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和针刺镇痛原理研究新进展

来源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ddddddddddzz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刚过去的2021年,对疼痛医学工作者来说可以认为是一个嘉年华之年.诺贝尔奖授予疼痛有关受体(离子通道)的发现者,针刺镇痛原理研究的复兴,针刺治疗疼痛疾病大型临床试验疗效的确认,这几项都是国内外学术成果的佼佼者.rn一、诺奖的激励rn2021年10月4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研究痛觉问题的两位美国神经科学家大卫·朱利叶斯(David Julius) 和阿登·帕塔普蒂安(Ardem Pa-tapoutian),奖励其在阐明疼痛感受器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1,2].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精细康复护理在冠心病伴房颤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100例冠心病伴房颤行PC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术后护理进行干预,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进行实施精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焦虑和抑郁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38.4±1.3)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36.4±2.7)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9.6±3.0)、(48.9±2.6)分,差异均具有统计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是临床常见感染,及时发现与治疗,意义重大.本文结合1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导管相关性感染,报告临床药师参与患者治疗过程,并分析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相关因素.
目的 分析予以老年心力衰竭(心衰)及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患者心脏康复干预对其心理状态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82例老年心衰及急性心梗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加以心脏康复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2周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分别为(40.14±4.28),(41.30±4.42)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6.20±3.95),(48.26±4.2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目的 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围手术期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的效果.方法 64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依据随机法分为快速康复外科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快速康复外科组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护理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快速康复外科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快速康复外科组的满意度评分为(95.24±3.72)分高于对照组的(83.21±2.56)分
疼痛作为本能反应可以使机体避免更严重的伤害,同时,疼痛作为一种疾病或症状也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一直以来,由于研究技术的限制,人们对调控疼痛行为的脑内结构认识非常有限,不够深入.进入21世纪以来,高度特异性病毒工具,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观察和干预方法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疼痛脑机制的认识.本文简单介绍了光遗传学和化学遗传学的发展及应用历史,归纳了不同动物模型条件下基于这两种技术发现的疼痛调控神经结构,并对未来疼痛神经环路机制的可能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与展望,以期为临床疼痛治疗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