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用于建设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因此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及广度,丰富游赏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运用借景的手法,同样可以收无限于有限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传统园林所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所营造的“曲径通幽”、“荷塘月色”等东方式景观情调与意境,已完全具备穿越时间与空间的价值意义。因此,如何挖掘传统造园手法,使之适合于我国当代景观设计和人们的居住环境,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本文就此议题,总结出具体的借鉴手法,为本次项目的景观设计提供指导。
关键词: 借景手法继承运用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绪论
本文针对现今设计当中普遍存在的对中国古典园林理解的不够深入或者偏颇,所引发的一些不切实际、不合时宜的偏向,从而进行的一些造园手法的当代解读。因为在探索追求更好的设计方法的过程中,我们只尝试着去发现新的形式,却忽略了怎样更好理解传统园林的精髓。面对这一现状,中国的园林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盲目追随形式的造园手法是不可取的。因此,要在方寸之中達到寄情于山水,达到本于自然的理想境界,就需要将传统的造园手法与当代景观设计充分的结合起来。我们只有在真正意义上深刻的理解中国园林造园的艺术特点,深入其内涵,并将之有序的结合到当代造园手法中,才能提炼出中国现代园林的特征。
本文研究课题为“借景造园手法的当代解读”,对“借景”这一造园理论进行讨论和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运用于设计实践当中,从而进行借景造园手法的当代解读。
二、借景造园手法
中国传统园林一向以深邃含蓄、曲折多变文明于世。其原因是在有限的园林空间内,所进行的分隔与组合恰到好处。其中的“借景”为中国古代造园手法运用最多的手法之一,它可用于扩大景物深度、广度,使有限空间获得无限的意境,从而丰富游赏内容。因此“借景”在中国传统造园手法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
借景造园手法可分为直接借景和间接借景。
2.1直接借景
1、近借。在园中欣赏园外近处的景物。2、远借。在不封闭的园林中看远处的景物,比如靠水的园林,在水边眺望开阔的水面或远处的岛屿。3、邻借。在园中欣赏相邻园林的景物。4、互借。两座园林或两个景点之间相互借景。5、仰借。在园中仰视园外的山峦、峭壁或邻寺的高塔。6、俯借。在园中较高的视点俯瞰园外的景物。7、应时借。借一年中的某一季节或一天中某一时刻的景物,主要是借天文景观、气象景观、植物季节变化景观和即时的动态景观。
2.2间接借景
间接借景是一种通过借助水面、镜面映射或反射物体形象的构景方式。由于静止的水面可以反射物体的形象从而产生倒影,镜面与光亮的反射性材料能够映射出相对空间的景物,所以,这种借景方式能使景物视感格外深远,而有助于丰富自身表象以及四周景色,构成绚丽动人的景观。
三、借景造园手法的继承与拓展
3.1借景造园手法的继承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大自然的景观绮丽多彩,曾经主导我国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的内容是丰富的。其中,借景造园手法在世界园林发展中的影响是深远的。要继承中国的借景造园手法,要深刻认识到传统造园手法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意义。中国园林体系与世界上其他园林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不非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形外之意,象外之象的表现,也就是所谓意境。意境,实质上是寄托着情感、观念和哲理的一种理想中的审美境界。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提炼概括,赋予景象以某种精神情感的寄托。然后加以引导和深化,使观赏者在游览观赏这些具体的景象时,触景生情,产生共鸣,激发联想。并对眼前景象进行不断的补充与拓展,感悟到景象所蕴藏的情感、理念。甚至直接体验到某种人生哲理,进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超脱与自由,享受到审美的愉悦。
3.2借景造园手法的拓展
