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关药物贮藏温度的争议,再次将2008年“感动中国”的维权医生陈晓兰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我反映的问题老不给解决,我不来行吗?”陈晓兰总是不卑不亢,绵里藏针。想不明白的事太多,陈晓兰也就不太愿意去想,还是继续维权吧,这件事她决定要一直做,做到她做不动为止。陈晓兰,原上海市虹口区广中地段医院理疗科医生。自1997年来,她一直从事医疗器械行业维权,被她揭露的各种医疗器械达20多种,其中8种假冒伪劣医疗器械被查处。现任上海市食品药品安全社会监督信息员。“我不是在打假,我是在维权”
8月19日,陈晓兰坐上了从上海去北京的火车。她已经记不清楚这是自己第几次去北京,但她的目的地往往只有一个,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在启程去北京前,陈晓兰转发了一条微博,内容是关于高烧幼儿被医院要求做腰椎穿刺。她的微博内容基本上都和医药有关,和各种质疑有关,最近唯一一条关于她自己的,是手机被盗后失而复得的感谢。
8月19日晚11点刚过,洗完澡的陈晓兰给记者发来短信:“这个宾馆只有一台电话,用它接受采访不妥。我明天从国家药监局回来后,去附近朋友住的宾馆,她住的是标间有电话,到时候我把电话号码给您,好吗?”如此大费周章,是因为陈晓兰用手机接听电话时的长途漫游费太高,她不舍得用。她把省下来的所有钱都用在医药维权上,这才是她想做的事情。十几年来,陈晓兰在维权之路上已经花了几十万元。
如果不是因为那些令她寒心的医药黑幕,对于父母均毕业于美国圣约翰大学,从小有私人裁缝和家庭医生,踢的毽子都是用奶奶的金戒指做毽坠的陈晓兰来说,她今天的生活原本该是在上海静谧的弄堂口晒着太阳含饴弄孙,或是去邻居家串串门,偶尔打打麻将,像你能想象到的上海女人一样优雅地生活着。
陈晓兰打定主意做医药维权是1997年7月的一个早晨,刚到医院办公室的陈晓兰被一位患者弄糊涂了。这位患者向她反映,某医生给他开的“激光针”,一针就要40元,再加上药费就得100多元,贵且不说,关键是这个针扎在身上非常疼,打了以后浑身颤抖。“激光针”是陈晓兰从未听说过的,几经了解,她发现所谓的“光”并非激光而是紫外光。进一步实验后陈晓兰发现,经过“激光针”光量子充氧后,原本澄清的药水中生成了絮状物,这样的药水会不会发生新的药物变化?这种变化又可能导致什么样的结果?但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些个问题——多数做过光量子治疗的患者,皆没有留下病史记录,这意味着使用这种疗法可能带来的潜在危害,将永远无法得到证实。
随后,陈晓兰调查了23位接受过“激光针”治疗的病患,接受过10次或以上治疗的人出现了重度感染,其中有9位死于肾功能衰竭和肺栓塞。紧接着,她又发现与这种治疗仪器配套使用的“一次性石英玻璃输液器”的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登记号是假的。与此同时,医院却把“激光针”当作是摇钱树,每天都有大量病人在医生的建议下排队打“激光针”,高峰时其营收占全院的60%以上。在陈晓兰多次上访及亲身试针取证后,1999年4月15日,上海市卫生局会同医疗保险局、医药管理局,作出禁止使用光量子治疗仪和石英玻璃输液器的决定。在上海横行3年的“光量子”,终于成为历史。
陈晓兰8月20日的这次北上,是为了药物贮藏的事情。如果不是前段时间外孙女感冒高烧服用平时挺管用的一款特效药后,并没有收到预期的疗效,陈晓兰也许不会就中成药贮藏温度引发的用药安全问题,专程去制药企业问询,并一次次奔走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福建等地的多家医院、药房探访。说到这里,原本一口吴侬软语的陈晓兰,语气突然变得激动起来:“有的药物要求在阴凉处贮藏,所谓阴凉处贮藏的意思就是在20℃以下的环境保存。但我调查了那么久,居然没有一个药师知道阴凉处贮藏的意思就是20℃以下贮藏!”
