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都人管办丧事守灵时打麻将叫“打殇火”,这是文绉绉的写法,或许写成“打丧火”更正确。据说古时的成都人就流行“打丧火”,后来官府不准民间玩麻将和扑克牌,这一风俗便消停了若干年。大概是改革开放后,成都人又开始“打丧火”。起先规模较小,后来发展到在屋外“扯场子”,人越聚越多,时间越打越长,现在最少也要三天三夜;不光打麻将,也“斗地主”;不光“打丧火”,还“打喜火”,连孩子的“满月酒”也打:而且已经不用自己支棚子了,一个电话,专业的婚丧礼仪公司便上门服务,同时带来足够的麻将和麻将桌。
“打喜火”不敢太嚣张,“打丧火”则可以肆无忌惮——占据了小区的绿化带或街道,放着哀乐(也有放流行歌曲的),麻将搓得稀里哗啦,居委会和被殃及的邻居碍于对死者家属的同情,强忍着噪音,睁只眼闭只眼,没人愿意出面干涉。于是“打丧火”堂而皇之地合情合理,并愈演愈烈,成了一道风景线。
我也打过很多回丧火,现在回想,“打丧火”也有道理——如果不打,大家最多坐上十几二十分钟,对死者遗像鞠几个躬便告辞走人。灵堂则显得冷清,家属的心情会越发悲痛,死者也显得没有面子。于是“打丧火”在娱乐中举丧,在哀乐中娱乐,一举两得。成都人天生是打麻将的料,只要有麻将打,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打上三天三夜不下桌根本不在话下。
“打丧火”最大的特点是不择人,认识不认识的都可以拼成一桌,没有亲疏远近,没有高低贵贱,绝对人人平等,大家在麻将桌上得到了久违的尊严。
不过严格说来,“打丧火”也有问题,如果是百岁的老者善终,叫“喜丧”,打麻将、玩扑克还能理解。要是一般的亲人死了,家属都非常悲伤,在这种气氛下,玩几天几夜的麻将,有点不对头吧?尤其是那些和死者关系不熟,纯粹是跑来打麻将的人,在他们心里,哪里有半点哀悼之心?只见他们专注于麻将的输赢,忘乎所以地吆三喝四,半夜里家属还得伺候这些人宵夜,好烟好酒供着,热茶冷瓜子续着,临了还要再三道谢,真不知道何苦来着。
2010年,政府搞了个《四川省城乡容貌和环境卫生条例》草拟稿,其中拟禁止在小区里搭灵堂,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准打丧火,这还了得!大家纷纷气愤地说,哪家不死人?不准打丧火太不人道了!干脆规定不准死算了!其实规定也只是“不准在小区设灵堂”,并不敢规定不准打麻将。
事实上,“打丧火”的现象不是成都独有,全国各地都一样,尤其是落后地区打得更厉害,好像北京上海等地就很少见到把灵堂设在户外的情况。在深圳多年,我就没有见到过“打丧火”的。只是没有想通,不打丧火,那他们干吗?干坐着?干坐着是在哀悼逝者,打麻将斗地主通宵闹腾算哪门子“寄托哀思”?
“打喜火”不敢太嚣张,“打丧火”则可以肆无忌惮——占据了小区的绿化带或街道,放着哀乐(也有放流行歌曲的),麻将搓得稀里哗啦,居委会和被殃及的邻居碍于对死者家属的同情,强忍着噪音,睁只眼闭只眼,没人愿意出面干涉。于是“打丧火”堂而皇之地合情合理,并愈演愈烈,成了一道风景线。
我也打过很多回丧火,现在回想,“打丧火”也有道理——如果不打,大家最多坐上十几二十分钟,对死者遗像鞠几个躬便告辞走人。灵堂则显得冷清,家属的心情会越发悲痛,死者也显得没有面子。于是“打丧火”在娱乐中举丧,在哀乐中娱乐,一举两得。成都人天生是打麻将的料,只要有麻将打,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打上三天三夜不下桌根本不在话下。
“打丧火”最大的特点是不择人,认识不认识的都可以拼成一桌,没有亲疏远近,没有高低贵贱,绝对人人平等,大家在麻将桌上得到了久违的尊严。
不过严格说来,“打丧火”也有问题,如果是百岁的老者善终,叫“喜丧”,打麻将、玩扑克还能理解。要是一般的亲人死了,家属都非常悲伤,在这种气氛下,玩几天几夜的麻将,有点不对头吧?尤其是那些和死者关系不熟,纯粹是跑来打麻将的人,在他们心里,哪里有半点哀悼之心?只见他们专注于麻将的输赢,忘乎所以地吆三喝四,半夜里家属还得伺候这些人宵夜,好烟好酒供着,热茶冷瓜子续着,临了还要再三道谢,真不知道何苦来着。
2010年,政府搞了个《四川省城乡容貌和环境卫生条例》草拟稿,其中拟禁止在小区里搭灵堂,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准打丧火,这还了得!大家纷纷气愤地说,哪家不死人?不准打丧火太不人道了!干脆规定不准死算了!其实规定也只是“不准在小区设灵堂”,并不敢规定不准打麻将。
事实上,“打丧火”的现象不是成都独有,全国各地都一样,尤其是落后地区打得更厉害,好像北京上海等地就很少见到把灵堂设在户外的情况。在深圳多年,我就没有见到过“打丧火”的。只是没有想通,不打丧火,那他们干吗?干坐着?干坐着是在哀悼逝者,打麻将斗地主通宵闹腾算哪门子“寄托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