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师培训的有效管理方法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ja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一支具备专业能力素养且富有实战经验的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是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保障。自2020年9月起,北京市东城区开办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师培训班,计划分三批完成千名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师的培养工作。在培训中,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进行分组案例研讨,组队学习、共同分享、相互交流,提升学员的家庭教育服务能力。为提升培训效果,我们采取了四项切实有效的培训管理方法。
  1.引导跨段组队,助力幼小中顺畅衔接
  清楚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内容的差异,可以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孩子当下阶段的学习任务和能力储备,在幼升小、小升初和中高考这样的重要节点更好地进行应对。低学段教师需要帮助家长了解高学段学校的相关情况,缓解信息缺失引发的焦虑;高学段教师也应了解低学段学生的状态,做好学段衔接。
  我们通过建立幼小中一体化的学习小组,来密切承接上下学段。在划分学习小组时,鼓励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学段的教师多样化地组队,帮助学员通晓全学段学生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与家长关注的角度。很多小组都打破了学校的界限,由两到三所学校的教师组成。同时,我们要求小组人数为5-9人,确保每名学员能更好地在小组中贡献力量、发挥作用。
  跨学校、跨学段的小组,为教师搭建了相互交流的平台。学员了解彼此所在学段的立场和需求,从而学会从其他学段乃至全局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工作内容,认识到在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领域,培养学生成才,需要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整体规划,逐步实现长期目标。
  2.结合案例研讨,提升学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培养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师,不仅要增强教师的理论素养,更重要的是使其具备真正解决现实问题、指导家长提升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能力。这就需要在开展理论讲座的基础上,引导参训学员更多地进行实践。参训学员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共同学习能够让学员多维度、全方面了解更多的真实案例,为开展指导工作作好充分准备。
  为了让学员了解家庭教育的各类情况,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训采取了案例研讨的方式,集众人的智慧解决学员的问题。培训前,收集优秀案例,汇集成册,供学员学习参考。培训中,鼓励学员提交自己的问题,摘选其中有代表性的案例,请授课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更多的案例则在小组内进行研讨。
  运用学员的真实案例进行研讨,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期望每位学员在小组中都是贡献者、分享者和获得者,群策群力,在小组共同学习中灵活运用课上所学知识和经验智慧,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并通过共同学习增强小组凝聚力。培训结束后,学习共同体依然会保留下来,为学员未来学习提供助力。二是期望为每位学员提供一个模拟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使其通过快速实践对所学内容达到融会贯通。
  3.基于任务驱动,深入思考家校社共育问题
  为提升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训中设置了相关的研讨任务模块,帮助学员达成培训目标。
  在每周的讲座结束后,我们通过微信布置研讨任务。研讨议题内容由浅及深,从“急需解决的家校协同问题”到“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师应具备的素质”,再到“利用家校社联动机制保护教师权益”,从与生活关联度高的问题逐渐过渡到更宏观的问题,引导学员跳出当前的情境,从全局的角度思考更有效的解决策略。另外,我们也重视提升学员换位思考的能力。在设置研讨题目时,先进行保护教师权益机制的讨论,再引导学员展开关于保护家长权益机制的讨论;针对有争议的议题,学习共同体内部进行观点的分享与碰撞,激发学员之间共同探讨、相互补充,引导学员全面考虑问题。
  在更宏观的层面上思考家校社共育的现状、问题与机制,让学员对家校社共育机制和当下面临的家校社热点问题及其背后的成因有了更加清晰明确的理解和认识。
  4.提供記录框架,用流程确保研讨效果
  为提高学员在培训研讨中的参与度,我们设计了严谨的小组研讨框架流程。每名学员都有不同的任务分工,如主持研讨、记录、提供案例、计时等,并且每一次轮换任务角色。通过体验各种角色所承担的工作与责任,培养每个人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规范的讨论流程,让小组更专注于学习研讨内容,保障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小组研讨后需要提交研讨记录,培训依据案例和研讨记录的框架,采取线上记录单的形式,由学习小组填写提交。为确保每名小组学员都能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参与到讨论当中,我们将框架内容确定为每名学员的任务分工和发表的个人观点。记录单中还需要填写完整的研讨记录文本尤其是小组讨论中观点不一致的地方,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员进行有效交流并记录关键信息。框架中还包括小组讨论的结果,让成员在保有不同观点的基础上,能够求同存异,最终共同达成目标。
