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绩效评价

来源 :统计与决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g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文章通过构建区域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TOPSIS法对2009—2017年我国区域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绩效进行了评价和排序。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区域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整体绩效水平偏低,东部地区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同时具有“南强北弱”的特征;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性较差,并且各维度发展极不平衡;各省份科技研发和创新转化能力不强,严重阻碍了整体绩效水平的提升。
其他文献
文章利用区位熵、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对我国省域文化产业集聚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文化产业集聚水平大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点,地区间和地区内差异显著。(2)我国各省份文化产业集聚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集聚趋势较为明显。(3)我国文化产业集聚水平以“低-低”类型为主,且在空间上具有高度的路径锁定特征。(4)政府扶持力度、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便利性和文化资源均能促进我国各省份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但同一因素对各省份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
文章采用景气分析法筛选出6个交通运输业一致指标,采用混频动态因子模型构建我国交通运输业月度一致指数,对我国交通运输业的景气波动进行了详细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交通运输业增长已经历了三轮短周期波动,平均周期长度为51个月,总体呈现“短扩张、长收缩”且“急增缓降”型非对称周期特征。金融危机后,特别是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交通运输业景气呈现与此前不同的平稳波动、低位运行的新特征。
文章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研究了中国精准扶贫的政策效应,利用基于再中心化影响函数的无条件分位数回归方法,考察了精准扶贫政策相对于以往的扶贫政策在不同收入层次的贫困人口中的异质性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财政对助力农村减贫的作用机制以及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受政策影响个体的人均家庭纯收入受到精准扶贫政策显著正向的影响,但政策效应对不同贫困程度的人口存在异质性影响;从财政支出的减贫收入效应来看,经济性财政支出和社会性财政支出均对农村减贫产生了正向影响,而转移性财政支出只对部分收入最低的贫困人口有显
文章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根据1999—2019年长江经济带省级面板数据,测算长江经济带农业技术进步效率在时间序列与空间区域上的变动情况。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农业TFP在时间序列和空间区域上变化显著,农业技术进步是影响农业TFP增长的重要因素;长江经济带农业技术进步效率的区域差异性明显,上游区域农业TFP较高,中下游区域农业TFP较低;长江经济带从整体上未形成有效的农业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农业技术进步有待提升。
文章基于中国1998—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面板回归模型定量考察经济增长、高耗能行业发展与能源消费的关系,重点探析经济增长通过促进高耗能行业发展对能源消费影响的间接效应。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促进高耗能行业发展,高耗能行业发展引发能源消费增长;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影响的总效应中,42.40%是通过高耗能行业传导间接产生的,且传导效应行业差异显著,水泥最强,焦炭次之,而烧碱、十种有色金属和平板玻璃极弱。因此,控制高耗能行业快速发展是抑制能源消费规模进一步扩张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