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科技进步迅速,申办2020冬奥会的成功显示了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本文选取2018年平昌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北京八分钟”宣传片为语料,基于視觉语法分析框架,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对于此宣传片进行视觉语法分析,旨在探讨其中国家形象的构建,以期为视觉语法分析领域拓宽视野.
【关键词】视觉语法;宣传片;国家形象构建
引言
世界呈现多元化趋势,传统语言文字载体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交际需求,融合多种符号资源来进行交际已亟待解决。宣传片是一种集合多类模态的新兴表现手法,有助于受众实时有效地了解宣传的内容、性质,最终达到资源共享最大化,实现宣传的根本目的。本文以2018平昌奥运会闭幕式上宣 传片“北京八分钟”为研究对象,以Kress & 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为理论基础,旨在探讨国家形象是如何在其中构建和体现的,力证视觉图像分析在宣传片中的可操作性.
一、理论框架及研究背景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 将语言无限可能的功能归纳为“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Kress 和 van Leeuwen 以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延展到视觉层面,创立视觉语法框架,对应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视觉语法提出图像的 3种意义: 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
近十年来,纵观国内外相关学者从视觉语法的视角做出的相关研究,OToole 以系统功能学为理论依托,钻研于视觉艺术领域,初步构建了适于电影语篇话语的语法系统;(陈俊,2016 )对于政治漫画进行了多模态语篇的视觉语法视角解读.(魏博文,李春姬,2017)在“一带一路”时代大背景下对于“一带一路”系列宣传片中国家形象的建构做了视觉语法分析,综述以上学者研究的文本形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政治漫画、记录片,宣传片等。但是对于宣传片的视觉语法分析还相对甚少,“北京八分钟”宣传片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也能体现国家对奥运会的秉承理念,有研究价值。
二、宣传片视觉语法分析
1、宣传片内容简介
“北京八分钟”宣传片中展示了24名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轮滑演员和24个带着透明冰屏的智能机器人,象征第24届北京冬奥会。借助高科技实现影像变换,在舞台上滑出变化的曲线轨迹,与智能机器人相映成趣,带来一场融合科技与文化的视听盛宴。
2、通过再现意义构建国家形象构建
再现意义是概念功能在视觉语法中的体现,分为叙事性再现和概念性再现。“矢量”是区分两者的唯一特征。叙事类包括行动、反应、言语和心理过程,概念类包括分类、分析和象征过程.
在该宣传片中轮滑运动员和机器人一直在滑行,他们的双腿可以被视为叙事图像的矢量。展示了奥运会敢于拼搏,不懈努力的精神。他们滑行有序,得益于训练得当,这也体现了我国对于体育竞技的重视态度及我国对于奥运会的美好期待与展望,希望促进整个世界的文化交流与和谐发展。
也有多个画面体现概念再现:场景中呈现出长城、高速铁路、鸟巢等,这些图景都是中国特色文化和科技发展的象征,向世界展现新时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成果,无疑是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科技化现代化的中国。
3、通过互动意义构建国家形象构建
视觉语法中的互动意义主要由接触,距离、态度及情态四个维度体现。
社会距离,反映图像参与者与观众之间的社会关系。该宣传片中镜头以近镜头和特写镜头为主,拉近与观看者之间的距离,增强情感交流,体现中国人民对世界同胞的热烈欢迎,体现我国对于世界文化的尊重。
图像拍摄的视角能体现对图像元素的态度。宣传片中的拍摄视角分为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整体展现出我国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宏伟的大国气势。
图像中的情态由图像表达手段如色彩亮度等体现。该宣传片中场景使用的高亮度较多,给人以视觉冲击。
三、结语
“北京八分钟”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宣传片,集合了多元素社会符号,阐明了我国对2020北京冬奥会的美好愿景,动态地展示了我国冬奥会的理念,此宣传片让受众对中国的大国形象有了更宏观的认识,更加明确了2020北京冬奥会内涵。符号资源的综合运用不是简单的叠加,需要感官的协同配合才能使观众的接受度和认同感不断提升。通过视觉语法的三个层面的探索得出此宣传片展现了中国现代化、和谐化,富有文化底蕴的国家形象。尽管对于视频语篇分析理论还尚未成熟,本文是对视频语篇视觉语法分析的又一次大胆尝,分析还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笔者认为宣传片的多模态分析是有很大的空间和价值的,本文仅从视觉语法层面对其进行了剖析,不够深入,可以考虑从模态间的协同深入探讨,值得继续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 陈俊.多模态语篇的视觉语法视角解读———以一则 “亚投行”政治漫画为例[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6,( 8).
[2] 耿敬北,陈子娟.文献纪录片的多模态动态语篇分析———以《指点江山: 毛泽东诗词故事》之《沁园春 长沙》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 3).