  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中,我们组织教师跨学段合作,研讨教师自己的真实案例,引导其深入思考家校社共育问题,在真实的交流中积累经验,提升培训效果。参训学员站在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质量的高度,发挥优势、活学活用,促进了家校社协同共育的持续发展。我们将通过培养一支由千名教师组成的东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师种子队伍,以点带面,推动全区更多教师积极参与到家校社共育工作中,逐步覆盖全区家庭教育需求,辅助家庭教育质量提升,成为东城区家长坚实可靠的支撑,促进区域共育水平提升。
其他文献
一天,小玉哭着来找我,说小景把她的尺子扔进了学校垃圾箱。我忍着刺鼻的气味,终于翻找到那把尺子。“我不过是跟她开玩笑,对不起!”小景轻声说道。我调查后得知,类似的事情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小景先是讨厌小玉说话,讨厌她吃饭慢,不和她玩,之后,作为组长还不允许别人和她玩,而小玉则不断地忍让、再忍让……  一句“对不起”,真的能让小景改掉“唯我独尊”的态度吗?能让小玉学会自我保护吗?我想,这件事值得持续关
操场上,学生们正在有序地做着广播操,突然,小张冲到小李身边给了他一脚,小李一个趔趄差点摔倒,然而,他愣了一下继续做操,小张则像没事人一样跑回原位。我快速走到小李身边,查看他有没有受伤,然后询问小张为什么那样做。小张理直气壮地说:“他站歪了,影响男生队!”我问小张:“如果后边的同学发现你也不小心站歪了就踹你一脚,你什么感受?”小张低下了头,沉默不语。我告诉小张,遇到事情,不管出发点是多么正确,动手都
期刊
- 编者按 -  2021年是北京市及各区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回顾和梳理“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各区在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时,我们更关注的是——站在新起点,面对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各区教育描绘了怎样的发展蓝图?又将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本期,我们走进平谷区,看一看平谷区教育如何立足实际、科学谋划、守正创新,确保“十四五”时期教育开好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建立健全地方教师发展机构和专业培训者队伍,逐步推进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建设与改革,为深化区域研修机构专业培训者队伍建设,推进区域研修机构职能转型升级指明了发展方向。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发挥“四个中枢”职能作用(先进课改理念与教育教学实践的转化中枢、教师学习体系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赋能中枢、评估监测数据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反馈中枢、
北京市东城区针对当前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对象、方式、内容的新变化,不断从理念、方式、内容上帮助家长改变传统观念、学习新的家庭教育方法,努力促进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方联动和共建共享,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梳理实践“三阶段”,明确发展起点  东城区家校社共育工作起步较早,2020年家庭教育调研结果显示:东城区家校协作氛围良好;学生家长整体素质高,重視家庭教育,对学校的工作高度认可,学习意识强。纵观近20年
期刊
本期话题:被欺负时,怎样让孩子学会说“不”?  前一段时间,“首都教育”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文章,引起了老师和家长的热议。文章介绍,有一个小男孩在班里受了欺负,经过调解,欺负人的学生来道歉,小男孩说一句“没关系”,大家就以为这件事情圆满解决了。然而,这个小男孩的班主任却观察到他没有释怀,于是,她把打人的孩子及双方家长请到学校,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并教这个小男孩如何正确地保护自己。  这位老师的做法得
首先,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明确划归权利的界限,在不牺牲自己权利的前提下尽量照顾他人感受;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尽量维护自己的权利。  其次,識别欺凌行为,一旦察觉立即反抗。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语言表明态度,把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大声说出来。在被侵犯的第一时间坚定而明确地用语言和手势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如果不能有效阻止对方的行为,要大声疾呼寻求帮助。如果欺凌既成事实,需要给学生提供
当下,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培训模式单一、碎片化、缺少个性、教师被动参与等诸多问题,这一教师培养的传统模式制约了教师成长。要改变这一现状,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  1.建立教师分层分类培训机制,实现教师梯度成长  教师分层分类培训制度可在分析教师队伍学历情况、职称分布、年龄结构、教育教学经历的基础上,系统设计并推进。例如,开展“四层”“四类”校本研修:“四层”是指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成熟教师、骨干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