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而不断深入改革,为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的全面人才,各院校教育的教学工作也随之不断改革和探索。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就是《水工建筑物》,为了培养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此本文对《水工建筑物》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水工建筑物》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就是《水工建筑物》,此课程实践性较强,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并且涉及的知识较多,内容较多等特点。这门课程涵盖了水利水电工程中各种建筑物的构造组成、设计计算方法和工作原理及管理方法等内容。由于这门课程的特性,影响学生能否直接参与到水利水电工程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中去。所以,《水工建筑物》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此本文对《水工建筑物》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实践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水工建筑物》课程教学出现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存在不足。此教材有较多的地方忽视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重点叙述基本理论,对介绍知识发展的方向和存在问题等方面不够注意,从而忽视培养学生能力和智力开发。还存在某些知识与技术基础课内容重复的问题。新技术的不断研发,在教材编辑上又不能够丢掉老内容,同时还要添加新内容,造成了知识内容的繁杂,从而造成内容越来越多,而课时却没有变化,以此造成了为教师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不易抓住重点。
(二)教学形式陈旧。此课程涉及的知识较多,且实践性较强。所以单靠老师在课堂上授课,学生对这门课程了解的又少,就会使学生学习的效果差,印象不深刻。
(三)考试制度不合理。此课程的考试试题都是由老师自己命题,考试能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但是教师命题也难免会出现弊端。如老师对知识重点、难点取舍不同,就会造成命题不符合教材大纲要求的地方。还有老师评分标准不同,这样就不能够准确的反应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二、《水工建筑物》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精心编写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针对《水工建筑物》课程教学出现的教材内容不足问题,对教材进行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材的编写,应该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应用,还要注意新技术和新知识等内容的应用,同时还要注意在实践中应用较多的技能和理论的编辑,还要考虑到培养学生的发展潜力。在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此专业的特点,对教材细致的整合,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学校的教学特点,将不同的建筑物类型,结合不同工作特点和设计计算方法等特点,进行分章的编写。
(二)搞好教学设计,以点带面
《水工建筑物》课程实践性较强,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并且涉及的知识较多,内容较多等特点,但是其中也存在个性和共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点带面,充分总结,搞好教学设计,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解决了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同时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教材内容和相关课程的联系要处理好,在教学时要体现出课程的特点。如在建筑物课程内容的授课时,不能够做任何删减,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对建筑物有一个完整的理解。教师在授课时要讲清重、难点,并要突出相应的注意问题。例如:在分析重力坝的结构时,目的是解决结构计算简图和应力指标的选用,但是应力的分析和计算,需要用材料力学方法才能够解决,这是材料力学学习的目的。能够让学习懂得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所涉及的因素是非常多的,要求对以前学习的知识的综合运用,常常还要做出相应的简化和假设,同时还有较多问题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但是计算结果要符合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加大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学习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认真组织教学内容,促使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水工建筑物》课程实践性较强,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并且涉及结构设计、受力分析、渗流、过流的能力计算等等内容,其中也存在着个性和共性。所以要对针对每种建筑物和课程做到细致的教学设计,根据实际情况,应用不同的方法,从而进行合理的教学。具体如下:
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形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着较多弊端,使学生不易于理解教学内容,所以应合理的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形式。此课程涉及的水工建筑物种类较多,且结构较为复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视图。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形式,教师可以制作电子课件,将细致的工程视图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工程理论教学
由于这门课程涉及面较广,只靠单一的课堂授课,学生是不能够很好的掌握的理解其中的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现场理论教学。如在学校附近的合适的水利水电工程现场,进行直观的教学,这样的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教学质量。
五、结论
本文对《水工建筑物》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提出了几点建议,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此得出:针对《水工建筑物》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改革还处于初步阶段,所以为了满足现代水利的需要,还需要教師的不断探索和改革,以此培养出高素质、高技术的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1]郑万勇.水工建筑物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65—67
[2]焦爱萍.多媒体在高职水工建筑物教学中的应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3):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