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羌年为羌族的年节,因正好农闲,加上又是年节,羌族男女青年大多选择在羌年期间结婚办喜事。
2005年农历的正月二十二,汶川县龙溪乡阿尔寨村民余成高起了个大早,外面的寒气透过洞开的大门在室内肆意穿梭,火塘边,他升起塘火,又往里加了些木柴,跪在地上用力吹着柴火堆,不一会儿,熊熊燃烧的大火把昏暗的四壁映得亮堂堂的,室内渐渐温暖了起来。他的老伴给他泡好了茶水,然后把一壶水挂在了火塘上方。焦急的余成高起身到大门口去探看了一下,凌晨的阿尔寨,四处漆黑安静。当他返回火塘时,他25岁的儿子余志刚也起床了,睡意朦胧的小伙子边用手揉着充满血丝的眼球,边整理着西装的折皱。不久,村中德高望重的释比马永清走进大门。他与余成高微笑着寒暄了几句,坐在火塘边烤起了火。当第一抹霞光照射进阿尔寨时,马永清带着余家下聘的一套新衣服、一方肉(4斤)和一件12瓶装的白酒,从余家起身,前往马家提亲去了。马永清是余家聘请的“红爷”(即羌族社会中的媒人),而余家为余志刚相中的是马家22岁的姑娘马艳红。
三回九转的定亲

释比马永清的这一次上门提亲的经历,阿尔村当地称为“许口酒”,又名吃“小酒”。在阿尔村,提亲和定亲过程很具特色,须经“三回九转”的事前准备后,男方才与“红爷”正式到女方家提亲,整个求亲过程须经正式上门两次方能达成。在阿尔村,人们将求亲过程分为吃“小酒”和吃“大酒”。而这整个过程,一般应在正式举办结婚仪式前的一至三年内完成。
在阿尔村,如果一位男青年看上了一位女青年或者二人互相中意后,应由男方请村中一位德高望重者担任红爷,在男方正式登门求亲前,由红爷带着礼物到女方家走满“三回九转”,即登门达到足够的次数,以表示对此事的重视和对女方的诚意。在得到女方同意,定下日期吃“小酒”,并允许男方吃“小酒”时上门后,男方就开始为吃“小酒”做准备:购买礼物以及根据女方提供的参加“小酒”的家门房亲的人数购买所需的肉类、蔬菜。

在女方定下的日子,男方在红爷的陪同下,第一次上女方家吃“小酒”,须带些礼物作为见面礼,并带上办“小酒”所需的肉类和蔬菜。女方家一般会点放火炮以示喜庆。如果女方家父母比较中意男方,则会当场明确答复,并与男方依皇历定下吉日再吃“大酒”;如果女方父母不满意男方,则不予答复,在“小酒”后的3天内将所收礼物托人退还给男方,不能退还的部分则折成现金退给男方,求亲就告失败。
从马家返回后,喝酒喝得满脸通红的马永清兴高采烈地告诉余家对方收下了彩礼。在火塘边,马永清计算了一番时辰,将“喝大酒”(订婚酒)的时间定在了第二年农历的正月十二。“喝大酒”,这是男方与红爷第二次上女方家门的一套仪式。2006年正月十二午时,“喝大酒”在马家顺利举行。当天上午9时,余家聘请了8位参与员,每人背负了一些彩礼前去马家。当日,余家的订婚酒办了15桌,女方家所有亲戚全到齐了。据巴夺寨余永清介绍,在阿尔村,“喝大酒”是非常隆重与正式的。一般而言,凡男方在吃“许口酒”得到女方许可后,就要开始为吃“大酒”做准备,其中礼物包括女方本人两套羌族传统服装(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女方父母和爷爷奶奶衣服各一套,同时也会带些酒、挂面等作为送给女方四大门亲的礼物,借以认亲。另外,根据“许口酒”时女方提供的吃“大酒”的人数准备相应的办“大酒”所需的食品如腊肉、猪油、蔬菜等。吃“大酒”时,女方会邀请四大门亲及一些要好的朋友,而男方只带来8人参加吃“大酒”。至此,亲事正式定下,而婚事的相关事宜也会在吃“大酒”时经男女双方商定后一一定下,如婚礼何时举行、聘礼的金额等等。

