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
一、案例主题
做值日本是一件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可是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件事。对于班主任来说也是班级管理中一件必不可少的日常工作。但是,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怎样去做值日?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值日?很多班主任老师很对此想尽了办法,可是效果却不明显。针对这一问题,该怎么办呢?现就我在此项工作中的点滴收获和大家进行交流和分享。
二、案例描述
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将清洁区做了统一调整,由我们班负责清理操场。学校操场依山而建,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秋天风大落叶多,想要让全校师生每天看到的操场清洁卫生,是一件需要全班同学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事情。接到此项任务后,我立即和主管清洁区卫生的保洁员刘亮商量,经过酝酿,我们从班里抽出24人负责操场卫生的清理,将这24人全部带到操场进行实地查看,把这24人平均分成2组,每组12人,每组站成一个纵队,把操场分成了12个区域,每一个人明确要清扫的范围之后,刘亮以表格的形式将清洁区的劳动分工张贴在了教室的公告栏里。然后,在晨会时间进一步明确了清扫要求后,第二天就开始了清扫工作。
转眼间,到了周五的下午,按照惯例,中午第三节课后面的20分钟是大扫除时间。待其他老师布置完作业后,清洁区的保洁员刘亮带着24名学生去了操场打扫。待教室里其余学生还没把凳子都架上去,刘亮气喘吁吁地跑来向我汇报:“明老师,你快去看看,操场上我实在是管不住了!”我闻讯赶到操场,只见操场东面一群男生与其说是“华山论剑”不如说是“群魔乱舞”——有拿着扫帚当武器的,还有拿着装垃圾的簸箕当盾牌的,更有甚者推着操场边上带轮子的垃圾车,口中念念有词,疯跑着说:“我是红孩儿,让你们知道三味真火的厉害!”……操场西面,有的女生正坐在人工草坪上“晒”自己的发型,有的女生在和别人侃侃而谈,还有另外几个与其说是在“扫地”,不如说是在“扬灰”……突然其中有一个发现我已经来到了操场,只听一声:“明老师来了!”刚才所有没有劳动的人都在一瞬间作鸟兽散,开始干起了自己的“活”。
离开操场前,我特意大声的交代刘亮:“让所有人15分钟之内必须打扫完毕回教室!”15分钟后他们回到了教室,他们个个满脸狐疑、面面相觑,等待着“暴风雨”的来临。可是,我只说了句:“赶紧出教室,站队,放学!”他们忐忑不安的离开了学校。
等他们都离开后,我把刘亮叫到办公室询问他这几天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他很无奈地说道:“12个人一组,本没有问题,可是有“马后炮”类的人,每天故意来迟,等着别人给他帮忙扫。到了周五,每个区域就有2人扫,人多了操场上就乱了套,一个个的就像脱缰的野马,在操场上“自由驰骋”,我管他们不听,就出现了今天老师你看的情况了。”我安慰刘亮道:“你的工作方法没有问题,一直做得很好,是老师没有把一些同学们可能出现的情况预料到,你别着急,老师已经想到了解决的办法,星期一的晨会老师再宣布。你先回家,不要再为这件事情烦恼了。祝你周末愉快!”
周一的晨会如期召开,在晨会上,我宣布了清洁区打扫的新方案:
1、原有的24人仍然负责打扫清洁区;
2、将这24人平均分成4组,每组6人,每人负责的具体区域重新进行了界定;(晨会后我带他们再次到操场进行实地划分,明确了各自职责)
3、每人只负责自己的区域,打扫完毕后,让刘亮负责检查,检查合格后,方可离开操场。原则上不允许给其他人帮忙清扫。
4、从本周开始周五大扫除时间是第三节课下课后,非值日生离校以后,仍然由这一周的6个人负责清理。直到刘亮检查合格后方可离校。
学生听到这里,都傻了眼!但是他们也知道自己在上周五大扫除上干的“好事”,也就不敢做声。只有“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的份儿了。
随后,我进行了“明察暗访”发现,他们没有时间在操场玩耍嬉戏,打扫效率、打扫质量、劳动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明显提高了。
三、案例分析
偌大一个操场,为什么只安排6个人负责打扫呢?产生这一想法是基于几个方面原因:(后来这些原因都和学生进行了阐述)
一是,安全和效率的双赢。
每周五的大扫除几乎是全体学生都参与的集体劳动,虽说“人多力量大”,劳动任务也进行了细化分工,可总有东游西窜,无所事事,甚至影响其他人劳动。这些学生不参与劳动,有时候会脱离老师的视线,势必会成为班级隐性的安全隐患。让不做值日的学生离校后再进行大扫除,这样一来,留下做值日的学生知道已经放学了,不用老师催促,他们自己心里就会想着怎样高效、高质量地做完值日回家,而不是想着还有那么多人都在学校里,值日可以慢慢做,不用急!
