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中弗莱对塞尚的评述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y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本人对塞尚的最初印象是:笔触笨拙生涩,反透视,无视了许多作画的规律,仿佛是一个没有准确造型基础的艺术家。笔者带着自己的疑惑——为什么塞尚这么出名,为什么他的画可以得到这么多人的赞扬进行探索,找寻其原因与成功之道。
  《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一书,是罗杰·弗莱对塞尚艺术的经典研究成果。弗莱以一个艺术家、画家的身份来发言,将塞尚的作品当作自己艺术上的标杆,可以说是塞尚塑造了弗莱的美学。这种巨大的影响,使得塞尚成为了弗莱成熟时期绘画的仅有准则。简单来说,弗莱是塞尚的信仰者,所以弗莱对塞尚的批评是否严谨、客观不禁令人质疑。作为批评性的文学,应观点鲜明,有实验和探索性,而不只是理论的阐述。而弗莱的批评文学具有一定的主观情绪,这部分降低了笔者对弗莱批评文学的信服程度。
  一、对弗莱评述的质疑
  对弗莱评述的质疑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述”,一方面是“评”。“述”是指弗莱对塞尚画风及其发展的叙述,“评”是指弗莱在研究过程中得出的结论和发表的观点。
  《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一书分为18个章节,前4章并没有从塞尚某一单独的艺术作品作为鉴赏的本体,去研究塞尚的艺术风格,而是尝试从整体描绘出塞尚的艺术理念、艺术观点、艺术特点和绘画风格。
  弗莱认为塞尚远不像后来的艺术史家或批评家那样,赞扬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平面性的画,相反,塞尚强烈批评高更这种平面性的绘画,称其“不会画画”,是在“炫耀喜感性”,与在他心中的造型性绘画不能相提并论。塞尚的画面是探索性的画面。画面生涩却可以让人预见作品的完美。而笔者认为,塞尚缺乏透视关系的画面已经使得自己的画面趋向平面化,这是不争的事实,加上其反复强调修正的线条,在企图寻找主客观之间平衡的过程中,画面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装饰性。这就是塞尚心中所想的,或弗莱认为塞尚心中所想的与实际表达的矛盾之处。或许平面装饰效果并不是他的目的,却在不经意间成为了塞尚的手段。
  《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一书后面整整14个章节,都是根据塞尚不同时期的不同绘画类型为分类,用一幅幅作品一一分析了塞尚画风的转变。弗莱这样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的论述方法是值得肯定的,而他与塞尚的相似经历使他产生了同理心,其论述的部分内容让笔者并不认同。
  弗莱认为,塞尚将大自然的形状归纳抽象为球体、圆锥体和圆柱体。塞尚用先入为主的主观体验对客体形体进行了加工。他对大自然形状的理解使得他总是先以极其简单的几何形状来进行思考,再去一点点地进行修正。贡布里希提出了“图式与修正”的理论,说明艺术家是如何先通过简化了的图式,然后再经过一番“添油加醋”,使原初的简化图式逐渐丰富起来,完成一个由简入繁的过程。但是塞尚的简單图式就是极为简洁的几何图形。这种先入为主的创作思维和简单的图式基础,终将使得画面创作陷入一种程式化的模式。这不禁引发人们的思考:到底是画家在主导画面,还是图式和客体在拉扯画面的最终形成,而艺术家能做的是否仅仅是寻找这两个力之间的平衡。
  笔者认为,无论弗莱如何地吹捧塞尚的虔诚和努力,塞尚笨拙的画面也在述说着他不扎实的造型绘画基础。弗莱将绘画的质地或肌理归为技术的产物。但任何一位绘画者都知道,这些元素始终是存在的,不因技术高低而消失,只会因为技术运用变得更加和谐。弗莱还认为所有的绘画元素都为形式服务,形式至上。色彩、肌理、线条和笔法都对形式的造型性服务。简而言之,弗莱认为塞尚的所有绘画元素都是为了最终的形式而服务的,而最终的形式又只能落脚到画面上。一旦形式作为了创作的目的,各个元素之间的平衡成为主要,一幅画究竟要表达什么反而成为次要。如果仅仅是寻找形式中各元素的和谐,那么画面终将是枯燥乏味的。这种枯燥乏味小心谨慎地渗透在画面中,被粉饰为“具有纪念碑的特质”。形式的和谐是一幅好画应该具有的特质之一,而不是唯一目的。或许弗莱之所以强调形式对塞尚作品的重要性,是在掩饰塞尚的作画能力不足并使画面内涵趋向深远。
  弗莱认为直尺画出的直线是机械的,任何徒手线都展现出了书写者的神经机制所独有的某种个性,所有这些经过对比可以看出。徒手画的线是有灵魂的线,直尺画出的直线是没有灵魂的。如今人们都很讲求灵魂。一道菜是否有灵魂?一根线条又是否有灵魂?可是菜里面的灵魂有味道么,能咀嚼得到么,还是单纯的得知是手工作业之后的心理安慰?画面是同样的道理,作为观者来说,灵魂无迹可寻。如若画面的灵魂是要人工和机械工具作比较才能体现的话,塞尚与其他艺术家相比的高明之处又在哪里。