男女有别的花夜
在阿尔村巴夺寨,正式的婚礼过程一般都选择在羌历年期间举办,主要包括搭篷、花夜、正席和回门四个环节,其中搭篷、花夜共需要2天时间。
婚礼的第一天,男女双方都要为正式婚礼所需的一切准备,并邀请各自的长辈对婚礼举行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进行量化安排。婚礼第二天(羌族俗称“花夜”)早上,女方的亲朋好友陆续到达女方家,等男方的迎亲队伍来到后,女方开始叫礼。在阿尔村,挂礼也有一套相应的程序,首先由红爷挂礼,礼物一般包括一道红(即一条红绸或红布)、衣服、围腰、鞋子;其后,由舅舅挂礼,礼物包括一道红、羌族传统服装、围腰、鞋及被盖等,数量不定,有时也送柜子等家具和钱;最后,由其他亲戚朋友挂礼,礼物一般为一道红与礼金。在羌族社会,婚礼送红是一种习俗,以示吉祥。
2005年的羌历年,在离阿尔村不远的直台寨,我参加了一次22岁的何青松与20岁的李珍凤婚礼的花夜。当地的花夜,分为两个部分分开举办,新郎方的叫“兄弟会”,请的都是男方平日的好哥们儿或男方家的亲戚,以男性居多,新娘方的叫“姊妹会”,请的都是女方平日的好姐妹或女方家的亲戚,以女性居多。

夜半,位于半山腰的新郎何青松家已人山人海,村寨中的男性青年把何家大大小小的房间全围了个水泄不通。何家的火塘边,老辈子们(“老辈子”是对长辈的一种尊称)正烤火聊天,四处都是人的影子在晃动,热闹非凡。与何青松一起长大的朋友,不时过来与他寒暄几句,何青松便匆忙拿出口袋中的香烟,给伙伴恭恭敬敬地点上。何家几位上了年数的老妇人,用羌语不知开了句什么玩笑,大家便哄堂大笑起来。何青松脸更红了,更加茫然不知所措了。席间,不时有男子将红布一道道挂在新郎的身上。 新娘李珍凤的家离何家不远,地势低一点。借着手电筒的光,走在村中的土路上,隔着一片碉楼,我便听见了新娘家传出来的震耳欲聋的“迪斯科”音乐声。李家大门早被盛装的羌族妇女里外三层包围了起来,侧着身从大门挤进去,李家的正屋仿佛已变成了一场狂欢晚会的舞台。音响中“迪斯科”激昂热烈,几位羌族年青女子在众人让出的一小片空间中,摇摆身躯,手舞足蹈。一身全新羌族女装的李珍凤坐在床边,她的几位知心女友陪伴着她。
据介绍,花夜这天,男方还有一项重大事宜:迎亲队伍到达女方家,其时间是按男方所理“起单”上的时间安排的,迎亲队伍一般也由8人组成。

正席的送亲仪式
羌族婚礼的第三天即是正席,在新娘起身前,要由迎亲队伍中的上梳人为其上梳。在羌族人的思想里,认为这会给新郎新娘以后的生活带来幸福。在一切准备完毕后,就等吉时出门了。
2006年羌年十月初二上午9时,释比马永清为马家定下的马艳红出嫁的吉时一到,马艳红开始起身向父母拜别出门。此时,她的父母坐在家中神龛下,新娘向二老下跪拜别并开始“哭嫁”。她和母亲紧紧抱在一起,以表达依依不舍之情。稍后,由新娘舅舅喊起身,新娘由其哥哥背着从神龛一直到大门。在大门处,马艳红背对着房子向身后撒一把筷子,这是羌族的一个传统,表示新娘已是别家的人了,每年的端午和大年三十都不准回家,否则,羌人认为这会给家中带来不顺。撒完筷子,头盖红布的马艳红由女伴搀扶着走出大门向男方家进发。
在阿尔村的婚俗中,女方的送亲队伍由女方的舅舅等亲戚及女方的老庚组成,而在整个送亲队伍中,女方会让其侄儿背上一把香、一对烛、一些柏枝和一对日月馍馍(形状如日、月的蒸面馒头),到达男方家后将其取出供于神龛之上。婚礼完后,日月馍馍由新郎新娘吃头尾,余下的由男方的家门房亲分食,表示有新人加入向家神报到。另外,新娘还要带上一些鞋垫、手帕送与男方家的长辈。

