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理念的精髓,也是贯穿在新课程、新教材里面的一根红线。探究活动共有以下几个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和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其中猜想与假设决定了探究活动的方向和维度,如果探究情境不明确,学生可能会做出很多无效的猜想。所以,创设好的探究情境,可以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提高课堂效率。
一、优先选择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情景创设
课堂教学积极创设能充分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原动力。
以《楞次定律》问题情境的创设为例:以神奇的魔术表演引入新课,提出问题。课前教师准备好支架、铝环,把一只条形磁铁藏在袖子里面。
本节课我们先来观看一个气功表演:教师运气,手掌慢慢推向闭合铝环(没有接触),结果学生发现铝环竟然被推走了。然后手收回时,铝环竟被吸引过来了。也可以演示“隔山打牛”,在手和铝环之间隔一张纸,再进行演示。为了烘托表演气氛还可以请一位学生来表演气功(没有磁铁)。
这种非常规的教学行为,利用了学生喜欢猎奇的心理特点,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产生了跃跃欲试想一探究竟的迫切愿望。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优先选择实物展示或实验展示
学生对一个物体或知识的认知,图片形式优于语言描述,视屏展示效果优于图片形式,而最佳的认识形式莫过于观察实物或动手实验。
在电容大小的相关因素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电容的内部结构,要是让学生直接猜想电容大小的相关因素的话,其结果可想而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展示一对平行金属板构成的电容器。让学生在有电容器可观察的情境下进行猜想,学生经充分讨论后,相关因素也就基本能够猜想出来了。
三、优先选择学生生活中的情境创设
“生活处处皆物理”,学生生活的环境、经历,接触的事物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的物理知识,对此,学生拥有充足的感性认识。教师根据生活和生产的实际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习的现实意义,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在光的干涉现象中,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水面上的油膜是彩色的,计算器的显示屏用手压一下以后会看到彩色条纹,飘在空中的肥皂泡也是彩色的,但很少有人知道究竟是为什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演示:在水面上滴上一层汽油让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后自然而然地问:为什么浮在水面上的汽油薄膜是彩色的,而一瓶汽油看起来是无色的呢?这个问题能激起学生探究欲望,引起学习兴趣。
四、优先选择简单的情境创设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有目的地猜想,所以情境的创设应尽量简单,用简单的知识来解决复杂的问题,如果情境创设复杂了,可能的相关因素也就多了,学生难以从中发现问题的本质,这样的情境创设可能会冲淡后面探究实验的主题。
在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做一做雨天转伞的实验,观看雨点甩出去的方向,或者观看砂轮机切割金属时火花飞出的方向,但实际上这里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雨点从伞边缘甩出去以后在空中做抛体运动,其轨迹是曲线,学生从观察到的曲线迁移到切线方向存在较大的难度或疑惑。而砂轮机切割金属时的火花由于接触面的原因,火花呈散射状,学生会对猜想的单一的切线方向存在疑惑。具体教学时,可以将红墨水滴在转动的陀螺上,研究红墨水甩出去时在纸面上留下的痕迹,然后发问:“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什么方向?”让学生猜想曲线运动的切线方向并进行实验探究。
五、优先选择留痕的情境创设
探究情境的创设是为了让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观察物体或实验,提出猜想、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如果创设的情境瞬间消失的话,学生难以对问题进行过程的认识和持久的研究。
在简谐运动的图像和规律学习中,学生对简谐运动的位移按正弦规律变化比较难以理解。教学时,可以利用沙摆在运动的纸板上留下简谐运动的图像,使学生得以直观地认识。
(作者单位:江苏姜堰市罗塘高级中学)
一、优先选择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情景创设
课堂教学积极创设能充分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原动力。
以《楞次定律》问题情境的创设为例:以神奇的魔术表演引入新课,提出问题。课前教师准备好支架、铝环,把一只条形磁铁藏在袖子里面。
本节课我们先来观看一个气功表演:教师运气,手掌慢慢推向闭合铝环(没有接触),结果学生发现铝环竟然被推走了。然后手收回时,铝环竟被吸引过来了。也可以演示“隔山打牛”,在手和铝环之间隔一张纸,再进行演示。为了烘托表演气氛还可以请一位学生来表演气功(没有磁铁)。
这种非常规的教学行为,利用了学生喜欢猎奇的心理特点,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产生了跃跃欲试想一探究竟的迫切愿望。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优先选择实物展示或实验展示
学生对一个物体或知识的认知,图片形式优于语言描述,视屏展示效果优于图片形式,而最佳的认识形式莫过于观察实物或动手实验。
在电容大小的相关因素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电容的内部结构,要是让学生直接猜想电容大小的相关因素的话,其结果可想而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展示一对平行金属板构成的电容器。让学生在有电容器可观察的情境下进行猜想,学生经充分讨论后,相关因素也就基本能够猜想出来了。
三、优先选择学生生活中的情境创设
“生活处处皆物理”,学生生活的环境、经历,接触的事物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的物理知识,对此,学生拥有充足的感性认识。教师根据生活和生产的实际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习的现实意义,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在光的干涉现象中,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水面上的油膜是彩色的,计算器的显示屏用手压一下以后会看到彩色条纹,飘在空中的肥皂泡也是彩色的,但很少有人知道究竟是为什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演示:在水面上滴上一层汽油让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后自然而然地问:为什么浮在水面上的汽油薄膜是彩色的,而一瓶汽油看起来是无色的呢?这个问题能激起学生探究欲望,引起学习兴趣。
四、优先选择简单的情境创设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有目的地猜想,所以情境的创设应尽量简单,用简单的知识来解决复杂的问题,如果情境创设复杂了,可能的相关因素也就多了,学生难以从中发现问题的本质,这样的情境创设可能会冲淡后面探究实验的主题。
在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做一做雨天转伞的实验,观看雨点甩出去的方向,或者观看砂轮机切割金属时火花飞出的方向,但实际上这里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雨点从伞边缘甩出去以后在空中做抛体运动,其轨迹是曲线,学生从观察到的曲线迁移到切线方向存在较大的难度或疑惑。而砂轮机切割金属时的火花由于接触面的原因,火花呈散射状,学生会对猜想的单一的切线方向存在疑惑。具体教学时,可以将红墨水滴在转动的陀螺上,研究红墨水甩出去时在纸面上留下的痕迹,然后发问:“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什么方向?”让学生猜想曲线运动的切线方向并进行实验探究。
五、优先选择留痕的情境创设
探究情境的创设是为了让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观察物体或实验,提出猜想、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如果创设的情境瞬间消失的话,学生难以对问题进行过程的认识和持久的研究。
在简谐运动的图像和规律学习中,学生对简谐运动的位移按正弦规律变化比较难以理解。教学时,可以利用沙摆在运动的纸板上留下简谐运动的图像,使学生得以直观地认识。
(作者单位:江苏姜堰市罗塘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