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包含了经济、政治、道德、艺术、文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人思想、意识、行为等多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合理应用优秀文化可以促进人良好个性、能力、道德的形成。在幼儿教育阶段应用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优秀的品质,还能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为幼儿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传统文化 幼儿教育 语言发展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8.055
一、传统文化对幼儿语言发展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与精神,应根植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学前教育,对于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首先,传统文化文本可以成为幼儿学习语言的材料,趣味性的民间故事和民间游戏可以给幼儿的语言锻炼提供平台,让幼儿在良好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其次,传统文化典籍中蕴含了很多文学篇章,这些文学篇章中有丰富的语汇,为幼儿的语言积累提供了资源;传统文学与幼儿语言教学的融合,也会促使教学更具有趣味性,激发幼儿语言学习的兴趣;最后,传统文化知识中有很多寓意深刻的历史故事、名人事迹,通过这些故事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为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二、应用传统文化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策略
1.营造文化氛围,激发幼儿的语言兴趣
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让幼儿敢说、想说、会说,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婴幼儿时期是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幼儿的思维会与身边的人、物以及环境紧密联系,通过听、说、触摸、尝等方式来获取知识。所以,在幼儿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文化环境,对幼儿语言的发展有较大的意义。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室内外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幼儿时刻能受到文化熏陶。幼儿园可在宣传栏张贴民族英雄故事、图画、标语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也可在教室内设置“语言悄悄屋”,给幼儿提供一个语言表达的空间,让幼儿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产生语言表达的兴趣,语言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2.结合民族传统文化,创设利于表达的语言环境
幼儿多是听过聆听、观看、说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获得丰富的词汇积累的。所以在幼儿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给其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强化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理解,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所看、所想,进而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教师可利用传统文化给幼儿创设形象的语言环境。如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给幼儿选择“广而浅”的文化内容,如寓言故事、名人故事等,以幼儿可以理解、接受的方式讲解传统文化知识,实现锻炼幼儿语言能力的目的。
3.加强兴趣活动锻炼,提升语言实践能力
语言的发展不是仅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就可以实现的,必须要进行长期的实践锻炼,才能让语言能力得到有序提高。实际上,与刻板的语言知识传授相比,幼儿对具有实践性的语言活动更有学习的兴趣。教师可利用民间游戏、影视录像等对幼儿进行语言实践能力的锻炼。
如《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现今《西游记》已经被改编成为电视剧、动画片等。精彩的动画视频,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学習兴趣。教师可选择精彩的《西游记》动画片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观察结束后,让幼儿对故事情景进行描述,或者让幼儿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西游记》故事情节、为什么喜欢。通过表达和描述,让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锻炼。再如,我国民间流传的很多游戏都是历史文化的结晶,通过多样化的民间游戏对幼儿语言能力进行锻炼,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为了最大化地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兴趣,教师可将有趣的童谣和儿歌渗透到民间游戏中,以幼儿喜欢的方式对幼儿的语言进行锻炼,实现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
总之,优秀的文化对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必要从多方面入手给幼儿营造文化氛围,创设语言环境,引导其进行实践锻炼。
参考文献:
[1] 白璐《关于幼儿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探讨》,《好家长》2019年第49期。
[2] 钱敏佳《浅谈民间游戏对幼儿的发展作用》,《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年第11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幼儿教育 语言发展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8.055
一、传统文化对幼儿语言发展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与精神,应根植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学前教育,对于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首先,传统文化文本可以成为幼儿学习语言的材料,趣味性的民间故事和民间游戏可以给幼儿的语言锻炼提供平台,让幼儿在良好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其次,传统文化典籍中蕴含了很多文学篇章,这些文学篇章中有丰富的语汇,为幼儿的语言积累提供了资源;传统文学与幼儿语言教学的融合,也会促使教学更具有趣味性,激发幼儿语言学习的兴趣;最后,传统文化知识中有很多寓意深刻的历史故事、名人事迹,通过这些故事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为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二、应用传统文化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策略
1.营造文化氛围,激发幼儿的语言兴趣
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让幼儿敢说、想说、会说,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婴幼儿时期是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幼儿的思维会与身边的人、物以及环境紧密联系,通过听、说、触摸、尝等方式来获取知识。所以,在幼儿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文化环境,对幼儿语言的发展有较大的意义。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室内外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幼儿时刻能受到文化熏陶。幼儿园可在宣传栏张贴民族英雄故事、图画、标语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也可在教室内设置“语言悄悄屋”,给幼儿提供一个语言表达的空间,让幼儿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产生语言表达的兴趣,语言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2.结合民族传统文化,创设利于表达的语言环境
幼儿多是听过聆听、观看、说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获得丰富的词汇积累的。所以在幼儿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给其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强化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理解,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所看、所想,进而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教师可利用传统文化给幼儿创设形象的语言环境。如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给幼儿选择“广而浅”的文化内容,如寓言故事、名人故事等,以幼儿可以理解、接受的方式讲解传统文化知识,实现锻炼幼儿语言能力的目的。
3.加强兴趣活动锻炼,提升语言实践能力
语言的发展不是仅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就可以实现的,必须要进行长期的实践锻炼,才能让语言能力得到有序提高。实际上,与刻板的语言知识传授相比,幼儿对具有实践性的语言活动更有学习的兴趣。教师可利用民间游戏、影视录像等对幼儿进行语言实践能力的锻炼。
如《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现今《西游记》已经被改编成为电视剧、动画片等。精彩的动画视频,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学習兴趣。教师可选择精彩的《西游记》动画片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观察结束后,让幼儿对故事情景进行描述,或者让幼儿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西游记》故事情节、为什么喜欢。通过表达和描述,让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锻炼。再如,我国民间流传的很多游戏都是历史文化的结晶,通过多样化的民间游戏对幼儿语言能力进行锻炼,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为了最大化地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兴趣,教师可将有趣的童谣和儿歌渗透到民间游戏中,以幼儿喜欢的方式对幼儿的语言进行锻炼,实现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
总之,优秀的文化对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必要从多方面入手给幼儿营造文化氛围,创设语言环境,引导其进行实践锻炼。
参考文献:
[1] 白璐《关于幼儿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探讨》,《好家长》2019年第49期。
[2] 钱敏佳《浅谈民间游戏对幼儿的发展作用》,《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