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山羊双羔素提高辽宁绒山羊繁殖率的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检验绵山羊双羔素在提高辽宁绒山羊繁殖率方面的作用。[方法]应用绵山羊双羔素(睾酮3羧甲基肟·牛血清白蛋白)在辽宁省盖州市、凤城市、瓦房店市、山西省岢岚县和河北省涞水县的绒山羊场和农户家,对1 327只2~6岁的辽宁绒山羊母羊进行免疫注射试验。[结果] 试验组产羔率132.93%,对照组产羔率115.77%,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产羔率和双羔率均提高17.16%,差异显著(P<0.05)。[结论]绵山羊双羔素可以提高辽宁绒山羊的繁殖率。
  关键词绵山羊双羔素;辽宁绒山羊;繁殖率;双羔率;产羔率
  中图分类号S8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3-07782-03
  作者简介冯瑞林(1959- ),男,甘肃兰州人,助理研究员,从事家畜繁殖与育种研究。
  收稿日期20140709辽宁绒山羊原产于辽宁省东南部山区步云山周围,主要分布在盖州及其相邻的岫岩、辽阳、本溪、凤城、宽甸、庄河、瓦房店等地区。该品种具有产绒量高、绒纤维长、羊绒粗细度适中、体形大、适应性强、遗传性能稳定和改良低产山羊效果显著等特点,其产绒量居全国之首,被列入我国重点畜禽遺传保护资源。据统计,辽宁绒山羊的产羔率一般在110%~120%[1-6],产羔率不高,严重制约着绒山羊养殖场(户)的经济效益。提高母羊繁殖率与控制排卵数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繁殖技术[3-4],特别是以提高双羔率为目的限数排卵要比超数排卵困难得多。一般应用促性腺激素制剂诱发单胎动物排双卵,产双羔,这在剂量上很难掌握[2-8],容易造成多胎,导致流产、死胎或生后死亡,还可能造成激素在体内的残留。绵山羊双羔素是一种免疫制剂,可挖掘母羊繁殖潜能,提高母羊排双卵数,从而达到母羊产双羔的目的[5],其原理是类固醇激素主动免疫绵山羊,使之产生抗体,可以中和和抑制体内的内源性类固醇激素的分泌,使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负反馈减弱,促进促性腺激素FSH和LH的分泌量增加,从而提高了排双卵率[3-4]。为此,为了提高辽宁绒山羊的繁殖率和验证绵山羊双羔素的作用,笔者在辽宁省盖州、山西省岢岚县和河北省涞水县应用绵山羊双羔素免疫注射辽宁绒山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绵山羊双羔素(睾酮3羧甲基肟·牛血清白蛋白)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制。绵山羊双羔素有2种剂型:1种是水剂型(抗原+DEAEDextran佐剂),另1种是油剂型(抗原+双相包裹油佐剂)。绵山羊双羔素在途中运输时应采用保温箱和冰瓶保存,保存温度为0~8 ℃。
  1.2试验地分布试验Ⅰ组,试验地在辽宁省辽宁绒山羊原种场、凤城县石城绒山羊场和瓦房店市农户;试验Ⅱ组,试验地在辽宁省辽宁绒山羊原种场;试验Ⅲ组,试验地在山西省岢岚县绒山羊种羊场;试验Ⅳ组,试验地在河北省涞水县羊场。
  1.3试验动物的选择参试母羊选择辽宁省绒山羊,选择有正常繁殖能力、健康无病、2~6岁、体重在35 kg以上的母羊2 392只,剔除空怀母羊和病弱羊后,随机分为4个试验组和4个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组113只,对照组112只;试验Ⅱ组,试验组827只,对照组834只;试验Ⅲ组,试验组396 只,对照组104 只;试验Ⅳ组,初产母羊56只,每组各28只。参试母羊统一编号,称重并登记,单独组群,产羔前试验组饲养管理条件与对照组基本相同。参试母羊在预试期用四联苗防疫注射,入冬前用抗蠕敏驱虫。
