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备考策略

来源 :广东教育·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gga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从2008年高考广东语文《考试说明》解读应试的基本要求
  
  以2005年广东高考诗歌鉴赏题为例: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岁,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 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2) 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3) 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一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 请说明你的理由。
  (1)从读懂来看,考生必须注意题目中隐藏的信息,看注解的提示,揣摩题干中隐含的信息,平时要注意诗歌意象的积累,这些都能帮助考生读懂诗歌。
  ①题目有“怀归”二字,提示我们本诗写的是羁旅思乡之情。②“旧业”一句的注解也可以告诉我们诗歌写的是思乡之情。③第二题的题干说“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这里实际有提示作用,因为“聊”有“暂且,姑且”之意,说明作者开始登楼是一种闲情,到了最后从思乡之情中猛然醒悟后才有了吃惊。④分析诗中所写之景:广袤的原野中有一条河流,渡口整日横着一条孤舟;四野空旷无人,更不要说渡客了;黄昏将至,远处的荒村冒出了缕缕炊烟,高楼不远处还有一座古寺,诗人伫立良久,偶尔听到黄莺的啼叫声;或许是景物相似,恍惚间作者似乎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故乡,不由得陷入了沉思,猛然间从沉思中惊醒过来,原来自己的家乡在那遥远的渭水河边。这里,登楼所见之景,正是触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媒介。
  (2)从答题来看,考生首先要了解诗歌鉴赏常用的名词术语,其次要注意审清题意,再次是要熟悉考点,知道考什么。
  第一题中,有“颈联”“对仗”两个重要的术语,考生如果不懂,答题就会出错,这告诉我们一定要了解诗歌鉴赏涉及到的相关专业术语。
  第一题中的“颈联”“一组”“对仗”是审题的关键,第二题中的“感情变化”“联系全诗分析”也很重要,考生如果不能审读清楚,答题可能就出现偏差,造成无谓失分。比如第二题,只答了感情,未能答出感情变化,或者答出了感情变化,未能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第三题看似复杂,实际考查的是诗歌意境的把握,只要将诗歌描述的内容与绘画的画面加以比较分析,就能答对此题。此题的难点是对诗句描述的画面作精准的再现。诗句中的意象是孤舟,而且是“尽日”“无人渡”的意境。因此,画面上有一孤舟,有一“船夫”,且“睡在船尾”,这样才能表现了“无人渡”的情景;而想象船夫身边横放一支笛子,既衬托渡客之少,又表现“尽日”的漫长与寂寞。这道试题,要求根据诗句营造的意境,判断与分析“一船夫睡舟尾,横一孤笛”的图画能否表现原诗句的内容。考生只要抓住“夺魁者”这个明示信息,便可正面回答上述问题;在“阐述理由”时,应先把握“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的意境,然后再从“船夫”“孤笛”的角度切入,分别赏析它们对表现“无人渡”“尽日”意境所起的作用。
  
  二、从广东2004—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解读广东高考命题的特点
  
  从上表逐项分析可知,广东高考诗歌鉴赏题有如下特点:①考查的诗歌主要是唐宋诗,以五律(3次)、七绝(2次)为主,考查的作家有避熟就生的倾向;②考查的诗歌类别以写景抒情诗为主(写景抒情诗4次,咏物诗1次);③考查的内容涉及到“意象”3次,“炼字”3次,“情感”2次,“意境”2次,“修辞”1次,“形象”1次;④涉及到的专业术语主要有“意象”“意境”“情景交融”“对仗”“颈联”“拟人”;⑤题量多为2道,分值前4次是6分,2008年增加至7分。
  整体上看,广东高考诗歌鉴赏题主要考查的是: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在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方面涉及较少,命题的难度相对较小。
  
