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权贵交朋友?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youmy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派交流,好向其间寻活水;双峰对峙,更从何处仰高山。”这是湘中名校双峰一中的前身双峰书院一副很有名的楹联,上世纪50年代从超级大县湘乡析分出西部数乡镇,成立新的双峰县,亦是因为“双峰对峙”而得名。
  此联的撰写者是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的湘乡县大儒,曾主讲过双峰书院的朱尧阶。这位朱尧阶一辈子除了短时间做过一个县训导的小官(相当现在的县教育局副局长),大部分时间是一位布衣秀才,但他的学术和人品在湘中深孚众望,他于经史诗赋外,麻衣相术、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他有一位极人臣的至交曾国藩,还有两位学生:封一等伯、官至两江总督的曾国荃和做过陕西巡抚的刘蓉。
  朱尧阶生于嘉庆七年(1802年),今双峰县杏子铺人,比曾国藩年长9岁,他于曾国藩而言,是亦师亦友。曾国藩早年表现并不突出,天分一般,只是一位以勤补拙的苦书生,考了七次了中了一个秀才。中秀才后运气就来了,次年中举人,再四年后中进士、入翰林。
  曾国藩早年求学,结识了朱尧阶,从此把他当作一位可以托付一切的兄长。曾这个人,清介自许,一般不愿意麻烦别人,而对朱尧阶例外,事无巨细,都愿意找朱尧阶帮忙和商量拿主意。
  朱尧阶的家境比曾家富裕,于是他一直接济曾家。曾国藩点翰林做了京官以后,留在湘乡老家的朱尧阶每年要给曾家送四十石稻谷,因为曾家祖父母、父母都在堂,家庭兄弟姊妹众多,而一个小京官俸禄很低,朱尧阶的资助为曾国藩免了很大的后顾之忧。
  朱尧阶和曾国藩的关系好到什么地步?从两件小事就可以看出。
  其一,在北京做官的曾国藩要喝家乡的茶叶,也要托朱尧阶购买。其二,曾国藩祖母去世后的坟地,是请朱尧阶看风水寻觅到的。
  因为对朱尧阶的尊重和信任,曾国藩在家信中屡次要求诸弟向朱先生问学请益,曾国藩的四位弟弟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都先后拜朱尧阶为师。
  太平军起事后,曾国藩被皇帝任命为团练大臣,总揽湖南特别湘中地区的练勇。后来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这支湘军代替了腐朽的八旗、绿营,成为敉平太平军的主力,曾国藩也成为清代同治年间中兴大臣之首。于是老家的人,攀附曾氏兄弟唯恐不及。曾氏兄弟也想报答朱先生的大恩,数次写信邀请他出山,但朱尧阶以年迈体衰推辞,仍然仍“蕺影林泉,课徒娱亲,怡然自得”。
  朱尧阶不愿意受曾氏兄弟的保举出去做官,显示出他和曾国藩是君子之交的本色—当年接济曾家,乃对朋友无私的帮助,并不图回报。他这种态度也是相当明智的,早年曾国藩在他面前,是小老弟,曾国荃是他的学生,曾家感他的大恩。等到曾氏兄弟功成名就、位高爵显时,他这位昔日的兄长、老师兼恩人,如果仰食于曾氏兄弟,那等于早年的关系倒了过来,彼此都会尴尬。而不受曾家回报,仍然可以平等的心态来对待曾国藩。
  事实上,曾国藩不因地位变易而改变对朱尧阶尊敬与信任。同治六年八月,身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给朱尧阶写了一封信,信中表达了三层意思:
  其一是说自己身为大臣,而天下仍不太平,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二,希望朱尧阶不因本人位高望隆而放弃了诤友的身份,并强调朱在家乡的“精神导师”的地位和责任。其三就是托朱尧阶劝诫曾国潢不要在惩处哥老会时大肆株连。
  曾国潢是兄弟中留在老家做大管家的唯一一位,因为兄弟的权势,他在湘乡自然是一言九鼎,力主对哥老会会徒严加追究。但曾国藩看得更远,知道要有所为也有所不为。他让朱尧阶出面来劝曾国潢,不仅因为朱的威望高,还因为朱的一个女儿嫁给了曾国潢的儿子,两人是亲家公。
  曾国藩的儿子娶朱尧阶的女儿,是曾国藩力主促成的。对朱尧阶的大恩,曾家无以回报,只能用结亲家的方式,将两家的亲密关系固定下来。
  写这封信的五年后,即1872年,曾国藩和朱尧阶先后去世。只不过一人在江宁两江总督衙门中逝去,一人在湘乡老家寿终。布衣结交的一对朋友,后来功业、地位相差甚大,但两人的友谊能保持终身,殊为不易。
其他文献