  1.4免疫方法试验Ⅰ组和试验Ⅲ组使用水剂型绵山羊双羔素免疫注射。试验Ⅱ组和试验Ⅳ组用油剂型绵山羊双羔素免疫注射。试验Ⅰ、Ⅲ和Ⅳ组,在秋季配种前42 d给试验组母羊于右侧颈部皮下或肌肉免疫注射绵山羊双羔素1 ml,21 d再进行第2次免疫注射。2次免疫注射所用方法与剂量相同;试验Ⅱ组,在配种前20 d尾根皮下注射1 ml绵山羊双羔素[7]。
  1.5配种时间试验Ⅰ、Ⅲ和Ⅳ组,第1次免疫注射后42 d(即第2次免疫注射后21 d),进行配种。试验Ⅱ组在免疫后20 d配种,配种方法为人工授精+自然交配,配种期1.5个月。
  1.6饲养管理参试公、母羊必须分群管理,防止公羊群混入试验母羊群。母羊采用放牧为主、适当补饲的饲养方式,加强供试母羊产前产后的饲养管理,参试母羊的饲养管理基本保持一致。
  2结果与分析
  2.1发情与受胎情况从 可以看出,试验组的总发情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 ,但试验组母羊第1情期发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第2情期发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免疫注射绵山羊双羔素有促进试验母羊集中发情的作用。
  2.2产羔率与双羔率的情况从可以看出,试验组双羔率和产羔率比对照组提高17.16%,差异显著(P<0.05)。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和试验Ⅳ组产羔率分别是148.67%、127.57%、141.76%和108.70%,比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对照Ⅲ组和对照Ⅳ组分别提高19.21%、12.22%、34.31%和8.70%。试验Ⅰ组和试验Ⅲ组与试验Ⅱ组和试验Ⅳ组比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Ⅰ组与试验Ⅲ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Ⅱ组和试验Ⅳ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双羔率比对照组提高17.16%,差异显著(P<0.05)。这说明水剂型绵山羊双羔素效果比油剂型绵山羊双羔素效果好。
  从可以看出,试验Ⅲ组的流产率和羔羊成活率与对照Ⅲ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Ⅳ组流产率和羔羊成活率与对照Ⅳ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Ⅲ组羔羊成活率显著高于试验Ⅳ组,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Ⅳ组羔羊流产率极显著高于试验Ⅲ组(P<0.01)。对照Ⅲ组羔羊成活率极显著高于对照Ⅳ组(P<0.01),对照Ⅳ组羔羊流产率极显著高于对照Ⅲ组(P<0.01)。造成流产率和成活率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是试验Ⅳ组的羊饲养管理粗放,试验羊全年放牧,只有在大雪封山时补饲少量玉米[约0.1 kg/(只·d)]和部分秸秆或树叶,其次与试验Ⅳ组羊是初产母羊,本身繁殖率就不高有关。   2.3不同年龄对遼宁绒山羊双羔率的影响从可以看出,2岁母羊的双羔率最低,仅有8.69%;3岁母羊的双羔率最高,达到72.23%,与4岁母羊差异不显著(P>0.05);3岁、4岁和5岁母羊双羔率与2岁母羊差异均极显著(P<0.01),3岁和4岁母羊的双羔率与5岁母羊差异极显著(P<0.01)。由此可见,3岁和4岁母羊应用双羔素的效果最好。
  2.4不同体重对辽宁绒山羊双羔率的影响从可以看出,体重42~47 kg母羊的效果最好,双羔率达47.62%;体重42~47 kg母羊双羔率与体重48~53 kg差异不显著(P>0.05),体重42~47 kg母羊双羔率与体重35~41 kg母羊母羊差异显著(P<0.05)。这说明母羊体重在中等偏上时使用双羔素的效果较好。