  三、从2008年高考全国18套诗歌鉴赏题看全国诗歌鉴赏题的命制特点
  
  1. 时代分布:唐宋领风骚。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共涉及21首诗歌,选用唐代诗歌5首,宋代11首,金代1首,元代2首,明代2首。2007年诗歌鉴赏24首诗歌,唐宋共占15首,这说明唐宋诗词是各省考官的首选。
  2. 体裁分布:律、绝是重点。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律诗7首,绝句8首,词4首,曲2首。2007年选用绝句11首,律诗6首。
  3. 题材分布:写景咏怀为主。2008年21首诗中,写景诗6首(另有3首咏怀诗由眼前景而生发感慨),咏怀诗8首,咏物诗3首,怀古诗2首,送别诗2首。
  4. 作者分布:选诗兼顾了名家(相对于考生的熟悉程度而言)与非名家,以非名家为主。
  5. 考点分布:各地诗歌鉴赏题的考点分布比较全面。从2008年的试卷看,考查形象类的有5套,考查语言类的有11套,考查表达技巧的有13套,考查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有7套。
  
  四、2009年高考广东诗歌鉴赏复习备考建议
  
  (1)立足教材,全面备考。
  立足教材是指要立足《唐诗宋词选读》这本书去备考。通过对2008年全国各省的18套试卷和2004—2008年广东卷的考察,我们发现,从选择诗歌的时代来看,主要是唐宋;从体裁来看,主要是律诗和绝句,这与我们开设的《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模块吻合,我们在复习时应该先立足教材,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唐宋律诗、绝句的复习。全面备考是指对考纲上要求的考点要全面落实,从2008年全国各省题来看,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题均不少,因此复习时不能偏废。
  (2)讲究技巧,分类读懂。
  ①掌握诗歌鉴赏常用的专业术语。在表达方式上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在修辞手法上有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互文、反复、排比、双关等;在表达技巧上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相生、托物言志、渲染烘托、对比衬托、白描工笔、正侧结合、点面结合、抑扬变化等;在篇章结构上有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②注意常见典故、意象的积累。比如,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情;以“折柳”表惜别;以“蝉”喻品行高洁;以“梅”“兰”“竹”“菊”喻坚贞高洁的品质;“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鸿雁”表达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的伤感等。
  ③学会读懂诗歌的一些简单技巧。比如,“三看”,首先要看清诗歌标题,有些标题就显示或暗示了诗歌的内容,比如2008年广东卷《木芙蓉》,标题就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内容是写“木芙蓉”,是一首咏物诗,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作品对“木芙蓉”的描绘,更要知道作者借“木芙蓉”所言之志;有些标题直接表明了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2005广东卷《春日登楼怀归》,“怀归”二字就已经告诉了我们诗人要抒发的是思想之情;还要看看作者是谁,熟悉的可以通过他的其它诗作来帮助读解,比如,2006年辽宁卷《东坡》第二问是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这里实际上是借这个词表达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如果我们关注了作者是苏轼,答题自然可以更加准确;有的注释也不容忽视,比如,2008年北京卷有一题是问“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果同学注意到了注释中对顾炎武的介绍,自然就知道这是表达作者虽已衰老,但仍然矢志抗清,坚持到底的决心;“细读”、研读诗作,整体感知,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抒之情。
  ④要懂得分类鉴赏,熟悉不同类别诗歌特点。比如,写景抒情的诗不外乎“情”“景”二端,可能涉及到的有“观察景物的角度” (包括有上下、远近、俯仰)“写景的方法”(动静、虚实、白描工笔等)“景物的特点”“景与情的关系” “意象”“意境”;咏史怀古的诗常常是借古讽今,表达对时弊的针砭,或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抒发内心抑郁不平之气,或者对古人故事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从手法上看,多会涉及到“古今对比”“借古讽今”“以景衬情”“用典”;咏物的诗常常会“托物言志”,即要关注所咏之物,也要关注作者的遭际,因为作者所言之志常常与自身的遭际相关;边塞征战诗的风格特点常常与作家所处的时代特点有密切联系等。
  (3)审读要求,规范作答。
  ①要审读题干弄清要求,认真细分鉴赏要点,要求答什么就答什么。抓准答题的角度和切人点。直奔鉴赏中心话题。作答时一定要扣紧诗句,适当摘录诗中词句作答,才会既简洁又充实。
