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建筑业已经是一个对国计民生都有很大影响的支柱性基础产业,工程质量检测已经成为建筑产业一个十分重要的结构,伴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文章对当前的工程检测问题和机构的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对工程质量的管理,现总结如下。
关键词:检测机构;质量检测;管理
前言:
建筑工程的检测机构是工程质量监管体系的重要部分,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和工程水平的不断提高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在当前形势下进行更好的发挥,怎样将检测机构的作用与提高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力相结合,让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和行业都逐渐的规范化、正规化是摆在建筑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发展的特点历程
1.检测领域逐渐向综合型多元化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形势和建筑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建筑行业的质量监督工作需要有单一的工程材料的检测,逐渐的转变为工程各个环节的综合型检测,在更多的领域对建筑的质量进行检测,从而实现对施工全过程的安全质量检测和监督,全面把控建筑工程的质量。
2.在检测中,手段要更加的科学化、全面化
伴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工程的规模,结构的复杂程度,功能的人性化更加的发达,这就需要在质量检测的过程中运用现代化的检测手段来进行准确科学的分析和判断。
3.相关机构检测信息化管理水平必将不断提高
要方便质检部门随时掌控工程质量的情况,从而对工程进行更好的监管,目前质量检测机构应该不断的实现信息化。近年来我国部分检测机构已经实现了与工程监督系统的联网,如果在施工中发现影响结构安全的混凝土、钢筋、焊接件等不符合要求的时候,要通过网络迅速反馈到质量监察部门,然后迅速将问题解决。
二、我国目前工程质量检测发展存在的问题
1.质量检测市场十分混乱
目前我国的质量检测市场十分混乱,因为很多的施工单位对质量的认识不充分,单纯的停留在资料通过的层面上,同时检测的部门也是被动检测,而不是主动监控,所以在经济关系和公共性上存在不一致的地方,从而致使很多的检测机构都无法进行规范的监控。
2.目前我国检测运行机制存在较大的缺陷
当前我国的建设工程检测机构总结起来有三种类型,工程质量监督站内部的试验室、科研院校内部的试验室、社会独立法人检测机构。在这三种类型中,工程质量监督站内部的试验室在数量和规模以及专业的检测能力上都有很大的优势,是当前我国质量检测的主力军。
3.目前我国的质量检测市场还不规范,普遍恶性竞争亟待解决
因为当前我国的市场竞争十分的激烈,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检测机构大量存在通过非常规手段承揽业务的不良现象,并且不断的增加。
4.我國相关法律法规不全和相关部门监管依据不足
工程检测机构严格来说是一个服务的中介机构,其特点跟市场活动主体一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这就决定了,这些机构也需要适应经济调节的规律,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由于目前我国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从业人员和从业资格进行约束,所以很多地区的检测机构的具体行为不受约束,行政处罚力度和监管力度都不足。
5.目前地方保护主义浓重,相关的检测机制并没有被采用
在目前我国的工程质量检测大多是按照行政关系进行检测,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政策作用给的结果。检测机构本身的资格和资质作为政府调节的工具,所以行政部门的决定,直接影响着检测机构的服务范围。
6.重复检测,资源浪费,技术含量不足
现在我国的工程质量的检测机构基本上都是附属部门的形势存在,并没有独立的发展管理体系和相关的模式,这一点跟国外的相关检测相比,在检测工作管理方面是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和经验的。不管是技术能力,资金实力以及人员的配备方面的投入都不打,所以使得机构的发展一直相对停滞,所以发展态势一直不明朗,技术方面发展也十分的缓慢,服务能力十分低弱,人员设备浪费十分严重。
三、关于加强工程质量检测管理的措施
1.将监管工作纳入诚信体系建设
相关建设部门的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相关检测机构的监管,对于违法违规的现象要进行查处,同时加强检测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对相关的合同工和收费的标准都要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对于检察中发现的违法违纪现象要严格查处,极大惩罚力度,不断的拓宽监管渠道,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的记录公布,或者责令整改,严重的要通报批评,取消资质。通过建立监测信用档案盒制度,制定行业公约,实现规定和道德的互动,对信誉度差的检测机构,可以采取通报及注销资格的处罚。
2.不断的提高工程检测人员的素质
随着发展的需要,工程检测机构的市场竞争最终会落脚到人才的竞争中,所以高素质的检测人员的培养是检测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检测机构,一方面不断的提高检测从业人员的门槛,同时建立检测人员的培训教育机制,通过这样的措施不断的提高检测人员的法律意识,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最终不断的提高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
