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非,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主持人。
2003年度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总台十佳个人”,荣获“突出贡献嘉奖”
2003年“中国十大新锐主持人”、“中国百优电视节目主持人”。
新浪网“2003最受中国电视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亚军。
2004年全国电视十佳主持人。
被江苏媒体誉为“南京人民的儿子”。
乍一看,他根本就是一个嬉皮士,西装革履,嬉笑怒骂,不拘一格。更出格的是,他还剃了个锃亮的大光头。可是他主持的节目《南京零距离》是全国唯一一档收视率超过《新闻联播》的节目,2005年广告收入达1.0388亿元,在全国同类电视节目中创下了新高。其实他连正规的大学都没上过,他的第一份工作居然是搬运工。他直言不讳地说:“我是打工的。一个平民,我要代言的就是城市平民!”
“这样的安排,在地方台里是没有的。这也是我们寻求生存突破的一种尝试。创办之初,我们并没有想很多的问题。只是当它在一个城市、一个省。到后来在业内和全国有了一定影响之后我们才开始思考这个栏目带给电视,带给老百姓的意义。这些都是随后的事情了。”
孟非第一次单独做制片是一个体育新闻节目,这个节目收视率很低,随时都有被整掉的可能。台领导的态度很明确:“要么你就主持这个节目,要么你就下岗。”此后,他还做过编辑、记者什么的,不一而足。1998年春节后,他去新疆采访,回南京后,本来就不茂盛的头发开始大把大把地往下掉,成了一个准秃顶。他索性剃成了小光头。
2002年元旦,江苏电视台改革,计划推出一档全新的新闻资讯类直播节目,全台上下一时间忙成一片。台领导计划将这个节目做成全国首家新闻直播节目,一个小时时间,宗旨是“为平民百姓服务”,这样,主持人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节目的质量。选谁来当这个主持人呢?台领导犹豫不决。
当有人提出由孟非做候选人时,周围一片哄堂大笑,他当主持人?有人说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说:“主持人要么是俊男,要么是靓女,突然间冒出这么一个光头小子,肯定会吓观众一大跳!“但另一部分人的观点则截然不同:”目前观众已经在各类综艺节目中看到了风格各异的主持人,惟独在新闻节目中一直沿用‘播音员’式的主持人,《南京零距离》要出新,就得先从主持人出新。更何况咱们做的是平民节目,小孟最合适。”
“无知者无畏”这句话用在孟非身上最合适不过。第一次上电视,他不知道自己该拿什么样的姿势什么样的形象跟观众见面,再加上没有压力,他就索性穿着最平常的衣服,带着自己的“光头”上去了。他快乐地像拉家常一样把这些新闻一条一条地抖包袱似地抖了出来,加上刚正不阿、锋芒毕露的即兴式评点,让自己的感受变成串连词。这一轻松而不失警醒意味的播音方式让台领导和同事们看得心里七上八下:这能行吗,
没想到,孟非这一无心之举反而带来了意料不到的效果。第一期节目是晚上18:57播出,几乎与新闻联播同步,播出后。反响竟然出乎意料得好。当天晚上,简直是电视台有史以来最壮观的一夜,摄制组的电话快被打爆了,工作人员像鬼子进了村一样忙。
很显然,观众接受了“小光头”。台领导和孟非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孟非自嘲道:“这是台领导‘废物利用’呢。我这是赶鸭子上架。”当被媒体问及是否介意光头形象的时候,孟非很幽默地说,这似乎应该是领导该考虑的问题。
“没有一条新闻是我提前看过的。我看的时候在想,我是一个观众,我们和老百姓一样,同呼吸共命运。新闻不是没有立场的,也不是没有情绪的,看你如何把握。没有思想锐度的简单情绪是没有价值的。如果你的喜悦愤怒能传达给观众一些包含着思想火花的东西,观众是能接受的。”
接下来的时间,《南京零距离》更是以你想不到的速度火了起来。这个节目第一次把目光投注到百姓生活上来,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乐真正成了主要内容。刚开播的时候,南京的街头巷尾无不在议论“零距离”。
为了使节目做得更好,孟非也常常开动脑筋,利用经验丰富的优势对节目提出了很多意见。
