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师范大专生这一特殊群体对体育健康促进的认识,分析体育对其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及重要意义,提出进行体育健康教育的几条途径,为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师范大专生 学校体育 健康教育
1 前言
自建国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教育发生了多次重大变革,对学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是由于应试教育及体育学科本身较其他学科相比,若干年来在人们意识形态中所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劣势,致使学校体育教育仍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传统的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最终目的这一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在众多体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中仍占主导地位,致使“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存在偏颇。学生缺乏健康知识和意识,当自己出现身心问题时便不知所措。
随着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等以新课程改革为依托的理念不断深化,及体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使学校体育在教学模式、教育观念、教育性质等发生着悄然的变化。而理论性、时效性、可操作性较强的学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正成为广大体育工作者关心的课题,也是培养师范大专生这一担负未来教育的特殊群体,能有意识地运用体育这一便于操作又行之有效的手段促进健康的迫切需要。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查阅体育与健康的各种相关资料,了解最新的研究现状及信息。
2.2 专家访谈法:走访了在体育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具有一定专长的专家、教授,并就研究的重点问题进行咨询。
2.3 归纳分析法:将所获得的资料通过分类归纳整理,进行综合的理性分析。
3 学校体育与师范大专生健康教育的关系
学生是学校体育的主体,只有正确认识、理解并充分尊重学生的身体、心理并适应社会发展的特点,才能更好地设计与实施受到学生欢迎的学校体育,使学生真正从学校体育中受益。
3.1 学校体育对学生身体发展的促进
师范大专阶段学生身体发育处于快速增长后期,身体形态的外部特征基本形成,此时系统而全面的学校体育教育能促进身体和成熟期各项生理指标的形成: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肺功能、改善呼吸系统功能、促进骨骼肌肉的强健,还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及大脑皮层的兴奋、抑制能力增强,从而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分析综合能力,使技能水平得到提高,并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
3.2 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师范大专生在校学习阶段是培养心理健康的关键时期,学校体育本身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活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达到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排解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有助于各种积极情感的强化。在学习与竞赛中遵守规则、团结协作,克服种种困难,锻炼意志,增强信心,使个性得到发展,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
3.3 学校体育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体育中的体育课教学,课余体育锻炼,运动竞赛等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活动中的人际关系交往具有单纯性、规范性、频繁性、直接性等特点。它利于有目的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道德规范与协作精神,培养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能力。使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提高学生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使之适应将来教师角色的社会需求。
4 师范大专生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途径
4.1 树立现代健康观
学校体育对于学生的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与影响,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结合素质教育、自主教育、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师范大专生正确认识健康所涵盖的内容及体育对健康促进的有效性,增强运动参与意识,让体育成为他们健康生活方式的首选。
4.2 培养科学健身行为
4.2.1 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运动内容。由于学生在年龄、性别、体质、运动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在运动项目、运动形式上应从个人的特点出发,选择2-4个项目再通过实践进行筛选,从而确定最适合自己的1-2个项目作为经常锻炼的内容。
4.2.2 遵循人体机能发展规律,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运动时严格遵循人体机能“上升-保持一定水平-下降”的规律进行练习,并使每次锻炼既达到一定的量和强度感到轻度疲劳,又不急功近利超负荷运动。且在身体不适、疲劳或女性月经期等情况下不宜进行剧烈运动。使运动负荷的增加有针对性、阶段性、可控性。
4.2.3 培养运动兴趣,养成锻炼习惯。运动动机是激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首先,提供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具有较强趣味性、娱乐性的体育动项目和活动。其次,充分运用丰富多样的学习锻炼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体育学习锻炼中获得乐趣,并在克服困难中产生满足感和良好的情绪体验。第三,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锻炼氛围,使学生产生运动兴趣,进而促进锻炼习惯的养成。
4.3 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空间
4.3.1 体育场地器材的完善是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的基础。能更好地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
4.3.2 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及学校体育竞赛是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动力。在活动组织中扩大学生参与的数量、竞赛中放宽评判条件、增加奖励名额,鼓励参赛热情,增强观赏性,使参与和观看的同学同样享受运动的魅力。在这样的大中型活动中,既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又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协作意识还使学生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融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4 广泛宣传体育文化
学校有目的的对学生热衷于欣赏和评论的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对优秀运动员的成绩、动向及成长历程,对体育的政策法规及体育趣闻等等进行宣传。形成积极的舆论导向及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让运动深入人心,成为一种潮流,一种时尚,一种生活需要。
4.5 建立积极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考核实施正由终结评价向过程评价转移。而对师范大专生的体育评价则更要以评价过程为重,除对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进行考核外,更要关注学生的原有身体条件、体育基础、本人的相对进步、学习态度等因素。并逐步过渡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强调学生自己掌握评价方法,使教学评价真正发挥它应有的导向作用,实现评价的真正目标,使学校体育教育的整体质量得到提升。
5 小结
5.1 学校体育在师范大专生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运用学校体育进行健康教育行之有效。
5.2 实施体育健康教育,可以通过树立现代体育观、科学的健身行为、创造良好锻炼空间及体育文化的广泛宣传等途径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杨贵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J].中国学校体育,1999(6):10.
[2] 邓克强.伦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J].体育学刊,2002(2):32.
[3] 邓树勋,洪泰田等主编.《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55-265.
[4] 张力为主编.《运动心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6.
[5] 贡建伟,王舜霞.大学生体育兴趣和动机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研,2001(3):43.
