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加入WTO以后,要想在市场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高质量的产品。如何才能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对于产品质量是生产管理出来的这个道理一般企业管理者都非常清楚。但是事实上大多数企业依靠成品检验来维持产品的合格率;真正能让质量管理在产品延生前策划设计和批量投产之后介入,目前对许多企业来说还是比较困惑的。
所谓质量管理就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活动。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三個阶段: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管理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本文主要是结合质量管理体系如ISO/TS16949:2002先进标准的要求,以及本人工作经验。就产品开展质量管理各个阶段中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一、立项阶段的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贯穿于整个产品的寿命周期,在产品立项阶段尤其重要。通常一些企业的做法是凭感觉,只做一些简单的评估,如只对原材料成本,工人工资,加工成本或其它一些成本就进行产品报价。如果得到顾客的认可,便开始进行设计、试验,匆忙组织生产,结果通常会出现由于当初报价考虑不周,导致产品开发费用超标,批量生产后产品利润微薄。
因此,在立项阶段应注意以下几点:1、对于市场或顾客的要求,对于新研发的产品尤其是要清楚顾客的技术要求及标准要求,拿到技术要求及标准要充分论证设计、制造加工、时间进度的可行性。2、除顾客提交的产品技术标准外,也要充分了解顾客的特殊要求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如欧州的顾客通常在选择供应商前会将一些技术规范及相关要求提供给供应商,让供应商充分理解这些要求。3、在充分理解了顾客的要求及可行性分析论证后,再进行产品报价。报价时要考虑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管理成本等,同时在必要时还要考虑汇率变化等风险成本。如果有些要求不理解或不能有效执行,应事先与顾客沟通,必要时在合同中写清楚。对于汽车行业通用作法是在工装样件阶段做全部的型式试验,而且欧州的供应商通常会要求在手工样件阶段做全部的试验。笔者原工作单位曾与一家法国公司合作开发一款新产品,结果由于前期并没有对顾客提交的资料进行充分论证就签定了开发合同。结果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标准理解上偏差,从而直接导致产品成本增加。而法国方面并不承担增加的费用,且对方要求门对门配送,而报价时没有考虑这么具体,致使产品的成本增加而企业无利润空间,所以不得不在研发中途放弃该项目。
因此,在产品的立项前充分论证,充分理解顾客的要求是重点内容。
二、项目开发过程的质量管理
项目开发过程是决定产品能否按要求进行研发,试产及试验验证的过程。通常一些企业拿到开发合同后就以为拿到市场,事实并非如些。通常对汽车行业来说,主机厂在推出一款新产品时会选择几家供应商进行同步开发。所以在项目开发过程中:1、要制定严密的产品开发计划,要充分考虑顾客的关键性时间节点。2、项目开发过程中,对手工样品及工装样件要做好足够的试验,严格按顾客的要求进行。3、对二级供应商的管理: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对于供应材料的二级供应商要进行选择考核。必要时对供应商进行前期的质量审核,质量体系审核合格的供应商做为进一步合作的伙伴。没有条件进行审核时,对于供应商的调查应重点关注这些方面:供方的生产设备、产品生产能力等信息。4、二级供应商选定后,要与供应商共享信息。对独家供货的供应商必要时让其参与到产品的研发过程中,使其充分了解产品的设计意途。另一方面,利用客户的设计开发的技术资源,接受客户的指导。同时要求供应商对产品质量做出书面承诺。5、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对产品进行潜在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充分利用原有经验,针对现有产品制定有效措施。对产品开发过程进行有效的评审和更新。
三、批量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通常情况是一些企业管理者认为只要产品开发出来了,拿出样品了就完成任务了。其实产品是设计出来的,同样也是生产管理出来的。但是如果不重视生产过程的管理产品的合格率会很低。因此,在批量生产时,质量管理重点在两个方面:1、控制原材料的质量,根据供应商所提供的原材料的重要程度对供应商进行分级管理。对提供关键件、质量问题多的供应商重点管理。除原材料入厂正常检验外,通常会有一些特殊情况,让原材料来不急检验就紧急放行的情况,这就需要入厂检验控制人员与现场质量管理人员及时沟通,以便于问题发生时能使损失达到最小。2、生产过程中关键工序的管理,生产中关键工序通常会决定产品性能,对关键工序的重要控制参数进行监控并进行统计分析和控制关键工序的人员波动情况。
四、最高管理者的态度与培训
1、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来源于管理。尤其是对于小型企业来说,最高管理者对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对质量管理人员的职责的定位及工作支持程度也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要尊重并维护质量人员的威信。2、人员的培训涵盖面应该是全员的。对于大多数企业,人员流动比较频繁,尤其对新员工更应该加大培训考核力度。在小企业中,培训的方法可以是老员工培训新员工,在产品投入生产之前,由带班师傅对员工讲清每工序的关键要求和质量指标。尽量采用如:不能装夹,不能通过,不能作业等防错手段,使整个产品质量能在整个过程中得到控制,从而降低检测成本,提升产品质量。