  ②要根据不同题目特点,规范作答。比如,关于人物形象的题,答题时主要应答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而“炼字”题一般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然后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而考查诗歌意境的题,则往往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先再现画面;然后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责任编校彭琳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自豪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最容易触动学生的心灵,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重要的影响。而第一手资料的运用会大大助力我们课堂的家国情怀教育。  一、第一手资料助力家国情怀教育的实践   抗日
“历史解释”是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是提升“历史解释”素养的重要途径。笔者以《罗斯福新政》教学为例,从课堂观察入手,在相同的史料和情境下,通过对学生课堂反馈的分析,调整提问策略,在两个平行班中施行,取得了不同的教学效果。下面以其中两个片断为例,问题调整前后分别称之为课例一和课例二。  一、课例一:问题驱动下的结论生成  【问题设计】  
贵州省清镇市卫城镇潘寨村村民聂祥云,从小患小儿麻痹,到30岁才娶上媳妇,去年又生了个女儿,按道理说他的小日子本该是和和美美的,可是自从卫城镇至六级电站的乡村公路开始征地建设以来,他就因为补偿费用和工程质量等问题,不停地四处上访,从清镇市到贵阳市,到省里,一直到国家信访局,光邮寄快递回执的单子就攒了厚厚一沓。  聂祥云说,这次修路占用了他仅有的0.8亩耕地。修路之前,他靠残疾车跑运输还能挣点生活费,
一、完形填空    阅读下面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从1~10各题所给的A、B、C和D项中, 选出最佳选项。  In America, May and June are the traditional months for graduations. The most recent student survey showed that just one-fifth of those who___1__
近日,全国大城市养老服务工作会议暨全国养老服务推进会议在江苏南京召开。  有从事养老产业多年的人士告诉《民生周刊》记者,这次会议“十分特殊”,从时间节点上来看,这次会议是继今年4月初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之后,民政部再次召开有关养老工作的会议,其目的是落实全国民政会议的工作部署,可以说是一次承上启下的会议。  记者了解到,本次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鹤山一中,高考成绩一直名列五邑之首,特别是高考尖子数量之多令人瞩目。2004年广东高考,李若瑜、严偲夺得全省英语单科“状元”,王伟坚夺得全省综合科“状元”。2007年广东高考,卢韵媚以140分的成绩夺得政治单科“状元”;梁嘉艳、任杰麟与卢韵媚获得文/理科基础150分满分。据不完全统计,几年间共培育了10多位全省单科“状元”。2008年广东高考,施舒哲、劳永斌与李文超等三名学生分别被清华、北大录取。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索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1]  筆者根据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解释,就历史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的提炼,从学理角度进行初步的探讨,就如何培养初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我国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三年多来,习总书记走进校园,与师生促膝长谈;挥笔疾书,与青年学生畅谈理想人生。和孩子们一起过六一,和大学生们一起迎五四,和老师们一起庆教师节。  2015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培”贵州教师回信,对贫困地区教师寄予深切厚望。强调教育扶贫是扶贫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特别提出依法治国就是依宪治国,就是要人们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时必须以现有政体为前提,这是尊重宪法的体现,也是我国宪法作为根本大法的要义。  现代社会一般都认同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我国在推进依法治国方略中也提出依法治国就是要依宪治国,可见,宪法在一个国家法律体系中的中心地位。但是,虽然知道宪法的人很多,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宪法,似乎宪法距离人们的生活非常遥远。那么,宪法的根本性到
中央和地方政府正一起积极探索,致力于在严控大城市人口聚集与落实流动人口的“同城待遇”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  连日来,在北京引人关注的除了雾霾,还有积分落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出台。  几百万“北漂”表示终于有了盼头,并纷纷拿起计算器,感叹“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这其中也包括夏琳,她悄悄计算起了自己的得分。  夏琳的得分  夏琳,2010年1月与北京市一家企业签订了工作合同。按照积分规则,连续缴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