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聚焦自然引路辩证拓展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u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高考自主命题走过了十四个年头,这十四年的作文命题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4-2005):话题作文:第二阶段(2006-2012):“材料 命题”作文篇三阶段(2013-2017)新材料作文。纵观这十四年的作文命题的形式,我们发现其具有话题聚焦、自然引路和辩证拓展的三个特点。
  一、话题聚焦,把控立意范围
  江苏卷作文命题形式虽然经历了三个阶段,但一直保留着特有的命题风格——聚焦话题。即便是近几年的新材料作文,也是聚焦话题。如2014年聚焦为“青春”的话题,2015年聚焦为“智慧”的话题,2016年聚焦为“个性”或“创新”的话题,2017年聚焦为“车”的话题。聚焦话题的作文命题,限制了论述对象,把控了立意的范围,避免了考生写作的泛化。
  江苏作文聚集话题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写作要求指明。这主要集中在话题式命题和“材料 命题”作文中,这两种命题方式都是明确要求围绕某个话题进行写作。如2008年以“好奇心”为题的作文,虽然是“材料 命题”式作文,但是写作也要紧紧扣住“好奇心”这话题来进行写作。
  2.关键词语暗示。近五年的新材料作文,依然保留“话题”的影子。如:
  (2017年)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关键词“车”是固定的,不同的角度是论述内容。
  二、自然引路,启迪写作方向
  关涉“人与自然”这一命题方向在江苏作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从2004年“水的灵动,山的沉稳”的话题作文,到2015年“智慧”的新材料作文,大多与“自然”关联。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光是人对环境的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涉及自然对人类生活的启迪。
  1.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
  (2013年)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 角度自选 立意自定 题目自拟 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从山洞探险对大蝴蝶的生存影响,引发生活中人们一举一动都可能对生物的生存产生影响。这个题目,在于强调环境保护,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2.自然启迪,领悟人文内涵
  (2015)根据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题中“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旨在启迪考生在审题立意时,从大自然的智慧引出人的智慧。
  三、辩证拓展,打开思维路线
  无论是命题作文、“材料 命题”作文,还是新材料作文命题,都在命题中设有引发考生辩证思维的触点。我们认为只有当材料本身呈现思辨特性,才能引发学生的思维往思辨这条路径上前进。于是材料中设计概念的二元或者自我相反的悖论,就成为命题的一种趋势。为了开拓辩证思路,江苏作文命题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方式来开拓考生的辩证思维:
  1.观点对立式
  (2014年)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题目直接设置对立的观点,让考生选择后进行写作。但是我们在写作中要注意二者的辩证关系,因为它们之间并不是绝对的对立。只有辩证的论述,才能达到论述的全面性、深刻性。
  2.词语相反式
  江苏卷作文命题往往在关键词的后面加上两面性的反义词引出行为结果,有好有坏,以此让学生进行辩证思考。如:
  (2009年)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时尚表现为语言、服装、文艺等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摩仿与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好与坏,雅与俗,美与丑,各种观点交错杂陈。创新与摩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的如过眼云烟,有的能积淀为经典。
  请以“品味时尚”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自选角度,自行立意。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不少于800字。
  题目在设立关键词外,还在后面引出两面性的反义词语来表达行为的结果。“时尚”,后面跟着追求“时尚”的结果——好与坏,雅与俗,美与丑。这就给考生提供了辩证的思维角度,拓展了思维深度,体现了新材料作文开放性的特点。
  ★作者单位: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随着新写实主义小说的盛行,刘震云的小说深受大众欢迎。他的三十多部小说均打上了新写实主义的烙印,其小说往往运用朴实的语言,融入了反讽艺术,极大地还原了生活的原貌,浸透着浮华世相下小人物人生历程的苦味。  以《一地鸡毛》为例,它是刘震云新写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主人公小林原是踌躇满志的大学生,但在社会环境的冷酷磨砺下,小林最终变得市侩。该小说描写了小林与妻子小李、查水表的瘸腿老头、单位的副局长老张和党小
新课标倡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但是,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却忽略了文本中的语言,失去了“语言文字”的品味,只是“套板”地解读课文。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必须研读语言,忠于文本,摒弃“套板解读”,才能回归到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上,才能让语文充满生命力。  在人教版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散文诗歌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四大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在古典诗文教学中往往最容易被忽视。  以往的古典诗文教学,我们的老师几乎都把教学的重点定位在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积累、特殊句式的判定和翻译上,对诗词的讲解也只停留在语意分析上,很少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如今,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积极反思以往教
聋生到普高阶段,其知识储备日渐丰富,综合能力已经有很大提高,具备开展经典阅读的基础。此阶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其发展阈限。同时,还能在过程中发现特长生,引导其向文学、国学研究方向发展,拓展聋生毕业后的发展方向。而从长远来看,聋生对国学经典作品的阅读能够帮助聋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好地融入社会。  那么,在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出自《荀子·劝学》,《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材对“”是这样注释的:“通‘煣’,使弯曲。”笔者以为这样的注释不够确切。《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对“”有这样的注释:“通‘煣’。使木弯曲。《荀子·劝学》:‘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使物弯曲变形。”而对“煣”是这样注解的:“以火烤木使之弯曲。《汉书·食货志上》‘斫木为耜,煣木为耒’。”可见《古代汉语
作家毕飞宇曾说过:“如果你要想一个东西有意思,只需久久地凝视着它。”曹文轩也曾有言:“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近日,捧读广受好评的散文写手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地》,被文中阿勒泰戈壁草原上的人和他们朴素而迥异的生活细节深深打动,更感叹作者李娟对人、事、物,对生活、对心灵的深情凝视。  一、凝视中显画面  李娟写文章,就像作画,用词特别而形象,颇具白描特色。“大雪铺满河面,鸦群迎面飞过。牛群列
一、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聚焦教学目标  2017年1月16日教育部修订版新课标出炉,2003年版的“三维目标”凝练成了“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单元成了“学习任务群”,同时提出了“学业质量标准”。如何落实修订版新课标?我认为我们首要的是围绕核心素养,明确教学目标。此路径可以表述为:课程标准——学期或模块目标(任务)——单元或课时目标(任务)。  2017版新课标在“课程结构”第2条中明确指出:“从祖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是学生阅读的指导者,不能直接以教师的解读凌驾于学生的阅读思考和实践之上,干涉学生的阅读体验。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唱“独角戏”,辛辛苦苦一节课下来,学生到底收获了多少呢?答案不言而喻。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中课文教学的有效性呢?在
2014语文高考新课标卷Ⅰ选入著名左翼作家叶紫的《古渡头》作为小说阅读的考查材料,其中有一道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原题是:  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命题专家给的答案是:  1.热情坦诚,乐于助人,喜欢孝顺父母的子女;2.刚强不屈,不畏身心劳苦,靠自己的气力赚钱;3.坚韧不拔,不向命运低头,坚持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  这答案当然不错,但只提供了分析人物形象的一种思路。其实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郑板桥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也说过:“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居于一篇文章之首,是文章传递重要信息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精心地为自己的作文拟写一个令人耳目一新、富有创意、具有美感、精练简洁、寓意深刻、与文章内容珠联璧合、与话题或材料的内涵丝丝入扣的好题,定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神清气爽,激发阅卷兴趣,阅卷老师对考生的文学素养必然有个初步的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