  二、弗莱评述的可取之处
  尽管弗莱对塞尚的评价有令人质疑的地方,不过弗莱的研究方法和阐述方法值得学习。
  弗莱认为论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论题,比如塞尚绘画风格分期研究、塞尚绘画介质探索、塞尚艺术总体景象描绘、塞尚个别作品具体而微的分析,还有塞尚生平、性情气质、心理分析等。弗莱还分析了塞尚的性格,因为塞尚的性格影响了其创作方式及观念。塞尚作画时的徘徊、审视、寻找平衡、不断地去判断,展示了塞尚理性的一面。如果说他制作了一幅极其理性的作品,那是因为他善于压抑自己的情感。塞尚的骄傲,让他听不得别人的批评,这样的性格最终会影响他的创作。塞尚性格上还具有强烈的不妥协性,然而在法国画家库尔贝的影响下,他还是开始了对不同风格的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塞尚发现印象派画家马奈的阐述方式让当时认为自己是幻想主义者的他难以受用,而转向更富有想象力的创意画。
  不光弗莱的研究和阐述方法值得学习,弗莱对塞尚绘画发展过程的内容阐释也能使人们得到启发。早期,塞尚刻意模仿巴洛克风格的构图,但是失败了,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却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因为失败的尝试而规避了不适合自己的风格,有了自己的风格倾向。其作品画面透露出的焦灼情绪和厚实的笔触,都成为了塞尚的标志性绘画语言。
  塞尚注重主观内心世界的表达,他通过对自然的深刻体味,在现实中提炼物象,然后将它们表达在画面中,这整个赋形过程被称为“结晶化”。渐渐地,外部事物在这个赋形过程中具有核心地位。而在塞尚早年,情感表达的需求压倒了对外部世界的观察。
  塞尚的早期肖像画,色彩强烈,笔触鲜明,简洁明了地表达了明暗关系,展现出了他那果敢而任性的性格本质。他渐渐地又将精力转向静物画。可能正是因为他对静物画的研究,使他的画面开始具有一种纪念碑式的特质,一种宁静、严肃、庄重的气质,这种特质是有别于夏尔丹的静物画的。从画面上来看,塞尚的作品可以说是很好地契合了“宁拙毋巧”的美学观点。在画面上宁愿显得笨拙,也不愿对其艺术缺乏忠诚。在皇皇巨著的影响下,画者选择自己可以学习的地方,有些取舍是被迫的,因为能力不够;有些取舍是刻意的,因为自己的艺术理念。
  综上,笔者认为,除去弗莱具有主观色彩的论述,弗莱对塞尚的创作过程的叙述,以及对塞尚不同时期风格的转变及转变的原因等分析,都具有很高参考价值,其研究方法和阐述方法也值得学习。
  (四川大学)
其他文献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的代表作,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不言而喻,小说中体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对立,讲述主人公在面临现实和理想的抉择时做出的令人匪夷所思、却又在意料之中的决定,小说主人公做出了很多人们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  从苏格拉底时代到莎士比亚时代,再到国内的《红楼梦》,自古以来,古今中外的伟大著作多诞生于悲剧之中,悲剧又从实际生活里诞生,《月亮与六便士》便是如此。主人公包括书中其他角
期刊
“吾丧我”是《庄子·齐物论》的关键思想,历代学者不断进行阐释。通过以《庄》解《庄》的阐释方法,分析“吾丧我”的含义以及如何实现“吾丧我”,这是一种更易贴近庄子思想、解读庄子的方法。“吾丧我”通过“心斋”“坐忘”与“以明”三种方式逐步抛弃形骸、成心与是非,达到内心虚静,最终达到物我统一、万物齐同的至高境界。  《庄子》一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历代研究者不断从各种角度解析庄子的思想。《庄子》分为
期刊
进入20世纪,因为文明的快速发展,人越发对自己以及这个世界迷茫,工业的钢铁巨兽摧毁了大多人所拥有的信仰,西方哲学中的二元对立论越发突出,导致了经常性社会危机。人们急需一种理论来说服自己,这时候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存在”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这个世界的一种独特见解,他指出人就是一种存在,这个世界也是一种存在,人是“在世界之中存在”。他通过对哲学的梳理赋予了“存在”这个词语新的含义,在
期刊