[3] 魏博文, 李春姬. 视觉语法视角下“一带一路”宣传片的多模态分析[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7(1).
作者简介:陈雅(1994年--),女,湖北洪湖,硕士研究生在读,学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视觉语法;宣传片;国家形象构建
引言
世界呈现多元化趋势,传统语言文字载体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交际需求,融合多种符号资源来进行交际已亟待解决。宣传片是一种集合多类模态的新兴表现手法,有助于受众实时有效地了解宣传的内容、性质,最终达到资源共享最大化,实现宣传的根本目的。本文以2018平昌奥运会闭幕式上宣 传片“北京八分钟”为研究对象,以Kress & 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为理论基础,旨在探讨国家形象是如何在其中构建和体现的,力证视觉图像分析在宣传片中的可操作性.
一、理论框架及研究背景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 将语言无限可能的功能归纳为“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Kress 和 van Leeuwen 以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延展到视觉层面,创立视觉语法框架,对应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视觉语法提出图像的 3种意义: 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
近十年来,纵观国内外相关学者从视觉语法的视角做出的相关研究,OToole 以系统功能学为理论依托,钻研于视觉艺术领域,初步构建了适于电影语篇话语的语法系统;(陈俊,2016 )对于政治漫画进行了多模态语篇的视觉语法视角解读.(魏博文,李春姬,2017)在“一带一路”时代大背景下对于“一带一路”系列宣传片中国家形象的建构做了视觉语法分析,综述以上学者研究的文本形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政治漫画、记录片,宣传片等。但是对于宣传片的视觉语法分析还相对甚少,“北京八分钟”宣传片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也能体现国家对奥运会的秉承理念,有研究价值。
二、宣传片视觉语法分析
1、宣传片内容简介
“北京八分钟”宣传片中展示了24名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轮滑演员和24个带着透明冰屏的智能机器人,象征第24届北京冬奥会。借助高科技实现影像变换,在舞台上滑出变化的曲线轨迹,与智能机器人相映成趣,带来一场融合科技与文化的视听盛宴。
2、通过再现意义构建国家形象构建
再现意义是概念功能在视觉语法中的体现,分为叙事性再现和概念性再现。“矢量”是区分两者的唯一特征。叙事类包括行动、反应、言语和心理过程,概念类包括分类、分析和象征过程.
在该宣传片中轮滑运动员和机器人一直在滑行,他们的双腿可以被视为叙事图像的矢量。展示了奥运会敢于拼搏,不懈努力的精神。他们滑行有序,得益于训练得当,这也体现了我国对于体育竞技的重视态度及我国对于奥运会的美好期待与展望,希望促进整个世界的文化交流与和谐发展。
也有多个画面体现概念再现:场景中呈现出长城、高速铁路、鸟巢等,这些图景都是中国特色文化和科技发展的象征,向世界展现新时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成果,无疑是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科技化现代化的中国。
3、通过互动意义构建国家形象构建
视觉语法中的互动意义主要由接触,距离、态度及情态四个维度体现。
社会距离,反映图像参与者与观众之间的社会关系。该宣传片中镜头以近镜头和特写镜头为主,拉近与观看者之间的距离,增强情感交流,体现中国人民对世界同胞的热烈欢迎,体现我国对于世界文化的尊重。
图像拍摄的视角能体现对图像元素的态度。宣传片中的拍摄视角分为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整体展现出我国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宏伟的大国气势。
图像中的情态由图像表达手段如色彩亮度等体现。该宣传片中场景使用的高亮度较多,给人以视觉冲击。
三、结语
“北京八分钟”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宣传片,集合了多元素社会符号,阐明了我国对2020北京冬奥会的美好愿景,动态地展示了我国冬奥会的理念,此宣传片让受众对中国的大国形象有了更宏观的认识,更加明确了2020北京冬奥会内涵。符号资源的综合运用不是简单的叠加,需要感官的协同配合才能使观众的接受度和认同感不断提升。通过视觉语法的三个层面的探索得出此宣传片展现了中国现代化、和谐化,富有文化底蕴的国家形象。尽管对于视频语篇分析理论还尚未成熟,本文是对视频语篇视觉语法分析的又一次大胆尝,分析还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笔者认为宣传片的多模态分析是有很大的空间和价值的,本文仅从视觉语法层面对其进行了剖析,不够深入,可以考虑从模态间的协同深入探讨,值得继续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 陈俊.多模态语篇的视觉语法视角解读———以一则 “亚投行”政治漫画为例[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6,( 8).
[2] 耿敬北,陈子娟.文献纪录片的多模态动态语篇分析———以《指点江山: 毛泽东诗词故事》之《沁园春 长沙》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 3).
[3] 魏博文, 李春姬. 视觉语法视角下“一带一路”宣传片的多模态分析[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7(1).
作者简介:陈雅(1994年--),女,湖北洪湖,硕士研究生在读,学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