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语文:打造有效课堂教学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xfxf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一直探讨的课题。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直以来,许多人认为语文学习的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后天难以培养,难以激发。其实,兴趣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它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正是表明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如何改进语文教学,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下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文本拾趣
  我们课本上的教材,很多篇目都是很有趣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发现教材中的趣点,就可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的《幼时记趣》一文,虽是文言文,但是简单易懂,最为称道的是作者沈复幼时的那些“明察秋毫” “以小思大”等沉浸在孩童心态中的感受。所以在教授此课时,我重点让学生回忆自己幼时的种种趣事以及做这些事时的感受,从而获得和作者一样的体会,感同身受。学生在课堂上反应很活跃,谈到自己的种种童年趣事,同学之间彼此会心而笑,气氛热烈而愉快。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也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在此后近一个月中,我顺势开展了《金色童年》作文比赛、《回忆中的美好》主题班会、《童歌童谣》表演场、《名人的童年》故事会等活动,在学生意犹未尽的基础上,顺势引导,既有学习意义又有教育意义。
  二、情景创设
  创造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堂,能专注于45分钟的学习与思辨。例如,课文导入犹如戏剧的序幕,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可以用故事导入、问题导入、类比导入、图画导入、多媒体展示导入等方式造成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郭沫若《石榴》一文,托物言志,表达了对无产阶级革命火热的颂扬。导入时,可以用图片展示的方式,感受石榴花的火红、石榴果的美丽,也可以用青松、白梅、秋菊等富含蕴义的物品,同类引入文本的学习。又如,课本中选用的有些文学作品,距离当代生活已较为久远。由于时代不同、生活不同、体验不同、感情不同,学生很难去理解。对此,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充满激情地介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营造一个与所学课文内容相关的时代氛围,把学生引到这个情境中来,从而正确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都德《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题材,作者把主人公的个人悲剧与整个民族的悲剧相联系,使小说具有强烈的、动人的悲剧色彩。在学习本文时,我们要让学生重点品味和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小说人物的思想、言行和容貌去选材、去反映爱国主义思想主题。
  还有很多方法,例如课本剧表演(《皇帝的新装》)、场景模拟(《核舟记》)、分角色朗读(《变色龙》)、辩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都能使学生在学习时身临其境,爱上语文课堂。
  三、授课艺术
  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原因。有些教师教学语言枯燥无味、教学方法千篇一律,有的更是只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学生听。长此以往,不但使本来就对语文学习不“感冒”的学生无法产生兴趣,而且也会让原本有些兴趣的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取决于其讲授的艺术(包括组织教学艺术和讲授语言艺术)。如能有较高水准的讲授,便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教师的示范朗读。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教学中,教师以感情真挚、热情洋溢的朗读,让学生如沐春风,得到美的享受,自会受到感染,融入文本学习中。又如渊博的文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信手拈来的诗句名言、言之凿凿的事例、优美的语言表达,都会让学生信其师而学其道。
  四、来源生活
  语文学习也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若能切合学生的生活情景,抓住有效的教育契机,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一文,讲明了知识之有限,学习之无限。这对正处在以学业为首要任务的学生来说,能更好地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的目的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求知观。又如李白《行路难》一诗中所表达的历经磨难、永不放弃、坚持梦想与追求的积极进取的精神,也是当代年轻人所要学习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让学生体会到这种精神的难能可贵,激励他们遇到困难时坚持不放弃。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便会产生学习动力。在学习动力的激发下,便会主动产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把语文学习变为不自觉的潜意识活动。所以,语文教师要研究教材、了解学生,创新教学方式,营造有趣教学情境,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究,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