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改革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ffielove0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种职业技术都直接产生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然后经过总结提练上升为概括性的理论。所以,与其它知识和理论相比,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易变性和时代需求性。这就说明各种社会职业的应用知识和技术都处在不断的更新中,那么,毫无疑问作为以培养职业技能人才为重点的中专学校的教学也必然始终处于不断的改革状态中。这里所指的教学改革,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主体等几个方面。现就这几个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培养目标——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核心
  
  中专教育属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不是培养尖端型科技人才,它不一定要求培养在某个方面达到专、精、尖的程度,而是满足一般性工作岗位或操作技术岗位的需要,具备一专多能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能够胜任复合性岗位工作的技术人才。而且这些中等专业技术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大都是非常具体的,特别要求他们能够很好地处理和解决具体事务和现实问题,所以具体的办事能力、操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就给我们从事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也就是培养目标定位问题。近些年来,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虽然在办学观念、市场意识方面有了转变和增强,但是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适销对路的产品问题上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突出表现在培养目标上,仍徘徊于知识型、理论型与技能型、操作型之间,缺乏准确定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来看,理论型人才必须具备很强的学科性,在某个领域要达到相当的深度和尖端水平。在这方面中等职业学校无论从设施设备还是师资力量都不及高等院校。而技术人才则必须具备扎实的动手能力,在特定的岗位上能独档一面,要求会做而且做好。在这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又缺乏实践技能的培养,动手能力 不到位,其产品(毕业生)理论知识不及大学生、动手能力不及技校生。所以中专教育必须以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规格、品种、质量”要求为依据,设计培养目标和目标培养模式,彻底改变多少年来一贯制的传统的学科式的培养模式。把培养目标定位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职业能力)为核心,无论是教学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方法的选用。都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前提,以强化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其次在设计目标时,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基础上,要兼顾相近专业的复合型,力求使学生掌握几门技术、技艺,培养一专多能的通用人才。
  
  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
  
  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必将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经营管理的重大变革,经济信息化也将促使企业在思维方式,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方面发生根本变革,这一切都对企业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则必须构建适应社会用人需求的新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与此相适应,中等学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方面必须进行重大改革。
  回顾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一方面是以书本理论传授为主的师生式课堂教学,一方面是以现场操作为指导的师徒式教学。前者以理论知识为基本教学内容,以课堂讲授为基本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跟着课本学。后者以实践为基本教学内容,以示范操作为基本教学方法,要求徒弟跟着师傅学。这里的一个根本问题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一直沿用高等教育的以学科为体系的课程结构,它强调的是知识的体系性和理论的连贯性。这一特点的形成,主要源于过去中等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即中专生从事的是理论工作或行政管理工作而非一线技能工作,所以它必然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而现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理论型、学科型人才正处于饱和过剩状态,况且,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也不具备造就理论型人才的条件。所以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需进行彻底改革,即以职业能力(技能)为核心,以相关知识和理论为基础,以相对独立的课程组合为单元 ,构成复合式模块结构。这样就可以使极端式纯理论教学和极端式的经验示范式教学优化组合,形成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教学。
  
  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为最高原则
  
  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是以学校和教师为中心,学校为学生确定专业,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这种形式上的专业对口和教学法,忽视了实际中的人才适应性和创造性,而新的世纪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要具有自学能力、实践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学校要改革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打破封闭陈旧、脱离实际,我教你学的传统方式。对学生学识和能力的评价应以思想活跃、善于生存、融会贯通,敢于创新为标准。
  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是方向和路线,如何沿着正确的路线预定目标,就得靠方法和手段。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要由过去的在课堂讲解为主转变为讲练结合上。在课程内容上不要死搬硬套所谓的学科理论系统,讲的内容要精而实,可以根据需要删繁就简。要点精讲,难点重讲,重点通讲。要把学生的心智技能、动作技能、感觉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凡是要学生掌握的技术技能,都必须进行科学的、规范的强化训练,直到熟练掌握,从会做到做好为止。
  其次,在教学方式上要把重点教给学生知识转变为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上。前者主要是教师的作用,学生依据教师进行学习形成一种被动的消极的学习过程,造成学生没有高涨的参与热情。这种教学方式实际上就是教师有意无意把学生看成一个知识的容器进行机械的填充。在这个填充过程中学生虽然有可能获得相当多的书本知识,但这些知识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不能使学生成为灵活地创造性性地从事具体工作的人。后者是学生在老师的激发诱导下,自己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探求知识的活动中去,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消极变成积极,由被动变成自愿。在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中仅靠老师给予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而大量的的知识是通过自己的独立学习方法而获得。如果老师能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并把重点放在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上,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不是围着老师转。离开教师后也能更多更好更快地获取所需的知识。
  第三要把学生坐在教室里上课,做作业、参加考试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创建未来就业环境和工作环境的仿真式教学上。这是一种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教学的方法。教师在学校课堂和实习场地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和运用实物、道具和设施,模拟企业实际工作和操作过程,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使教师枯燥的讲授变成学生直接参与的演练;把过去的静态教学变为动态教学,仿真教学,让教室里很少宁静,让每一个学生思维的大脑、感受的大脑、运动的大脑都活跃起来。以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各种实践学习中,这样既学习了知识,又掌握了职业实战技能,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在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结合专业实际精选最新的典型的企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解剖,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研讨。也可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换位研讨,这时课堂位置进行变换,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讨论中可以有不同的观点,畅说欲言。教师不作裁判,只给予指导和提示。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思维能力,表现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充分表现出来,有利于提高综合能力。
  