普通老百姓或许还没有认识到药品买回来放在药箱,也要维持贮藏环境温度的重要性,但陈晓兰不认为这可以成为医院、药房等专业机构为自己找的托辞。如果药物贮藏条件不达标,意味着药物会变质,这些变质的药物被人服用后,“我不敢想象后果。”陈晓兰说,“我做了30多年医生,还算有点专业知识,可是我也要花时间调研才能弄明白问题的严重。不要说普通老百姓,就是监管部门的人,也需要听我几个小时的解释才会明白。”
“激光针”、输液泛滥、人工心脏移植、药品贮藏……从1997年至今,陈晓兰一直在坚持打击假冒伪劣药品、非法医疗器械,调研并揭露各种极具争议的医药问题,但她不承认自己是在打假,对她来说,这只是尽责任的维权——“我觉得我是一名医生,至少要对患者的生命负责。” “危险不可怕,可怕的是麻木不仁”
在漫漫维权路上,屡次上访反映医药问题的陈晓兰不是没有受到过威胁。
2003年的一天,陈晓兰登上前往北京的列车,准备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做再一次情况举报。刚整理好铺位,一位陌生男子就敲着她的床头叫她下车,企图阻止她进京上访。正相持不下的时候,一位她认识的上海地方官员也跑了过来,话语和蔼但态度强硬地“请”她下车跟他回去。
而作为医生,陈晓兰平时也不爱去医院看病,因为在一些同行看来,她是医生里的“叛徒”,她不断举报那些劣质医疗器械和药物,断了医院和医生的财路。但当陈晓兰回忆起这些时,却觉得这一切没什么。
“我就是多管闲事,当初把自己变成‘受害者’去打‘激光针’,头一晚我躺在床上,心里很忐忑,禁不住泪流满面。我其实很害怕,妈妈爸爸那时都在香港,我担心自己出意外。过了那么十几年,现在反而不考虑危不危险的了。危险不可怕,可怕的是麻木不仁。”麻木不仁对陈晓兰来说,是最可怕的事情——多年的调查取证,但上访后得到的回应来得却很慢。“一些相关单位是能拖就拖,不到最后决不会回复我。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人命关天的事情,他们那么麻木不仁?如果有一天他们生病,也有可能使用到劣质医疗器械或药品的呀!”
年轻的时候,陈晓兰一个人走夜路过乱坟岗她不怕,后来受到院方不公正待遇乃至威胁她也不怕,但现在她反而怕,她怕药物不安全,怕患者遇到危险。 寒心,是陈晓兰对现在医药行业的最大感受。作为医生,她太了解这个行业背后牵涉到的方方面面的利益纠葛了。“如此庞大的利益集团,仅凭一己之力,怎么能去撼动呢?”但再不易,陈晓兰还是在坚持。年轻时父母一直支持她,“他们说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就该这么做。”说完,陈晓兰有些自嘲地笑了,“当然,现在知识分子已经不算什么了,但对个人来说,这就是知识分子应该尽的社会责任。”
对成长于医学世家的陈晓兰来说,“药品用得好救人,用不好杀人”的观点,在她心里根深蒂固。她想不明白为什么现在就有人为了利益,可以不在乎患者的生命;她也想不明白为什么现在有人只有理论没有经验,就敢称自己为专家。想不明白的事太多,陈晓兰也就不太愿意去想,还是继续维权吧,这件事她决定要一直做,做到她做不动为止。“我不做,人的尊严就没了”
“其实我身上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当记者问起陈晓兰维权十几年,最值得骄傲的事情是什么时,陈晓兰有些沮丧地说。
