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畜牧业是果洛草原畜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来源 :新农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ofj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海省果洛州位居三江源头,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而草地畜牧业是果洛州的支柱产业,是广大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近年来,随着全州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要求,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已不能适应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草原生态退化,表现为“两化三害”日益突出,产业结构落后,生产经营方式依然粗放,造成草畜矛盾日益加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畜牧业发展依然缓慢,综合生产能力低下,牧区富余劳动力就业出路受限,牧民增收困难。果洛州草地畜牧业发展遭遇“瓶颈”制约,处在选择发展方向、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由于果洛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核心,生态位置非常重要,草原畜牧业是全州最大的生态系统,选择生态发展的方向对确保全国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发展生态畜牧业成为高寒草原畜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果洛州自1984年以来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的统分相结合的生产经营体制。牲畜作价归户、分户经营,草场承包到户,实行“谁承包、谁建设、谁经营、谁收益”的经营机制,极大地提高了农牧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发展中许多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显露,这种经营体制的能量释放殆尽,当前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已不相适应,严重危及畜牧业基础地位,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1)人口增加,草场生态退化,“两化三害”发展明显,承载力下降,管理利用粗放,畜草矛盾日益突出。(2)牲畜作价归户私有户养,牧民组织化程度低,劳动力素质不高,生产方式原始,经营方式粗放,科技含量低,畜种比例失调,畜群结构不合理,个体生产性能下降,畜牧业效益低下。(3)自然条件严酷,自然灾害频繁,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靠天养畜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4)投入不足,服务体系不完善,可及性和覆盖面有限,科技推广能力弱,利用率低,难以满足产业化发展的需求。(5)草场承包到户,统一经营秩序被打乱,划区轮牧规模萎缩,草场利用不均匀,整体性被分割分化,草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恢复功能遭到破坏,加剧了草场退化速度,同时也限制了规模经营的发展。(6)社会发育程度低,产业结构单一,互补性差,畜牧业承载的社会发展压力巨大,牧业富余劳动力转产转业难,市场发育程度低,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缓慢。
  果洛州发展生态畜牧业,以全面贯彻落实省委推动“四个发展”和果洛州“生态立州”的战略决策,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科学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核心、建立草畜平衡机制为手段、组建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和生态家庭牧场为切入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牧业增效、牧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分流牧业人口与减畜相结合,逐步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移民保障制度,加快现代畜牧业建设步伐,推进草原畜牧业跨越式发展,从体制、机制上闯出一条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新路子。
  其具体做法有
  1.组建牧民专业合作社是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按照“程序合法、档案齐全、建设规范、运行健康、效果明显”的总体目标,果洛州计划利用两年的时间以行政村为单位完成全州6县44个乡镇188个牧委会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组建工作。