(绥化市教育学院 体育教研室)
关键词:师范大专生 学校体育 健康教育
1 前言
自建国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教育发生了多次重大变革,对学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是由于应试教育及体育学科本身较其他学科相比,若干年来在人们意识形态中所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劣势,致使学校体育教育仍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传统的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最终目的这一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在众多体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中仍占主导地位,致使“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存在偏颇。学生缺乏健康知识和意识,当自己出现身心问题时便不知所措。
随着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等以新课程改革为依托的理念不断深化,及体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使学校体育在教学模式、教育观念、教育性质等发生着悄然的变化。而理论性、时效性、可操作性较强的学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正成为广大体育工作者关心的课题,也是培养师范大专生这一担负未来教育的特殊群体,能有意识地运用体育这一便于操作又行之有效的手段促进健康的迫切需要。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查阅体育与健康的各种相关资料,了解最新的研究现状及信息。
2.2 专家访谈法:走访了在体育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具有一定专长的专家、教授,并就研究的重点问题进行咨询。
2.3 归纳分析法:将所获得的资料通过分类归纳整理,进行综合的理性分析。
3 学校体育与师范大专生健康教育的关系
学生是学校体育的主体,只有正确认识、理解并充分尊重学生的身体、心理并适应社会发展的特点,才能更好地设计与实施受到学生欢迎的学校体育,使学生真正从学校体育中受益。
3.1 学校体育对学生身体发展的促进
师范大专阶段学生身体发育处于快速增长后期,身体形态的外部特征基本形成,此时系统而全面的学校体育教育能促进身体和成熟期各项生理指标的形成: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肺功能、改善呼吸系统功能、促进骨骼肌肉的强健,还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及大脑皮层的兴奋、抑制能力增强,从而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分析综合能力,使技能水平得到提高,并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
3.2 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师范大专生在校学习阶段是培养心理健康的关键时期,学校体育本身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活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达到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排解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有助于各种积极情感的强化。在学习与竞赛中遵守规则、团结协作,克服种种困难,锻炼意志,增强信心,使个性得到发展,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
3.3 学校体育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体育中的体育课教学,课余体育锻炼,运动竞赛等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活动中的人际关系交往具有单纯性、规范性、频繁性、直接性等特点。它利于有目的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道德规范与协作精神,培养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能力。使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提高学生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使之适应将来教师角色的社会需求。
4 师范大专生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途径
4.1 树立现代健康观
学校体育对于学生的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与影响,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结合素质教育、自主教育、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师范大专生正确认识健康所涵盖的内容及体育对健康促进的有效性,增强运动参与意识,让体育成为他们健康生活方式的首选。
4.2 培养科学健身行为
4.2.1 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运动内容。由于学生在年龄、性别、体质、运动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在运动项目、运动形式上应从个人的特点出发,选择2-4个项目再通过实践进行筛选,从而确定最适合自己的1-2个项目作为经常锻炼的内容。
4.2.2 遵循人体机能发展规律,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运动时严格遵循人体机能“上升-保持一定水平-下降”的规律进行练习,并使每次锻炼既达到一定的量和强度感到轻度疲劳,又不急功近利超负荷运动。且在身体不适、疲劳或女性月经期等情况下不宜进行剧烈运动。使运动负荷的增加有针对性、阶段性、可控性。
4.2.3 培养运动兴趣,养成锻炼习惯。运动动机是激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首先,提供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具有较强趣味性、娱乐性的体育动项目和活动。其次,充分运用丰富多样的学习锻炼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体育学习锻炼中获得乐趣,并在克服困难中产生满足感和良好的情绪体验。第三,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锻炼氛围,使学生产生运动兴趣,进而促进锻炼习惯的养成。
4.3 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空间
4.3.1 体育场地器材的完善是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的基础。能更好地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
4.3.2 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及学校体育竞赛是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动力。在活动组织中扩大学生参与的数量、竞赛中放宽评判条件、增加奖励名额,鼓励参赛热情,增强观赏性,使参与和观看的同学同样享受运动的魅力。在这样的大中型活动中,既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又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协作意识还使学生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融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4 广泛宣传体育文化
学校有目的的对学生热衷于欣赏和评论的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对优秀运动员的成绩、动向及成长历程,对体育的政策法规及体育趣闻等等进行宣传。形成积极的舆论导向及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让运动深入人心,成为一种潮流,一种时尚,一种生活需要。
4.5 建立积极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考核实施正由终结评价向过程评价转移。而对师范大专生的体育评价则更要以评价过程为重,除对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进行考核外,更要关注学生的原有身体条件、体育基础、本人的相对进步、学习态度等因素。并逐步过渡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强调学生自己掌握评价方法,使教学评价真正发挥它应有的导向作用,实现评价的真正目标,使学校体育教育的整体质量得到提升。
5 小结
5.1 学校体育在师范大专生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运用学校体育进行健康教育行之有效。
5.2 实施体育健康教育,可以通过树立现代体育观、科学的健身行为、创造良好锻炼空间及体育文化的广泛宣传等途径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杨贵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J].中国学校体育,1999(6):10.
[2] 邓克强.伦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J].体育学刊,2002(2):32.
[3] 邓树勋,洪泰田等主编.《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55-265.
[4] 张力为主编.《运动心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6.
[5] 贡建伟,王舜霞.大学生体育兴趣和动机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研,2001(3):43.
(绥化市教育学院 体育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