节目名字叫“零距离”,可见新闻的速度非常重要。为了保证做到最快,孟非根据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给台里提出了建议:发动广大有条件的市民做电视台的DV通讯员。只要有人在第一时间内用DV拍摄到事情经过,就可以作为通讯员在每天的节目中播出名字,并且还要给予不菲的报酬。这个看似大胆得不合理的建议被电视台采纳了,竟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有一次,夫子庙一带发生火灾,当时路过的一个女孩子拿着口V立刻拍下了经过,等到别的媒体赶到,火早就熄了。南京城的十几家主流媒体记者愿出高价索买DV带,那个女孩子只说了一句话,这带子我只给《南京零距离》,只给孟非。
除此之外,为了做好节目,孟非还非常注意接触百姓生活.他上班一直保持着乘公共汽车的习惯;平时自己亲自上街买菜,一个摊位一个摊位地转一遍,听听,看看,捕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不时还找人拉拉家常,看大家都在关注什么东西——这些,后来很多都成了他的台词和思想的来源。为了不让公众一眼识破自己,孟非穿便衣,头上扣了顶帽子,戴上墨镜,开口尽量用南京白话。遮住了不少人的耳目。偶尔被人识破,各种各样的呼声和意见一齐涌了上来,孟非总是用小DV机,录下市民吐露的最真实的心声。主持节目时,说不定能派上用场。“《南京零距离》的收视率很好,几年都是排名第一。因为我们带给了观众很多新鲜的东西,他们知道了新闻可以这样播,可以这样说,原来这也是新闻,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内容。如果说媒体有这么个功能,叫做“公共议题的设置”,我觉得《南京零距离》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孟非热爱平民。亲近平民。本着“平民”两个字的原则,孟非将“零距离”做得有声有色,他完全颠覆了人们对“新闻”和“新闻主持人”的概念,成功地塑造了另一种娱乐式的新闻模式。2002年一年,“南京零距离”的广告收入就高达5000万元。2003年7月一个月,“零距离”的平均收视率就高达日3:6,最高收视率甚至达到惊人的17 7:6,创造了收视率的奇迹。2004年全年广告收入达到1.0088亿元,2005年更是递增了3000万元,在全国同类电视媒体中创下了天价。
孟非与“零距离”现象很快引起了国内广大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南方周末等国内主流媒体都相继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北京广播学院教授、博导金鑫对此说得最为中肯,他把《南京零距离》定位为“百姓新闻”,认为它真正关注生活中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与许多“会议新闻”、“首长新闻”不同,它把镜头对准了普通百姓,这是中国电视新闻发展史上的一个突破。他非常赞赏孟非平民化的主持风格,认同主持人在现场化解矛盾.恰如其分地表达情感,将幽默、智慧与诙谐融于节目主持中的技巧。
关于DV,孟非如是说
《南京零距离》有一支DV通讯员队伍。他们出现在各个街道和商场中,每人手持一台DV,随时随地拍下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其实通讯员的存在在新闻媒体圈里由来已久,平面媒体用得 比较多,电视媒体也用,只是“零距离”在运作中把传统意义上的通讯员的功能放大了,内涵更多了。他们把前期能做的事情都做了。当然我们一部分通讯员的专业技能还不一定能达到电视台播出的效果,但这个改变起来很快,就像一台DV摄像机,10分钟就能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我们使用通讯员的目的就在于让观众体会到什么是最快速的新闻。我看到过一个画面,让我很震惊,一起很普通的车祸。一辆面包车撞了一辆助力车,本来是很常见、很普通的事,但是有一个画面的冲击力很大,那个被撞的人,满脸是血地站了起来。当时给我的感觉是什么?就是撞击之后最多不过10秒钟,我们的通讯员就在现场。回来后我问是谁拍的,找到了那个通讯员。他告诉我当时他是去拍另外一个事情,刚好途经现场,听到一声巨p向,就拍下了那些画面。这是很偶然的,发生在每个记者身上。但我觉得这种偶然里面又有必然性,因为这些画面其实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你还没有爬起来.我们记者已经把这个过程录下来了。这正应了新闻记者中的一句名言:新闻是脚板跑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我们所有的记者都在用实践证明这点。DV在这样的新闻拍摄中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老百姓拍新闻