  2.积极推行以草定畜,落实生态补偿政策,建立畜草平衡机制。我们在以往以草定畜前期各项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制定了畜草平衡方案。随着各项生态建设项目和补偿政策的落实,努力使建设成果与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相衔接。几年来,退牧还草项目以草定畜和禁牧补偿资金规模年发放量达7093.20万元。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落实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规模达1.674亿元,户均达到3430元。预计草原生态补偿资金规模将达到4亿元左右。通过各项补偿政策的落实,生态补偿资金收入必将成为今后我州牧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3.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了保护好果洛州草场生态环境,对以冬虫夏草为主的中藏药材采集,果洛州连续十年实施严格的“内限外禁”政策,禁止外来人员到我州采集虫草,州内实行有计划有序采集,虫草资源贫富区劳动力有序配置,既保障了虫草产区群众的收益,又增加了非虫草产区群众的收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此同时还加大草原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坚决禁止各种破坏草场的行为,规范各项建设用地的审批和施工方式,鼓励民间团体和群众组织自发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自然平衡;在此基础上还大力施行草原鼠虫害的防治、荒漠化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十一五期间共灭治草原鼠害5681.9万亩,灭治草原毛虫430万亩,荒漠化土地治理34.5万亩,采金场恢复治理3.5万亩,对遏制草原生态的进一步恶化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4.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加大基础建设力度,改善农牧业生产经营条件是生态畜牧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狠抓以游牧民定居、退牧还草和三江源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项目。在工程项目的布局和建设上,着眼于有利于促进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和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几年来共完成游牧民定居15680户,实现定居率60%以上,其中集中定居6858户,占总建设户数的44%;建成草场围栏2672.95万亩,实施人工种草69.52万亩,黑土滩治理33.99万亩,实现禁牧转移3172户14704人;建成建设养畜畜棚5780户;每年落实圈窝子种草补助资金100万,购置燕麦种子70t,落实种植面积2.58万亩,生产当地草籽70t,收集野生草籽30t。所有这些项目的完成,对全州生态畜牧业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依托,极大地改善了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5.加大对农牧民的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努力实现生态畜牧业建设转人减畜的目的。因人口数量增加迅速,有限的草场难以承载无序发展的牲畜,这是导致草原畜牧业牲畜超载的根本原因,因此转人减畜,分流牧业富裕劳动力成为生态畜牧业建设链条上的重要一环。我们针对牧民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的现状,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自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全州共发放宣传材料25000余份,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363次,培训牧民6291人次,通过宣传培训,提高了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促进了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另外通过各种技能技术培训,促进牧民转产就业。目前,果洛州牧民转产的主要渠道有:一是针对我州草场禁牧,移民搬迁的现状,争取开发出了草场生态管护公益性岗位1111人、人均收入4584元。并在玛沁和达日试行,通过一年多的试点工作,我们初步建立了一套草场生态管护公益性岗位职能、管理、考核、评价、报酬支付等一整套管理体系,为今后草原生态保护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二是组织移民和非虫草产区牧民到虫草产区采集虫草,增加群众收入。2010年共采集虫草3800kg,人均收入929元,占牧民总收入的35%,取得了良好效益;第三是鼓励牧民和合作经济组织开办经济实体,利用当地地理优势,资源优势,技能优势,大力兴办经济实体,如石板精雕、旅游服务、畜产品加工、建材开发、交通运输、服装加工、商业贸易、城镇保洁等,有效地转移了牧业富裕劳动力。
  6.加大畜群畜种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科技应用水平,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提高科技应用水平,是挖掘畜牧业内部潜力的重要手段。根据全州牲畜品种规划布局,我州大力实施牧草和牲畜两个“种子工程”。在全州范围内推行牦牛、藏羊本品种选育和优良牧草种子驯化扩繁。通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了以玛多藏羊种畜场和久治高原牦牛种畜场为龙头,各地种畜繁育户和各级畜牧兽医部门为支撑的种畜繁育体系。2008以来,共培育推广种羊5600只,种牛700头,引进大通种牛1600头,鉴定当地优良种畜3778头,串换种畜2273头。通过大量辛勤的工作,使牲畜本品種选育的理念和技术得到了普及,牲畜良种化比例和牲畜生产性能得到了提高,促进了牧业增效;另一方面我们为了提高草场治理的效果,积极开展当地野生优良牧草品种的驯化和繁育推广工作,以果洛州草籽场为核心,在省州科研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州目前开展了以冷地早熟禾、垂穗披碱草、无芒雀麦、沙生冰草等为主的335亩30个牧草品种的驯化试验工作,冷地早熟禾推广面积达8000亩,垂穗披碱草达5000亩,年产量达200多t;对坡度25%以上的退化草地进行牧草和大黄间种试验;鼓励牧民收集野生草籽,用于草场改良。两个“种子工程”的实施,将对我州畜种畜群结构调整和草场改良工作起到根本的推动作用。