9时20分,一阵激昂的唢呐声后,头盖红布的新娘出现在余家门口,迎亲队伍到达男方家了,余家开始点放鞭炮。男方家大门口,许多人等在那里,这时男女双方家庭开始对歌,送亲客会唱:“你家背柳有几根,你家粮食有多少……”要将男方家的大概情况都问过一遍,而男方也会如实回答。在女方进门前,由迎亲队伍中的红爷带头,男方“管事”马志雄手拿托盘,里面放着几杯酒和几盘菜,以酒相敬红爷和唢呐师。红爷和唢呐师接酒敬
神后,进行告谢。其后,女方送亲队伍中的亲朋好友会陆续进入,而在进入前,送亲的人需在管事的托盘中放入一封红包,其金额不定,随愿而给。
一个村寨的流水席
新娘进入男方大门后,在余家堂屋前,释比余贵生正点燃松柏枝和香,为其“撵刹”除去晦气,眼见余贵生法事完毕,马艳红方才进入堂屋,这时,一般公婆会给新娘“进门钱”和“叫门钱”。在堂屋的神龛前面会放有一个面槽,新娘进入后会在上面坐上几分钟,而后站于一旁等待吉时拜堂。
拜堂时,有专门请来的“叫礼先生”为其主持,新娘新郎拜天地、拜祖先、拜父母、拜亲朋,最后夫妻对拜。礼毕,叫礼先生又说:“一杆红菱二尺八,捡来美女头上搭,新人伸手来揭盖。”语毕,新郎揭开新娘头上的红盖头,然后送入洞房。在进入洞房前,新郎新娘还要“抢洞房”,即看谁最先进入洞房,谁在日后的家庭中就占有更大的权威。抢洞房时,男方的亲朋在新房大门的左边守着,女方的亲朋则在新房大门的右边守着,新郎新娘一到新房门口,双方都争着将新郎或新娘送入洞房,一般是谁的人多谁就能先进洞房,有时还会出现衣裳被扯破的情况。

抢完洞房,男方管事开始叫礼,一般先由红爷上礼,礼包括衣服、鞋等物及钱;随后是其他亲朋好友开始上礼,礼一般为现金和一道红绸或红布。挂礼完毕,上午10点正,炮手一点鞭炮,锣鼓手敲打起锣鼓,唢呐师吹起唢呐,总管大声喊叫“各位家族的亲戚和远方来的好友洗手上桌,管事、执事摆好碗筷,厨房打杂上酒出菜”,男方便开始宴请宾客了,首先由女方的亲戚入席,并由女方的母舅“押席”。执事人员开始端酒上菜,宾客尽情吃喝。一旁,唢呐师傅李中庭与他的徒弟何冬叔坐在主人家屋檐下的一条长凳上,他们忙碌一天,按惯例,将得到主人家封送的40元左右的红包,以示酬劳。当他们吹响手中的唢呐时,便意味着上一轮流水席的结束与新一轮流水席的开始。这项工作意义如此重大,使他们根本不可能在流水席最后一轮之前,心安理得坐在酒席之上。而余家的流水席从清晨10:00准时开始,到12:30结束,其间共有6轮,每轮大约半个小时,共款待村民及各方好友600余人。
傍晚,余家在堂屋正中摆起桌子,围起板凳,在桌子上放一些糖、瓜果等食物,桌子旁围坐着送亲的人员、接亲的人员和双方的老庚,对唱起“盘歌”来,相互笑闹直到天亮。
2006年的羌历年,崇山峻岭间的婚庆挂红让一个羌族村寨集体沉浸在喜庆与欢乐之中。