  教学主体——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形成能力结构的基础,是完成教书育人、教学和实践等基本任务的前提条件。但一个合格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不但要具备丰厚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有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因此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年代,对职校教师的知识素质和技能素质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首先,教师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与知识更新能力,据有关资料统计,一个人一生工作时间按45年计算,其所用的知识只有20%是在学校中得到的,其余80%则靠在工作中的再次进修、培训中获得。所以,未来学家将“学会学习”与“学会生存”相提并论,认为“明天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作为一名教师,无论原来取得过什么文凭,都必须面向未来接受三种挑战,既无限的书籍对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信息对人们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战;大量新知识对人的理解能力的挑战。在这样的挑战面前,职业学校的教师更应把握未来,使自己具有捕捉信息、浓缩信息、筛选信息、储存信息的本领,也就是要具有自立学习的能力,这是更新和调整知识结构的重要保证。
  其次,职业学校的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直接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在职业技术学校,不论哪个专业,都具有鲜明的技术特色。在提倡双师型教师的今天对职业学校教师来说,只会纸上谈兵已不适应职业技术学校发展的需要,而应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不但能从理论上进行科学的讲解、分析,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能熟练进行专业技术操作,兼理论与实践于一身,不断完善自我。不但要继承传统的操作工艺技能,而且还能推陈出新,不断改进操作方法,完善操作过程,用科学指导实践。
  第三,培养“双师型”教师要针对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和所教专业的实际需要,从“有用”、“实用”、“够用”出发,围绕一个中心目标,有目的的建立必要的知识、技术、技能体系。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将优先集中力量去积累与整体知识系统关系密切,对增加整体功能作用最直接的知识,尽快形成知识素质与技能素质的整体效益,然后再去扩大和加深相关的知识。知识与技能是动态发展的,要及时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新信息,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知识技能结构同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发展相适应。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教师只当“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已不适应现代网络时代,而是要成为具有学习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师。
其他文献
詹姆斯·鲍德温在小说《向苍天呼吁》中采用了独特的跳跃性的叙事方式和回忆性叙事的结构模式,再现了黑人群体所遭受的文化、种族和心理等方面的创伤.通过叙事、回忆和创伤三
恩格斯运用数理学,力的平行四边形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社会历史进程的实现方式,形成了著名的“历史合力论”。其论述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正是在坚持、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要求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机遇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文化繁荣、和谐奋进、形成合力。不难看出,科学发展观既是对“历史合力论”的坚持和继承,又是与时俱进的
在危重症患者治疗中,规范化身体约束是一种医疗辅助干预方法,目的就是保护患者安全,预防意外事件发生.然而,尽管规范化身体约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患者安全、预防意外事件
教师评价的发展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可以分为自发阶段、传统阶段、转型阶段和专业化阶段。经历了由关注教师的工作结果向关注教师的工作过程的转变,总的研究趋势是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关注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具体行为。    教师评价,是指通过对教师素质以及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行为表现状况的测量,评价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和教育教学效果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研究教师评价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济在快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全国各地特色小镇建设热潮涌动,从特色构建要素方面来看,文化特色是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特色之一,诸多特色小镇因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