今天的设计环境与古代有很多不同,所以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必然要有所拓展。而拓展的最终目的在于将那些有恒久意义和对今天设计有启示的方面进行拓展,舍弃那些阶段性的、片面的、僵化的方面。在当代景观设计中应该吸取传统造园手法的精华“因借”,即在有限的空间内有意识的拓宽景观视域,充分利用景观内外一切可借之物,打破原有的界域而扩大视域范围。所以,摒弃那些矫揉造作的设计手法,将传统园林中最具特色的意境和思想转换成现代视觉表象下的崭新空间形式,与文中所倡导的借景观点相结合是完全行得通的。如此一来,便可以将传统园林的内在精神、地域形式转换为当代的景观设计语境。而传统“借景”的造园手法也会在当代景观设计中有更大的发展和更加深远的指导意义。
正如上面所说的,视景点和建筑通过设计,使其具有提示意味,那么,建筑的入口小径同样可以设计的委婉动人。比如通过暗示的程度使游客感受这种意境。就像站在山脚下望着与茶园融为一体的茶室,触不可及,使人按捺不住想去探个究竟的急切心情。顺着狭长的、一波三折的石砌坡道向茶室走去。最后,到达终点时,会看到一汪纯净的水面,建筑犹如漂浮在水面上,让人驻足。这种效果要比直接看到建筑本身好得多。
四、总结
回想起来,我认为在寻找梦寐以求的景观规划中,并不是没有得到回报的。沿着这条路线我阅读了一些对借景造园手法有独到见解的作品。他们的许多设计思想对我的设计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使我了解到形式不是规划的本质。
中国传统园林也好,当代景观也好,物质手段最终为达到一定的精神境界服务,总是为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但作为意境的创造是二者共同的最高目标。传统园林中“诗情画意”的意境是当代景观设计中应该学习的,艺术与审美反映了一种民族文化的传统,包括美学思想与哲学思想,虽然现代人的生活情趣早已不同与古人,但意境仍然是他们精神层次的最高境界。
传统先于我们存在,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传统总是影响着我们,决定着我们,我们已经被侵入传统之中,只能在传统中进行理解。因此,理解过去意味更多的是把握未来。而我们研究传统借景造园手法的目的,正是为了发展我国独特的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从国际语境中看,中国景观设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面对自然面对传统的态度与举措才刚刚开启,无论未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继续以中国速度前进,还是放缓脚步,真正意义上的当代景观设计才刚刚开始。
参考文献
1、《生存的艺术》俞孔坚(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景观设计学》【美】约翰.西蒙兹巴里.斯塔克(著)
3、《大地景观》【美】约翰.西蒙兹(著)
4、《设计结合自然》 伊恩.沦落克斯.麦克哈格(著)天津大学出版社
5、《说园》陈从周(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借景手法继承运用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绪论
本文针对现今设计当中普遍存在的对中国古典园林理解的不够深入或者偏颇,所引发的一些不切实际、不合时宜的偏向,从而进行的一些造园手法的当代解读。因为在探索追求更好的设计方法的过程中,我们只尝试着去发现新的形式,却忽略了怎样更好理解传统园林的精髓。面对这一现状,中国的园林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盲目追随形式的造园手法是不可取的。因此,要在方寸之中達到寄情于山水,达到本于自然的理想境界,就需要将传统的造园手法与当代景观设计充分的结合起来。我们只有在真正意义上深刻的理解中国园林造园的艺术特点,深入其内涵,并将之有序的结合到当代造园手法中,才能提炼出中国现代园林的特征。
本文研究课题为“借景造园手法的当代解读”,对“借景”这一造园理论进行讨论和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运用于设计实践当中,从而进行借景造园手法的当代解读。
二、借景造园手法
中国传统园林一向以深邃含蓄、曲折多变文明于世。其原因是在有限的园林空间内,所进行的分隔与组合恰到好处。其中的“借景”为中国古代造园手法运用最多的手法之一,它可用于扩大景物深度、广度,使有限空间获得无限的意境,从而丰富游赏内容。因此“借景”在中国传统造园手法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
借景造园手法可分为直接借景和间接借景。
2.1直接借景
1、近借。在园中欣赏园外近处的景物。2、远借。在不封闭的园林中看远处的景物,比如靠水的园林,在水边眺望开阔的水面或远处的岛屿。3、邻借。在园中欣赏相邻园林的景物。4、互借。两座园林或两个景点之间相互借景。5、仰借。在园中仰视园外的山峦、峭壁或邻寺的高塔。6、俯借。在园中较高的视点俯瞰园外的景物。7、应时借。借一年中的某一季节或一天中某一时刻的景物,主要是借天文景观、气象景观、植物季节变化景观和即时的动态景观。
