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字的另类用法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lel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盘点2008年的流行语,有报道说。熟词“被”字使用频率很高,其中“被自杀”一词周知率尤为突出,甚至有网友调侃它是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确。在“自杀”前面加一“被”字,使一个原本很普通的词立刻变得非同寻常起来——突破常规的另类句法搭配既吸引眼球,又耐人寻味。
  之所以说“被自杀”是个突破常规的另类搭配,是因为按照语法规则。“被”在现代汉语里作为一个被动标记,通常是不能与不及物动词搭配构成被动句的。跟它搭配构成被动句的只能是及物动词。比如我们可以说“他被逮捕了”“他被枪毙了”等,而一般不说“他被来了”“他被死了”等。可是,同是不及物动词的“自杀”,在跟“被”字结合形成“某人被自杀了”的被动表达后,大家不仅感到可以接受,而且还一致叫好。这是为什么呢?
  分析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不先简单交代一下“被自杀”产生或使用的事件背景。2007年,曾任阜阳市某经贸发展局局长的李国福多次到北京举报该市颍泉区区委书记张治安违法占用耕地、修建豪华办公楼(民间俗称“白宫”)等问题。2007年8月26日,李国福从北京返回阜阳当天即被颍泉区检察院带走,随后被拘留、逮捕。2008年3月13日凌晨,“白宫”举报人李国福在安徽省第一监狱医院死亡。对于李国福的突然死亡,当地检察机关公布的调查结果是:李国福系自缢身亡。根据是“其死亡现场呈现自杀迹象”。但李国福家属不认可这一结论,他们认为李死得蹊跷,原因有待查明。
  此事经媒体曝光后,引起了公众极大的关注。不但新闻媒体跟踪报道,而且网民热议的浪潮也是一波高过一波。许多网民认为,根据当时的情况,李国福没有自杀动机,因此,他们怀疑是被杀,现场的所谓自杀迹象应是谋杀者或其他人刻意伪造和安排的。正是为了表述这一既像“自杀”又似“谋杀”的蹊跷死亡事件,网民们利用自己的智慧,以一贯的冷幽默,在“自杀”前面反常规地用了一个“被”字,创造出“被自杀”这一另类表达方式,将自己对此事的怀疑和不满蕴涵其中。
  “被”和“自杀”的结合。虽说突破了一般的搭配常规,但细加探究,我们也不难找到造成这种突破的社会、语义基础,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为这种突破寻找到一定的社会、语言理据。众所周知,“自杀”虽是当事人自我施行的一种死亡行为。但导致自杀的原因,除了来自当事人自身之外,也可能来自他人或外界;这种由他^或外界原因导致的“自杀”对当事人来说,是不得已的,是被迫的,丝毫没有半点自愿的色彩,因此,它在一定意义上等同于“他杀”(当然法律会有所区别)。也就是说,社会上有的自杀并非出于当事人的主观意愿,它带有强烈的被动色彩,甚至可以说是被人胁迫的。从表义的角度,我们或许可以认为是甲用“自杀”的手段“杀”死了乙。这样一来,将“自杀”用为及物动词就不仅不再有什么不当,而且通过“被”字形成被动句,使原来深藏着的被动色彩一下子突显出来,并昭示人们:该“自杀”背后另有玄机。
  再回到李国福的死亡上来,由于网民毕竟只是“旁观者”,他们对李国福死亡的关注只能停留在“关注”上,他们无法直接插手调查李国福死亡事件,弄清事实真相。但对于这么一个社会事件,他们在关注之外有议论的权力,有发言的自由,也有选择表达方式的自由。语言的表达总是寄寓着表达者个人的态度和情感,并且当既有的表达方式不足以寄托这种态度和情感时,他们会挖掘语言的潜力,创造出适合自己需要的新形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自杀”应运而生。通过“被自杀”我们可以解读出如下的言外之意:此“自杀”非比寻常,令人生疑;即便是自杀,也是一种被动的自杀,或者毋宁说是另一种谋杀。这种言外之意才是网民们意欲表达的本意。这也正是“被自杀”的奇妙的语用功能之所在。
  近年来,不独“自杀”这个不及物动词跟“被”搭配使用,其他一些不及物动词的类似用法在网上也时有所见。比如“被下岗”“被失业”“被失身”“被恋爱”等。这类用法不仅新颖,而且简洁利落,它们大都表示一种我们平时需要用几个句子或拐着弯才能表达的意思,其共同的语用义主要是突显“非自愿性”“被迫性”等。下面试举几个来自互联网上的例子,以窥一斑(搜索时间:2009年1月6日):
  (1)多人受处分一人被下岗(标题)
  (2)贺卫方被失业(标题)
  (3)我被恋爱了,怎么办?
