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在跨文化背景下的文化教学研究

来源 :锦绣·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uare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随着服饰的改良,汉服中夹杂一些刺绣等文化元素再次流行起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而汉服所带有的特定的文化内涵,单靠学生自己理解是很困难的,教师系统地讲解也不能让汉语学习者全面掌握汉服文化知识。本文旨在跨文化的背景下,提出相关的课程类型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帮助汉语学习者充分掌握汉服所传达的中华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汉服;跨文化教学;教学方法;课程类型
  一、跨文化交际及跨文化教学
  (一)跨文化交际
  胡文仲先生在他的《跨文化交际概论》一书中提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祖晓梅也在她的《跨文化交际》一书中归纳了跨文化交际的几个重要特点:“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跨文化交际是通过象征符号来实现的;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跨文化交际的目标是创建共享的意义”。说到底,跨文化交际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理解。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主要内容,而文化差异的存在会导致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阻碍。因此,我们要注意其中常出现的问题并设计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跨文化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跨文化交际,国际中文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汉语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而文化的内容又纷繁复杂,广义上讲,文化包括历史、地理、文学作品、艺术及社会制度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来说,如果不了解所处国家的文化因素,像词汇的文化内涵、语言表达的文化规则等,就一定会因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信息的传递不准确和交际的障碍而产生刻板印象。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时刻注意到种族、性别、阶层、宗教等隐含的文化信息,要采取尊重、包容的态度,培养自身的多元文化意识;同时,教师要针对接触到的文化差异,对汉语学习者进行细心地引导,帮助他们真正地认识、了解并适应新的文化环境。
  二、汉服跨文化教学的课程类型
  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同中华文化一样,它大量吸收来自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最终形成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关于对中国传统服饰的介绍多围绕旗袍和少数民族服饰,而汉服文化大多是作为知识拓展,很少对有详细地介绍和系统性的课程安排。因此,汉服文化要想在海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需要更系统、更专业的指导,所以在海外学校可以开设一门汉服文化课程。我们可以将汉服文化课设置成以下三种课型:
  (一)文化必修课
  必修课一般都是学校直接规定好的,这些课程必须要修完,因为它重点强调知识技能的基础性、系统性与完整性,内容也相对清晰、稳定。因此,海外学校可设置与汉服文化相关的基础课程,以教师讲解为主,向学生讲授汉服文化的基本知识,让汉语学习者对汉服文化有基本的了解,能基本掌握汉服的起源与发展、结构、配饰以及相关词汇等。
  (二)文化选修课
  选修课一般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的,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用来开阔视野的,选修课一般关注较深、较广、较新的知识技能,有较大的弹性,也必须随时代变化及学生的要求进行及时调整。因此,海外学校可以征求汉语学者的学习意愿与学习诉求,设置相应的文化课程内容。比如,教师可以将服饰的某些特点作为教学任务,通过分小组讨论及展示来检验学习者的学习成果;教师也可以播放汉服的穿戴视频或者与汉服相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汉服并对其产生兴趣,为接下来的文化实践课做准备。
  (三)文化实践课
  本处所说的“文化实践课”是在课堂之外进行的文化教学实践,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因为这是一种体验式教学,所以学习者能接触到与汉服文化相关的真实环境。在本科阶段,我所在学校的教师与其他高校教师联合举办了类似的文化活动,为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践环境,学生对那次的活动也非常感兴趣,积极参与其中,在活动结束后,他们还谈到对那次活动的心得体会。民俗文化最重要的是亲身体验,因此,汉服文化可以同中国传统节日、禮仪等相结合。
  三、汉服跨文化的教学方法
  汉服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可以更加直观地传递文字符号难以表达的信息,也可以使中华文化的内涵被表达、学习和传授。当汉服被穿戴时,所展现的服饰的形态美、色彩纹饰之美与穿着者的仪态美都可以被观察到。汉服在国际交流场合中也是非常重要的非语言传播符号之一。因此,汉服文化知识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系统地讲解:
  (1)常规讲授法。汉服及其文化知识中有许多生僻词语及文化词汇,如:“襦裙、衽、裾、簪子、礼仪之邦”等,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这些相对于其他词汇来说较难,因此在汉语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讲解为主,帮助学生慢慢理解。
  (2)直观形象法。在文化课程的学习中,很多抽象且生僻的词让汉语学习者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如果通过图片、视频,亦或者是实物给学生展示相关内容,比语言解说更有效果。因此,适当地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激发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也能缓解他们对中国服饰文化的畏难情绪。
  (3)语境体验法。汉服是衣服的一个分类,可以被穿在身上,既好看又能轻易辨认民族身份。无论何时何地,教师都可以为学生提供课堂以外的真实的汉服文化环境,让汉语学习者通过相关的汉服文化讲座、中国的传统节日、礼仪文化以及各学校的汉服社团等联合举办活动,方便他们亲自体验,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学习汉服文化知识。
  四、结语
  汉服消失几百年后的再次兴起,正体现了当代社会对精神文明的新追求,更是中华文化顽强生命力的体现。本文阐述了跨文化背景下的汉服文化教学,最好的途径就是在体验中感受,在感受中领悟。通过汉服跨文化教学课程的设置及教学方法的提出,可以让汉语学习者亲身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但必修课一味地讲解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效率相对较低;选修课又仅限于课堂实践,没有真实的体验环境,汉语学习者也不能全面地了解汉服,因此,通过语境教学法弥补前两个课型的不足之处,希望能对对外汉语汉服文化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蒋玉秋等.汉服[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7.
