3]、耕地非农化现象以及耕地种植结构调整现象在我国频繁发生。农户作为耕地利用主体,耕地生产经营的组织者,同时是农村微观经济主体,其耕地利用行为是决定农业产量和增长速度的直接力量,并且直接关系耕地利用的效果。从微观角度分析农户耕地利用行为,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完善耕地保护制度的前提下,优化利益分配机制,引导农户合理利用耕地,对提升耕地利用效率和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以陕西省汉中市为例,选取农户户主年龄、农户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年纯收入以及种植业年均纯收入等因素作为评价因子,运用Logit回归分析模型[2],探讨影响农户耕地利用因子的显著性程度,为区域粮食生产布局与优化,粮食安全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汉中南北高而中间低,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汉江横贯东西。西南与甘肃、四川毗邻,东北与省内的安康、西安、宝鸡接壤。地处105°30′~108°16′ E、32°08′~33°53′ N,土地总面积为27 101.39 km2。气候特征明显,气温东部高于西部,且主要表现为垂直气候带谱,海拔800 m以上属于暖温带,海拔800 m以下属于北亚热带气候。境内河流均属于长江流域,有汉江与嘉陵江两大水系。且物种丰富,约4 000多种。
2013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为246.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0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5.4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95.00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5 771元。全年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4.55亿元,比上年增长增长11.9%,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4.74亿元,增长12%。2013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11.69万t,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 893元。农业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较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耕地的30%左右,农业科技和机械化水平较高。工业发展门类齐全,机械制造业、烟草业、医药生物化工业、建材工业、黑色食品工业、酿酒业以及冶金矿产工业成为本市的主要财源。交通通讯发展较快,西—汉高速公路建成,汉—勉—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汉中无高速公路历史。
目前全市辖汉台区、南郑县、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共1区10县,2013年末总人口376.56万。
根据2013年汉中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集,汉中市土地总面积2 710 139.26 hm2,其中,农用地2 492 837.71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91.98%;建设用地72 689.52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68%;未利用地144 612.03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34%。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研究数据一方面来源于实地问卷调查,另一方面来源于《陕西统计年鉴2014》。2012年7~8月,笔者利用参与《汉中市土地流转可行性分析》报告的机会,综合考虑各个县镇距离市行政中心距离的远近、交通的易达性等,抽取西乡县的城关镇、城固县的博望镇以及勉县的武侯镇、勉阳镇等5个乡镇为本次实地调查样点范围。由于采用的是面对面的调查方式,调查问卷的回收率较高,排除了一些明显错误问卷,随机共访问120户,收回有效问卷107份,回收率为86.17%。全部将问卷检查核实后,输入计算机形成数据库,借助SPSS软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其他相关数据来源于2013年汉中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汉中统计年鉴》。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采用农户参与式问卷调查方法对耕地利用中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调查采取统一设计问卷、统一随机抽样、统一统计口径、统一问卷发放方法,问卷调查与耕地利用主体农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3个方面:第一部分为农户基本情况调查,包括农户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在户人口数、家庭劳动力数量,农业收入水平和非农业收入水平等情况。第二部分为农户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包括农户拥有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种植作物的类型,耕地投入产出、利润等情况。第三部分为农户对耕地利用理解情况调查,包括土地流转原因、种植结构的变动状况及其原因、是否愿意加大耕地投入、对国家相关农业政策了解情况。
2.2.2 离散型选择模型。