  2.5羔羊的生长发育情况从可以看出,试验Ⅰ组的单羔、双羔的初生重和断奶重与对照Ⅰ组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用绵山羊双羔素免疫辽宁绒山羊对羔羊的初生重和断奶重没有影响。
  羔羊初生重和断奶重的比较
  组别初生重∥kg单羔双羔断奶重∥kg单羔双羔试验Ⅰ组2.34±0.411.54±0.4618.79±0.5215.15±0.51对照Ⅰ组2.31±0.391.55±0.4818.79±0.5014.91±0.55注:断奶日龄为120 d。
  3讨论
  3.1辽宁绒山羊产羔率的影响因素应用绵山羊双羔素均可以提高辽宁绒山羊双羔率和产羔率17.16%,差异显著(P<0.05)。试验Ⅱ组和试验Ⅳ组双羔率低,主要是因为试验Ⅱ组的免疫注射时间、次数、部位和免疫注射的剂量都没有按照使用说明使用,试验Ⅳ组的试验羊是初产母羊。绵山羊双羔素免疫注射后没有出现三羔母羊,所提高的部分主要是双羔母羊,说明绵山羊双羔素免疫效果是确定的,但免疫提高幅度还不够理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提高母羊繁殖率影响的因素很多,母羊的营养、环境以及羊本身的繁殖潜能都可能影响繁殖率。因此,随着辽宁绒山羊的不断选育提高,繁殖率也会有所提高,可为今后使用繁殖新技术奠定基础。
  3.2造成流产率和繁殖成活率的因素笔者发现试验Ⅳ组羔羊流产率很高,试验Ⅳ组流产率为39.13%,对照Ⅳ组流产率达到了44.00%。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试验Ⅳ组羊全年放牧,晚上归牧后也不补饲,饲养管理粗放,甚至在试验羊妊娠后期和产后没有补饲,摄入的营养不能满足母羊妊娠和产后营养的需要,造成母羊流产和产后羔羊存活率不高。试验Ⅳ组和对照Ⅳ组羔羊成活率分别是64.00%和60.00%,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Ⅲ组和对照Ⅲ组的母羊流产率和羔羊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试验Ⅳ组和对照Ⅳ与试验Ⅲ组和对照Ⅲ组的母羊流产率和羔羊成活率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绵山羊双羔素对母羊的流产率和羔羊的成活率没有影响。这与袁丰涛等用双胎素(TIT) 免疫陇东绒山羊可以降低母羊流产率的结论不一致,但仍需进一步证实。
  3.3年龄与双羔率的关系笔者发现3岁母羊的双羔率最高,可达到72.23%;2岁母羊效果最差,仅有8.69%,差异极显著(P<0.01)。这说明绵山羊双羔素对3~5岁的经产母羊免疫注射效果好。
  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参考文献
  [1] 任有蛇,岳文斌,张开亮,等.TIT 双羔素免疫提高辽宁绒山羊繁殖力的研究[J].中国草食动物,2006,26(1):19-20.
  [2] 吕建民,张永固,许斌,等.外源激素PMSG 提高滩羊繁殖率初探[J].中国草食动物,2007,27(1):16-18.
  [3] 冯瑞林, 郭宪,郭建,等.TIT双羔素在绒山羊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12):65-67.
  [4] 焦硕,冯瑞林,孙晓萍.国产甾体抗原双羔素的应用效果[J].家畜生态学报,2006, 27(6):247-249.
  [5] 朱以萍,冯瑞林.国产绵羊双羔素的研究概况及推广应用中的有关问题[J].中国畜牧杂志, 1999,35(3):57-58.
  [6] 郭春润,高洪涛,曲永年,等.睾酮主动免疫制剂提高辽宁绒山羊双羔率的效果[J].辽宁畜牧兽医,1992(5):5-7.
  [7] 宋先忱,刘兴伟,于海,等.应用双羔素提高辽宁绒山羊双羔率试验报告[J].草与畜杂志,1998(1):27-28.
