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光剑影亦修行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onerc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二十多年的刀剑制作生涯中,陈远芳不仅打造出一把把名刀名剑,内心也变得日益强大,完成了技艺与心灵的双重修炼。
  “陈远芳刀剑金工艺术坊”位于台中市梅川东路。在都市丛林中居然可以一睹刀剑制作,的确是件新鲜事,每天来这里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工作室墙上挂着琳琅满目的获奖证书,让人不禁在心底生出对陈远芳的敬佩之情。
  第一把武士刀
  戴着眼镜,身材偏瘦的陈远芳让人第一眼觉得他是个文人,而不会把他和刀剑工艺师联系在一起。对此,陈远芳说:“一提到刀剑,大多数人只会想到打打杀杀,你死我活,事实上,刀剑不只是武器,更是文人武士身份与精神的象征。”
  谈到从事刀剑制作的原因,陈远芳笑着说:“我从小就很喜欢刀剑,只要一摸到小刀子,就很高兴。”然而,真正让他踏上刀剑制作这条道路的,还是在他当兵退伍那年得到的一把武士刀。那是一把被人抛弃的破损武士刀,也是陈远芳人生中的第一把武士刀,他舍不得丢掉,决定自己修复这把刀。经过百般尝试,历经三年时间,他重新为刀装了手柄,做了刀鞘,还精心修复了破损的刀面。这中间经历了许多挫折,也让陈远芳深刻认识到,要制作一把刀剑并不是敲敲打打那么简单。在35岁那年,陈远芳回到故乡台中,一边从事珠宝设计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制作刀剑。然而,当时的台湾并没有学习刀剑制作的资源,陈远芳只好如饥似渴地阅读国外的刀剑制作书籍,并请教相关艺术领域的专家,靠着敢问、敢做的精神,从别人的制作流程中汲取宝贵经验。前后经过10年时间的磨炼,一直到45岁那年他终于琢磨出如何制作一把好刀剑,正式转行成为职业刀剑工艺师。
  一出鞘便知好坏
  在国外,一般一把刀剑需由不同工匠组成团队合作完成。不过,由于陈远芳做过珠宝设计师,掌握了基本金工技艺,在年少时还随当职业木匠的表哥学过木工,因此从设计、金工到制作刀鞘、握柄等配件,靠自己就能完成,这在业界算是凤毛麟角。
  “一把好刀剑从鞘里抽出来,应有龙吟的声音,而且能够收抽自如。”陈远芳说,刀柄、刀鞘一定要切割精准,否则太紧容易卡住,太松刀又容易掉出来。刀工的研磨也相当重要,一把刀剑必须研磨到宛如镜面的程度,不过,这样的技术在全世界也没有几个人能做到。此外,剑还要磨得挺直,如果剑弯曲,就连三岁小孩子也会置疑:“剑怎么不是直的?”
  “人要衣装,佛要金装”这句话同样适合用在刀剑制作上,而陈远芳从事珠宝设计的经验正好派上用场。此外,为了将刀柄、刀鞘装饰得光彩亮丽,漆艺、皮雕等技艺也是必备的功夫。
  做一把好刀剑,光有一身好技艺还不行,得有上好的钢材。陈远芳举例说:“牙匠用的工具不生锈,硬度、强度都足够,那种钢材特别适合用来制作顶级刀剑。”此外,F1赛车的传动轴、狙击枪的枪管、印刷厂的裁纸刀所使用的钢材也成为他制作刀剑的原材料。“在武侠小说中,经常会见到‘刀光剑影’,这要求材料要足够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没有好材料,我宁可不做!”陈远芳说。
  不过,越好的钢材打造的刀剑越难研磨。陈远芳经常研磨刀剑到深夜,妻子曾数次向他埋怨:“我嫁给了一个夜夜磨刀的男人。”
  技艺与心灵的修炼
  工坊内展示着各种刀剑成品,有古罗马剑、波斯刀剑、日本武士刀、中国古剑……然而,最让陈远芳得意的还是那把耗时三年打造,被他称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禅心剑”。这把剑的设计灵感源于东周古檄文,陈远芳在设计时决定在剑柄和剑鞘上焊上300多颗直径为2.3mm的小圆点。
  “这么小的圆点,焊一颗还容易,但要焊两颗又不让位置跑偏就难了,更何况是300多颗。”陈远芳说,由于困难重重,他曾经几次想要中途放弃,但最后都坚持下来。“当初决定做这把剑的目的就是为了挑战自己的工艺极限,所以我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
  整个制剑过程需要心如止水,除了体力与耐力,更是对心性的考验,因此陈远芳为这把剑取名为“禅心剑”。打造好这把宝剑,陈远芳惊喜地发现,自己不但突破了工艺极限,内心还产生了更多向“不可能”挑战的勇气。
  “制作刀剑,宛如一场心灵与工艺的双重修炼之旅,成功的条件取决于你的态度。”陈远芳常常告诉慕名而来的习刀者,“改变就是做你不喜欢做的事,创新就是做你从来没有做过的东西。制刀是一场与自己态度、精神的对话,过程永远比结果更重要。”
其他文献
