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网箱养殖乌鳢病害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

来源 :科学种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鳢是一种以野杂鱼为主要饵料的肉食性鱼类,近年来在微山县南四湖区的养殖量越来越大。在自然水域环境中,乌鳢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一般很少发病,随着集约化养殖的推广和发展,以及池塘网箱养殖技术的普及,乌鳢养殖密度越来越大,再加上养殖户缺乏科学的饲养管理经验,防病治病措施不力,导致乌鳢病害日趋严重。及时做好乌鳢病害的防治工作,已成为发展乌鳢养殖、保证丰产丰收的重要环节。笔者特将池塘网箱养殖乌鳢的病害防治经验介绍如下,供参考。
  一、池塘网箱养殖乌鳢病害发生原因辨析
  由于池塘养殖乌鳢不易捕捞、成本高,养殖户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采用网箱养殖乌鳢。池塘水域面积小,载鱼量大,水环境压力大,若管理不善水质条件会逐步变差,使乌鳢极易发生病害。经过综合分析,池塘网箱养殖乌鳢有以下因素易导致病害频发:
  1. 乌鳢放养的密度过高。池塘网箱养殖乌鳢,养殖户为了提高养殖产量,大多数采用高密度养殖的方法,使池塘内单位水体鱼类数量超过其容纳量,若饵料供应不足和管理工作跟不上,就会造成鱼种个体分化,规格大小不一,经常发生相互撕咬,鱼体损伤严重,体质弱的个体增多,容易感染发病。
  2. 饵料不符合要求。新鲜动物性饵料腐败变质、人工配合饲料霉变后继续投喂,新鲜野杂鱼等动物性饵料消毒不到位,人工配合饲料原料配比不合理、营养成分不全或超标,长期使用单一饵料等,都会导致池塘网箱养殖的乌鳢发生病害。
  3. 投喂措施不科学。投喂没有做到“四定”,即定质、定位、定时、定量;饵料数量不足或投喂不均匀,频繁更换饵料,这些情况都可能会造成乌鳢营养不良、肠道感染、抗病能力下降,发病率上升。
  4. 养殖管理不当。池水恶化时,没有及时移箱分养,除导致相互撕咬之外,还增加了相对密度;大量投喂动物性饵料,排泄物过量积累,池塘换水不及时,高温季节有机质分解加快,易导致池水水质恶化;水质过肥,在高温季节蓝藻大量繁殖,在水面形成水华,死亡藻类大量沉积于池底,腐败产生有害物质,进而危害鱼体;池水中的有害物质促进病原菌毒性增加,感染率提高,导致鱼体发病;水质败坏导致水体缺氧;病死鱼没有及时捞除或捞后乱丢,成为传染源;池塘注入的新水被污染,导致乌鳢中毒而大批死亡等。
  5.水温变化所致。在池塘中设置网箱,要求春、秋季灌浅水,夏、冬季灌满水。若盛夏池水过浅,水温过高,乌鳢摄食能力会明显下降,时间一长,鱼体消瘦,抗病力下降;若冬季池水过浅,池水容易结冰,鱼体冻伤而感染疾病。换水时温差不宜太大,否则乌鳢容易产生应激反应而致死。
  二、池塘网箱养殖乌鳢病害的预防措施
  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有病早治”的原则,从增强乌鳢抗病能力着手,改善生态环境,控制发病率,提高成活率。池塘网箱养殖乌鳢的病害预防方法主要有:
  1. 做好池塘的消毒工作,在网箱设置前排干池水,清除多余淤泥后对池底进行暴晒,再用生石灰150千克/亩化浆后全池泼洒,以消灭病原菌。
  2. 加强鱼种的消毒处理,选择体质健壮、规格整齐的优质鱼种,下池前用食盐溶液或高锰酸钾溶液等严格消毒。
  3. 合理密养,适时分养,保证规格一致,网箱养殖最忌大小混养,一般每30天分筛1次,按不同规格分箱饲养。
  4. 加强饲养管理,坚持“四定”投喂,动物性饵料一定要趁鲜投喂,配合饲料要营养全面、数量充足,确保吃食均匀。
  5. 加强水质管理,改善水质环境,换水时温差不要超过4℃。
  6. 加强水源监测,谨防被污染的水进入鱼池。
  7. 放养、分养、捕捞、运输时,操作要谨慎细心,防止损伤鱼体。
  8. 做好病害预防工作,坚持以生态防病为主,配合药物预防,发现鱼病及时治疗。
  三、池塘网箱养殖乌鳢几种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
