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骂之力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jhm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学者朱起凤,出身书香门第,自幼熟读经史,21岁到海宁安澜书院执教。某晚,朱起凤批阅学生策论试卷,见有学生用“首施两端”一词,他未曾见过,便以为学生误写,便提笔在“施”字上画一圆圈,批注“首鼠两端”。
  试卷发还学生,引发一场风波。原来“首施两端”有出处,《后汉书·西羌传》里赫然写着“首施两端”,注明“首施即首鼠也”。学生讥笑朱起凤:“《后汉书》都没读过,怎能批阅文章?”此事传开,“合院大哗,贻书谩骂”。
  受到这样的奚落,朱起凤没有因此而耿耿于怀、恼羞成怒,而是深感学业上的不足,把学生的嘲笑化作鞭策自己严谨治学的动力。此后他一边认真教学,一边用心治学,读书凡有疑义,决不囫囵吞枣,而是随手摘录。他还将古籍中的双音词语按类分列,把音同的通假字、义同的通用字一一收集起来,仔细加以考证。在浩如瀚海的古书中,从搜集资料到研究、抄录,往往是“一字之征,博及万卷”。他对一些沿讹已久的词,不厌其烦地考订、校正,对一些解释含糊的词,经过他的类比辨析,获得明确含义。有些词一时委决不下的,就把它写在小纸条上贴起来,以供时时考证、审订,以至于把书斋的墙上、窗户上都貼满了纸条。“阅读既久,积帙遂多,铢积寸累,持之以恒”,历经30年的刻苦努力,在没有一个助手的情况下,朱起凤独立编纂出一部300万言的《辞通》。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之后,非但不记恨当年嘲笑、讥讽过自己的学生,而且还对他们表示真诚的谢意。他在《自序》中写道:“《辞通》能付之梨枣,传播义林,未始非昔时一骂之力也。”
  读罢朱起凤在《辞通》中记述的这段往事,我们不能不为他这种正确对待旁人批评的气度所折服。天下书读不尽,一个人学问再渊博,恐怕也难免出差错、闹笑话。出了洋相怎么办?要像朱起凤那样,老老实实地承认不足,然后变压力为动力,扎扎实实不断充实提高自己,这才是应有的治学精神。
  选自《新商报》
其他文献
腹水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50%的代偿性肝硬化患者10年内发生腹水[1].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的低钠血症临床亦较常见,其发生率约为52.6%[2].而低钠血症引起的脑病易与肝性脑病混淆,并可导致肝肾综合征.现将近年来我院收治的60例肝硬化腹水低钠血症患者作一回顾性分析。
清代宫廷史研究会是研究清代宫廷历史、文化的学术性组织,是由清代皇家建筑、遗址、文物、档案、文献单位组成的团体会员制学术机构。自1989年成立以来,清代宫廷史研究会已从
英廉改变了和珅的思维方式是和珅能爬上上层的一个关键环节  其实,和珅并不姓和,这是满语音译,他姓钮钴禄,意思是狼,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也是满族八旗的大姓和王族,所以和珅出身并不差,但是他十岁左右父母就去世了,所以青少年时代生活背景不好。和珅很清楚,要想出人头地,必须靠科举,有了功名,才能够爬上去,所以他跟弟弟读书都非常刻苦。  在和珅的人生中,可以占据重要地位的大概就是他的学校——咸安宫,因为
包拯,人称包公,被千古传诵,是正直与智慧的化身,后世将他奉若神明。然而,他也有看走眼、上当受骗的时候。  包公担任开封府尹期间,有个人犯了法,按律当处以杖脊(打脊梁)的刑罚。这可吓坏了此人,杖脊,可是重刑,轻则皮开肉绽,重则还会伤筋动骨啊!他甚至担心小命都没了,就想方设法买通了包公手下的一个小吏,求他想办法,减轻处罚。接受了贿赂,小吏就没有了原则,与犯人密谋:“判决后,府尹肯定会把判决文书给我,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