《南京零距离》在每天制作的60分钟节目里至少要播出25至30条新闻。提供这一保证的,除了节目本身拥有的几十位记者,还有一百多人的百姓DV通讯员。
邀请DV通讯员加盟节目的初衷是希望扩大新闻来源。电视新闻的特性决定了必须拍到画面,拍到现场,而要完全做到这一点,仅仅靠记者是远远不够的。《南京零距离》想到了当地拥有DV设备的人群,成为首选的是南京的婚礼摄像师。节目组把这些摄像师召集起来吃了一顿饭,请他们为《南京零距离》拍摄新闻。很快,DV通讯员的雪球越滚越大,发展到现在,签约的固定通讯员有百余人,注册人员近千人。
一个DV通讯员每个月要拍30条以上的节目,有时候一天还不止一条。为《南京零距离》拍摄新闻用了一种新的谋生手段。一个勤奋的DV通讯员一个月可以获得六七千元的报酬。
DV通讯员缺少专业的新闻理念,也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但是他们对新闻的热爱,与职业新闻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一次,一座大楼倒塌了,一对夫妻正好经过,丈夫是外国人,他把大楼倒塌的过程用DV全部拍下来,在《南京零距离》的转播车赶到现场连线的时候,这段用DV拍摄的画面通过转播车播放了出来;一个市民看到在拆房子,他就拿着DV在那里等,拆楼房的时候,由于操作失误,结果挖掘机被埋在倒塌的楼房里面了。这个市民拍摄下来的画面,成了第一手资料;一个在南京工作的新加坡女孩的楼下失火,她就拿着掌中宝拍下了失火和救火的过程。等到记者得到消息赶去之后,他们发现没有一个记者有她拍得那么完整。有记者问她,能不能把拍摄到的画面卖给他们。女孩回答,我只给《南京零距离》。
《南京零距离》的记者往往会比火警。110先到现场,因为一有事,市民就会先打电话给《南京零距离》。有时候《南京零距离》没赶到,警车来了,他们还说:不要忙,“零距离”还没到呢。有一次一个人出车祸受了重伤要送医院,老百姓居然先给“零距离”打电话,然后才给110打电话。
作为地方电视台,一个以南京市民为收视重点的城市频道,以“就在你身边”的态度作为标准,来满足受众的“贴近性”需求,并且这一标准贯彻于节目的整个过程。而孟非这类说起话来嘴角还有一些歪斜的主持人,强化的是“就在你身边”的“人际传播”。 从这点来看,《南京零距离》无疑是成功的。
2003年度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总台十佳个人”,荣获“突出贡献嘉奖”
2003年“中国十大新锐主持人”、“中国百优电视节目主持人”。
新浪网“2003最受中国电视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亚军。
2004年全国电视十佳主持人。
被江苏媒体誉为“南京人民的儿子”。
乍一看,他根本就是一个嬉皮士,西装革履,嬉笑怒骂,不拘一格。更出格的是,他还剃了个锃亮的大光头。可是他主持的节目《南京零距离》是全国唯一一档收视率超过《新闻联播》的节目,2005年广告收入达1.0388亿元,在全国同类电视节目中创下了新高。其实他连正规的大学都没上过,他的第一份工作居然是搬运工。他直言不讳地说:“我是打工的。一个平民,我要代言的就是城市平民!”
“这样的安排,在地方台里是没有的。这也是我们寻求生存突破的一种尝试。创办之初,我们并没有想很多的问题。只是当它在一个城市、一个省。到后来在业内和全国有了一定影响之后我们才开始思考这个栏目带给电视,带给老百姓的意义。这些都是随后的事情了。”
孟非第一次单独做制片是一个体育新闻节目,这个节目收视率很低,随时都有被整掉的可能。台领导的态度很明确:“要么你就主持这个节目,要么你就下岗。”此后,他还做过编辑、记者什么的,不一而足。1998年春节后,他去新疆采访,回南京后,本来就不茂盛的头发开始大把大把地往下掉,成了一个准秃顶。他索性剃成了小光头。
2002年元旦,江苏电视台改革,计划推出一档全新的新闻资讯类直播节目,全台上下一时间忙成一片。台领导计划将这个节目做成全国首家新闻直播节目,一个小时时间,宗旨是“为平民百姓服务”,这样,主持人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节目的质量。选谁来当这个主持人呢?台领导犹豫不决。
当有人提出由孟非做候选人时,周围一片哄堂大笑,他当主持人?有人说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说:“主持人要么是俊男,要么是靓女,突然间冒出这么一个光头小子,肯定会吓观众一大跳!“但另一部分人的观点则截然不同:”目前观众已经在各类综艺节目中看到了风格各异的主持人,惟独在新闻节目中一直沿用‘播音员’式的主持人,《南京零距离》要出新,就得先从主持人出新。更何况咱们做的是平民节目,小孟最合适。”