  [2]杨淑慧.中国服饰文化的国际传播[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3]吴少伟.对外汉语古代服饰文化教学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4]许彩云.汉服运动发展及其跨文化教学研究[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
  [5]何志攀,杨梦醒.汉服选修课的理想与现实[J].中国民族教育,2017(02):39-42.
  作者简介:叶晓晴(1997—),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前人经过长期发展,不断积累、检验而形成的具有悠久文化内涵的文化传统,凝聚了我国千年的文化结晶。而美术教育作为提升学生审美观念,陶冶情操的重要课程,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则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清晰的了解传统文化对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进而深入探讨我国优秀文化内涵,不断继承、弘扬我国传统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  关键词:美术教学;民族传统文化
期刊
摘要:斗武是云南省广南县龙族地区的特有文化活动,是在特定的场合和场地和规则范围内,通过斗腿击败对手取得胜利赢得奖品的一项体育文化活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对广南县龙族斗武文化活动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研究旨在促进云南省文山州龙族斗武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广南县;斗武;文化传承  1 广南县龙族斗武文化概述  斗武文化起源于清代,是为了表达人们对丰收后的喜悦之情和远离战争
期刊
摘要:文化馆负责社会主义文化机构的建设、价值观的弘扬和基本文化革命的文化传播。联合国文化研究所应根据人民的文化需要和各城市的特点,有效地扩大和扩大文化背景,在各种文化活动中推进人民的文化生活,并建立高质量的基础。本文研究了剪纸的文化如何传播和发展。  关键词:文化馆;剪纸文化;传承发展  引言  剪纸艺术起源于北方时代,至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中国民间最古老的形式之一。与绘画、雕塑、花粉症、刺绣
期刊
摘要:《茶花女》自诞生起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播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这百年里,国内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多个版本的翻译。但是受到每个译者的个人文化和思维方式以及期待视域的差异,导致各个版本之间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在这些译本中,王振孙和郑克鲁的汉语译本反应了上个世纪中国人情感释放的经过和新的性别秩序重构的历程,故这两个译本之间存在大量的相同性,笔者将围绕此做一个大概的比对。  关键词:《茶花女》;王振孙;郑克
期刊
摘要: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让桂林以旅游胜地的面目印在人们的脑海中,以桂林山水为代表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甚至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可见桂林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但是,除山水风景以外,桂林的历史文化资源也相当丰富,因此,我们就如何更好地开发桂林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桂林;历史文化资源;开发  桂林丰富的旅游资源一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去欣赏,但是,人们却忽略了其丰富的历史文
期刊
摘要: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中国传统工艺扎染的概念、原料、手工艺等,以扎染在中国历史各朝各代的发展变化凸显它的文化底蕴与传统技艺,再描写扎染在现代社会中由生活工具到人们艺术表达的突破与转变,后以实验设计实例探索现代扎染在各式材料的应用。  关键词:传统;突破;应用  一、扎染的简介  扎染,又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用棉绳捆扎染色产品,使捆扎部分不能染色,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染色
期刊
摘要:在我国文创产业高速发展的当下,一方面我国传统文化得到了大力的宣传,另一方面也为传统非遗提供了新发展方向。江永女书作为湖南省国家级非遗项目,近年来备受关注。本文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活态传承的认识,重点对非遗江永女书的活态传承创新方法进行了探索,旨在为湖南省类似的非遗项目的文创产品创新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  关键词:非遗文创产品;非遗活态传承;江永女书  前言:  迄今为止,湖南省拥有11
期刊
摘要: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文化,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发明了不同的器物,这些都是人类在发展历程中的文物,为了将这些文物进行保存以及展示,就有了博物馆的出现,博物馆能够更好的对历史文物进行保存的。文物记载了历史中不同的经济以及文化,能够有效的反映出人类文明的进化,这也导致现在博物馆中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管理;文物保护  引言  人类文化在不断的发展,我国博物
期刊
指导思想理论依据:  本课教学内容是高中一年级绘画模块中的中国花鸟画部分的内容。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花鸟画从技法上分为工笔和写意两大类。本课学习写意花鸟画的表现技法,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的学科特质的“学科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立德树人,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印象荷花”  学习价值分析:  本节课通过欣
期刊
摘要:和美术、音乐等一系列主要依赖视听感官控制、拥有空间物质性的艺术种类不同,我国的传统文学主要是借助自身独特的内视能力,进而在心理意识当中建立起特定审美形象,如果将前者看作是外视艺术,则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学概括为一门内视艺术。该作笔者主要就我国传统文学观念当中的内视审美追求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传统文学;文学观念;内视审美  一、国内外文学内视审美的比较研究  (一)中国传统文学内视审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