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校园与高校公共体育课三者关系的分析,认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创新; 第二,课程目标的创新;第三,教学组织形式上的创新;第四,课程评价的创新。
关键词:和谐校园;高校公共体育;创新
1.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1.建设和谐社会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指出:我们之所以强调建立和谐社会,就是因为我国在总体和谐的态势下还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矛盾是绝对的、普遍的,我们并不期望没有矛盾,而是积极的化解矛盾,解决矛盾,使相互矛盾的各个方面各得其所,和谐相处。据统计2007年全国高校在校生人数达到2000万,比扩招前的1996年多出了近4倍,招生的对象也由单纯的中学生扩展到职高生与社会人员。随着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将进一步缓和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利益摩擦,这将为实现校园和谐提供基本保障和直接推动力。
1.2.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直接推动和谐社会的进程。
高校负担着培养和教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建设和谐校园是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和谐校园为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使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成为可能。
2.当代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创新与建设和谐校园的相互作用
2.1.体育的本质决定了当代高校体育公共课教学在建设和谐校园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和价值。
体育属于文化范畴,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强健体魄、娱乐身心、陶冶情操、振奋精神、团结合作、拼搏进取的特殊功能和作用。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必须增加师生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构建和谐校园的角度出发,切实创新体育教学模式,使学院在建设和谐校园和健康校园的征途上,始终保持奋发向上为推动学院和谐校园和健康体育提供强大的精神保障。
2.2.建设和谐校园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促进作用。
随着校园的安定与和谐发展,学习的大环境得到了不断的改善,体育课的项目,体育设施的不断丰富、学生的自主体育活动意识的增强,使学生丰富了课外文化生活,为校园增添了新的活力,形成有特色的体育文化。
建设和谐校园促进了高校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最近了“竞技体育”与“公共体育”的协调发展。促进了“学生”与校园的协调发展。促进了高校体育的发展必须坚持走“多元化”“生活化”“科学化”的道路。
3.和谐校园中高校体育公共课的创新性分析
3.1.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创新
要树立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终身体育主张在受教育后继续掌握体育和保健的理念知识,提高对体育的认识,掌握必须的体育技能,在增进健康的前提下,强调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主张体育生活化,通过交往促进人的社会化,注重人的心理素质和情意的发展。这就要求体育课程重点放在“发展”上,“个性上”。“身体差异”上,强调每个学生都可在适合自己的活动中,得到快乐体验,要求冲破传统体育课程中僵化、统一的体制,使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学习具有广阔的范畴,强调学生的学习机会均等。同时又强调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主权和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自主权,要求不以竞技运动为教学规范,而是要满足多教学对体育的需求,这正是和谐校园中学生与公共体育课程互相和谐的一个体现。
3.2.课程目标的创新
在和谐校园的环境下,体育课教学目标不仅把增强体质,提高健康体质作为目标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还要注重强调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并主张结合体育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把道德教育和合作精神的培养融合在体育教学过程之中。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就是说高校公共体育课不但要完成对学生体育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任务。还要培养学生对于体育的能力、兴趣、习惯,为其终身参加体育活动打下基础,从生理、心理、社会三重维度,把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目标定位于人的全面发展上。
3.3.教学组织形式上的创新
目前的大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组织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上课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教学内容由学校统一安排,授课教师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只能机械地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缺乏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标准,也有部分高校已经在采用俱乐部体育教学,但是并没有将“俱乐部体育教学”这一组织形式落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所谓俱乐部体育教学就是以校内的运动场馆为依托,以学校的各个项目的专业教师为支柱,由学生自由选择锻炼项目,自由选择锻炼时间,自由选择授课老师,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群体竞赛等融为一体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教学关系。体现出了学生与课程内容、学生与授课教师、学生与上课时间的协调发展,这样就势必要求高校所开设的体育运动项目上不断创新,才能够满足广大学生的广泛的学习兴趣,在教师的业务能力方面不断创新,才能够满足学生的不断提高的运动技术水平。
3.4.课程评价指标的创新
教学评价是衡量体育学科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检验学生学习与锻炼的一种有效方法。目前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评价指标是比较单一的,仅仅是教师对学生所学运动项目的能力及理论知识的考核。公共体育教学的改革必须有相应的评价体系做保障。要建立全面多元的综合评价机制应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①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的改革。②增加一定量的考核次数,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结合起来。③有效地将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定等方式综合起来,评定的内容不仅仅是运动项目,也要从学习态度、拼搏精神、团结合作等。
[参考文献]
[1]班玉生,胡大威 浅论体育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J].教学与管理, 2006 (27)
[2]纵艳芳 浅谈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四川体育科学, 2004 (01)
[3]本报评论员.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N ].人民日报 ,2006 - 10 - 20. (1)