  1. 赤皮病。这是池塘网箱养殖乌鳢最常见的病害之一,也是影响乌鳢生长的最大病害,尤其在放养初期乌鳢因不适应网箱环境,体表与网箱摩擦过重而发病。症见患鱼漂浮于水面,鱼体表局部出血、鱼鳞脱落,特别是腹部两侧有蛀鳍现象,行动缓慢,常常继发水霉病。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在分养、捕捞、运输等生产操作过程中要谨慎,避免损伤鱼体。②选用三氯异氰尿酸、二氯异氰尿酸钠、二氧化氯、溴氯海因、二溴海因等消毒剂定期消毒。③口服鱼服康(主要成分为氟苯尼考)或鱼血康(主要成分为诺氟沙星、盐酸小檗碱以及中成药等),每100千克鱼用药250克或按照说明书说明使用,拌入饲料投喂,连服3~5天。
  2. 水霉病。在水温较低时乌鳢易发该病,多在水温回升到18℃左右时暴发,尤其是乌鳢在网箱内急剧运动体表黏液缺失的情况下更易发病。感染早期无明显症状(潜伏期),随着病原体在鱼体内的增殖,鱼体表出现点状小血斑,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病灶部位黑色素消退,出现灰白色区域,鱼体表失去光泽。患鱼离群独游,有时停滞在水面、水草丛中、食台旁,体表相继长出絮状的菌丝体,组织坏死直至死亡。防治方法:①放养前清除池塘底部淤泥,用生石灰100~150千克/亩彻底清塘。②网箱培育鱼种时,定期清除残饵,冲洗网箱,清除附生藻类,增加网箱内外水体交换量。③池塘网箱养殖乌鳢时,避免冬眠期捕捞。成鱼越冬期,每15~20天用生石灰20~25毫克/升或福尔马林20~30毫升/升消毒1次。④发病期间用福尔马林30毫升/升或高锰酸钾30~50毫克/升全池泼洒,均有较佳的疗效。在使用福尔马林时,由于对浮游生物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所以要及时增氧。⑤鱼种分养、捕捞、运输后,要用3%~5%食盐溶液或在食盐溶液中加入等量的碳酸氢钠浸泡鱼种10~20分钟再放养。
  3. 出血性败血症。发病原因主要是放养密度高,投饵过量和残饵没有及时清除。该病在每年的6~9月,特别是7月中旬至8月下旬的高温季节易暴发,乌鳢养殖的各个阶段均可发生。症见患鱼的鳍条基部、下颌至腹部发红,特别是胸鳍基部和靠近鳃盖后缘的体壁两侧有垂直鱼体侧线的出血条纹。个别病例有眼眶充血和肌肉充血现象,严重时腹部肿胀,肝脏淤血,肠道中空充血,体腔内有无色腹水。患鱼鳞片松散,容易脱落。此病亦有急性变化,发现充血症状后3~4天会出现大批死亡。防治方法:①冬季捕捞成鱼之后,清淤排污,彻底清塘,全面消毒。②选用新鲜无病的饵料鱼投喂,投喂前用3%~5%食盐溶液浸泡30~60分钟,然后用清水漂洗干净。③每隔15~20天,用生石灰22~35千克/亩或用含氯消毒剂(按说明书说明使用)消毒1次。④用福尔马林20~30毫升/升或二氧化氯0.5毫克/升全池泼洒,4~6天后重复1次。⑤口服鱼复康2号(主要成分为大青叶、白头翁、绵马贯众、大黄、黄连等)或鱼血散(主要成分为大黄、黄柏、黄芩、黄连等)均可,用量按说明书说明使用,可将药粉拌入煮熟的面糊中,待面糊冷却后再与新鲜动物性饵料拌匀、晾干后投喂,具有良好的疗效。
  4. 腐皮病。鱼种、成鱼养殖阶段都会发生该病,发病季节主要在越冬后,往往继发水霉病,6~7月和9~10月为发病高峰期。症状似家鱼的打印病、烂尾病等,发病部位不定,多发生在尾部、身体两侧、口腔、后额等部位,病灶红肿、溃疡、化脓,发病1周后逐步死亡,传染率高,死亡率高。防治方法:①投喂新鲜动物性饵料或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②经常注入适量的新水,以保持水质清新,并勤换水排污。③定期消毒预防,可用福尔马林20~40毫升/升或氯制剂 (按说明书说明使用)全池泼洒;再按每立方米水用五倍子0.1~0.2克的量在食场四周挂袋;口服土霉素,2克/千克饲料,连喂5~6天。
  5. 鱼鲺病。鱼鲺寄生于乌鳢体表,使体表黏液增加,容易并发腐皮病、水霉病,对鱼种危害较大,严重时可引起大量死亡。5~9月较为多见。临床可见患鱼极度不适,产生狂游、窜跳现象。防治方法:①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使池水药物浓度达到0.5毫克/升,最好在下午4~5时使用,效果较好。②用灭虫灵B型(主要成分为敌百虫、磷酸酯等)全池泼洒,使池水药物浓度达到0.5毫克/升,效果也较好。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微山县傅村渔技站 邮编:277605)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维生素A水平与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方便选取2017年5—12月期间于该院住院的呼吸道感染患儿314例婴幼儿为研究对象,全部小儿均抽取静脉血液样本测定血红蛋
