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诚所至金石开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lu2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腾波,原名罗学儒,1920年出生于四川合江县一个望族家庭。受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热潮的影响,王腾波经常参加抗日运动。中学毕业后,她瞒着家人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发誓要在抗日洪流中做一名逐浪腾波的勇士,于是改名为王腾波。
  一身戎装的王腾波在延安可是个引人注目的人物。高高的个子,圆圆的脸,还有那会说话的眼睛总是炯炯有神,让清秀灵动的她多了几分帅气。
  
  小小纸条传心意
  
  1940年春,一支由中国延安女子大学生组成的30余人的妇女工作团从延安来到延长县。工作团的团长就是刚刚20岁的王腾波。
  延长县驻有八路军警备第一旅,旅政委为阎红彦。妇女工作团抵达延长县的第三天,警备一旅安排了一次会餐,把工作团的人都请去了,目的是让部队领导与地方工作队的同志见面,建立联系。吃饭的时候,身材高大、相貌英俊的阎政委十分活跃,轮着向各桌的妇女干部敬酒。王腾波本来滴酒不沾,可是还没有张嘴就被阎政委将得没了退路:“你这个团长不喝,怎样带动下面的同志?勇敢一点,别让大伙儿笑话!”王腾波没有办法,只得硬着头皮干了一杯。几个女同学在下面悄悄议论:瞧这个阎政委蛮有意思的,既热情又风趣。
  这以后,工作团和警备一旅之间相处得比较熟悉了,渐渐地,王腾波从别人那儿得知了阎红彦的不少情况。阎红彦是陕西子长县人,192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与谢子长、刘志丹等人领导清涧暴动,成为陕甘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阎红彦还赴苏联学习过,1934年回国,担任过红三十军军长。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警备一旅政委。而且,王腾波还了解到阎红彦离过婚,身边带着一个男孩,由老乡照顾。
  相处的日子长了,慢慢地,王腾波察觉到阎红彦每次看自己的目光都有些与众不同,似乎蕴含着某种说不出的情感。
  一天傍晚,王腾波坐在靠窗的书桌前写材料,天气炎热,寝室的窗户也是开着的。恰巧,阎红彦办事从王腾波的窗前经过,两人就隔着窗户简单聊了两句。看阎红彦似乎没有走的意思,王腾波有些莫名其妙。憋了半天,阎红彦从裤兜里拿出一张纸条,放到窗台上转身就走了。王腾波拿起纸条,只见上面写着:“王团长,晚饭后能否到我处来坐坐?”王腾波心里一震,紧张得有些不知所措了。
  王腾波是怀着抗日救亡的决心奔赴延安的,她和许多满怀爱国激情的青年男女一样,曾树立了这样的信念:抗战不胜利,绝不考虑个人婚姻问题。然而,越来越多的事情冲击着她的信念,她所面临的“攻势”越来越多:有的领导主动给她介绍对象,有的男子频频给她写信、递条子,甚至还有职位显赫的干部当面求婚。对于这些“攻势”,王腾波倒是招架有术,一句“我有恋人在前方”就把这些人都挡了回去。可是,面对阎红彦约会的请求,王腾波却找不到拒绝的理由了。为什么会这样?她也说不清楚。王腾波材料也写不下去了,手里攥着阎红彦写的那张纸条在屋里转来转去拿不定主意。眼见天色渐渐暗下来了,彷徨不安的她连晚饭都没吃,却怎么也说服不了自己前去赴约。一次约会就这样无果而终。
  