2005年农历的正月二十二,汶川县龙溪乡阿尔寨村民余成高起了个大早,外面的寒气透过洞开的大门在室内肆意穿梭,火塘边,他升起塘火,又往里加了些木柴,跪在地上用力吹着柴火堆,不一会儿,熊熊燃烧的大火把昏暗的四壁映得亮堂堂的,室内渐渐温暖了起来。他的老伴给他泡好了茶水,然后把一壶水挂在了火塘上方。焦急的余成高起身到大门口去探看了一下,凌晨的阿尔寨,四处漆黑安静。当他返回火塘时,他25岁的儿子余志刚也起床了,睡意朦胧的小伙子边用手揉着充满血丝的眼球,边整理着西装的折皱。不久,村中德高望重的释比马永清走进大门。他与余成高微笑着寒暄了几句,坐在火塘边烤起了火。当第一抹霞光照射进阿尔寨时,马永清带着余家下聘的一套新衣服、一方肉(4斤)和一件12瓶装的白酒,从余家起身,前往马家提亲去了。马永清是余家聘请的“红爷”(即羌族社会中的媒人),而余家为余志刚相中的是马家22岁的姑娘马艳红。
三回九转的定亲

释比马永清的这一次上门提亲的经历,阿尔村当地称为“许口酒”,又名吃“小酒”。在阿尔村,提亲和定亲过程很具特色,须经“三回九转”的事前准备后,男方才与“红爷”正式到女方家提亲,整个求亲过程须经正式上门两次方能达成。在阿尔村,人们将求亲过程分为吃“小酒”和吃“大酒”。而这整个过程,一般应在正式举办结婚仪式前的一至三年内完成。
在阿尔村,如果一位男青年看上了一位女青年或者二人互相中意后,应由男方请村中一位德高望重者担任红爷,在男方正式登门求亲前,由红爷带着礼物到女方家走满“三回九转”,即登门达到足够的次数,以表示对此事的重视和对女方的诚意。在得到女方同意,定下日期吃“小酒”,并允许男方吃“小酒”时上门后,男方就开始为吃“小酒”做准备:购买礼物以及根据女方提供的参加“小酒”的家门房亲的人数购买所需的肉类、蔬菜。

在女方定下的日子,男方在红爷的陪同下,第一次上女方家吃“小酒”,须带些礼物作为见面礼,并带上办“小酒”所需的肉类和蔬菜。女方家一般会点放火炮以示喜庆。如果女方家父母比较中意男方,则会当场明确答复,并与男方依皇历定下吉日再吃“大酒”;如果女方父母不满意男方,则不予答复,在“小酒”后的3天内将所收礼物托人退还给男方,不能退还的部分则折成现金退给男方,求亲就告失败。
从马家返回后,喝酒喝得满脸通红的马永清兴高采烈地告诉余家对方收下了彩礼。在火塘边,马永清计算了一番时辰,将“喝大酒”(订婚酒)的时间定在了第二年农历的正月十二。“喝大酒”,这是男方与红爷第二次上女方家门的一套仪式。2006年正月十二午时,“喝大酒”在马家顺利举行。当天上午9时,余家聘请了8位参与员,每人背负了一些彩礼前去马家。当日,余家的订婚酒办了15桌,女方家所有亲戚全到齐了。据巴夺寨余永清介绍,在阿尔村,“喝大酒”是非常隆重与正式的。一般而言,凡男方在吃“许口酒”得到女方许可后,就要开始为吃“大酒”做准备,其中礼物包括女方本人两套羌族传统服装(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女方父母和爷爷奶奶衣服各一套,同时也会带些酒、挂面等作为送给女方四大门亲的礼物,借以认亲。另外,根据“许口酒”时女方提供的吃“大酒”的人数准备相应的办“大酒”所需的食品如腊肉、猪油、蔬菜等。吃“大酒”时,女方会邀请四大门亲及一些要好的朋友,而男方只带来8人参加吃“大酒”。至此,亲事正式定下,而婚事的相关事宜也会在吃“大酒”时经男女双方商定后一一定下,如婚礼何时举行、聘礼的金额等等。