3.加强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
(1)统一检测业务数据标准和报告格式,利用安全有效的数据交换技术加强对各检测机构检测业务的实时、有效监管,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的记录公布,或者责令整改,严重的要通报批评,取消资质。通过建立监测信用档案盒制度,制定行业公约,实现规定和道德的互动,对信誉度差的检测机构,可以采取通报及注销资格的处罚。
(2)利用建筑工程检测监管平台提供的加工信息,延伸对施工企业、监理公司等工程建设责任主体及检测机构等相关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管,及时了解、掌握建筑材料、构配件的质量信息,对工地现场取样进行视频监控,实时控制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等.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
(3)利用建筑工程检测监管平台提供的自动采集、痕迹保留、权限控制等领先技术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性、科学性、准确性,有效遏制工程检测造假行为和虚假检测报告的出现,,也可以通过对检测机构出具的报告进行二维码以及用防伪标识进行防伪处理,同时建立防伪查询网站,对试验室出具的报告编号输入到查询窗口进行查询,以确保试验数据的正确以及防止假报告的产生。规范检测机构的行为,确保检测市场有序竞争。
(4)利用建筑工程检测监管平台,实现包括对各检测机构、检测人员、检测设备,以及企业、个人诚信记录等人、物、事的动态监管。规范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内部的业务流程和内控模式,以信息化手段提高各检测机构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检测机构内部管理水平。
4.检测机构应该不断的改进检测协会的公正、公开性,确保科学性和权威性的检测
行业协会作为政府和企业的沟通纽带,应该充分的调动地方检测协会的资源和作用,不断的引导检测机构正视社会市场竞争作用,通过行规制约、能力评估、从业资格、技术比对、信息统计、行业评优等加强行业自律,为建筑检测行业创造诚信、有序的检测市场,积极拓展技术创新及技术交流的渠道。对于违规的行为,协会应该采取警告,批评或者开除会员资格等措施进行约束,从而不断的规范检测机构的各种行为,规范市场。
四、结语
质量检测是需要政府、市场共同监管的,在将工程检测推向中介化前,行政部门就应该清楚工程检测在市场中的作用和责任,要引导检测机构协调其他责任主体来共同管理和监管施工,避免责任不明确导致的互相推诿。工程检测室工程的重要内容,要想为工程建设出具科学的管理依据,就要承担起相应的监管责任,担负起监督工程质量的重任,确保工程质量切实过关。
参考文献:
[1] 于佳君.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应注意的问题及责任制度的建立[J]. 今日科苑. 2010(02)
[2] 王秀峰,蒋国涛,高博.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概况及发展对策[J]. 山西建筑. 2011(06)
[3] 张静晓,金维兴,李晓英. 建筑业的诱致性增长点和强制性增长点研究[J]. 建筑经济. 2007(11)
关键词:检测机构;质量检测;管理
前言:
建筑工程的检测机构是工程质量监管体系的重要部分,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和工程水平的不断提高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在当前形势下进行更好的发挥,怎样将检测机构的作用与提高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力相结合,让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和行业都逐渐的规范化、正规化是摆在建筑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发展的特点历程
1.检测领域逐渐向综合型多元化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形势和建筑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建筑行业的质量监督工作需要有单一的工程材料的检测,逐渐的转变为工程各个环节的综合型检测,在更多的领域对建筑的质量进行检测,从而实现对施工全过程的安全质量检测和监督,全面把控建筑工程的质量。
2.在检测中,手段要更加的科学化、全面化
伴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工程的规模,结构的复杂程度,功能的人性化更加的发达,这就需要在质量检测的过程中运用现代化的检测手段来进行准确科学的分析和判断。
3.相关机构检测信息化管理水平必将不断提高
要方便质检部门随时掌控工程质量的情况,从而对工程进行更好的监管,目前质量检测机构应该不断的实现信息化。近年来我国部分检测机构已经实现了与工程监督系统的联网,如果在施工中发现影响结构安全的混凝土、钢筋、焊接件等不符合要求的时候,要通过网络迅速反馈到质量监察部门,然后迅速将问题解决。
二、我国目前工程质量检测发展存在的问题
1.质量检测市场十分混乱
目前我国的质量检测市场十分混乱,因为很多的施工单位对质量的认识不充分,单纯的停留在资料通过的层面上,同时检测的部门也是被动检测,而不是主动监控,所以在经济关系和公共性上存在不一致的地方,从而致使很多的检测机构都无法进行规范的监控。
2.目前我国检测运行机制存在较大的缺陷
当前我国的建设工程检测机构总结起来有三种类型,工程质量监督站内部的试验室、科研院校内部的试验室、社会独立法人检测机构。在这三种类型中,工程质量监督站内部的试验室在数量和规模以及专业的检测能力上都有很大的优势,是当前我国质量检测的主力军。
3.目前我国的质量检测市场还不规范,普遍恶性竞争亟待解决
因为当前我国的市场竞争十分的激烈,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检测机构大量存在通过非常规手段承揽业务的不良现象,并且不断的增加。
4.我國相关法律法规不全和相关部门监管依据不足