  胸怀坦荡道真情
  
  王腾波本来还很担心没有前去赴约,以后不好和阎红彦相见。可是没想到阎红彦却像没有这回事儿一样,见了面依然笑呵呵地说这说那,有时候还一语双关地开玩笑,这下王腾波放心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人的接触越来越多了。王腾波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关注起了阎红彦,她甚至觉得这个男人还是挺可爱的。在他热情洋溢的脸上,你丝毫看不出饱经风霜的痕迹。虽然他只有32岁,但身经百战,战功显赫,又在苏联留过学,在部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他为人豪爽热情,干起工作来大刀阔斧、果断干练;在球场上参加体育活动时,又显得格外活泼。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王腾波。
  王腾波变得喜欢与阎红彦接触了,爱听他的革命经历,还颇有兴趣地问这问那。有一次,两个人在一起聊天,阎红彦突然把话锋一转:“腾波,给你讲讲我的婚姻吧。”王腾波红着脸点了点头。
  阎红彦的前妻叫尤祥斋,当年在北平做地下工作。1931年,党组织安排阎红彦来到北平,指定他与尤祥斋扮夫妻,便于掩护身份和开展工作。
  两人配合得相当默契,于是,他们顺其自然地结合了。1932年,阎红彦去了苏联。尤祥斋被捕入狱,经过党组织多方营救后出狱。阎红彦回国后在延安与她重逢。然而,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使他们二人性格上的不合显露出来,最后双方协议离婚。
  阎红彦还有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柜中缘”。在山西做地下工作期间,为了躲避特务的追捕,他躲进一家农院,遇上了一个叫刘秀英的姑娘。阎红彦在姑娘家的大木柜里躲了两天,得到了刘秀英的细心照料。当他再三感谢准备离开时,刘秀英的爹却不让了,说阎红彦住在他家破坏了女儿的声誉,一定要阎红彦娶了她女儿,否则就赔300个大洋。阎红彦哪有那么多钱?没办法,阎红彦只好把刘秀英带回老家。后来。直到1937年,刘秀英才嫁给别人。
  阎红彦在说完自己的经历后向自己心仪的姑娘倾诉了心中由来已久的苦衷:他在北平和尤祥斋住在一起,是革命的需要、形势所迫,而与刘秀英是没有意愿的荒唐姻缘。如今,他要找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人做妻子。阎红彦说这话的时候,目光热情而又深切地望着王腾波,看得王腾波脸上泛起红晕,羞涩地低下了头。
  
  真情赢得佳人心
  
  在风华正茂的王腾波看来,阎红彦与理想中的白马王子相比还有些差距,况且他还比自己大12岁,有过婚史,还带着孩子……
  王腾波开始以审视的目光观察阎红彦了。可是她越观察就越感觉阎红彦离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越来越近了。这位看似粗犷的男子汉也有一颗温柔心。每逢有什么好吃的,他总要留一点给寄养在老乡家的儿子吃。每当休息日把儿子接回来时,他总会静静地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儿子吃喝玩闹,满脸的慈爱之情。而他对王腾波的关怀更是无微不至。如果天气突然变冷,阎红彦会派警卫员给她送去大衣。要是王腾波到了乡下,阎红彦也会千方百计地托地方上的通讯员给她转送报纸、材料,有时候还会夹上一封热情洋溢的短信。阎红彦用自己的行动慢慢改变着王腾波的想法。
  一转眼,秋天就要过去了,妇女工作团也结束了任务,准备返回延安。这天下午,不知经过多少次慎重考虑的王腾波给阎红彦留下了一句话:“让我接受你的爱吧。”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阎红彦的真挚情感终于赢得了王腾波的芳心。
  
