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想死,但活得很痛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合理情绪疗法和焦点解决技术的混合运用,对一名有多年自残行为的高中女生进行心理干预。咨询师通过共情与无条件积极关注,收集资料、初步评估,确定了来访者的主要心理问题,并与之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之后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化解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采用焦点解决技术提高来访者的情绪处理能力,并重塑来访者的信心。通过心理咨询,来访者的情绪得到明显改善,能合理释放消极情绪,避免自残行为,社会适应能力及心理能量都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焦点解决技术;情绪处理;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16-0050-05
  一、个案概况
  璟(化名),高一女生,小时候被领养,曾受过很多人的闲言闲语,心里一直存在着被抛弃的感觉。养父母只有她一个孩子,他们脾气都很暴躁,经常吵架甚至打架。每当这个时候,璟就一个人蜷缩在角落里,瑟瑟发抖,内心充满恐惧与不安。养母对璟寄予了厚望,但多以强势的态度进行教育,很少有内心的沟通。璟有生气、难过、委屈等消极情绪时,没有人可以倾诉,也没有人引导她怎么做,通常都是一个人躲起来哭,有时候也会咬自己。
  初中二年级的一天,她因被养母训斥,在压抑和愤怒中拿起了削笔刀,有一瞬间她在考虑要不要死了算了,但最终她没有割手腕,而是朝手臂上划去。看着鲜血一点点渗出,她的情绪反而平静了下来。从那以后,每当璟有特别糟糕的情绪时,她就会拿小刀划自己的手臂。她说事后也知道疼,但当情绪处于崩溃的边缘时,她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升入高中后,学业压力变大了,周围的环境陌生了,她很焦虑,也更敏感。最近,好朋友提出分手,说璟的消极情绪已经严重影响她的学习与生活,希望璟能调整好自己的状态。这次事件,深深印证了璟“不被爱”的信念,她自残了几次,但难受的情绪很快又卷土重来,她彻底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才走进了咨询室。
  二、评估分析
  被领养家庭特殊因素:璟从小知道自己是被抛弃的,有很强的不安全感。养父母的争吵与打架也给璟的内心埋下了深深的恐惧。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沟通,璟感受不到温暖,内心很少得到亲情支持。
  过度自卑的认知因素:璟有很强的不合理信念——“我是多余的”“我是个没用的人”“没有人会爱我”等,她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自我评价低,对情绪管理知识知之甚少。
  敏感内向的性格因素:璟性格内向、敏感,不善表达自己,也不善与人沟通。
  友情破裂的危机因素:进入新环境,有诸多不适应,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友谊又面临破裂,璟感觉不到爱与关怀,社会支持系统缺失。
  根据上述评估与分析,可以确定该来访者心理正常但不健康,有自伤行为,属于心理危机干预范围。初步评估为一般心理问题、情绪困扰问题。
  三、咨询目标
  近期目标:
  (1)通过倾诉、哭泣、放松等方式释放消极情绪,平复心情。
  (2)通过焦点解决问句探寻已有的情绪处理办法,替代自残行为。
  (3)通过学习ABC理论,辩驳不合理信念并将其修正为合理信念。
  (4)通过焦点解决问句发掘自身优势,重塑信心,提高心理能量。
  长期目标:改善认知,完善个性,提高来访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际适应能力。
  四、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通过合理方式宣泄消极情绪
  有自残行为的孩子,多半是由于在生活事件中产生愤怒、委屈、绝望等消极情绪后没有安全、合理的情绪宣泄出口,压抑得太痛苦,才转而通过自残的方式来获得情绪的稍许平稳的。在第一次咨询中,咨询师明显感受到来访者强烈但克制的消极情绪就像一根紧绷的皮筋,绷得越紧越久,损伤越大。因此,在使用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等方式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同时,咨询师想办法尽快让来访者将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让皮筋恢复弹力。以下是第一次咨询的部分情景。
  来访者双手缩在袖子里,蜷缩在咨询椅上,脸色苍白,呼吸沉重,但沉默不说话。咨询师倒了杯热水,递到她手里。
  咨:我能感受到你的难过和无助,不管发生什么,老师和你一起面对。
  来访者红着眼睛,沉默了一会儿,继而把袖子撩起,露出伤疤,很快又低下头去。
  访:老师,是不是吓到你了?我是不是很傻?