2.2间接借景
间接借景是一种通过借助水面、镜面映射或反射物体形象的构景方式。由于静止的水面可以反射物体的形象从而产生倒影,镜面与光亮的反射性材料能够映射出相对空间的景物,所以,这种借景方式能使景物视感格外深远,而有助于丰富自身表象以及四周景色,构成绚丽动人的景观。
三、借景造园手法的继承与拓展
3.1借景造园手法的继承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大自然的景观绮丽多彩,曾经主导我国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的内容是丰富的。其中,借景造园手法在世界园林发展中的影响是深远的。要继承中国的借景造园手法,要深刻认识到传统造园手法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意义。中国园林体系与世界上其他园林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不非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形外之意,象外之象的表现,也就是所谓意境。意境,实质上是寄托着情感、观念和哲理的一种理想中的审美境界。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提炼概括,赋予景象以某种精神情感的寄托。然后加以引导和深化,使观赏者在游览观赏这些具体的景象时,触景生情,产生共鸣,激发联想。并对眼前景象进行不断的补充与拓展,感悟到景象所蕴藏的情感、理念。甚至直接体验到某种人生哲理,进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超脱与自由,享受到审美的愉悦。
3.2借景造园手法的拓展
今天的设计环境与古代有很多不同,所以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必然要有所拓展。而拓展的最终目的在于将那些有恒久意义和对今天设计有启示的方面进行拓展,舍弃那些阶段性的、片面的、僵化的方面。在当代景观设计中应该吸取传统造园手法的精华“因借”,即在有限的空间内有意识的拓宽景观视域,充分利用景观内外一切可借之物,打破原有的界域而扩大视域范围。所以,摒弃那些矫揉造作的设计手法,将传统园林中最具特色的意境和思想转换成现代视觉表象下的崭新空间形式,与文中所倡导的借景观点相结合是完全行得通的。如此一来,便可以将传统园林的内在精神、地域形式转换为当代的景观设计语境。而传统“借景”的造园手法也会在当代景观设计中有更大的发展和更加深远的指导意义。
正如上面所说的,视景点和建筑通过设计,使其具有提示意味,那么,建筑的入口小径同样可以设计的委婉动人。比如通过暗示的程度使游客感受这种意境。就像站在山脚下望着与茶园融为一体的茶室,触不可及,使人按捺不住想去探个究竟的急切心情。顺着狭长的、一波三折的石砌坡道向茶室走去。最后,到达终点时,会看到一汪纯净的水面,建筑犹如漂浮在水面上,让人驻足。这种效果要比直接看到建筑本身好得多。
四、总结
回想起来,我认为在寻找梦寐以求的景观规划中,并不是没有得到回报的。沿着这条路线我阅读了一些对借景造园手法有独到见解的作品。他们的许多设计思想对我的设计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使我了解到形式不是规划的本质。
中国传统园林也好,当代景观也好,物质手段最终为达到一定的精神境界服务,总是为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但作为意境的创造是二者共同的最高目标。传统园林中“诗情画意”的意境是当代景观设计中应该学习的,艺术与审美反映了一种民族文化的传统,包括美学思想与哲学思想,虽然现代人的生活情趣早已不同与古人,但意境仍然是他们精神层次的最高境界。
传统先于我们存在,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传统总是影响着我们,决定着我们,我们已经被侵入传统之中,只能在传统中进行理解。因此,理解过去意味更多的是把握未来。而我们研究传统借景造园手法的目的,正是为了发展我国独特的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从国际语境中看,中国景观设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面对自然面对传统的态度与举措才刚刚开启,无论未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继续以中国速度前进,还是放缓脚步,真正意义上的当代景观设计才刚刚开始。
参考文献
1、《生存的艺术》俞孔坚(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景观设计学》【美】约翰.西蒙兹巴里.斯塔克(著)
3、《大地景观》【美】约翰.西蒙兹(著)
4、《设计结合自然》 伊恩.沦落克斯.麦克哈格(著)天津大学出版社
5、《说园》陈从周(著)同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