男女有别的花夜
在阿尔村巴夺寨,正式的婚礼过程一般都选择在羌历年期间举办,主要包括搭篷、花夜、正席和回门四个环节,其中搭篷、花夜共需要2天时间。
婚礼的第一天,男女双方都要为正式婚礼所需的一切准备,并邀请各自的长辈对婚礼举行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进行量化安排。婚礼第二天(羌族俗称“花夜”)早上,女方的亲朋好友陆续到达女方家,等男方的迎亲队伍来到后,女方开始叫礼。在阿尔村,挂礼也有一套相应的程序,首先由红爷挂礼,礼物一般包括一道红(即一条红绸或红布)、衣服、围腰、鞋子;其后,由舅舅挂礼,礼物包括一道红、羌族传统服装、围腰、鞋及被盖等,数量不定,有时也送柜子等家具和钱;最后,由其他亲戚朋友挂礼,礼物一般为一道红与礼金。在羌族社会,婚礼送红是一种习俗,以示吉祥。
2005年的羌历年,在离阿尔村不远的直台寨,我参加了一次22岁的何青松与20岁的李珍凤婚礼的花夜。当地的花夜,分为两个部分分开举办,新郎方的叫“兄弟会”,请的都是男方平日的好哥们儿或男方家的亲戚,以男性居多,新娘方的叫“姊妹会”,请的都是女方平日的好姐妹或女方家的亲戚,以女性居多。

夜半,位于半山腰的新郎何青松家已人山人海,村寨中的男性青年把何家大大小小的房间全围了个水泄不通。何家的火塘边,老辈子们(“老辈子”是对长辈的一种尊称)正烤火聊天,四处都是人的影子在晃动,热闹非凡。与何青松一起长大的朋友,不时过来与他寒暄几句,何青松便匆忙拿出口袋中的香烟,给伙伴恭恭敬敬地点上。何家几位上了年数的老妇人,用羌语不知开了句什么玩笑,大家便哄堂大笑起来。何青松脸更红了,更加茫然不知所措了。席间,不时有男子将红布一道道挂在新郎的身上。 新娘李珍凤的家离何家不远,地势低一点。借着手电筒的光,走在村中的土路上,隔着一片碉楼,我便听见了新娘家传出来的震耳欲聋的“迪斯科”音乐声。李家大门早被盛装的羌族妇女里外三层包围了起来,侧着身从大门挤进去,李家的正屋仿佛已变成了一场狂欢晚会的舞台。音响中“迪斯科”激昂热烈,几位羌族年青女子在众人让出的一小片空间中,摇摆身躯,手舞足蹈。一身全新羌族女装的李珍凤坐在床边,她的几位知心女友陪伴着她。
据介绍,花夜这天,男方还有一项重大事宜:迎亲队伍到达女方家,其时间是按男方所理“起单”上的时间安排的,迎亲队伍一般也由8人组成。

正席的送亲仪式
羌族婚礼的第三天即是正席,在新娘起身前,要由迎亲队伍中的上梳人为其上梳。在羌族人的思想里,认为这会给新郎新娘以后的生活带来幸福。在一切准备完毕后,就等吉时出门了。
2006年羌年十月初二上午9时,释比马永清为马家定下的马艳红出嫁的吉时一到,马艳红开始起身向父母拜别出门。此时,她的父母坐在家中神龛下,新娘向二老下跪拜别并开始“哭嫁”。她和母亲紧紧抱在一起,以表达依依不舍之情。稍后,由新娘舅舅喊起身,新娘由其哥哥背着从神龛一直到大门。在大门处,马艳红背对着房子向身后撒一把筷子,这是羌族的一个传统,表示新娘已是别家的人了,每年的端午和大年三十都不准回家,否则,羌人认为这会给家中带来不顺。撒完筷子,头盖红布的马艳红由女伴搀扶着走出大门向男方家进发。
在阿尔村的婚俗中,女方的送亲队伍由女方的舅舅等亲戚及女方的老庚组成,而在整个送亲队伍中,女方会让其侄儿背上一把香、一对烛、一些柏枝和一对日月馍馍(形状如日、月的蒸面馒头),到达男方家后将其取出供于神龛之上。婚礼完后,日月馍馍由新郎新娘吃头尾,余下的由男方的家门房亲分食,表示有新人加入向家神报到。另外,新娘还要带上一些鞋垫、手帕送与男方家的长辈。