  咨询师摇头,并将手轻轻覆在她的手上。
  咨:不是吓着,是心疼。虽然我还不知道你经历了什么,但我相信你这么做一定是有你的原因的。
  访:我没办法,我太难受了……我也不想这样,但是我就是控制不住……这个世界到处都是冷的,没有人在意我……
  來访者突然放声痛哭起来,在她断断续续的叙述与眼泪中,咨询师了解到一个生命成长的真实故事。为了使来访者的情绪得到更好的平复,咨询师又带领来访者做了正念呼吸放松,来访者表示,感觉舒服多了。
  结束第一次咨询时,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了安全、信任、被接纳的咨询关系,并通过眼泪、倾诉、呼吸放松等方式,使来访者一直压抑的情绪得到了释放。来访者表示情绪舒缓多了,并约定三天后再来咨询。
  第二次咨询:探寻已有方法,替代自残行为
  来访者情绪虽有所缓解,但当她面对消极事件时,依然不知道如何应对,因为她一直缺乏情绪处理的有效方法。而认知调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务之急是要让来访者有合理应对情绪的办法,来替代自残方式。考虑到教导的方法不一定管用,咨询师在第二次咨询中主要采用焦点解决技术,用例外问句、假设问句、应对问句、赞许等引导来访者发掘自身资源,探寻自己已有且能用的情绪宣泄方法,既不让消极情绪积压,也不采取自伤行为,让来访者有办法应对糟糕情绪。以下是第二次咨询的部分情景。
  咨:能谈谈为什么用刀划手臂吗?   访:我不知道,就是很想划,只有这么做的时候,我心里的难受才会减轻一点。我并不想死,但是我真的活得很痛苦。
  咨:所以,伤害自己也是你能让自己好受一点的方式?
  访:是吧。
  咨:你觉得人在很生气很愤怒的时候,通常会说什么?
  访: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或者说,愤怒情绪是在表达我们的什么需求?
  访:你是说,我生气是因为我没有被尊重?
  咨:你觉得呢?
  访:朋友提出分手,确实没有跟我商量过,我是被分手的,我觉得她太不尊重我了。
  咨:你觉得,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对方知道,你需要被尊重?
  访:我想,我可以告诉她我的想法。
  咨:能说说,你打算具体怎么做吗?
  访:我先找她说说看,如果她现在还不能理解,我打算写封信,好好跟她沟通一下。
  咨:听起来不错。假如你做到了,会有什么感觉?
  访:我不知道,会觉得自己没有那么被动,那么无助吧!
  咨:平常你会有小矛盾、小情绪吗?我是说,不到伤害自己程度的那种?
  访:有吧,比如同学之间的小矛盾,书被同学碰倒了,或者在楼梯被人撞了一下。
  咨:现在请你回忆一下,你是怎么处理这些小情绪,让自己好起来的?
  访:有时候找别人吐槽,或者去操场上走走,有时候就不管它,做其他事情,做着做着就好了。
  咨:倾诉、散步、专心做事,都是不错的办法。
  访:对啊。
  咨:你平常最喜欢做什么事情?
  访:看书,画画……
  咨:假如你有很难受的情绪时,用画画的方式把它画下来,或者用写日记的方式把它写下来,你觉得会怎么样?
  访:我没试过,但好像是个办法。
  咨:如果特别难受,但不能用自伤的方式,你觉得你可以怎么办?
  访:先把它画下来,不行就去操场跑步,再不行我就来找老师帮忙。
  咨:看起来你已经有办法替代自伤行为了,很高兴你把求助老师也放进了你的办法列表。
  结束第二次咨询时,来访者明白了情绪是来给人传递信息的,需要针对需求进行合理表达,也探寻和总结了多个自己已有且能用的合理宣泄情绪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来访者有自己的办法应对糟糕情绪,以替代自伤行为。咨询师对来访者表达了肯定与赞赏,并与来访者约定了下次咨询的时间。
  第三、四次咨询:辩驳不合理认知,重塑合理信念
  ABC情緒理论认为,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直接引起。如果只帮助来访者处理消极情绪,很可能会治标不治本,她再面对消极事件时,依然会产生消极情绪。因此,咨询师在接下来的两次咨询中,着重与来访者探讨情绪背后的认知与评价,引导来访者对不合理认知进行辩驳,树立合理信念,从而稳定情绪的根源。以下是第三、四次咨询的部分情景。
  咨:当曾经的好朋友提出分手时,你的感受是什么?