目的:探讨手术室管理优化对腹腔镜卵巢囊肿切除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86例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囊肿患者按手术室管理改革时间分为改革前的对照组40例、改革后的观察组46例。
3月9日,北京市平谷区召开2018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会议,启动美丽乡村三年专项行动计划,会上发布了该区2018年度涉及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类的16项支农惠农政策。  据了解,“平谷区2018年‘生态桥’治理工程奖励政策”“平谷区2018年煤改电奖励政策”“平谷区2018年‘煤改气’冬季采暖气价补贴政策”“平谷区2018年吊(土)炕禁烧工作奖励政策”等生态建设类政策,直接体现平谷区
龟水霉病是近年来发病比较多的龟类疾病,死亡率并不高,但如不及时治疗,就会发展成严重的腐甲病和腐皮病,这样不但会影响龟的正常生长繁殖,而且会大大影响龟的外部形态而降低商品价值,特别是目前较热门的宠物龟,因外表品相的差异,价格相差低则上千、高则几万元。所以做好龟水霉病的防治,特别是中草药防治,可达到效果好、成本低、无公害的目的。  一、病因  主要原因是龟在出苗、运输、放养、分养等操作过程中损伤体表,
一、选用优良品种  高油大豆品种要求粗脂肪含量在22%以上,兼顾蛋白质含量。  除脂肪含量外,还需要考虑下列规律:  1. 结荚习性  ①在无霜期较长、土壤肥力高、雨量充沛的地区,宜选用有限结荚习性或秆强、耐肥的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②中上等的土壤肥力和雨水条件,大面积机械化生产,以选用亚有限结荚习性的品种为主,可部分种植秆强抗倒的无限结荚习性品种;③在无霜期较短、土壤和降雨条件中等以下或有轻度盐碱
2015年12月2日,沛县某规模猪场发生一种以鼻塞、打喷嚏和个别猪鼻部扭曲为特征的疾病,经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有效地控制了病情。  一、发病经过和临床症状  该猪场占地约1.5万米2,共有猪舍14栋。栋与栋之间横向距离为3米,纵向距离为2.5米,且猪舍建设为南北走向。舍内没有通风换气设备,屋顶未设天窗。进入猪舍时氨味扑面而来,特别刺鼻,令人窒息。  据饲养人员反映,大多数猪鼻塞、打喷嚏,已发病20
从中國科学院第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中科院将按照“十三五”重大突破的项目部署,今年在农业科技、生物技术、资源环境和高技术等4个方向部署11个重大项目。  发布会上,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局长严庆介绍,按照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和“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有关部署,面向经济主战场, 2016年11月中科院发布了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围绕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5个重点服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离不开肥料,尤其是缺少氮肥会长得又矮又小。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素,可是绝大部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豆科植物有特殊的本领,能将它转成氮肥,供应自己生长的需要。因为在它们的根部,都有一个a小小的“地下氮肥厂”。豆科植物的根上面长有许多疙疙瘩瘩的东西,它就是豆科植物的“地下氮肥厂”。这些用肉眼无法看见的小家伙叫根瘤菌,正是它们通过体内分泌的固氮酶,把空气中游离的氮素还原成为植物吸收的氨态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