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令中的天籁

来源 :语文世界(高中版 )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国维在他的《宋元戏曲史》中,把马致远的〔天净沙〕视为元人小令之最佳者,评语是:“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就情趣流畅,浑若天成的意义说来,确是公允之论。
  小令只有短短5句,28字。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题名《秋思》,但全篇却无一语道及其所“思”的内容。它只是排列一些孤零零的景物,并点明这些景物正是小令主人公“思”之寄寓所在。需要的是借助于读者的理解和想象,把景物与主人公之间的内在联系一一挖掘出来,然后才能最终达到对作者“秋思”内容的认识。
  在作者铺染的一系列景物中,首先出现的形象是枯萎的蔓藤和僵老的古树,显示了毫无生机的萧瑟气象。这时,一只昏鸦——无精打采的乌鸦飞入画面,呀呀地嘶叫着,扑打着翅膀,跌落在光秃秃的老树枝上。这就在已经十分败落的背景上又涂抹了一笔凄厉的色调。
  但是,随着画面的延伸,却出现了“小桥流水人家”这样极为明净的景色。潺潺的流水、纤巧的小桥、温暖的茅屋,一切都是如此的安谧,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声笑语也如闻似见。犹如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于历经昏暗之后,展示了一派勃勃生机。
  按照我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李笠翁曲话》),那么,“枯藤老树昏鸦”点染出来的“哀景”,与“小桥流水人家”展示出来的“乐景”二者并列对照,作者究竟是欲一倍增其哀,抑或一倍增其乐?这只有在下文推出闻见此景的主人公之后,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古道西风瘦马”,冒着凛冽的西风,一匹精疲力尽的瘦马在荒郊古道上踟蹰而行。虽然读者尚不能正面认清主人公的面孔,但透过瘦马的蹒跚形影,马上游子的凄苦之情却已毕现无遗。于是,以上所列貌似对立的两组景物,在这位异乡羁旅人的眼底,便全然重叠起来。“枯藤老树昏鸦”岂不正是自身心境的写照?昏鸦栖落于枯枝与自己的寻觅归宿,处境何其相似!愈见其情绪之悲凉。而“小桥流水人家”是作者想象中的家乡的图景,那么温暖、安适、生意盎然,不过,远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及。以这种悲凉的心情来体味这一“乐景”,势必会更添一重悲凉。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特意点明了驿道年代之“古”,这不仅表明其今日的荒废,更意味着此情此景为古往今来的羁旅中人所共同经验。一个“古”字,把游子的个人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共鸣。“夕阳西下”,处在日暮途穷,尚未觅得归宿的时刻,作者不由发出悲哀的叹喟:“断肠人在天涯!”
  在最后一句,一反前文单纯铺叙景物的格局,变成了直抒胸臆。而读者在洞悉其胸襟之后,再来回顾前面铺陈的景物,才能豁然明了和深切感受每一景物都涂有这位天涯沦落人的浓重的感情色彩。
  要在短短的28字里凝结如此丰富而跌宕的感情,并不是容易的事。为此,作者在语言上独具匠心。他把精心选择出来的景物只用特定的名词来标志,而不用半字谓语作说明,正所谓点到而已。进而,他又把九个景物——也就是九个名词平分成三组,每组景物里都包括一个活生生的主角,用它来决定一组景物的情调和气氛。枯藤、老树,只有在昏鸦飞落下来的时候,才更显出其败落;小桥、流水,只有与人家连在一起,才更显出其生气;古道、西风,也只有在出现了瘦马之后,才更添其凄凉,这样就构成了一幅幅特色独具的画面。这些画面,表面看起来是孤立的、静止的,彼此之间似乎毫无联系;仅仅通过篇末点题,“断肠人在天涯”,才告诉读者:如上画面乃是游子眼中捕捉到的,它们无一不牵动着游子的心弦。于是,孤立、静止、互不联系的景物,一变而为提供给读者驰骋想象羁旅之情的典型环境和广阔空间。对立的景色协调起来了,静止的物体浮动起来了,简单的名词也显示了极为丰富的内涵。景景相连,物物含情,情景交融,达于化境,终而脱落出这样一幅游子断肠的完整画卷。
  纵观这首小令,字字句句皆出自匠心设计、巧意安排,然而全篇却是自然有致、情趣天成,丝毫不落雕琢的痕迹。它得到“纯是天籁”的评语,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其他文献