  访:难过,伤心,很绝望,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咨:你想不通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访:是的,我也很生气,胸口好像有一团火在燃烧,但是出不来。
  咨:我能感受到你很难过,也很生气。你怎么看朋友提出分手这件事?
  访:我们曾经那么好,她现在却弃我而去,她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咨:你觉得你被抛弃了?
  访:是的。我就是个没用的人,连朋友都守不住,没有人会喜欢我。
  咨:朋友提出分手时,是怎么说的?她跟你说不喜欢你或者讨厌你吗?
  访:那倒没有,她说我的情绪太“丧”了,她也没办法帮我,而且严重影响到她的情绪,她不想学习受影响,所以先各自冷静一下,让我自己调整好情绪。
  咨:你觉得她这样做,是抛弃你吗?
  访:她以前也想帮我,只是我情绪波动太大,她也没办法。现在看来,也不能算是她抛弃我,可能是我自己太敏感了吧。你知道,我一直都觉得没有人会真正喜欢我。
  访:我知道,因为家庭的原因,你一直缺乏安全感。能告诉我,你以前有过朋友吗?
  访:有啊,小学、初中都有,而且我们关系一直很好,只是现在高中了,不在一个学校,也联系少了。
  咨:原来你有过这么多朋友,那听起来交往能力不错啊,还挺受欢迎的。
  访:呵呵……
  咨:但是你刚才说,你守不住朋友?
  访:呃……我,一下子太难过了,竟然把她们忘记了。
  咨:现在想起来了也不晚。前面你说过自己是个没用的人,你通常在什么时候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访:在父母吵架、打架的时候,我会很难受,觉得自己很没用。
  咨:你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
  访:是的。
  咨:父母吵架都是因为你的抚养问题吗?
  访:那倒不是。但如果他们没有领养我,可能生活压力没有这么大,也不用经常吵架。
  咨:你现在住校,他们在家会吵吗?
  访:会的,听奶奶说,上周又因为一些小事吵过了。
  咨:那你能说都是因为你没用,父母才吵架吗?
  访:不能。
  咨:你能告诉老师,在你成长过程中,你觉得有哪些人爱你,对你好吗?
  访:我妈妈,虽然她比较严厉,但我知道她是对我好的,每次回家她都把好吃的省给我吃,她希望我以后能过上好日子……
  咨:嗯。
  访:还有我的小学同学宣,她一直都对我很好。还有我奶奶家的小狗,每当我回去,它总是跟着我,和我玩……其实,从小到大,老师对我也挺好的……   咨:听你说这些爱你的人的时候,老师也感到开心。你现在有什么感觉?
  访:温暖,感动,我也是有人爱的。(眼睛里闪现温暖的泪光)
  接着,咨询师用画图和举例子的方式引导来访者学习情绪ABC理论,辨识不合理认知的基本特征,比如绝对化、概况化、人格化、糟糕至极等。来访者终于明白自己的情绪从何而来,主动与咨询师探讨并辩驳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脸上的表情渐渐明朗,如释重负。
  经过这两次针对认知调整的咨询,来访者脸上有了笑容,表情轻松多了,有一种“拨开云雾见天明”的感慨。咨询师给来访者留了一项家庭作业,填写“RET自助表”(合理情绪疗法常用的认知性家庭作业),希望来访者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练习修正不合理信念来调整情绪,强化咨询效果。
  第五次咨询:发掘自身优势,重拾生活信心
  经过前几次咨询,来访者的情绪逐渐稳定,与同学交往多了,也没有再出现自伤行为。但由于来访者长期以来都有自卑心理,自信心不足,这对她的思维和情绪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让来访者重塑信心,增加“值得被爱”的信念,需要让她看到并肯定自己的优势,于是咨询师继续采用焦点解决技术,用应对问题、例外问句、振奋性鼓舞、追踪问句等帮助来访者放大自己的优点,重拾生活的信心。
  咨:听说你和朋友的关系缓和了很多,你是怎么做到的?
  访:多亏了老师提醒,我去和她进行了沟通,她其实也并不是不尊重我,是我太敏感了。
  咨:善于学习新技能,还敢于自我反省,了不起。
  访:(腼腆地笑)
  咨:在什么情况下,你觉得自己挺好的?挺厉害的?
  访:考试考得好,老师会鼓励我,妈妈也会特别高兴,那个时候会觉得自己挺好的。
  咨:听起来你对学习比较有办法。
  访:我只是比别人多努力一点。
  咨:刻苦学习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还有其他时候吗?