  (责编 曲 星)
其他文献
由河北省省会石家庄驱车东行50公里,就来到驰名天下的周家庄。  周家庄因农业合作化而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因集体经济搞得好而多次受到中央和省、地、市领导的表彰;更因历经50余年风风雨雨,坚持集体经济不动摇而声名远播,被媒体称作是最后的“人民公社”。    在农业合作化的道路上走在前面    周家庄属河北省晋县,是革命老区,建立党的组织较早。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经过土地改革,周家庄的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
期刊
近几年来,笔者在查阅、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历史档案和接待有关当事人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到开国总理周恩来与铁人王进喜相关的一些史料,从中感受到周总理与王铁人不同寻常的关系以及总理对铁人无微不至的关怀。    邀请出席国宴和毛主席生日宴    在铁人纪念馆的档案室里,保存着两张极其珍贵的请柬。说它珍贵,一是发请柬的人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二是被邀请人是王进喜;三是邀请参加的活动是国宴。因为其内容比较简练,所以
期刊
“要什么夜餐费?马上给公家退回去!”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传家宝。建国以后,刘少奇虽然担任党和政府的要职,但仍然保持着革命战争年代的那种艰苦奋斗的作风。  1952年以前,刘少奇住的是一幢旧式房子,共有三间,一间是办公室,一间是会客室,一间是卧室,因年久失修,都已十分破旧。后来,管理部门给刘少奇调了好一点的房子,但他的办公室仍然简单:办公桌、书架、文件柜、一对沙发、一把藤椅,没有地毯
期刊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八路军要到太行山区创造游击根据地”的指示。随后。朱德、彭德怀、杨尚昆、刘伯承、邓小平等党和军队的重要领导人,率领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一二九师等部队、机关,先后东渡黄河,开赴山西前线,相继转战到晋东南一带,开辟了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并且建立了各级民主政权。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为宣传党的抗战主张,发动群众积极抗日,揭露日寇残暴罪行和
期刊
改革开放30年,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村坚持集体经济发展方向,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全村经历了“吃饱肚子”——“挣上工资”——“住上小洋楼”三大飞跃,2007年,全村集体总资产达到28亿元。韩村河村村民都住上了小别墅,人均楼房居住面积68平方米;只要是有劳动能力的村民,100%就业,人均年工资收入加福利达3万多元。全村文化生活丰富、充实、健康,干群关系、村民关系和谐友善,村民素质不断
期刊
2007年第二期《党的文献》发表了《新编朱德诗词三十五首》,其中选刊了他于1919年11月为悼念亡妻萧菊芳的七首绝句中的四首:  其四  萧娘瘦菊傲芬芳,戎马生涯战事忙。  水月镜花空色相,凤鬟云鬓易经霜。  其五  雪泥鸿爪江城地,薤露歌声古战场。  忍别娇儿在襁褓,几度相思倍感伤。  其六  凄凉不寐竞通宵,针线犹存伴寂寥。  却忆行军迎眷属,为援陷溺共除妖。  其七  何曾婉娈行长乐,空向芳
期刊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屈指算来,我的爷爷离开人世已有25个春秋了。25年来,爷爷的音容笑貌经常会在我的脑海中闪现,闪现的次数远远超过我与他相处15年间见面的次数。我经常有一种冲动,想写写我的爷爷,告诉世人,有这样一个人,曾经在波涛汹涌的革命战争中慷慨激烈、舍生忘死过;曾经以革命的大智大勇把我们的党旗染得更加鲜艳、更加光彩夺目。他是我生命的根源,是我心灵的慰籍,是让我倍感温暖而又永远无法回报的一
期刊
叶剑英提议与中央决策    早在1978年9月下旬,党中央副主席叶剑英就提议召开理论务虚会。这个提议得到中央常委的同意,认为开这样一个会议很有必要。  叶帅为什么要提议开理论务虚会呢?  现在大家都知道,《光明日报》在1978年5月11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华社即予播发,《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即予转载,马上引起一些高层人物的指责。在他们后面有当时的党中央副主席汗
期刊
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校长时期,是北大永远值得骄傲的记忆,他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马克思主义在北大可以作为一种学术而进行自由讨论,从而聚首了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启蒙者,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便是由这些人担当的。后来,他虽然和中国共产党有过不愉快的“过节”,但是,他在晚年主事民权同盟、投身全民抗日救亡运动时,又与中国共产党声应气求、殊途同归了。    在好同恶异的东方人中实所罕有    蔡元培任北京
期刊
在革命战争年代,有千千万万穷苦的工人、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揭竿而起。然而,在浩浩荡荡的革命队伍中,除工农大众外,还有诸多出身豪门的人。听说过这些名字吗?赵宗复、杨盛钦、李凯明、王瑞书、于润沧、于仲莲、王麟庆、段冬生、武广贞、孟芝繁……他们正是这样的人。然而,他们却是阎锡山部分高于的子女。    (一)  历史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了解、熟悉他们的人越来越少了。在前仆后继的革命者中,他们没有惊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