女性悲剧命运在文艺作品中的体现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李纨与蘩漪分别是《红楼梦》和《雷雨》中的两个悲剧性人物。这两个人充分体现了作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从封建旧式女性向资产阶级女性过渡的趋势,也即传统女性向现代女性的过渡。从表面上看,李纨和蘩漪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一个是封建礼节的恪守者,一个则是伦理道德的违背者。这两部作品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形象的真实面貌。本文通过文本研读的方式,就李纨和
期刊
微电影创作在新世纪影视创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其视觉表达符码的精彩运用、对影片叙事内核及主体表达意义的呈现,镜头、光影与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使故事更显张力,具有极强的表意作用。  微电影创作凭借精悍的镜语传递深刻的电影主题。导演运用丰富多元的镜头丰富观众视觉审美感知,借助多种光影变化表情达意,而蒙太奇手法的巧妙运用更使剧情跌宕起伏、细腻生动。  一、丰富多元的镜头运用  电影作为一种活动影像,它的画面时刻
期刊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2003年韩国导演金基德的作品,这部电影是金基德电影风格的一次大转变。他早期的作品多带有一种暴力美学的意味,表达一种深深的民族之恨。从《春夏秋冬又一春》开始,他电影中的那种愤恨之情便开始减弱,多了一种幽静空灵之感,带有淡淡的东方式的禅意之美。本文浅析《春夏秋冬又一春》电影中的禅意之美,由禅意透视到人性的探索。  一、《春夏秋冬又一春》中禅的意象  电影的开篇是从极富宗教意味的寺
期刊
清代是中华传统养生发展的鼎盛时期,养生理论和方法日渐完善,也是古典小说的成熟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本文以清代部分小说中的养生内容为切入点,归纳清代小说中的养生类型,探讨清代小说养生观的特点。  从古至今,健康长寿是一直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指通过养生活动来预防疾病和减少疾病,从而达到长寿的目的。养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最初的养生意识产生直至
期刊
红色西柏坡革命题材油画作品是新中国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美术史不可或缺的部分。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经历了三大战役、七届二中全会、全国土地会议等重大事件,发生了许多感人的事迹。这些都为中国油画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在红色西柏坡革命题材的创作中,内容的真实性以及内容的典型性和普遍性统一、内容和构图形式的统一,主观情感的巧妙运用,都是画家创作追求的目标。在党和国家的英明领导下,画家们会创作出
期刊
20世纪80年代,将文学作为一种“政治工具”的论调和“文学是政治的附庸”“文学为政治服务”等错误的口号,在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本质论争中,迅速被淹没,这归功于大众对具有独特审美特性文学的呼唤。文学的政治性渐渐不再被当做是主流的文学本质。而在论争中,“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等论调的呼声最高,关于这两个论题的研究也最终演变成为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学术领域的重大讨论,产生影响深远。  一、审美意识形态
期刊
中日两国的儿童文学作品都热衷于对动物形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在众多动物形象中,中日两国文人墨客尤其青睐狐狸这一动物形象。然而,中日两国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狐狸形象却迥然不同。本文通过对比两国不同时期的狐狸形象,进一步体会两国的历史文化差异。  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引领导向的重要作用。中国和日本的儿童文学受历史和文化等影响,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各有特色,经常出现在作品中的拟人动物形象也有所差异。本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