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康德的美学观——读德里达《绘画中的真相》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e_scd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里达对康德美学观的解构,认为康德把"先验判断"视为一个已存的框子,这个框子与具体的审美经验脱钩,在美的分析四个方面,用概念分析的方法参与无概念的审美愉悦.但是,解构的艺术认为,框子并不是中心,而处于边缘,它的审美趣味并不遵循康德的演绎逻辑,而是处于"延异"或增补性的逻辑过程.在此,德里达与康德的争论,代表了后现代哲学向德国古典哲学的挑战.
其他文献
本文以2035年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同步实现现代化远景目标为导向,针对目标定位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存在的差距,提出了必须把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纳入国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总体布局中加以推进的"换道超车"现代化思路.然后从必须跳出民族地区才能发展民族地区、必须先富带动后富才能发展民族地区、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才能发展民族地区三方面论证了纳入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民族地区同步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融入国内大循环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空间、畅通国内大循环带来的巨大产业发展空间、推进国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如何叙述和表达,是学术界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从历次建党纪念活动来看,基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形成了四种表达方式,即通过历史主线建构中国共产党历史话语、借助重大事件建构中国共产党历史话语、聚焦历史贡献建构中国共产党历史话语、凝炼历史经验建构中国共产党历史话语。总结建党纪念叙述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表达方式,对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话语建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摘 要:基于终身监禁立法规定的特殊性,其刑罚属性可以从三个角度分析:终身监禁的适用以死刑为前提,其本质上是一种死刑;为了宽大并减少死刑的适用,立法者以自由刑终身监禁替代死刑;从执行方式看终身监禁属于不得减刑、假释的无期徒刑。终身监禁的入刑是我国反腐形势的需要,是减少死刑适用的合理选择,是国外刑罚经验和中国传统智慧的借鉴。  关键词:终身监禁;刑罚结构;无期徒刑;死刑;死刑替代刑  基金项目:教育部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不断探寻社会发展规律,在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探索中突破了社会主义认识的传统束缚,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中国道路,为人类文明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中国实践的内在逻辑表明,人民至上的价值品格能够引领全社会走向共同富裕,促成人民性与公共性融合并进,并在化解主体间张力的同时激发协力发展的澎湃活力.面对中国的实践,我们看到有许多值得社会学者以新的理论视角进行认知、概括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摘 要:网络空间治理和网络安全已经成为社会经济治理与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IT立国战略”背景下,日本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建立了一整套颇具特色的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在对日本网络安全体系结构和特点进行探讨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其网络安全战略观和国际化策略背后的实际动机,以及从中折射出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网络空间主权的态度,提出对于我国网络安全体系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国家战略;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