命题用教师的话来说,是一件遗憾的艺术,一份得到普遍认可的试题要耗费命题者大量的心血,有时仍然难免出现事后让命题者尴尬的失误。笔者多年参与海淀区高考模拟试题的命制与打磨工作,个中甘苦,深有体会。现在2003年的高考已经落幕,评析、总结2003年全国卷、北京卷、上海卷的文言试题,分析比较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及考查方式的巧与拙,总结试题的成功与失误,无论是对今后的命题还是教学都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    
期刊
期刊
“附赘悬疣”本是指人身上多余的肉瘤之类,也用以比喻多余无用之事物。“第一”这个序数词本身无所谓褒贬优劣,但却常常被人所逼充当附赘悬疣的角色。请看下面两种语境中的“第一”。  1.“第一个始作俑者” 这个作者不是第一个始作俑者,而是城市上层人中流行的一种漠视和歧视穷人思潮的个体反映。(岳建国《别拿穷人开涮》,《杂文报》2002.8.2)  如果承认“第一个始作俑者”的说法正确,是否有“第二个(第三
期刊
1.一枝春  于谦《和梅花百咏》(之一)“马上相逢情不尽,一枝谁寄陇头春。”  陈师道《黄梅五首》(之三)“欲传千里信,暗折一枝春。”  诗中运用了“折梅寄远”的典故。此典故出自南朝宋诗人陆凯的《赠范晔诗》“折花赠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借东风第一枝的梅将春的汛息、真挚的友情和浓浓的思念传递给友人范晔,梅花作为寄托相思感情的媒介物丰富着咏梅诗的内涵。  2.西湖处士或孤山处士 
期刊
总把自己当作蛹,用厚厚的茧包围起来,为的是怕受到伤害;  总把自己的心冰冻起来,任何的喜怒哀乐从不溢于言表,为的是怕别人将我读明白。  我蜷缩在一个人的角落里,用冷漠的目光打量着周围的一切,他们感觉不到我的存在。  父说,你的眼中写满忧郁,而别人往往误解为孤傲。我感谢爸爸,因为他懂我。然而我住校,每月回家一次,连这唯一的知己我也只能悄悄珍藏起来。  父鼓励我,把你的心窗打开。    一  我试着用
期刊
【大师小传】  黑塞,生于德国南部一个基督教教师家庭。中学未毕业便到社会谋生,自学成才。  1904年出版成名作《彼得·卡门青特》,描写一个青年音乐家的遭遇,他忍受不了社会的虚伪和冷酷,从而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求安慰。主要作品还有《在轮下》《格特鲁德》和《荒原狼》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黑塞以反战主义者著称欧洲,迫不得已侨居瑞士,并获瑞士国籍。他晚年作品《玻璃球游戏》历时13载。他把传统的欧洲古老
期刊
北京卷文言试题评析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5题。  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自在童龀
期刊
高考语文试卷中第四大题包含三道小题,分别是文言文的句子翻译,诗歌鉴赏,默写。文言文句子翻译是从第三大题中选出来的,与第三大题联系紧密,在对文言文的分析中,对此已经涉及。下面就诗歌鉴赏、默写作一分析。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
期刊
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子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如果失去了最基本的自尊、自信,就会失去人生存在的魅力。  当别人硕果累累时,我却两手空空,那年的秋天,也是悲凉的。看着自己的同学一个个叩开了大学的校门,而我依然在门外徘徊,我一脸的茫然不知撒向何方,父母焦急的目光我也视若无睹,把自己埋在小屋之内,寸步不离。直到有一天父亲指着我的门说:“蚂蚁跌倒一千次,还能爬起来,你就
期刊
题目中的“方向”当然不是政治方向,欲知属何“方向”,请听下文分解。  ①2001年10月18日《会晚报》肩题“参加上海APEC会议”之下有正标题“布什启程赴华”。--按,《今晚报》的出版地为天津,“赴华”当改成“来华”才对。原句立足点有误,造成“赴”与“来”的方向颠倒。  ②1目18日,通州市分局接到受骗未遂的群众举报:有4个人在新华北街工商银行利用“凑钱”和“拉钱”的形式诈骗钱财。(《警方请受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