手艺:针线、绘画  等级:★★★★★  宝姐姐是旧时闺阁女儿范本,手艺女红,自不在话下。  宝钗第七回出场,在周瑞家眼中的是“伏在小炕桌上同丫鬟莺儿正描花样子呢”。重点是第三十六回。 她来怡红院寻宝玉,可宝玉睡着了,袭人坐床边守着,手里绣一个白绫红里的兜肚。宝钗反应是:好鲜亮的活计!袭人绣得脖子酸,出去走走,宝钗只顾看活计,不留心竟然坐在袭人方才坐的地方,拿起针线,接着绣了起来。宝姐姐多端庄的人啊
参观博物馆,尤其容易被古陶瓷打动,从良渚文化扁足陶鼎到唐三彩彩绘陶仕女俑,从宋汝窑天青釉碗到元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从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到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三彩之艳、天青之净、青花之雅、斗彩之逸、粉彩之润……可这些中国历代工匠以毕生心血烧制出来的绝世名瓷,却那么脆弱不堪,几千年来的流离颠沛、磕磕碰碰,要么粉身碎骨,要么残缺不全。  为了还原历史,修复便成为了古陶瓷复原的重头戏。上海博物馆修复中心主
展览时间:4.18~7.28  展览地点:成都浣花南路251号四川博物院  300多件来自卡地亚典藏的古董珍品,以及37份历史文献和早期彩色照片底片,向人们诉说了流传于世的经典奢侈品传奇。作为世界大名鼎鼎的腕表、珠宝翘楚,卡地亚典藏与四川博物院联袂呈献了“艺境天工——中西方珍宝艺术展”,讲述了珍宝背后的动人故事。
回到乡村寻好食材,似乎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5位小伙伴辞去城市的工作回到家乡,创办了“浅山寻”,开始了云贵川的寻山之旅。“我们发现大山里不仅有好食材,村民们制作菜肴的方法也大有不同,但味道却惊人的好。”在互联网行业浸淫多年的小纪,希望将山里隐藏的特色菜肴与配方食材,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进行销售。  于是“味觉方舟”上线了,浅山寻团队在网络上公布大山深处的制作方法,教大家做这些特殊的美味,还从网友中选
“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能说话不能动……”这句小时候玩耍时念叨的童谣,就像是海弟生活的真实写照:把自己当做木头人,痴狂地喜欢着木头,并且长时间宅在工作室里,与木头为伴。  见到海弟时,他刚结束在广州的展览,正在整理展览上收回的作品。跟想象中完全一样,瘦高的个子,低缓的声调,内敛的神情。“像我这样长得瘦,说话又慢半拍的人,在老家被称为柴头,也就是木头人的意思。”海弟自嘲着。  保持与木头对话  海弟与木
在2500年历史的姑苏小巷深处,偶然与停云香馆邂逅。暴雨初停,目光掠过一家手工订制旗袍店,只见一面黑檐白墙上几朵浮云悠悠,仿佛暗香萦绕。  踏着青石板进去,入眼即是满壁的木制格子,左边是手工捏制的陶瓷器皿,右边是远道而来的日本和香,以及年代久远的各种香器与茶具。经过插了几支干枯莲蓬的瓷瓶,但见一方长台上,铺就一条来自苏州老刺绣厂的绸布,上面摆放着香炉、沉香木、蟾蜍雕刻、佛珠手钏和一串形似枇杷的玉器
穿过繁华的闹市,拐进一条深幽的小巷,几经周折,终于找到锡包壶艺人陈宝玉的家。这是一处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房子,屋里布置得极其简单,除了那间用来制作和展示锡包壶的“工作室”。陈宝玉说,那是家里的“豪华间”,不布置好一点,会亏待了他的宝贝。  父辈的冷门手艺  今年35岁的陈宝玉有两个孩子,每天放学回家,他们把书包一放就跑到父亲的“工作室”里,围着工作台摆弄闲着的工具和那些刻着各种好看图案的锡片。看
小婉的般若堂在北京通惠河南岸的景观商业区——四惠大厦,之所以选在这个商业氛围浓厚的地方,是因为小婉喜欢河,“有水的地方,喝茶时感觉更有灵气。”  大约70平方米的店铺,被素帘隔成一间茶室、一间展厅。踏进店铺,第一眼便看见正前方一排绿意盎然的翠竹,把空间上下相连,给人通透之感。小婉端坐在茶席前,不紧不慢地领着学茶的姑娘观察叶片、品评汤感、分析汤色、记录笔记,投手投足间将中国茶文化极具历史感的美好仪态
和亿万年前的恐龙做朋友,给它写生,为它立传,听上去像天方夜谭,还真的就有人做到了。他并不是真的去了侏罗纪年代,而是通过触摸恐龙化石,熟悉这些“莫名其妙的骨头”,再梳理出恐龙骨架,附上肌肉皮毛,最后配上符合年代特征的植物和山水,“还原”已经消失的恐龙世界。  这个人,叫赵闯,是中国唯一一个从事古生物化石生命形象重建的人,“俗称‘画恐龙’的人。”眼下,他画的恐龙已有几千幅,说他是恐龙的代言人,一点也不
Task 1  My name is Jack. Know that the Students’ Union is looking for volunteers, I am writing to make an apply.  I really want to get this opportunity because, by offering my service, not only I be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