  访:还有就是画画的时候,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纷扰,心很静,这种感觉也很好。
  咨:听说你的画还在市里得过奖,真是令人羡慕。你觉得是你身上的什么品质,让你做得这么好?
  访:其实没什么,我只是画画的时候比较专心,比较能坚持。
  咨:有毅力是件很棒的事。你有做过让自己感动的事吗?
  访:我曾在放学路上帮助一位老人推三轮车上坡,我觉得能为别人做点事情,挺好的。
  咨:是的,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如果你的改变能继续维持,你觉得对你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访:更有信心,更有力量。生活不會一帆风顺,但只要我有了掌舵的能力,就不再害怕。
  咨:真为你感到高兴!从今天开始,连续一个月,请你每天详细记录自己一天当中心情好的时刻,好吗?
  访:好的。
  通过本次咨询,让来访者感受到自己身上的优势与力量,重拾信心,能坦然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情绪平和,语气坚定,面对生活更加从容淡定。
  之后,咨询师协助来访者结合咨询目标回顾咨询过程,来访者和咨询师彼此分享感受。通过咨询,来访者学会了觉察和修正不合理信念的方法,也有了合理处理情绪的能力,表示有信心解决今后的困难,能积极看待咨询的结束。
  五、效果评价
  来访者自评:看看手臂上的伤,觉得曾经的自己有点傻。现在我不再害怕有情绪,也不会有那么多担心了,因为我知道该怎么做,我有办法。有时候他们听不懂我在说什么,我就多说几遍,他们就懂了。我觉得生活其实没有那么糟,我可以把刀从老师那里要回来了(被班主任没收),我不会再伤害自己了。
  同伴评价:璟现在看上去轻松多了,笑容也多了,不会那么敏感,跟她交流更自然了,我们也更愿意和她交往了。
  社会功能恢复:与人交往趋于正常和谐,班级活动也能积极参加,上课也能专注听课了。
  咨询师评估:来访者情绪得到了释放和疏导,并掌握了自我调节的方法,学会了表达与沟通,很多不合理信念被合理信念取代,并有了很多积极行为,比如正常交往、专注学习等。本次辅导效果良好。
  六、案例反思
  当一个孩子别无选择或看似有选择地去伤害自己的身体时,这不是“作”,而是一定有他的原因。也许是悲伤和无助,也许是愤怒和绝望,也有可能是虚无和麻木……但无论是什么原因,他可能已经面临着很多困难,在向我们求救。自伤是他们帮助自己最后和唯一的手段,一次又一次,他们利用疼痛释放的内啡肽所带来的那一点快感,从那些压迫性情绪中“逃生”。
  我不认同她的做法,但无条件接纳她的感受。正因如此,我才得以看到案例中的璟在愤怒、绝望、被抛弃等汹涌的情绪中挣扎,看到她内在的不合理信念以及情绪处理能力的欠缺,陪同她一起面对、一起探索、一起进步……在咨询中,我也认识到,我们应以咨询对象存在的问题为中心,来整合多种咨询技术,以达到最优咨询效果,而不是以咨询师的个人喜好或擅长来选择咨询方法。
  看着璟一天天变红润、有笑容的脸色,言语间透露出轻松与自在,我在心里默默感叹生命的美好与力量。人生路上,我们相伴走一程,在彼此的岁月里留下美丽的成长痕迹,我们彼此感恩,共同前行。愿生命,温和以待!
  参考文献
  [1]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刘宣文.心理咨询技术与应用[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6.