“无知者无畏”这句话用在孟非身上最合适不过。第一次上电视,他不知道自己该拿什么样的姿势什么样的形象跟观众见面,再加上没有压力,他就索性穿着最平常的衣服,带着自己的“光头”上去了。他快乐地像拉家常一样把这些新闻一条一条地抖包袱似地抖了出来,加上刚正不阿、锋芒毕露的即兴式评点,让自己的感受变成串连词。这一轻松而不失警醒意味的播音方式让台领导和同事们看得心里七上八下:这能行吗,
没想到,孟非这一无心之举反而带来了意料不到的效果。第一期节目是晚上18:57播出,几乎与新闻联播同步,播出后。反响竟然出乎意料得好。当天晚上,简直是电视台有史以来最壮观的一夜,摄制组的电话快被打爆了,工作人员像鬼子进了村一样忙。
很显然,观众接受了“小光头”。台领导和孟非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孟非自嘲道:“这是台领导‘废物利用’呢。我这是赶鸭子上架。”当被媒体问及是否介意光头形象的时候,孟非很幽默地说,这似乎应该是领导该考虑的问题。
“没有一条新闻是我提前看过的。我看的时候在想,我是一个观众,我们和老百姓一样,同呼吸共命运。新闻不是没有立场的,也不是没有情绪的,看你如何把握。没有思想锐度的简单情绪是没有价值的。如果你的喜悦愤怒能传达给观众一些包含着思想火花的东西,观众是能接受的。”
接下来的时间,《南京零距离》更是以你想不到的速度火了起来。这个节目第一次把目光投注到百姓生活上来,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乐真正成了主要内容。刚开播的时候,南京的街头巷尾无不在议论“零距离”。
为了使节目做得更好,孟非也常常开动脑筋,利用经验丰富的优势对节目提出了很多意见。
节目名字叫“零距离”,可见新闻的速度非常重要。为了保证做到最快,孟非根据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给台里提出了建议:发动广大有条件的市民做电视台的DV通讯员。只要有人在第一时间内用DV拍摄到事情经过,就可以作为通讯员在每天的节目中播出名字,并且还要给予不菲的报酬。这个看似大胆得不合理的建议被电视台采纳了,竟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有一次,夫子庙一带发生火灾,当时路过的一个女孩子拿着口V立刻拍下了经过,等到别的媒体赶到,火早就熄了。南京城的十几家主流媒体记者愿出高价索买DV带,那个女孩子只说了一句话,这带子我只给《南京零距离》,只给孟非。
除此之外,为了做好节目,孟非还非常注意接触百姓生活.他上班一直保持着乘公共汽车的习惯;平时自己亲自上街买菜,一个摊位一个摊位地转一遍,听听,看看,捕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不时还找人拉拉家常,看大家都在关注什么东西——这些,后来很多都成了他的台词和思想的来源。为了不让公众一眼识破自己,孟非穿便衣,头上扣了顶帽子,戴上墨镜,开口尽量用南京白话。遮住了不少人的耳目。偶尔被人识破,各种各样的呼声和意见一齐涌了上来,孟非总是用小DV机,录下市民吐露的最真实的心声。主持节目时,说不定能派上用场。“《南京零距离》的收视率很好,几年都是排名第一。因为我们带给了观众很多新鲜的东西,他们知道了新闻可以这样播,可以这样说,原来这也是新闻,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内容。如果说媒体有这么个功能,叫做“公共议题的设置”,我觉得《南京零距离》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孟非热爱平民。亲近平民。本着“平民”两个字的原则,孟非将“零距离”做得有声有色,他完全颠覆了人们对“新闻”和“新闻主持人”的概念,成功地塑造了另一种娱乐式的新闻模式。2002年一年,“南京零距离”的广告收入就高达5000万元。2003年7月一个月,“零距离”的平均收视率就高达日3:6,最高收视率甚至达到惊人的17 7:6,创造了收视率的奇迹。2004年全年广告收入达到1.0088亿元,2005年更是递增了3000万元,在全国同类电视媒体中创下了天价。