二是,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很多学生养尊处优惯了。曾经在一次主题班队会上,一位学生坦言道:“我妈妈从来不让我洗碗。”当时,我很震惊,作为六年级的学生,12岁了,居然从没洗过碗?既然碗都没洗过,更别说是干别的什么家务了。因此,在学校里做值日,成为了他们接受劳动锻炼的唯一途径。如果,孩子连值日都做不好,连这一点苦都吃不了,试想将来还能做什么?
三是,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感恩,学会合作,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比做好值日本身重要得多。
在我宣布的新《办法》中有这样一句“原则上不允许给其他人帮忙清扫”。学生想当然的认为,在家里,自己的父母应该惯着自己,在学校里,老师同学应该帮着自己。高尔基曾经说过:“给,永远比拿愉快!”中国也有“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之说。做值日的时候需要别人帮自己,他必然学会了说“请”。当别人帮了自己,他肯定学会了说“谢谢”。当他发出了求助的信号,别人没有帮助他,那么事实告诉他“只有靠自己,是唯一的出路。”
四是,学生在劳动中树立了集体观念,进行自我教育,也是对自己归属感的一种再认识。
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对“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班级”这些在国旗下讲话,班队会,课堂上经常听到的词汇其实是很陌生的,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做才是“热爱”上述集体的表现。怎样将这些空洞的说教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呢?学生每天呆在学校的时间比在家里的时间多,学生是班级的一份子,班级是学校的一份子,诚然,学校是家乡的一部分,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其实,作为学生做好值日就是第一步。当我们把教室和清洁区打扫的干干净净,既然我们知道了打扫的辛苦,自然不会再去随便乱扔。在校园里学习生活将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呀!
我认为做好值日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一件“大事”。只有把这件事做好,我们才能再言其他。正如,我们校徽上的那句格言“小习惯成就大人生!”让我们陪伴学生迈出这人生中的“硅步”,去成就学生未来人生的“千里”吧!
一、案例主题
做值日本是一件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可是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件事。对于班主任来说也是班级管理中一件必不可少的日常工作。但是,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怎样去做值日?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值日?很多班主任老师很对此想尽了办法,可是效果却不明显。针对这一问题,该怎么办呢?现就我在此项工作中的点滴收获和大家进行交流和分享。
二、案例描述
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将清洁区做了统一调整,由我们班负责清理操场。学校操场依山而建,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秋天风大落叶多,想要让全校师生每天看到的操场清洁卫生,是一件需要全班同学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事情。接到此项任务后,我立即和主管清洁区卫生的保洁员刘亮商量,经过酝酿,我们从班里抽出24人负责操场卫生的清理,将这24人全部带到操场进行实地查看,把这24人平均分成2组,每组12人,每组站成一个纵队,把操场分成了12个区域,每一个人明确要清扫的范围之后,刘亮以表格的形式将清洁区的劳动分工张贴在了教室的公告栏里。然后,在晨会时间进一步明确了清扫要求后,第二天就开始了清扫工作。
转眼间,到了周五的下午,按照惯例,中午第三节课后面的20分钟是大扫除时间。待其他老师布置完作业后,清洁区的保洁员刘亮带着24名学生去了操场打扫。待教室里其余学生还没把凳子都架上去,刘亮气喘吁吁地跑来向我汇报:“明老师,你快去看看,操场上我实在是管不住了!”我闻讯赶到操场,只见操场东面一群男生与其说是“华山论剑”不如说是“群魔乱舞”——有拿着扫帚当武器的,还有拿着装垃圾的簸箕当盾牌的,更有甚者推着操场边上带轮子的垃圾车,口中念念有词,疯跑着说:“我是红孩儿,让你们知道三味真火的厉害!”……操场西面,有的女生正坐在人工草坪上“晒”自己的发型,有的女生在和别人侃侃而谈,还有另外几个与其说是在“扫地”,不如说是在“扬灰”……突然其中有一个发现我已经来到了操场,只听一声:“明老师来了!”刚才所有没有劳动的人都在一瞬间作鸟兽散,开始干起了自己的“活”。
离开操场前,我特意大声的交代刘亮:“让所有人15分钟之内必须打扫完毕回教室!”15分钟后他们回到了教室,他们个个满脸狐疑、面面相觑,等待着“暴风雨”的来临。可是,我只说了句:“赶紧出教室,站队,放学!”他们忐忑不安的离开了学校。
等他们都离开后,我把刘亮叫到办公室询问他这几天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他很无奈地说道:“12个人一组,本没有问题,可是有“马后炮”类的人,每天故意来迟,等着别人给他帮忙扫。到了周五,每个区域就有2人扫,人多了操场上就乱了套,一个个的就像脱缰的野马,在操场上“自由驰骋”,我管他们不听,就出现了今天老师你看的情况了。”我安慰刘亮道:“你的工作方法没有问题,一直做得很好,是老师没有把一些同学们可能出现的情况预料到,你别着急,老师已经想到了解决的办法,星期一的晨会老师再宣布。你先回家,不要再为这件事情烦恼了。祝你周末愉快!”
