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小结方法

来源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H8055657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数学课堂小结同样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精彩的小结对整节课能起到画龙点晴的效果,能激起学生对下一次课堂教学的强烈渴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根据具体的学情进行恰当、巧妙的系统归纳、总结、处理,不仅能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堂小结有它的精彩之处,通过归纳总结对所传授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并及时反馈教与学的效果,使所学的新知识能有效地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以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使学生感觉余味无穷,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深入展开.因此,笔者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数学课堂小结的设计,接下来谈谈在课堂常用的几种小结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小结;系统归纳;比较异同
  一、归纳总结型
  这是一种最常用的方法,一般在课堂结束前的短时间内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加以浓缩概括,可以采用叙述、列表格或图示等方法加以强调,通过系统、完整而又简明扼要的概括便于学生对课上所学内容有一个清晰的整体印象.例如,学习特殊角的三角函数知识时,笔者编制了一个顺口溜:一二三,三二一,三九二十七.其中,一二三是表示30度、45度、60度角的正弦值中分子根号内的数值,三二一是指30度、45度、60度角的余弦值中分子根号内的数值,三九二十七是用来表示30度、45度、60度角的正弦值中分子根号内的数值.通过简单有趣的顺口溜来帮助学生识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记忆规律,使学生记忆深刻,教学效果很好.
  二、比较异同型
  比较是认知的重要方法之一.数学中,有些学生容易将新学概念与原有概念、并列概念与对立概念,或者比较近似的容易混淆,对这些概念进行分析比较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征及不同点,再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相同点,帮助学生从事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中掌握记忆对象.比如,在学习完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后,学生容易将菱形和矩形的性质与判定相混淆.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小结时,重点把两者的概念、性质与判定进行对比,通过这样全面系统的概括比较,从而使学生既明白了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又理解了它们之间的不同点,从而避免知识的负迁移现象,帮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掌握的更加准确深刻.
  三、兴趣激发型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加上生动有趣的课堂小结可以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比如,在讲授“线段、射线、直线”这节课的课堂小结时,让三个学生分别代表线段、射线和直线,然后让他们自己分别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说说自己具体的特征.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回答,课堂气氛很是活跃.下课了还有很多学生感觉意犹未尽.例如,在教“垂直”这一节课的小结时可以请学生到讲台前做一个垂直的动作,并说出动作要领.颇具新意的小结令人耳目一新.虽然一节课才区区几十分钟,但很多学生都不能做到在整节课堂上都保持思想集中,尤其是课堂快结束的时候,如果能在课尾设计一个耐人寻味、妙趣横生的课堂小结,能有效调节学生疲劳,保持学习兴趣.
  四、学生自立型
  在课前就明确在这节课的最后由哪位学生来进行小结,或是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明确指出下节课由哪些小组成员对课堂内容做小结,要求他们独立完成,有自己的见解.通过这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学生在课后能自觉预习功课了,课上的“小动作”也变少了,后进学生也能自觉进入学习状态了,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力.
  五、拓展延伸型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课本上的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中,把数学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深刻.在进行课堂小结时,教师如果能够根据具体的学情进行恰当巧妙的结合,不仅体现了数学教育的人文性, 而且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比如,学习“反比例函数”定义后,让学生举例说明反比例函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学生踊跃举手,其所举例子都是生活中最为熟悉、常见的数学问题,如,总人数一定时,排队的行数和每行的人数成反比例函数;如,学校到家里的路程一定,路上所需时间与骑车速度成反比例函数;用一定金额购买一样物品的数量与单价成反比例函数等.通过这些回答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且又能服务于生活.
  总之,小结作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最后环节,是教师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的归纳回顾,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而且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求知欲望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小结,让它充分发挥画龙点睛、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产生余味无穷,启迪智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华明.数学课堂的点睛之笔:课堂小结[J].数学教学与研究,2009,29:82-83.
  [2]赵继安.数学课堂小结的艺术[J].中学教学参考,2010(8):23.
  [3]卢仰红.让初中数学课堂小结“别样红”[J].科技信息,2011(18):306-307.
  [4]曹桂忠.点睛之笔,让数学课堂富有神韵[J].初中数学教与学,2011(10):11-12.
其他文献
试题:(2011年安徽省第2题)如图1,正方形ABCD的四个顶点分别在四条平行线l1、l2l3、l4上,这四条直线中相邻两条之间的距离依次为h1、h2、h3(h10,h2>0,h3>0).(1)求证h1=h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