孟非与“零距离”现象很快引起了国内广大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南方周末等国内主流媒体都相继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北京广播学院教授、博导金鑫对此说得最为中肯,他把《南京零距离》定位为“百姓新闻”,认为它真正关注生活中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与许多“会议新闻”、“首长新闻”不同,它把镜头对准了普通百姓,这是中国电视新闻发展史上的一个突破。他非常赞赏孟非平民化的主持风格,认同主持人在现场化解矛盾.恰如其分地表达情感,将幽默、智慧与诙谐融于节目主持中的技巧。
关于DV,孟非如是说
《南京零距离》有一支DV通讯员队伍。他们出现在各个街道和商场中,每人手持一台DV,随时随地拍下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其实通讯员的存在在新闻媒体圈里由来已久,平面媒体用得 比较多,电视媒体也用,只是“零距离”在运作中把传统意义上的通讯员的功能放大了,内涵更多了。他们把前期能做的事情都做了。当然我们一部分通讯员的专业技能还不一定能达到电视台播出的效果,但这个改变起来很快,就像一台DV摄像机,10分钟就能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我们使用通讯员的目的就在于让观众体会到什么是最快速的新闻。我看到过一个画面,让我很震惊,一起很普通的车祸。一辆面包车撞了一辆助力车,本来是很常见、很普通的事,但是有一个画面的冲击力很大,那个被撞的人,满脸是血地站了起来。当时给我的感觉是什么?就是撞击之后最多不过10秒钟,我们的通讯员就在现场。回来后我问是谁拍的,找到了那个通讯员。他告诉我当时他是去拍另外一个事情,刚好途经现场,听到一声巨p向,就拍下了那些画面。这是很偶然的,发生在每个记者身上。但我觉得这种偶然里面又有必然性,因为这些画面其实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你还没有爬起来.我们记者已经把这个过程录下来了。这正应了新闻记者中的一句名言:新闻是脚板跑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我们所有的记者都在用实践证明这点。DV在这样的新闻拍摄中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老百姓拍新闻
《南京零距离》在每天制作的60分钟节目里至少要播出25至30条新闻。提供这一保证的,除了节目本身拥有的几十位记者,还有一百多人的百姓DV通讯员。
邀请DV通讯员加盟节目的初衷是希望扩大新闻来源。电视新闻的特性决定了必须拍到画面,拍到现场,而要完全做到这一点,仅仅靠记者是远远不够的。《南京零距离》想到了当地拥有DV设备的人群,成为首选的是南京的婚礼摄像师。节目组把这些摄像师召集起来吃了一顿饭,请他们为《南京零距离》拍摄新闻。很快,DV通讯员的雪球越滚越大,发展到现在,签约的固定通讯员有百余人,注册人员近千人。
一个DV通讯员每个月要拍30条以上的节目,有时候一天还不止一条。为《南京零距离》拍摄新闻用了一种新的谋生手段。一个勤奋的DV通讯员一个月可以获得六七千元的报酬。
DV通讯员缺少专业的新闻理念,也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但是他们对新闻的热爱,与职业新闻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一次,一座大楼倒塌了,一对夫妻正好经过,丈夫是外国人,他把大楼倒塌的过程用DV全部拍下来,在《南京零距离》的转播车赶到现场连线的时候,这段用DV拍摄的画面通过转播车播放了出来;一个市民看到在拆房子,他就拿着DV在那里等,拆楼房的时候,由于操作失误,结果挖掘机被埋在倒塌的楼房里面了。这个市民拍摄下来的画面,成了第一手资料;一个在南京工作的新加坡女孩的楼下失火,她就拿着掌中宝拍下了失火和救火的过程。等到记者得到消息赶去之后,他们发现没有一个记者有她拍得那么完整。有记者问她,能不能把拍摄到的画面卖给他们。女孩回答,我只给《南京零距离》。
《南京零距离》的记者往往会比火警。110先到现场,因为一有事,市民就会先打电话给《南京零距离》。有时候《南京零距离》没赶到,警车来了,他们还说:不要忙,“零距离”还没到呢。有一次一个人出车祸受了重伤要送医院,老百姓居然先给“零距离”打电话,然后才给110打电话。
作为地方电视台,一个以南京市民为收视重点的城市频道,以“就在你身边”的态度作为标准,来满足受众的“贴近性”需求,并且这一标准贯彻于节目的整个过程。而孟非这类说起话来嘴角还有一些歪斜的主持人,强化的是“就在你身边”的“人际传播”。 从这点来看,《南京零距离》无疑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