网络时代,任何公共事件都有可能漫出当地,成为举国关注的大事。温州苍南县城管查抄路边摊贩、围殴拍照路人,引发民众激愤,城管遭痛打,就是一起典型的“小事变大事”的群体性事件。  从这起事件出发,跳出事件思考,两个普遍性问题需要探讨:城管为何热衷于喋血街头?路边摊贩到底招谁惹谁了?  我们知道,路边摊贩是社会的底层人民,一个家庭的生计寄托于一个小摊位,一天的收成左右着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准。我们不太知道的是
获奖理由  褚时健即将进入耄耋之年,却无心成为潮人,他的橙子已经一橙难求,通过电子商务进入万家餐桌。从风云人物到白发农夫,成为业界良心的代言人,褚时健的经历本身,就是一个有味道、有温度的故事。故事有点苦,橙子却很甜。    从74岁开始,褚时健才真正找到“回到自己”的感觉。这一年,他从狱中归来,按照中国人常理,他应该就此退隐,打发晚年,但他偏偏选择了创业,创下了褚橙的奇迹。  褚时健的魅力,也许诚
历史上的哲人和学者,都曾试图在这群特殊的小动物身上,寻找忧虑重重的人类亘古以来提出的终极问题的答案。  “蜜蜂兄弟来了!”当两位法国中年人出现在2017傅雷翻译出版奖现场时,大家都窃窃私语。对于达瓦佑兄弟的这个昵称,来自他们近期被翻译成中文的书《蜜蜂与哲人》。而他们“哲学家 养蜂人”的这种作者身份组合,也给这本哲学小品带来了特殊的趣味性。  哥哥弗朗索瓦·达瓦佑是法国上卢瓦尔省的专业养蜂人,与蜜蜂
日本今天还保留着传统的三“雅道”,即茶道、花道、香道。这日式三“雅道”其实都传自中国,宋朝文人间也流行四雅事:挂画、点茶、插花、烧香。其中的点茶、插花、烧香在日本演变成了茶道、花道、香道,但在中国本土,文人四雅事后来却全面没落,比如“烧香”一词,宋人一般用来指称一种雅玩,即焚香;而现在却与“拜佛”连用,指一种民间祭拜仪式,雅味全失,俗气尽显。  遥想当年,一炉袅袅飘着轻烟与香气的焚香,在宋人生活中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里面,除了《红楼梦》是原创之外,其他三部都是先在民间进化了许多年,被无数民间艺人反复修改。这些故事在流传期间,会衍生出各种不同于主流的奇葩版本,让读者感觉既陌生又熟悉。  《西游记》虽然是明代吴承恩所著,但在他之前,《西游记》的雏形却早已成形,相关故事如同杂草一样在民间艺术领域野蛮生长。元末明初有一位杂剧名家叫做杨景贤,他博采民间诸家之长,汇成了一部杂剧版《西游记》,成为吴本之前最
作为台北地标的101下面,低矮破旧的整片房子里,才是台北的美味地标所在。  西门站与龙山寺站是捷运板南线上相邻的两站,它们或许算得上台北冲撞对比最强烈的地方。前者有大名鼎鼎的西门町,这里店铺林立,每日人声鼎沸,出现在此地的人士平均年龄不超过25岁,奇异的发型与惹火的装扮在西门町显得司空见惯。这些潮人,代表台北的时尚前沿。  而从后者出来,沿昆明街或者康定路北行,时光似乎一下子老去,古老的两层房子、
夏至节气已过,亚热带岛屿又是盛夏。午后三点,我戴着墨镜,扛着大布袋出门,到邮局寄一箱书。或许是肩挑重物之故,不过五六分钟的脚程,就走得我汗涔涔,枉费我还撑着洋伞。  好不容易解脱重担,离开设有空调的室内,再次投入火炉般的街头,才一会儿便忍不住掏出手帕,抹去额头新冒出的汗珠。返家路上,该右转时没拐进巷里,直直向前行。暑热太难耐,决定到夜市旁那家下午就营业的冰果店吃冰去。  冰店门面是开放的,一部冷气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变身超级马拉松狂人前,陈盆滨是个渔民,小学毕业。他出生在浙江玉环县下面的一个海岛上,每天只有一艘船,涨潮才能开,下了船还要再坐一阵子拖拉机才能到县里。陈盆滨22岁的时候,有一天他所在的鸡山乡举办了一个俯卧撑大赛,来比赛的大多是武警、保安,他什么也不懂,就开始埋头做。做了438个,有人推了他一把,他才知道早就没人做了,人都散了。  这是陈盆滨第一次知道什么是“极限”。确切地说,
暮春时分,春光依旧无限好,然而我人在台北,心却好似有一半飞到了远方,只因再过几天,就要重返睽违多时的鹿特丹,这一回除了探亲访友,也想回到往日熟悉的角落,好比说,市中心的露天大市集。  从前一星期至少见一两次面的鱼贩、卖香料药草的女孩和奶酪摊老板,两年没见了,不知他们可还安好。我要上市集,和他们打个招呼,寒喧两句,顺便光顾一下人家的生意,采买最新鲜的农产,重新体会在荷兰厨房烧菜的滋味。  这会儿,菜
四月天里的一个周末,林晓云在花学园开了个讲座。宽敞的音乐教室中央摆了三排木质的儿童靠背椅,来者们排排坐定。他们时而欢笑时而落泪,正如这个讲座主题及其现实带给人们的情感体验:手足情深与手足竞争。  为了互动充分,比较理想的规模是15人左右,但人数超出了林晓云的预期。这些年轻的父母们,有刚生完二胎的,老二还在门外爷爷奶奶的怀里;有挺着大肚子的,老大已经是花学园的一员;还有正在计划但左右徘徊下定不了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