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新
职业:文化传播公司老总。
生存理念:关系生存的物品,应该按3倍量储备。
Q:你是如何成为一名生存主义者的?
我不能算吧?我就比你们多想了点而已,我不觉得我能算什么主义了。
Q:2008年南方城市遭遇雪灾袭击,如果你在受灾城市,会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A:弄俩汽油桶改个能彻底燃烧干草树枝的炉子,我以前专门花钱去学过这个技术,开始以为多高科技呢,后来发现俩汽油桶就能做出来。弄一口袋干树枝子回来,连取暖带做饭全有了。
Q:突然发现电话、手机和网络全部中断了,你会作出什么判断?
A:肯定出事了,上楼顶看看周围局势和进京出京道路上车辆状况,打开短波收音机听听有什么消息,再决定怎么处理。
Q:周围同事朋友中,有超过1/3的人出现了相同症状的疾病,这时候你会如何?
A:电话通知公司放假,所有员工不用上班,这月工资照发。孩子也不往学校送了,在家等消息。2003年非典我就这么干的,后来看看势头不对,直接从南边开车绕过去,到承德那边山里呆了一段。从收音机听到疫情缓解才回来。
Q:你个人曾经经历过哪些危及生命或者人身安全的灾变?是怎么应对的?
A:非典算一次,还遇过几次车祸,当时就是割安全带,破窗锥敲了玻璃爬出来,给自己扎止血带,就这样,当时没感觉怎么样,倒是后来回想有点可怕。
Q:如果在人群拥挤的空间被困,如何应对?
A:那种地方我肯定不去,尤其是拖着老婆孩子一起,就算我有办法,老婆孩子我也照顾不过来。
Q:你认为目前国内的生存主义者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A:国外很多先进装备,国内买不到,国产产品质量不过关,我以前有个汽油炉,亏了在野外做过几次测试,发现使用时间一长就堵了,根本靠不住。所以我不时上香港采购一批装备,基本都是内地看不到的,虽然贵点,但生存这事儿不能马虎。
Q:灾难或者危机发生后,你会用你的生存技能和装备救助其他人吗?
A:我有能力肯定会救,不过得先保证了自己和老婆孩子的安全,舍己为人的事情,我还没那么高尚。
胡新,是那种随便选个地方把他扔下去,他也能活下来的人。上中学时,他就揣上几张自己烙的大饼,瞒着家人跑出北京,靠在工地当小工,给饭馆包饺子,连干带玩,把广东、云南、海南几省都转遍了,要不是后来被家里强行接回去,估计能溜达去国外。后来遇到了自己的意中人,才在北京安定下来,结婚,生子。如今经营着一家文化传播公司,俨然成功人士了,但那揣着大饼闯四方的生存精神并没有安定下来。有了经济实力,更能折腾了。
一年四季披在身上那件M65作战风衣,与蓝波那件一样,都是美国ALPHA公司荣誉出品,这衣服拿ZIPPO打火机对着烧半分钟再拿开,一点痕迹都不留。靴子、背包、风镜、腰带、炉具这些装备,都是专门跑到香港专业装备店里采购的。他最喜欢的那把小刀是在瑞士一个刀具作坊中订做的,要价4000人民币;他买过最贵的一件装备是2万多的冲锋艇,这些生存装备合起来得20万人民币左右。
除了要装备自己,如今还要把老婆孩子一起装备起来。于是胡新买下了他最大的一件生存装备——北京远郊的住宅。
这套远离城市的普通居民小区中的房子,被胡新进行过综合评估。小区内所有建筑均为六层以下,没有明显特征,从GOOGLE的卫星图上想找出来都难。而以小区为中心,5公里内,没有任何地标性建筑和重要交通通道,没有如油库、化工厂一类危险点,没有军营、重要政府机关、电场这类战争中最容易被攻击目标。选定的房子在三层,以层高4米计算,加上城市平均海拔高度后,在海拔40米左右,足以应对绝大多数洪水袭击。离小区不远,便是大片的旱田庄稼地,穿过庄稼地,有一条僻静的公路……入住后,房子所有玻璃都换上了钢化玻璃,5面坚固混凝土包裹的小壁橱中,储存了成箱的压缩饼干、瓶装水、固体燃料、电池、药品、医疗设备甚至防毒面具和防火服。
与所有生存主义者一样,胡新对生存储备永不知足,在建立了一个日常的“家”以后,经过多次勘察,他在距离北京市中心100多公里的隐秘山林中,找到了一个已废弃多年的山村。在这处密林掩映的山口里,不仅留下了几所花岗岩建筑的老房子,还有一处四季不干的泉水,一眼空间巨大的枯井,附近还有十几亩同样荒废了的梯田。这里成了他选定的第二个“家”。将老房子内部进行了必要的加固,那口枯井也被改造成了地窖,存放了足够的生存必需品后,用青石板盖好,再在上面撒上厚厚的泥土,一两个月后,那里的草便长得与周围的一样高了。
如果不到胡新决定启用这里的时候,可能永远没人知道这里是他的“家”。
用以连接这两个“家”的,是胡新的第三个“家”——那辆停在家门口,看着脏兮兮的小“奥拓”。别看外表脏,从发动机到减震全部都进行了更换和改造,开起来不比越野车差。胡新平常开的“本田”,洗车维修都丢给车厂去做,倒是每过一段时间就自己动手检查保养一遍“奥拓”。如果掀起后备箱,你会看到,一个装得满满的65L的登山包和一把工兵锹塞在里面——那是他预备的又一套生存装备。
职业:文化传播公司老总。
生存理念:关系生存的物品,应该按3倍量储备。
Q:你是如何成为一名生存主义者的?