离散型选择模型(DCM,discrete choice model)是解决被解释量不是连续变量,而是离散变量的模型[4]。该模型能够对个体和家庭决策行为进行统计分析。该研究选择离散型选择模型中最常用的Logit模型,Logit模型回归分析是对因变量为定性变量的回归分析,它是一种非线性模型。其基本特点是:因变量必须是二分类变量,若令因变量为y,则常用y=1表示“Y”,y=0表示“N”,自变量可以为虚拟变量也可以为连续变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模型变量分析
该研究以农户是否耕种土地为被解释变量,设定不愿意耕种=0,愿意耕种=1。
解释变量选取与农户耕地利用行为密切相关的因素,根据因素的重要性、数据的可知性和准确性,选择以下变量进行研究。①反映农户户主特征的变量: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程度;②反映农户家庭特征的变量:家庭总人口、农业劳动力数;③反映农户经济情况特征的变量:家庭年纯收入、种植业年均纯收入。
此次问卷调查的107户农户中,存在愿意耕种土地农户为57户,占53.27%,不愿意耕种土地农户为50,占46.73%。模型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3.2 回归分析
利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所选取的因变量数据进行Logit模型回归分析。在回归分析时,采用backward conditional回归方法。模型检验和参数估计结果见表2和表3。
对于Logit模型的检验主要运用-2对数似然检验(-2loglikelihood)和Pr>ChiSq无效假设检验。一般对模型的检验方法是把对数似然值乘以-2,得到-2loglikelihood值(-2LL),处于0到正无穷大之间,其值越小模型拟合越好[5-6]。
由表2、3可知,在置信度为95%下,影响因素中:户主的年龄、家庭总人口以及种植业年均纯收入3个因素对农户耕作土地意愿是显著的,而户主受教育程度、农业劳动力以及家庭年均纯收入3个因素对农户耕地利用是不显著的,其中户主受教育程度对农户耕地利用不显著影响,可能是因为样本数量不足造成的。
3.2.1 户主年龄对农户耕地利用的呈正相关影响。
从模型检验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户主年龄在95%的置信度下,对农户耕作土地意愿影响是显著性的,从分析的结果又可以看出户主年龄的估计值为正,说明户主年龄与农户耕作土地意愿影响是正相关的,户主年龄越大,农户越愿意耕作土地。因为农户年龄越大,他们因自身原因和其他原因,受教育水平和其他行业生存技能薄弱,一般不会放弃自己拥有的耕地外出务工,此时土地保障功能特别突出,他们把土地作为自身生活的最后保障,满足自身需要就行,因此他们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土地的耕作上。可以看到,在问卷调查中户主年龄40岁以上的农户中有47.67%比例选择愿意耕作土地。
3.2.2 家庭总人口对农户耕地利用呈负相关影响。
从模型检验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家庭总人口在95%的置信度下,对农户耕作土地意愿影响是显著性的,从分析的结果又可以看出家庭总人口的估计值为负,说明家庭总人口与农户耕作土地意愿影响是负相关的,家庭人口越多,农户耕作土地愿意就会下降。这是因为,农户耕作土地行为也可以看做为一种经济行为,农户作为“经济人”就会以追求获取耕地利用最大化收益为目标做出耕地利用的最优化决策[7-8]。家庭人口越多,反而农户耕作土地意愿下降,说明农户耕作土地带来的收益要远远小于非农业所带来的收益。当农户面对外界巨大的机会成本时,农户就会把更多的劳动利用要素投入到非农业行业中,他们会放弃耕种土地而选择外出务工,来获取更大的效益。反而,如果一个家庭总人口较少,由于其抵御风险能力低下,他们就不会选择放弃耕地耕种,土地承担了社会保障功能。
3.2.3 种植业年均纯收入对农户耕地利用呈正相关影响。
从模型检验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95%的置信度下,种植业年均纯收入对农户耕作土地意愿影响是显著性的,从分析的结果又可以看出,种植业年均纯收入的估计值为正,说明种植业年均纯收入与农户耕作土地意愿影响是正相关的,种植业年均纯收入越多,农户耕作土地愿意就会增加。这是因为,农户作为“经济人”,还是以追求最大化收益为目标,随着种植业年均纯收入增加,农户就会更愿意把更多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到耕地中,就会更愿意耕作土地,耕地抛荒撂荒可能性越小。这与实地调查结果也是相符的。 4 结论
该研究根据对汉中市武侯镇、勉阳镇等5个乡镇进行典型性外业实地调查结果,借助SPSS分析软件,运用Logit模型回归分析法分析汉中市农户的耕地利用的影响因素的显著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农业与非农业的经济收益对比对农地的要素投入有重大影响。
农户在从事农业时面临着一个机会成本,当机会成本发生变化时,农民会逐渐调整在农地上的要素投入规模,以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农民对耕地上的劳动力投入情况会直接影响耕地的非农化情况。一定量的耕地有多少投入农业、多少被非农化同样是由农业与非农业之间的收益对比来决定的。面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耕地的种植结构也会随之做出反应,从粮食作物转向经济作物以追求效益上的平衡,当耕地收益在改变种植结构之后仍不能平衡在非农业上的收入时,则极有可能被非农化[9]。
(2)农户因素对耕地利用具有显著性影响。
以汉中市107户农户的调查为基础,采取统计分析方法对107户的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总人口、农业劳动力数、家庭年纯收入、种植业年均纯收入等,利用Logit模型对以上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户主年龄、家庭总人口、种植业年均纯收入与农户耕地耕作意愿具有显著性关系。在这些因素中,可以看到经济收益是影响农户耕作行为主要因素,不管是农业收入变化还是非农化收益的变化,都会影响农户对耕地要素投入。可以看到,经济发展越快,农业人口的非农化越迅速,投入到耕地上的劳动力也就越少,从而该区域耕地利用效率和耕地资源配置程度就越低,耕地撂荒和弃耕现象就越严重。
参考文献
[1] 李平,李秀彬,刘学军.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宏观分析[J].地理研究,2001,20(2):130-138.