  [8] 蔺惠芬,张余庆,杨喜波, 等.TIT双羔素在山羊上应用效果[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3,16(3):104-105.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2014,42(23):
其他文献
摘要 以袁州区为例,运用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对未利用地的多个因素进行分析、处理做适宜性评价。根据土地适宜性的评价原则和主要影响因素选取评价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评价因子权重值,建立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运用叠加分析,得出未利用地适宜性等级,为确定未利用地开发的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土地适宜性评价;层次分析法;袁州区  中图分类号S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
期刊
摘要 介绍了葫芦岛市气象局基于Surfer绘图软件开发的等值线绘制程序,主要包括程序的设计原理及各项功能模块。论述了程序在决策服务材料撰写、气象网站、气象微博、微信中的应用,并且指出了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关键词 Surfer;等值线;气象服务  中图分类号S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9-10389-02  作者简介周春晓(1987- ),男,江苏赣榆人,助理工程师
期刊
摘要[目的] 揭示不同含油量油菜品种LEC1基因的遗传多样性。[方法]测定不同含油量品种不同发育时期LEC1基因的表达量及含油量。[结果]甘蓝型油菜LEC1基因与含油量密切相关,其相对表达量在花期和角果期均与含油量呈显著正相关,且花期的相关系数大于角果期相关系数。[结论]该研究为选育高含油量油菜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LEC1基因;相对表达量;含油量;相关分析  中图分类号S188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對我国岩羊寄生虫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发现岩羊可感染的寄生虫共42种。其中,线形动物门有尾感器纲的圆线目线虫共有16种,无尾感器纲的毛尾目的线虫共有2种,共18种寄生虫,占感染总数的42.86%;扁形动物门吸虫纲的复殖目有9种,绦虫纲的圆叶目有5种,共14种寄生虫,占感染总数的33.33%。蠕虫(线虫、吸虫、绦虫)共计32种,占感染总数的76.19%;原生动物门孢子虫纲中的真球虫目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紫香无核葡萄适宜接种时期及培养基。[方法]以紫香无核葡萄为母本,红提、克瑞森、弗雷无核为父本杂交,另外选择紫香无核自交,对杂交和自交胚珠进行培养挽救。[结果]在授粉55 d后接种,4个组合的胚珠均达到最大发育率和萌芽率,胚珠发育阶段采用ER+半胱氨酸盐酸盐1.0 g/L+水解酪蛋白0.4 g/L+活性炭3.0 g/L培养基发育率最高。[结论]该研究可为进一步无核葡萄杂交育种奠定基础
期刊
摘要 以芜湖市市区6个开发区为例,通过构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转移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模型,剖析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测算2012年芜湖市市区6个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转移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2012年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转移耦合协调处在磨合期,其他开发区都处在颉颃时期,耦合协调度集中分布在[0.40,0.69]区间,耦合协调程度为中等偏低水平;从耦合度和耦合协调
期刊
摘要 以江苏省泰州市和南通市的农户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研究在农业产业化的背景下农户融资渠道偏好的影响因素。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农业产业化下农户融资渠道偏好的因素提取主因子,并建立Binary Logistic模型,分析生产经营条件因子、还款能力因子、家庭结构因子3方面的因素对农业产业化下农户融资渠道偏好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产业化下农户融资渠道偏好受还款能力因子、家庭结构因子的影响显
期刊
摘要对泰州地区6家具有代表性的宠物医院近3年犬尿石症的病例进行调查,分析了犬尿道结石的种类和形成因素,并对泰州地区的犬尿结石的防治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犬;泌尿系统;尿结石;成因分析;防治  中图分类号S865.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3-07776-02  作者简介李锦强(1983- ),男,江苏泰州人,助理实验师,从事小动物疾病防治研究。  收稿日期2014
期刊
摘要[目的] 明确水稻叶片前平后卷的主要生物学效应,为RL(t)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水稻杂交后代材料中发现一个新的内卷叶突变材料,暂时命名为RL(t),研究了RL(t)与平展叶姊妹系0731311B在叶片受光姿态、光合效率及细胞组织结构的差异。[结果] RL(t)较平展叶姊妹保持系三片功能叶明显表现出卷曲度大、挺直度高、叶基角小、披垂角小,相应地,提高了卷叶保持系群体各层尤
期刊
摘要[目的]筛选出产量高、薯块空心率较低的“华恩1号”种植密度,为其大面积推广和充分发挥其优势提供技术参考。[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6个种植密度分别为4.50万、5.25万、6.00万、6.75万、7.50万、8.25万株/hm2。[结果]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有利于薯块空心率的降低。当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时,薯块空心率为5.5%,产量为42 895.5 kg/hm2,居第2位;当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