我不能算吧?我就比你们多想了点而已,我不觉得我能算什么主义了。
Q:2008年南方城市遭遇雪灾袭击,如果你在受灾城市,会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A:弄俩汽油桶改个能彻底燃烧干草树枝的炉子,我以前专门花钱去学过这个技术,开始以为多高科技呢,后来发现俩汽油桶就能做出来。弄一口袋干树枝子回来,连取暖带做饭全有了。
Q:突然发现电话、手机和网络全部中断了,你会作出什么判断?
A:肯定出事了,上楼顶看看周围局势和进京出京道路上车辆状况,打开短波收音机听听有什么消息,再决定怎么处理。
Q:周围同事朋友中,有超过1/3的人出现了相同症状的疾病,这时候你会如何?
A:电话通知公司放假,所有员工不用上班,这月工资照发。孩子也不往学校送了,在家等消息。2003年非典我就这么干的,后来看看势头不对,直接从南边开车绕过去,到承德那边山里呆了一段。从收音机听到疫情缓解才回来。
Q:你个人曾经经历过哪些危及生命或者人身安全的灾变?是怎么应对的?
A:非典算一次,还遇过几次车祸,当时就是割安全带,破窗锥敲了玻璃爬出来,给自己扎止血带,就这样,当时没感觉怎么样,倒是后来回想有点可怕。
Q:如果在人群拥挤的空间被困,如何应对?
A:那种地方我肯定不去,尤其是拖着老婆孩子一起,就算我有办法,老婆孩子我也照顾不过来。
Q:你认为目前国内的生存主义者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A:国外很多先进装备,国内买不到,国产产品质量不过关,我以前有个汽油炉,亏了在野外做过几次测试,发现使用时间一长就堵了,根本靠不住。所以我不时上香港采购一批装备,基本都是内地看不到的,虽然贵点,但生存这事儿不能马虎。
Q:灾难或者危机发生后,你会用你的生存技能和装备救助其他人吗?
A:我有能力肯定会救,不过得先保证了自己和老婆孩子的安全,舍己为人的事情,我还没那么高尚。
胡新,是那种随便选个地方把他扔下去,他也能活下来的人。上中学时,他就揣上几张自己烙的大饼,瞒着家人跑出北京,靠在工地当小工,给饭馆包饺子,连干带玩,把广东、云南、海南几省都转遍了,要不是后来被家里强行接回去,估计能溜达去国外。后来遇到了自己的意中人,才在北京安定下来,结婚,生子。如今经营着一家文化传播公司,俨然成功人士了,但那揣着大饼闯四方的生存精神并没有安定下来。有了经济实力,更能折腾了。
一年四季披在身上那件M65作战风衣,与蓝波那件一样,都是美国ALPHA公司荣誉出品,这衣服拿ZIPPO打火机对着烧半分钟再拿开,一点痕迹都不留。靴子、背包、风镜、腰带、炉具这些装备,都是专门跑到香港专业装备店里采购的。他最喜欢的那把小刀是在瑞士一个刀具作坊中订做的,要价4000人民币;他买过最贵的一件装备是2万多的冲锋艇,这些生存装备合起来得20万人民币左右。
除了要装备自己,如今还要把老婆孩子一起装备起来。于是胡新买下了他最大的一件生存装备——北京远郊的住宅。
这套远离城市的普通居民小区中的房子,被胡新进行过综合评估。小区内所有建筑均为六层以下,没有明显特征,从GOOGLE的卫星图上想找出来都难。而以小区为中心,5公里内,没有任何地标性建筑和重要交通通道,没有如油库、化工厂一类危险点,没有军营、重要政府机关、电场这类战争中最容易被攻击目标。选定的房子在三层,以层高4米计算,加上城市平均海拔高度后,在海拔40米左右,足以应对绝大多数洪水袭击。离小区不远,便是大片的旱田庄稼地,穿过庄稼地,有一条僻静的公路……入住后,房子所有玻璃都换上了钢化玻璃,5面坚固混凝土包裹的小壁橱中,储存了成箱的压缩饼干、瓶装水、固体燃料、电池、药品、医疗设备甚至防毒面具和防火服。
与所有生存主义者一样,胡新对生存储备永不知足,在建立了一个日常的“家”以后,经过多次勘察,他在距离北京市中心100多公里的隐秘山林中,找到了一个已废弃多年的山村。在这处密林掩映的山口里,不仅留下了几所花岗岩建筑的老房子,还有一处四季不干的泉水,一眼空间巨大的枯井,附近还有十几亩同样荒废了的梯田。这里成了他选定的第二个“家”。将老房子内部进行了必要的加固,那口枯井也被改造成了地窖,存放了足够的生存必需品后,用青石板盖好,再在上面撒上厚厚的泥土,一两个月后,那里的草便长得与周围的一样高了。
如果不到胡新决定启用这里的时候,可能永远没人知道这里是他的“家”。
用以连接这两个“家”的,是胡新的第三个“家”——那辆停在家门口,看着脏兮兮的小“奥拓”。别看外表脏,从发动机到减震全部都进行了更换和改造,开起来不比越野车差。胡新平常开的“本田”,洗车维修都丢给车厂去做,倒是每过一段时间就自己动手检查保养一遍“奥拓”。如果掀起后备箱,你会看到,一个装得满满的65L的登山包和一把工兵锹塞在里面——那是他预备的又一套生存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