[2] 孔祥斌,张凤荣,徐燕,等.集约化农区耕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J].资源科学,2003,25(3):57-63.
[3] 谭术魁.农民为何撂荒耕地[J].中国土地科学,2001(5):34-38.
[4] 韩书生,谢永生,郝明德,等.不同类型农户土地投入行为差异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5):83-85.
[5]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农村研究报告2007[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6] 钟太洋,黄贤金,张秀英,等.基于Tobit模型的农户层次农业土地用途变更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8,28(5):166-171.
[7] 诸培新,曲福田.农户行为、土地投入类型及土地持续利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9(5):44-47.
[8] 霍雅勤,蔡运龙,王瑛,等.耕地对农民的效用考察及耕地功能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3):105-108.
[9] 钱文荣,张忠明.农户土地意愿经营规模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长江中下游区域的调查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5):28-34.
关键词 耕地利用;投入产出;农户;Logit模型;汉中市
中图分类号 S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12-290-04
Abstract Taking Hanzhong City of Shaanxi Province as study area,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on 5 typical towns and villages, such as Wuhou Town, Mianyang Town. Farmer householder age, education degree , family annual net income and planting annual net income are selected as research factors. On the basis of the inputoutput theory, using the Logit model, empirical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factors influencing farmers cultivated land utiliz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farmer householder age, family’s population, and planting net income per year has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farmers’ cultivation willingness; agricultural and nonagricultural economics benefit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agricultural land input.
Key words Cultivated land use; Input and output; Farmers; Logit model; Hanzhong City
耕地是一种稀缺性不可再生资源,是土地资源的精华和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其不仅是国家粮食安全最有力的保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1]。近20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快速发展对耕地利用产生了巨大影响,比如耕地的弃耕撂荒现象[3]、耕地非农化现象以及耕地种植结构调整现象在我国频繁发生。农户作为耕地利用主体,耕地生产经营的组织者,同时是农村微观经济主体,其耕地利用行为是决定农业产量和增长速度的直接力量,并且直接关系耕地利用的效果。从微观角度分析农户耕地利用行为,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完善耕地保护制度的前提下,优化利益分配机制,引导农户合理利用耕地,对提升耕地利用效率和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以陕西省汉中市为例,选取农户户主年龄、农户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年纯收入以及种植业年均纯收入等因素作为评价因子,运用Logit回归分析模型[2],探讨影响农户耕地利用因子的显著性程度,为区域粮食生产布局与优化,粮食安全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汉中南北高而中间低,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汉江横贯东西。西南与甘肃、四川毗邻,东北与省内的安康、西安、宝鸡接壤。地处105°30′~108°16′ E、32°08′~33°53′ N,土地总面积为27 101.39 km2。气候特征明显,气温东部高于西部,且主要表现为垂直气候带谱,海拔800 m以上属于暖温带,海拔800 m以下属于北亚热带气候。境内河流均属于长江流域,有汉江与嘉陵江两大水系。且物种丰富,约4 000多种。