“我有什么可骄傲的呢?这么多年,我反映的问题那么多,但很多都还没有落在实处。”陈晓兰告诉记者,有一种治疗直肠癌的药物,被医生用眼球注射的方式给药,很多患者因此失明。陈晓兰调查了解到这是一家只在国内有代理的外国药物,于是她上访到相关部门反映药物在使用过程中的副作用。“可是最后只是在当时停用了一段时间,现在还是有医院在用。”
可就是这样,陈晓兰也还是在坚持。她不是没有想过放弃,是当年有人对她说:“我们知道要求你坚持很残忍,但像你这样坚持的人几乎没有,我们希望你坚持。”
东奔西走地立项、调查、取证、上访,用陈晓兰自己的话说是“浪费了很多钱”。父母本留给陈晓兰几十万元的遗产,希望她可以生活得更好,但陈晓兰把钱全部用在了维权上。“生活条件不好我能忍,钱不是问题。”
头发花白略显疲态的她,如今已不太愿意让人拍照。走在马路上,她和任何一个普通中老年女性没有区别,她看上去甚至比很多同龄人更加憔悴。但你看不出来的是,陈晓兰也曾是一位美丽动人的上海美女,不仅是弄堂小伙子们竞相追求的对象,她的相片还曾被照相馆挂在橱窗里,作为招揽顾客的宣传。
但现在她唯一所想的,只有医药维权这一件事。
“晓兰,你是医生,有些事情病人不懂,你懂,你就要维护他们的利益。”母亲临终前的嘱托,陈晓兰一直记在心上。“我有一种感觉,我决定了就一定会走下去,有一种责任在告诉我,必须要这样做,这是一生的命题。个人的委屈没什么,真正的委屈是我反映的问题被一拖再拖得不到解决。”
“我做的是非常平凡的事情。不做,人的尊严就没了。就像小时候妈妈给我讲的那个故事,一个小孩把被潮水带上岸的小鱼,执着地一条条扔回大海,可能会有人觉得这是徒劳,但我还是得做。我不怕人家数我脚印的,因为我没有私心。”
8月20日中午,陈晓兰“蹭”着朋友住的宾馆标间的电话,接受完记者的采访。然后,她会继续去做那些她认定的事情。
8月19日,陈晓兰坐上了从上海去北京的火车。她已经记不清楚这是自己第几次去北京,但她的目的地往往只有一个,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在启程去北京前,陈晓兰转发了一条微博,内容是关于高烧幼儿被医院要求做腰椎穿刺。她的微博内容基本上都和医药有关,和各种质疑有关,最近唯一一条关于她自己的,是手机被盗后失而复得的感谢。
8月19日晚11点刚过,洗完澡的陈晓兰给记者发来短信:“这个宾馆只有一台电话,用它接受采访不妥。我明天从国家药监局回来后,去附近朋友住的宾馆,她住的是标间有电话,到时候我把电话号码给您,好吗?”如此大费周章,是因为陈晓兰用手机接听电话时的长途漫游费太高,她不舍得用。她把省下来的所有钱都用在医药维权上,这才是她想做的事情。十几年来,陈晓兰在维权之路上已经花了几十万元。
如果不是因为那些令她寒心的医药黑幕,对于父母均毕业于美国圣约翰大学,从小有私人裁缝和家庭医生,踢的毽子都是用奶奶的金戒指做毽坠的陈晓兰来说,她今天的生活原本该是在上海静谧的弄堂口晒着太阳含饴弄孙,或是去邻居家串串门,偶尔打打麻将,像你能想象到的上海女人一样优雅地生活着。
陈晓兰打定主意做医药维权是1997年7月的一个早晨,刚到医院办公室的陈晓兰被一位患者弄糊涂了。这位患者向她反映,某医生给他开的“激光针”,一针就要40元,再加上药费就得100多元,贵且不说,关键是这个针扎在身上非常疼,打了以后浑身颤抖。“激光针”是陈晓兰从未听说过的,几经了解,她发现所谓的“光”并非激光而是紫外光。进一步实验后陈晓兰发现,经过“激光针”光量子充氧后,原本澄清的药水中生成了絮状物,这样的药水会不会发生新的药物变化?这种变化又可能导致什么样的结果?但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些个问题——多数做过光量子治疗的患者,皆没有留下病史记录,这意味着使用这种疗法可能带来的潜在危害,将永远无法得到证实。