[4]肖焕禹 ,平杰. 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 体育科研 ,2002, (3)
关键词:和谐校园;高校公共体育;创新
1.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1.建设和谐社会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指出:我们之所以强调建立和谐社会,就是因为我国在总体和谐的态势下还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矛盾是绝对的、普遍的,我们并不期望没有矛盾,而是积极的化解矛盾,解决矛盾,使相互矛盾的各个方面各得其所,和谐相处。据统计2007年全国高校在校生人数达到2000万,比扩招前的1996年多出了近4倍,招生的对象也由单纯的中学生扩展到职高生与社会人员。随着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将进一步缓和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利益摩擦,这将为实现校园和谐提供基本保障和直接推动力。
1.2.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直接推动和谐社会的进程。
高校负担着培养和教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建设和谐校园是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和谐校园为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使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成为可能。
2.当代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创新与建设和谐校园的相互作用
2.1.体育的本质决定了当代高校体育公共课教学在建设和谐校园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和价值。
体育属于文化范畴,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强健体魄、娱乐身心、陶冶情操、振奋精神、团结合作、拼搏进取的特殊功能和作用。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必须增加师生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构建和谐校园的角度出发,切实创新体育教学模式,使学院在建设和谐校园和健康校园的征途上,始终保持奋发向上为推动学院和谐校园和健康体育提供强大的精神保障。
2.2.建设和谐校园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促进作用。
随着校园的安定与和谐发展,学习的大环境得到了不断的改善,体育课的项目,体育设施的不断丰富、学生的自主体育活动意识的增强,使学生丰富了课外文化生活,为校园增添了新的活力,形成有特色的体育文化。
建设和谐校园促进了高校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最近了“竞技体育”与“公共体育”的协调发展。促进了“学生”与校园的协调发展。促进了高校体育的发展必须坚持走“多元化”“生活化”“科学化”的道路。
3.和谐校园中高校体育公共课的创新性分析
3.1.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创新
要树立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终身体育主张在受教育后继续掌握体育和保健的理念知识,提高对体育的认识,掌握必须的体育技能,在增进健康的前提下,强调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主张体育生活化,通过交往促进人的社会化,注重人的心理素质和情意的发展。这就要求体育课程重点放在“发展”上,“个性上”。“身体差异”上,强调每个学生都可在适合自己的活动中,得到快乐体验,要求冲破传统体育课程中僵化、统一的体制,使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学习具有广阔的范畴,强调学生的学习机会均等。同时又强调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主权和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自主权,要求不以竞技运动为教学规范,而是要满足多教学对体育的需求,这正是和谐校园中学生与公共体育课程互相和谐的一个体现。
3.2.课程目标的创新
在和谐校园的环境下,体育课教学目标不仅把增强体质,提高健康体质作为目标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还要注重强调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并主张结合体育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把道德教育和合作精神的培养融合在体育教学过程之中。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就是说高校公共体育课不但要完成对学生体育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任务。还要培养学生对于体育的能力、兴趣、习惯,为其终身参加体育活动打下基础,从生理、心理、社会三重维度,把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目标定位于人的全面发展上。
3.3.教学组织形式上的创新
目前的大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组织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上课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教学内容由学校统一安排,授课教师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只能机械地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缺乏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标准,也有部分高校已经在采用俱乐部体育教学,但是并没有将“俱乐部体育教学”这一组织形式落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所谓俱乐部体育教学就是以校内的运动场馆为依托,以学校的各个项目的专业教师为支柱,由学生自由选择锻炼项目,自由选择锻炼时间,自由选择授课老师,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群体竞赛等融为一体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教学关系。体现出了学生与课程内容、学生与授课教师、学生与上课时间的协调发展,这样就势必要求高校所开设的体育运动项目上不断创新,才能够满足广大学生的广泛的学习兴趣,在教师的业务能力方面不断创新,才能够满足学生的不断提高的运动技术水平。
3.4.课程评价指标的创新
教学评价是衡量体育学科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检验学生学习与锻炼的一种有效方法。目前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评价指标是比较单一的,仅仅是教师对学生所学运动项目的能力及理论知识的考核。公共体育教学的改革必须有相应的评价体系做保障。要建立全面多元的综合评价机制应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①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的改革。②增加一定量的考核次数,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结合起来。③有效地将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定等方式综合起来,评定的内容不仅仅是运动项目,也要从学习态度、拼搏精神、团结合作等。
[参考文献]
[1]班玉生,胡大威 浅论体育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J].教学与管理, 2006 (27)
[2]纵艳芳 浅谈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四川体育科学, 2004 (01)
[3]本报评论员.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N ].人民日报 ,2006 - 10 - 20. (1)
[4]肖焕禹 ,平杰. 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 体育科研 ,200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