2013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为246.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0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5.4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95.00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5 771元。全年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4.55亿元,比上年增长增长11.9%,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4.74亿元,增长12%。2013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11.69万t,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 893元。农业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较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耕地的30%左右,农业科技和机械化水平较高。工业发展门类齐全,机械制造业、烟草业、医药生物化工业、建材工业、黑色食品工业、酿酒业以及冶金矿产工业成为本市的主要财源。交通通讯发展较快,西—汉高速公路建成,汉—勉—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汉中无高速公路历史。
目前全市辖汉台区、南郑县、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共1区10县,2013年末总人口376.56万。
根据2013年汉中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集,汉中市土地总面积2 710 139.26 hm2,其中,农用地2 492 837.71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91.98%;建设用地72 689.52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68%;未利用地144 612.03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34%。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研究数据一方面来源于实地问卷调查,另一方面来源于《陕西统计年鉴2014》。2012年7~8月,笔者利用参与《汉中市土地流转可行性分析》报告的机会,综合考虑各个县镇距离市行政中心距离的远近、交通的易达性等,抽取西乡县的城关镇、城固县的博望镇以及勉县的武侯镇、勉阳镇等5个乡镇为本次实地调查样点范围。由于采用的是面对面的调查方式,调查问卷的回收率较高,排除了一些明显错误问卷,随机共访问120户,收回有效问卷107份,回收率为86.17%。全部将问卷检查核实后,输入计算机形成数据库,借助SPSS软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其他相关数据来源于2013年汉中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汉中统计年鉴》。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采用农户参与式问卷调查方法对耕地利用中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调查采取统一设计问卷、统一随机抽样、统一统计口径、统一问卷发放方法,问卷调查与耕地利用主体农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3个方面:第一部分为农户基本情况调查,包括农户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在户人口数、家庭劳动力数量,农业收入水平和非农业收入水平等情况。第二部分为农户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包括农户拥有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种植作物的类型,耕地投入产出、利润等情况。第三部分为农户对耕地利用理解情况调查,包括土地流转原因、种植结构的变动状况及其原因、是否愿意加大耕地投入、对国家相关农业政策了解情况。
2.2.2 离散型选择模型。
离散型选择模型(DCM,discrete choice model)是解决被解释量不是连续变量,而是离散变量的模型[4]。该模型能够对个体和家庭决策行为进行统计分析。该研究选择离散型选择模型中最常用的Logit模型,Logit模型回归分析是对因变量为定性变量的回归分析,它是一种非线性模型。其基本特点是:因变量必须是二分类变量,若令因变量为y,则常用y=1表示“Y”,y=0表示“N”,自变量可以为虚拟变量也可以为连续变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模型变量分析
该研究以农户是否耕种土地为被解释变量,设定不愿意耕种=0,愿意耕种=1。
解释变量选取与农户耕地利用行为密切相关的因素,根据因素的重要性、数据的可知性和准确性,选择以下变量进行研究。①反映农户户主特征的变量: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程度;②反映农户家庭特征的变量:家庭总人口、农业劳动力数;③反映农户经济情况特征的变量:家庭年纯收入、种植业年均纯收入。
此次问卷调查的107户农户中,存在愿意耕种土地农户为57户,占53.27%,不愿意耕种土地农户为50,占46.73%。模型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3.2 回归分析
利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所选取的因变量数据进行Logit模型回归分析。在回归分析时,采用backward conditional回归方法。模型检验和参数估计结果见表2和表3。
对于Logit模型的检验主要运用-2对数似然检验(-2loglikelihood)和Pr>ChiSq无效假设检验。一般对模型的检验方法是把对数似然值乘以-2,得到-2loglikelihood值(-2LL),处于0到正无穷大之间,其值越小模型拟合越好[5-6]。
由表2、3可知,在置信度为95%下,影响因素中:户主的年龄、家庭总人口以及种植业年均纯收入3个因素对农户耕作土地意愿是显著的,而户主受教育程度、农业劳动力以及家庭年均纯收入3个因素对农户耕地利用是不显著的,其中户主受教育程度对农户耕地利用不显著影响,可能是因为样本数量不足造成的。