  总之,只有从转变传统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入手,变革经营体制,开展生态畜牧业建设,通过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重组,从畜牧业内部挖掘生产潜力,确保畜牧业持续增产,牧民持续增收,从而更有效地保护和改善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
其他文献
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一般年份造成玉米减产5—10%,危害重时可减产10—30%。2008年和2010年我镇玉米螟虫危害严重,棵棵有虫子,造成玉米后期严重倒折,地里透亮,也是我镇历史上危害最重的年份。全镇8万亩玉米,每亩损失50kg粮,减产玉米400万kg,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所以必须采取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综合防治的措施来防治玉米螟虫,才能收到较理想的效果。  一、危害特点  玉米螟虫在我地区
期刊
西红柿别名、洋柿子、狼桃、番李子、金橘、番柿、六月柿、洋海椒、毛腊果。其果实营养丰富,具特殊风味。每100g鲜果含水分94g左右、碳水化合物2.5~3.8g、蛋白质0.6~1.2g、VC 20~30mg,还有少量的胡萝卜素、矿物盐、有机酸等。可生食、煮食、加工制成番茄酱、汁或整果罐藏,是人们喜爱的蔬菜和水果。番茄喜温,适宜的生长温度为白天25~28℃,夜间16~18℃。低于15℃番茄种子发芽、花芽
期刊
金山林海仙县遂昌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格局,遂昌县县委、政府提出的“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战略目标。各行各业都积极做山水文章,广大农村心塘水库放养鸭、鹅、鱼,做了原生态高山猪、牛、羊,尤其是山区林地饲养土鸡前景更为广润。天然草场草坡及林间草地资源十分丰富,还有大量溪河滩涂、茶园、果园等空隙地可供利用,还有人工种植牧草也不少,自然条件非常适宜发展遂昌土鸡饲养,近年来,隋
期刊
[摘 要] 当前村级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 村级动物防疫队伍;问题;对策  近年来,特别是非典型性肺炎、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篮耳病和猪链球菌病等疫情发生以来,动物防疫工作受到了社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好抓实。从发展畜牧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高度,把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强化基础、注重实效,
期刊
[摘 要] 黄瓜是蔬菜生产的主栽品种之一,而黄瓜霜霉病、灰霜病、蔓枯病、炭疽病造成黄瓜产量质量大幅度下降,经济损失严重。尤其是黄瓜霜霉病,具有随气流传播、发生早、防治难的特点,是菜农在防治上用工、用药最多的一种病害。  黄瓜霜霉病(Cucumber Downy Mildew)又叫跑马干,俗称烘被子,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露地和保护地栽培的黄瓜,常因此病危害而遭受很大的损失。在适宜的
期刊
巴尔楚克羊是著名的肉毛兼用型地方品种,具有生长发育快、耐粗饲、肉味鲜美等优良特性,在新疆享有盛名。但由于缺乏系统的选育,产区草场环境的改变和外来品种的混杂,使巴尔楚克羊品质下降,直接影响了这一品种的生产性能。  作为以农牧业为主的巴楚县,对认真保存和合理利用巴尔楚克羊这一品种资源,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完善巴尔楚克羊选育工作,并坚持不懈的执行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新疆巴尔楚克羊选育工作
期刊
[摘 要] 早春季节,气温较低,对于肉鹅的饲养管理要求较高,现在养殖户普遍使用塑料大棚加外源性加热来育雏,对保温与通风换气的掌控十分不易,遇到气温突变或连续阴雨天时就会造成雏鹅大批死亡,所以在饲养管理上要求各个环节都要到位,不能有半点马虎。  [关键词] 育雏;潮口;熏蒸  一、饲养前的准备  1.场址的选择  饲养场址应选择背风、向阳、清静、保暖、防寒的地方,同时水源要好,利于放牧和栖息,如林地
期刊
猪的杂食性,为农村走向节粮型,高效型,生态型养殖业之路提供了前提。如何开辟饲料来源,充分利用农村质优价廉的可利用资源。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养猪经济效益,促进养猪生产的迅速发展,已成为现今农村养猪的问题。  一、建立饲料基地,种植高产饲料作物  农村养猪除需种植玉米、蚕豆、豌豆、小麦等粮食作物外,还应大量种植高产优质的牧草,以解决粮食不足和降低养猪成本。  1.种植高产优质牧草  (1)黑麦草:有一年
期刊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畜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30年来,我市畜牧业在改革中前进,在发展中壮大,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时期国民经济发展对畜牧业的要求,增加农民收入是提高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首要问题。由于畜牧业在振兴农村经济、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能够发挥特殊的作用,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及时把畜牧业放到
期刊
目前,我国的养猪业正在向商品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转变,随着养猪业的飞速发展,在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同时,人们越发觉得抓好猪只各生长阶断的饲养与管理相当重要,相比其它阶段,哺乳期的仔猪饲养和管理工作可为非同一般,重中之重。  主要是由哺乳期仔猪的生理特点所决定一。  一、哺乳期仔猪的生理特点  1.缺乏先天免疫力,容易得病  初生仔猪没有先天免疫力,只有吃到初乳后,靠初乳把母体的母源抗体传递给仔猪,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