9时20分,一阵激昂的唢呐声后,头盖红布的新娘出现在余家门口,迎亲队伍到达男方家了,余家开始点放鞭炮。男方家大门口,许多人等在那里,这时男女双方家庭开始对歌,送亲客会唱:“你家背柳有几根,你家粮食有多少……”要将男方家的大概情况都问过一遍,而男方也会如实回答。在女方进门前,由迎亲队伍中的红爷带头,男方“管事”马志雄手拿托盘,里面放着几杯酒和几盘菜,以酒相敬红爷和唢呐师。红爷和唢呐师接酒敬
神后,进行告谢。其后,女方送亲队伍中的亲朋好友会陆续进入,而在进入前,送亲的人需在管事的托盘中放入一封红包,其金额不定,随愿而给。
一个村寨的流水席
新娘进入男方大门后,在余家堂屋前,释比余贵生正点燃松柏枝和香,为其“撵刹”除去晦气,眼见余贵生法事完毕,马艳红方才进入堂屋,这时,一般公婆会给新娘“进门钱”和“叫门钱”。在堂屋的神龛前面会放有一个面槽,新娘进入后会在上面坐上几分钟,而后站于一旁等待吉时拜堂。
拜堂时,有专门请来的“叫礼先生”为其主持,新娘新郎拜天地、拜祖先、拜父母、拜亲朋,最后夫妻对拜。礼毕,叫礼先生又说:“一杆红菱二尺八,捡来美女头上搭,新人伸手来揭盖。”语毕,新郎揭开新娘头上的红盖头,然后送入洞房。在进入洞房前,新郎新娘还要“抢洞房”,即看谁最先进入洞房,谁在日后的家庭中就占有更大的权威。抢洞房时,男方的亲朋在新房大门的左边守着,女方的亲朋则在新房大门的右边守着,新郎新娘一到新房门口,双方都争着将新郎或新娘送入洞房,一般是谁的人多谁就能先进洞房,有时还会出现衣裳被扯破的情况。

抢完洞房,男方管事开始叫礼,一般先由红爷上礼,礼包括衣服、鞋等物及钱;随后是其他亲朋好友开始上礼,礼一般为现金和一道红绸或红布。挂礼完毕,上午10点正,炮手一点鞭炮,锣鼓手敲打起锣鼓,唢呐师吹起唢呐,总管大声喊叫“各位家族的亲戚和远方来的好友洗手上桌,管事、执事摆好碗筷,厨房打杂上酒出菜”,男方便开始宴请宾客了,首先由女方的亲戚入席,并由女方的母舅“押席”。执事人员开始端酒上菜,宾客尽情吃喝。一旁,唢呐师傅李中庭与他的徒弟何冬叔坐在主人家屋檐下的一条长凳上,他们忙碌一天,按惯例,将得到主人家封送的40元左右的红包,以示酬劳。当他们吹响手中的唢呐时,便意味着上一轮流水席的结束与新一轮流水席的开始。这项工作意义如此重大,使他们根本不可能在流水席最后一轮之前,心安理得坐在酒席之上。而余家的流水席从清晨10:00准时开始,到12:30结束,其间共有6轮,每轮大约半个小时,共款待村民及各方好友600余人。
傍晚,余家在堂屋正中摆起桌子,围起板凳,在桌子上放一些糖、瓜果等食物,桌子旁围坐着送亲的人员、接亲的人员和双方的老庚,对唱起“盘歌”来,相互笑闹直到天亮。
2006年的羌历年,崇山峻岭间的婚庆挂红让一个羌族村寨集体沉浸在喜庆与欢乐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