工程检测机构严格来说是一个服务的中介机构,其特点跟市场活动主体一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这就决定了,这些机构也需要适应经济调节的规律,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由于目前我国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从业人员和从业资格进行约束,所以很多地区的检测机构的具体行为不受约束,行政处罚力度和监管力度都不足。
5.目前地方保护主义浓重,相关的检测机制并没有被采用
在目前我国的工程质量检测大多是按照行政关系进行检测,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政策作用给的结果。检测机构本身的资格和资质作为政府调节的工具,所以行政部门的决定,直接影响着检测机构的服务范围。
6.重复检测,资源浪费,技术含量不足
现在我国的工程质量的检测机构基本上都是附属部门的形势存在,并没有独立的发展管理体系和相关的模式,这一点跟国外的相关检测相比,在检测工作管理方面是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和经验的。不管是技术能力,资金实力以及人员的配备方面的投入都不打,所以使得机构的发展一直相对停滞,所以发展态势一直不明朗,技术方面发展也十分的缓慢,服务能力十分低弱,人员设备浪费十分严重。
三、关于加强工程质量检测管理的措施
1.将监管工作纳入诚信体系建设
相关建设部门的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相关检测机构的监管,对于违法违规的现象要进行查处,同时加强检测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对相关的合同工和收费的标准都要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对于检察中发现的违法违纪现象要严格查处,极大惩罚力度,不断的拓宽监管渠道,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的记录公布,或者责令整改,严重的要通报批评,取消资质。通过建立监测信用档案盒制度,制定行业公约,实现规定和道德的互动,对信誉度差的检测机构,可以采取通报及注销资格的处罚。
2.不断的提高工程检测人员的素质
随着发展的需要,工程检测机构的市场竞争最终会落脚到人才的竞争中,所以高素质的检测人员的培养是检测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检测机构,一方面不断的提高检测从业人员的门槛,同时建立检测人员的培训教育机制,通过这样的措施不断的提高检测人员的法律意识,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最终不断的提高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
3.加强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
(1)统一检测业务数据标准和报告格式,利用安全有效的数据交换技术加强对各检测机构检测业务的实时、有效监管,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的记录公布,或者责令整改,严重的要通报批评,取消资质。通过建立监测信用档案盒制度,制定行业公约,实现规定和道德的互动,对信誉度差的检测机构,可以采取通报及注销资格的处罚。
(2)利用建筑工程检测监管平台提供的加工信息,延伸对施工企业、监理公司等工程建设责任主体及检测机构等相关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管,及时了解、掌握建筑材料、构配件的质量信息,对工地现场取样进行视频监控,实时控制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等.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
(3)利用建筑工程检测监管平台提供的自动采集、痕迹保留、权限控制等领先技术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性、科学性、准确性,有效遏制工程检测造假行为和虚假检测报告的出现,,也可以通过对检测机构出具的报告进行二维码以及用防伪标识进行防伪处理,同时建立防伪查询网站,对试验室出具的报告编号输入到查询窗口进行查询,以确保试验数据的正确以及防止假报告的产生。规范检测机构的行为,确保检测市场有序竞争。
(4)利用建筑工程检测监管平台,实现包括对各检测机构、检测人员、检测设备,以及企业、个人诚信记录等人、物、事的动态监管。规范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内部的业务流程和内控模式,以信息化手段提高各检测机构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检测机构内部管理水平。
4.检测机构应该不断的改进检测协会的公正、公开性,确保科学性和权威性的检测
行业协会作为政府和企业的沟通纽带,应该充分的调动地方检测协会的资源和作用,不断的引导检测机构正视社会市场竞争作用,通过行规制约、能力评估、从业资格、技术比对、信息统计、行业评优等加强行业自律,为建筑检测行业创造诚信、有序的检测市场,积极拓展技术创新及技术交流的渠道。对于违规的行为,协会应该采取警告,批评或者开除会员资格等措施进行约束,从而不断的规范检测机构的各种行为,规范市场。
四、结语
质量检测是需要政府、市场共同监管的,在将工程检测推向中介化前,行政部门就应该清楚工程检测在市场中的作用和责任,要引导检测机构协调其他责任主体来共同管理和监管施工,避免责任不明确导致的互相推诿。工程检测室工程的重要内容,要想为工程建设出具科学的管理依据,就要承担起相应的监管责任,担负起监督工程质量的重任,确保工程质量切实过关。
参考文献:
[1] 于佳君.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应注意的问题及责任制度的建立[J]. 今日科苑. 2010(02)
[2] 王秀峰,蒋国涛,高博.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概况及发展对策[J]. 山西建筑. 2011(06)
[3] 张静晓,金维兴,李晓英. 建筑业的诱致性增长点和强制性增长点研究[J]. 建筑经济. 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