  (4)在四年前,曾和一个小混混谈恋爱,是因为当时看中他的帅,结果被失身。也许是一时接受不了,我很难过。
  目前这类不及物动词的“被”字句用法主要限于网络。至于能否真正进入一般的日常语言生活,并被大众和学界所广泛接受,还不得而知。
其他文献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当前不少课堂教学过分地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将语文课上成了在分析基础上的思想品德教育课,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弱化了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本课的教学设计,就是努力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理解课文,进行思想、情感的启迪
书名:高中语文教学探论:基于“问题  对话”式研究与实践  作者:詹光平  出版单位:暨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  ISBN:9787566829146  定价:38元  改进语文教学质量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当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只有高质量的语文教学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探论:基于“问题对话”式研究与实践》一书针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遵从教育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和老师共同评改一篇习作,让学生认识到如何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心理、神情等把习作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2.学生在习作评改的过程中,领悟习作评改的方法,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学过程】  一、师展示习作片段  又惹妈妈生气了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我又惹妈妈生气了。  前几天,我背着妈妈拿压岁钱偷偷买了一辆赛车,花了五十元钱,回家悄悄地藏在床下。 
汉语言文学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浩瀚而悠久的历史和文明。深入研究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流变和丰富内涵,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田喆、刘珮、石瑾共同编写的《汉语言文学导论》一书,针对体系庞大、内容广博的汉语言文学这一专业学科,从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入手,以经典理论和作品为着眼点,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资料,深入浅出地概述了汉语言文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可以激发读者阅读和研究的兴趣;并
[作文内容]  最近,你有没有特别想写的内容?这次习作,就请你把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比如,一次旅游见到的景物,一件有趣的或后悔的事,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人,想对别人诉说的愿望、委屈,一个奇特的想象……总之,写景、记事、写物、写人、展开想象编故事都可以。要注意把内容写具体,把句子写通顺。  [设计理念]  生活是文章的源泉,真情是文章的生命。本设计,在指导方法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运用“自主、合作、探
著名思想史家、教育家张岂之先生认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深沉的文化自信离不开青少年深刻的文化自覺。然而,中华文化的源头在哪里?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有哪些?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诸如此类重大问题,张岂之先生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给出了清晰的解答。作为有着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专家,张岂之先生在中国思想文化研究上精耕了五
教学内容    《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下面的两段话摘自课文的第五、六自然段:  “你差点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姥姥用指头点了一下我的鼻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是的,庄稼人都图个吉利,姥姥对“喜鹊登枝”最熟悉不过了。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教学中,教师大都能抓住重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和国家以往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及“语文课程标准”不同,新课标第一次从学习的角度来界定语文课程的特点,充分彰显了“以学为本”“以学定教”的现代学习论教育理念,为我们深入探讨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一般而言,从学生学习角度探讨课程的本质属性,人们的着眼点无外乎有两个:一是
书名:语文教学艺术论  作者:杨九俊  出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  ISBN:9787576007633  定价:88元  随着“大语文”教育观日渐深入人心,重新审视语文教育的内涵、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创新,也日益成为学界和教育工作者思考、实践所关注的重点。其中,单就语文教学来看,就不乏语文教学心理、语文教学目标分类、语文能力训练、语文课堂教案设计
当前,低段语文阅读教学现实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太关心语文,不够关心儿童;我们太关心教法,不够关心学法。教学中,文本、教师、学生三者在课堂中相遇、联系、碰撞、融合,而课堂教学的价值却是由学生的“儿童特征”决定的,即“儿童本色”,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就必须考虑儿童的接受,尤其是低段语文阅读教学,是否契合儿童特征,是否具备儿童本色,决定着课堂教学的价值所在。    一、深度动机中见童心  在教学实践中,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