周一的晨会如期召开,在晨会上,我宣布了清洁区打扫的新方案:
1、原有的24人仍然负责打扫清洁区;
2、将这24人平均分成4组,每组6人,每人负责的具体区域重新进行了界定;(晨会后我带他们再次到操场进行实地划分,明确了各自职责)
3、每人只负责自己的区域,打扫完毕后,让刘亮负责检查,检查合格后,方可离开操场。原则上不允许给其他人帮忙清扫。
4、从本周开始周五大扫除时间是第三节课下课后,非值日生离校以后,仍然由这一周的6个人负责清理。直到刘亮检查合格后方可离校。
学生听到这里,都傻了眼!但是他们也知道自己在上周五大扫除上干的“好事”,也就不敢做声。只有“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的份儿了。
随后,我进行了“明察暗访”发现,他们没有时间在操场玩耍嬉戏,打扫效率、打扫质量、劳动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明显提高了。
三、案例分析
偌大一个操场,为什么只安排6个人负责打扫呢?产生这一想法是基于几个方面原因:(后来这些原因都和学生进行了阐述)
一是,安全和效率的双赢。
每周五的大扫除几乎是全体学生都参与的集体劳动,虽说“人多力量大”,劳动任务也进行了细化分工,可总有东游西窜,无所事事,甚至影响其他人劳动。这些学生不参与劳动,有时候会脱离老师的视线,势必会成为班级隐性的安全隐患。让不做值日的学生离校后再进行大扫除,这样一来,留下做值日的学生知道已经放学了,不用老师催促,他们自己心里就会想着怎样高效、高质量地做完值日回家,而不是想着还有那么多人都在学校里,值日可以慢慢做,不用急!
二是,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很多学生养尊处优惯了。曾经在一次主题班队会上,一位学生坦言道:“我妈妈从来不让我洗碗。”当时,我很震惊,作为六年级的学生,12岁了,居然从没洗过碗?既然碗都没洗过,更别说是干别的什么家务了。因此,在学校里做值日,成为了他们接受劳动锻炼的唯一途径。如果,孩子连值日都做不好,连这一点苦都吃不了,试想将来还能做什么?
三是,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感恩,学会合作,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比做好值日本身重要得多。
在我宣布的新《办法》中有这样一句“原则上不允许给其他人帮忙清扫”。学生想当然的认为,在家里,自己的父母应该惯着自己,在学校里,老师同学应该帮着自己。高尔基曾经说过:“给,永远比拿愉快!”中国也有“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之说。做值日的时候需要别人帮自己,他必然学会了说“请”。当别人帮了自己,他肯定学会了说“谢谢”。当他发出了求助的信号,别人没有帮助他,那么事实告诉他“只有靠自己,是唯一的出路。”
四是,学生在劳动中树立了集体观念,进行自我教育,也是对自己归属感的一种再认识。
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对“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班级”这些在国旗下讲话,班队会,课堂上经常听到的词汇其实是很陌生的,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做才是“热爱”上述集体的表现。怎样将这些空洞的说教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呢?学生每天呆在学校的时间比在家里的时间多,学生是班级的一份子,班级是学校的一份子,诚然,学校是家乡的一部分,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其实,作为学生做好值日就是第一步。当我们把教室和清洁区打扫的干干净净,既然我们知道了打扫的辛苦,自然不会再去随便乱扔。在校园里学习生活将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呀!
我认为做好值日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一件“大事”。只有把这件事做好,我们才能再言其他。正如,我们校徽上的那句格言“小习惯成就大人生!”让我们陪伴学生迈出这人生中的“硅步”,去成就学生未来人生的“千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