随后,陈晓兰调查了23位接受过“激光针”治疗的病患,接受过10次或以上治疗的人出现了重度感染,其中有9位死于肾功能衰竭和肺栓塞。紧接着,她又发现与这种治疗仪器配套使用的“一次性石英玻璃输液器”的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登记号是假的。与此同时,医院却把“激光针”当作是摇钱树,每天都有大量病人在医生的建议下排队打“激光针”,高峰时其营收占全院的60%以上。在陈晓兰多次上访及亲身试针取证后,1999年4月15日,上海市卫生局会同医疗保险局、医药管理局,作出禁止使用光量子治疗仪和石英玻璃输液器的决定。在上海横行3年的“光量子”,终于成为历史。
陈晓兰8月20日的这次北上,是为了药物贮藏的事情。如果不是前段时间外孙女感冒高烧服用平时挺管用的一款特效药后,并没有收到预期的疗效,陈晓兰也许不会就中成药贮藏温度引发的用药安全问题,专程去制药企业问询,并一次次奔走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福建等地的多家医院、药房探访。说到这里,原本一口吴侬软语的陈晓兰,语气突然变得激动起来:“有的药物要求在阴凉处贮藏,所谓阴凉处贮藏的意思就是在20℃以下的环境保存。但我调查了那么久,居然没有一个药师知道阴凉处贮藏的意思就是20℃以下贮藏!”
普通老百姓或许还没有认识到药品买回来放在药箱,也要维持贮藏环境温度的重要性,但陈晓兰不认为这可以成为医院、药房等专业机构为自己找的托辞。如果药物贮藏条件不达标,意味着药物会变质,这些变质的药物被人服用后,“我不敢想象后果。”陈晓兰说,“我做了30多年医生,还算有点专业知识,可是我也要花时间调研才能弄明白问题的严重。不要说普通老百姓,就是监管部门的人,也需要听我几个小时的解释才会明白。”
“激光针”、输液泛滥、人工心脏移植、药品贮藏……从1997年至今,陈晓兰一直在坚持打击假冒伪劣药品、非法医疗器械,调研并揭露各种极具争议的医药问题,但她不承认自己是在打假,对她来说,这只是尽责任的维权——“我觉得我是一名医生,至少要对患者的生命负责。” “危险不可怕,可怕的是麻木不仁”
在漫漫维权路上,屡次上访反映医药问题的陈晓兰不是没有受到过威胁。
2003年的一天,陈晓兰登上前往北京的列车,准备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做再一次情况举报。刚整理好铺位,一位陌生男子就敲着她的床头叫她下车,企图阻止她进京上访。正相持不下的时候,一位她认识的上海地方官员也跑了过来,话语和蔼但态度强硬地“请”她下车跟他回去。
而作为医生,陈晓兰平时也不爱去医院看病,因为在一些同行看来,她是医生里的“叛徒”,她不断举报那些劣质医疗器械和药物,断了医院和医生的财路。但当陈晓兰回忆起这些时,却觉得这一切没什么。
“我就是多管闲事,当初把自己变成‘受害者’去打‘激光针’,头一晚我躺在床上,心里很忐忑,禁不住泪流满面。我其实很害怕,妈妈爸爸那时都在香港,我担心自己出意外。过了那么十几年,现在反而不考虑危不危险的了。危险不可怕,可怕的是麻木不仁。”麻木不仁对陈晓兰来说,是最可怕的事情——多年的调查取证,但上访后得到的回应来得却很慢。“一些相关单位是能拖就拖,不到最后决不会回复我。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人命关天的事情,他们那么麻木不仁?如果有一天他们生病,也有可能使用到劣质医疗器械或药品的呀!”