  [3](美)贝克.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M].张怡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4]许维素,建构解决之道——焦点解决短期治疗[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浙江省兰溪市第一中学,金华,321100)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
其他文献
1898年3月5日,江苏淮安西北隅的驸马巷,一阵清脆的新生儿啼哭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一幢普普通通的住宅小院里,骤然睁开一双普普通通的浓眉大眼——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普普通通的浓眉大眼”小男孩,后来成了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伟人!毫无疑问,我们说的,是周恩来!  在中国,就像提起毛泽东人们都称他“毛主席”一样,提起周恩来,人们也都称他“周總理”。因为,周恩来是开国总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他51岁
一八六六年,清廷派出使团访问欧洲,这次使团由六十三岁的官员斌椿率领,十九岁的京师同文馆英文馆毕业生张德彝随行出使。这是近代中国首次向西方派出官方使团,使团行迹遍及法国、英国、比利时、普鲁士、沙俄等国。使团由三十一岁的英籍总税务司鹭宾·赫德(Robert Hart)组织,赫德本人在伦敦等待使团到访,二十五岁的中国海关英籍洋员包腊(Edward charles Macintosh Bowra,又译包令
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近日通报称,该省某企业从法国引进的3045只莱茵种鹅,经30天隔离检疫合格,已顺利放行,在河南“安家”。莱茵鹅是四大名鹅之首,原产于德国莱茵河流域,经法国克里莫公司选育后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肉绒兼用型品种。因其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出肉出绒率高而备受人们青睐。这样一次大批量引进莱茵种鹅在国内尚属首次。
从前的相聚,常常不约而至,却能带来一屋的惊喜。  我有个姨奶,住在离我家较远的一个庄子里。每年,她都要来看我奶奶几次,那是她的姐姐。来一次,并不轻松。姨奶得早起出门,走上一个上午,才赶到。原因是,她是个小脚老太,一双金莲缠足,又小又尖,走起路来,颤颤巍巍。走起远路来,更是费力,不得不走走歇歇。  记忆中,某个中午时分,门前远处蜿蜒的小路上,若隐若现一个蹒跚的身影,是姨奶。我眼尖,大喊:“姨奶来了,
1.叶面喷施:每次每亩用喷施宝20~30毫升兑水30~45公斤叶面均匀喷施1次,在作物生长期内喷施2~3次,每次间隔时间为7~10天。  2.根部浇施:追肥时每亩每次用1.5~2公斤兑水500~600公斤浇施,每次间隔时间为15天左右。  3.滴灌喷灌:每亩每次用1.5~2公斤,结合水肥一体化随水施用,每次间隔期为15天左右。
儿子要买一个钥匙扣。校门外四五家文具店逛遍,市场里十余个摊点翻尽,都不合意。我不禁有些生气,不就是个钥匙扣吗?一个扣子一个圈,能串钥匙不就行吗?讲究啥呢?  终于买回来了,是儿子在淘宝上选的。妻付完款,儿子就开始念叨:“什么时候到啊?”终于到了,儿子喜滋滋地拆开包裹,举起来在我面前炫。这是啥钥匙扣啊!一个黑皮圈,一个金属环,还吊了一个偌大的玩具,可以像陀螺一般地转。扣都没有,怎么挂裤腰上啊?整個一
体现心理辅导全新理念 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创新途径  浙江省第九届“百课万人”(心理健康教育)  创新教学观摩活动在杭州圆满召开  2006年11月20日~22日浙江省第九届“百课万人”(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教学观摩活动在杭州市省委党校成功举办。活动由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朱永祥副院长、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王健敏、庞红卫以及周红五主持。来自省内外五百多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开幕式上
2018-19赛季,尤文图斯完成了史无前例的意甲八连冠。在我看来,这条新闻如同在一首冗长的赞歌中加了一个感叹号,在KTV飙高音时上升一个分贝,没有太多感觉。或许,这是我整个赛季对尤文图斯乃至意甲关注太少的缘故。如果不是因为欧冠与C罗,恐怕我连一场完整的尤文比赛都不会看完。尽管曾被球迷捧为“小世界杯”的意甲联赛长期处于颓势难以自拔,但我对这项赛事没有任何偏见,近几年,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观看意甲的兴致。
四号位,大前锋,在NBA赛场上是个前不着村、后不靠店的位置,篮下有五号位大个子顶着,外线有一、二号控卫、分卫负责调度、运转,四号位的角色似乎有些尴尬。如今,随着NBA战术风格的不断进化,位置感越来越模糊,四号位发生了巨大变化,用一场变革来形容也不过分。宝地 巨星聚集四号位在人们的印象中,NBA大前锋角色定位大多是蓝领,专干防守、抢篮板这样的脏活、累活。现在的状况却是越来越多的招牌球星聚集到大前锋位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在央视热播后,好评如潮。笔者被电视剧富有朝气、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所感染、受感动的同时,还深为影视中表现出来的教育思想所震动,认真地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如何像当年的湖南一师那样,以尊重学生个性为前提,来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开发学生发展潜能,让更多的学生成才。    一、 为学生个性发展营造和谐的空间    发展学生个性,注意培养完善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既是现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