总之,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根本,质量管理也不是朝夕之事,需要所有人持之以恒。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固泰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所谓质量管理就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活动。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三個阶段: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管理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本文主要是结合质量管理体系如ISO/TS16949:2002先进标准的要求,以及本人工作经验。就产品开展质量管理各个阶段中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一、立项阶段的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贯穿于整个产品的寿命周期,在产品立项阶段尤其重要。通常一些企业的做法是凭感觉,只做一些简单的评估,如只对原材料成本,工人工资,加工成本或其它一些成本就进行产品报价。如果得到顾客的认可,便开始进行设计、试验,匆忙组织生产,结果通常会出现由于当初报价考虑不周,导致产品开发费用超标,批量生产后产品利润微薄。
因此,在立项阶段应注意以下几点:1、对于市场或顾客的要求,对于新研发的产品尤其是要清楚顾客的技术要求及标准要求,拿到技术要求及标准要充分论证设计、制造加工、时间进度的可行性。2、除顾客提交的产品技术标准外,也要充分了解顾客的特殊要求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如欧州的顾客通常在选择供应商前会将一些技术规范及相关要求提供给供应商,让供应商充分理解这些要求。3、在充分理解了顾客的要求及可行性分析论证后,再进行产品报价。报价时要考虑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管理成本等,同时在必要时还要考虑汇率变化等风险成本。如果有些要求不理解或不能有效执行,应事先与顾客沟通,必要时在合同中写清楚。对于汽车行业通用作法是在工装样件阶段做全部的型式试验,而且欧州的供应商通常会要求在手工样件阶段做全部的试验。笔者原工作单位曾与一家法国公司合作开发一款新产品,结果由于前期并没有对顾客提交的资料进行充分论证就签定了开发合同。结果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标准理解上偏差,从而直接导致产品成本增加。而法国方面并不承担增加的费用,且对方要求门对门配送,而报价时没有考虑这么具体,致使产品的成本增加而企业无利润空间,所以不得不在研发中途放弃该项目。
因此,在产品的立项前充分论证,充分理解顾客的要求是重点内容。
二、项目开发过程的质量管理
项目开发过程是决定产品能否按要求进行研发,试产及试验验证的过程。通常一些企业拿到开发合同后就以为拿到市场,事实并非如些。通常对汽车行业来说,主机厂在推出一款新产品时会选择几家供应商进行同步开发。所以在项目开发过程中:1、要制定严密的产品开发计划,要充分考虑顾客的关键性时间节点。2、项目开发过程中,对手工样品及工装样件要做好足够的试验,严格按顾客的要求进行。3、对二级供应商的管理: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对于供应材料的二级供应商要进行选择考核。必要时对供应商进行前期的质量审核,质量体系审核合格的供应商做为进一步合作的伙伴。没有条件进行审核时,对于供应商的调查应重点关注这些方面:供方的生产设备、产品生产能力等信息。4、二级供应商选定后,要与供应商共享信息。对独家供货的供应商必要时让其参与到产品的研发过程中,使其充分了解产品的设计意途。另一方面,利用客户的设计开发的技术资源,接受客户的指导。同时要求供应商对产品质量做出书面承诺。5、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对产品进行潜在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充分利用原有经验,针对现有产品制定有效措施。对产品开发过程进行有效的评审和更新。
三、批量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通常情况是一些企业管理者认为只要产品开发出来了,拿出样品了就完成任务了。其实产品是设计出来的,同样也是生产管理出来的。但是如果不重视生产过程的管理产品的合格率会很低。因此,在批量生产时,质量管理重点在两个方面:1、控制原材料的质量,根据供应商所提供的原材料的重要程度对供应商进行分级管理。对提供关键件、质量问题多的供应商重点管理。除原材料入厂正常检验外,通常会有一些特殊情况,让原材料来不急检验就紧急放行的情况,这就需要入厂检验控制人员与现场质量管理人员及时沟通,以便于问题发生时能使损失达到最小。2、生产过程中关键工序的管理,生产中关键工序通常会决定产品性能,对关键工序的重要控制参数进行监控并进行统计分析和控制关键工序的人员波动情况。
四、最高管理者的态度与培训
1、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来源于管理。尤其是对于小型企业来说,最高管理者对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对质量管理人员的职责的定位及工作支持程度也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要尊重并维护质量人员的威信。2、人员的培训涵盖面应该是全员的。对于大多数企业,人员流动比较频繁,尤其对新员工更应该加大培训考核力度。在小企业中,培训的方法可以是老员工培训新员工,在产品投入生产之前,由带班师傅对员工讲清每工序的关键要求和质量指标。尽量采用如:不能装夹,不能通过,不能作业等防错手段,使整个产品质量能在整个过程中得到控制,从而降低检测成本,提升产品质量。
总之,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根本,质量管理也不是朝夕之事,需要所有人持之以恒。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固泰电子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