年轻的时候,陈晓兰一个人走夜路过乱坟岗她不怕,后来受到院方不公正待遇乃至威胁她也不怕,但现在她反而怕,她怕药物不安全,怕患者遇到危险。 寒心,是陈晓兰对现在医药行业的最大感受。作为医生,她太了解这个行业背后牵涉到的方方面面的利益纠葛了。“如此庞大的利益集团,仅凭一己之力,怎么能去撼动呢?”但再不易,陈晓兰还是在坚持。年轻时父母一直支持她,“他们说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就该这么做。”说完,陈晓兰有些自嘲地笑了,“当然,现在知识分子已经不算什么了,但对个人来说,这就是知识分子应该尽的社会责任。”
对成长于医学世家的陈晓兰来说,“药品用得好救人,用不好杀人”的观点,在她心里根深蒂固。她想不明白为什么现在就有人为了利益,可以不在乎患者的生命;她也想不明白为什么现在有人只有理论没有经验,就敢称自己为专家。想不明白的事太多,陈晓兰也就不太愿意去想,还是继续维权吧,这件事她决定要一直做,做到她做不动为止。“我不做,人的尊严就没了”
“其实我身上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当记者问起陈晓兰维权十几年,最值得骄傲的事情是什么时,陈晓兰有些沮丧地说。
“我有什么可骄傲的呢?这么多年,我反映的问题那么多,但很多都还没有落在实处。”陈晓兰告诉记者,有一种治疗直肠癌的药物,被医生用眼球注射的方式给药,很多患者因此失明。陈晓兰调查了解到这是一家只在国内有代理的外国药物,于是她上访到相关部门反映药物在使用过程中的副作用。“可是最后只是在当时停用了一段时间,现在还是有医院在用。”
可就是这样,陈晓兰也还是在坚持。她不是没有想过放弃,是当年有人对她说:“我们知道要求你坚持很残忍,但像你这样坚持的人几乎没有,我们希望你坚持。”
东奔西走地立项、调查、取证、上访,用陈晓兰自己的话说是“浪费了很多钱”。父母本留给陈晓兰几十万元的遗产,希望她可以生活得更好,但陈晓兰把钱全部用在了维权上。“生活条件不好我能忍,钱不是问题。”
头发花白略显疲态的她,如今已不太愿意让人拍照。走在马路上,她和任何一个普通中老年女性没有区别,她看上去甚至比很多同龄人更加憔悴。但你看不出来的是,陈晓兰也曾是一位美丽动人的上海美女,不仅是弄堂小伙子们竞相追求的对象,她的相片还曾被照相馆挂在橱窗里,作为招揽顾客的宣传。
但现在她唯一所想的,只有医药维权这一件事。
“晓兰,你是医生,有些事情病人不懂,你懂,你就要维护他们的利益。”母亲临终前的嘱托,陈晓兰一直记在心上。“我有一种感觉,我决定了就一定会走下去,有一种责任在告诉我,必须要这样做,这是一生的命题。个人的委屈没什么,真正的委屈是我反映的问题被一拖再拖得不到解决。”
“我做的是非常平凡的事情。不做,人的尊严就没了。就像小时候妈妈给我讲的那个故事,一个小孩把被潮水带上岸的小鱼,执着地一条条扔回大海,可能会有人觉得这是徒劳,但我还是得做。我不怕人家数我脚印的,因为我没有私心。”
8月20日中午,陈晓兰“蹭”着朋友住的宾馆标间的电话,接受完记者的采访。然后,她会继续去做那些她认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