3.2.1 户主年龄对农户耕地利用的呈正相关影响。
从模型检验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户主年龄在95%的置信度下,对农户耕作土地意愿影响是显著性的,从分析的结果又可以看出户主年龄的估计值为正,说明户主年龄与农户耕作土地意愿影响是正相关的,户主年龄越大,农户越愿意耕作土地。因为农户年龄越大,他们因自身原因和其他原因,受教育水平和其他行业生存技能薄弱,一般不会放弃自己拥有的耕地外出务工,此时土地保障功能特别突出,他们把土地作为自身生活的最后保障,满足自身需要就行,因此他们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土地的耕作上。可以看到,在问卷调查中户主年龄40岁以上的农户中有47.67%比例选择愿意耕作土地。
3.2.2 家庭总人口对农户耕地利用呈负相关影响。
从模型检验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家庭总人口在95%的置信度下,对农户耕作土地意愿影响是显著性的,从分析的结果又可以看出家庭总人口的估计值为负,说明家庭总人口与农户耕作土地意愿影响是负相关的,家庭人口越多,农户耕作土地愿意就会下降。这是因为,农户耕作土地行为也可以看做为一种经济行为,农户作为“经济人”就会以追求获取耕地利用最大化收益为目标做出耕地利用的最优化决策[7-8]。家庭人口越多,反而农户耕作土地意愿下降,说明农户耕作土地带来的收益要远远小于非农业所带来的收益。当农户面对外界巨大的机会成本时,农户就会把更多的劳动利用要素投入到非农业行业中,他们会放弃耕种土地而选择外出务工,来获取更大的效益。反而,如果一个家庭总人口较少,由于其抵御风险能力低下,他们就不会选择放弃耕地耕种,土地承担了社会保障功能。
3.2.3 种植业年均纯收入对农户耕地利用呈正相关影响。
从模型检验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95%的置信度下,种植业年均纯收入对农户耕作土地意愿影响是显著性的,从分析的结果又可以看出,种植业年均纯收入的估计值为正,说明种植业年均纯收入与农户耕作土地意愿影响是正相关的,种植业年均纯收入越多,农户耕作土地愿意就会增加。这是因为,农户作为“经济人”,还是以追求最大化收益为目标,随着种植业年均纯收入增加,农户就会更愿意把更多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到耕地中,就会更愿意耕作土地,耕地抛荒撂荒可能性越小。这与实地调查结果也是相符的。 4 结论
该研究根据对汉中市武侯镇、勉阳镇等5个乡镇进行典型性外业实地调查结果,借助SPSS分析软件,运用Logit模型回归分析法分析汉中市农户的耕地利用的影响因素的显著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农业与非农业的经济收益对比对农地的要素投入有重大影响。
农户在从事农业时面临着一个机会成本,当机会成本发生变化时,农民会逐渐调整在农地上的要素投入规模,以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农民对耕地上的劳动力投入情况会直接影响耕地的非农化情况。一定量的耕地有多少投入农业、多少被非农化同样是由农业与非农业之间的收益对比来决定的。面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耕地的种植结构也会随之做出反应,从粮食作物转向经济作物以追求效益上的平衡,当耕地收益在改变种植结构之后仍不能平衡在非农业上的收入时,则极有可能被非农化[9]。
(2)农户因素对耕地利用具有显著性影响。
以汉中市107户农户的调查为基础,采取统计分析方法对107户的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总人口、农业劳动力数、家庭年纯收入、种植业年均纯收入等,利用Logit模型对以上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户主年龄、家庭总人口、种植业年均纯收入与农户耕地耕作意愿具有显著性关系。在这些因素中,可以看到经济收益是影响农户耕作行为主要因素,不管是农业收入变化还是非农化收益的变化,都会影响农户对耕地要素投入。可以看到,经济发展越快,农业人口的非农化越迅速,投入到耕地上的劳动力也就越少,从而该区域耕地利用效率和耕地资源配置程度就越低,耕地撂荒和弃耕现象就越严重。
参考文献
[1] 李平,李秀彬,刘学军.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宏观分析[J].地理研究,2001,20(2):130-138.
[2] 孔祥斌,张凤荣,徐燕,等.集约化农区耕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J].资源科学,2003,25(3):57-63.
[3] 谭术魁.农民为何撂荒耕地[J].中国土地科学,2001(5):34-38.
[4] 韩书生,谢永生,郝明德,等.不同类型农户土地投入行为差异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5):83-85.
[5]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农村研究报告2007[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6] 钟太洋,黄贤金,张秀英,等.基于Tobit模型的农户层次农业土地用途变更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8,28(5):166-171.
[7] 诸培新,曲福田.农户行为、土地投入类型及土地持续利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9(5):44-47.
[8] 霍雅勤,蔡运龙,王瑛,等.耕地对农民的效用考察及耕地功能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3):105-108.
[9] 钱文荣,张忠明.农户土地意愿经营规模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长江中下游区域的调查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5):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