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use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音乐 阅读教学 文本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A-
  0036-0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入情入境,促进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活动。而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和渲染氛围,就可达到此目的。音乐是创设情境较为理想的载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音乐,要重视适用性,加强实效性,讲究严谨性;音乐要与文本的情感吻合,要注意播放音乐的时机及音乐的完整性,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一、音乐要与文本的情感吻合
  音乐原创者总是在一定动机及情感基础上开展创作活动,章节旋律的变化也是为音乐主题而服务,反映了创作者的情感变化。音乐也因不同的主题而呈现出不同的基调和风格,或舒缓,或激昂,或哀怨,或欢快。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为课文内容进行音乐的量身定做。因此,音乐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能只从自己对某种风格音乐的喜好出发,必须努力钻研教材,吃透课文内容,有时甚至要对课文中每一句话都进行斟酌。教者必须考虑课文内容所呈现出的情感基调,音乐的风格必须与之和谐统一。在情感基调一致的前提下,还必须注意音乐旋律的变化与课文内容情感的变化是否契合,节奏的轻重缓急是否恰到好处。一篇文章随着作者情感的起伏,有时悲伤,有时欢快,不可能有一首乐曲能够完全契合。这时,就必须用不同的音乐来配不同的文段。
  如《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前半部,苏轼在中秋佳节思念弟弟,继而埋怨月亮,内心郁闷,朗读这部分内容就可以选用较为哀怨的音乐。而课文后半部,苏轼明白了世事本就这样,不可能十全十美,心情也变得轻松起来,朗读这部分内容就可选用较为舒缓的音乐。当然,不同乐章之间的衔接要自然,这样所选音乐才能发挥功效。
  二、注意播放音乐的时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完整的情感过程,包括主观体验、生理反应、表情动作三个层面。阅读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思维想象、情感朗读等教学活动时,音乐的成功运用确实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想象,以及情感的表达。因此,音乐的运用必须首先激活学生的主观体验,触动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心理变化。否则,音乐的使用只会沦为一种形式,给人以作秀之感。在平时的听课中,这样的情形常能看到:学生已经在读课文了,教者忘了放音乐,而在学生读了大半内容的情况下,又忽然放出了音乐。如此做法,让学生感到莫名其妙,教师没有利用音乐先行做好情境氛围的创设,学生没有产生一个与之相符的心理状态。在学生读书时放出的音乐,只是成了一种单纯的“伴奏”。音乐和学生的朗读两者之间无法和谐统一,自然毫无美感,甚至可说是一种噪音。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情感体验的激活不可能有成效,只是为用音乐而用音乐。因此,教师要注意播放音乐的时机,在合适的时候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性,使其投入到文本的意境中来。
  三、注重音乐的完整性
  音乐和语言文字相比,它对人心理产生的作用更直接、更有效。课堂教学中,教者除了致力于创设氛围,还要注意保护和珍惜这种精心营造的氛围,不要随意破坏或干扰学生的情感活动。如《船长》这篇课文,哈尔威船长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后,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大海。一位教师教学这一段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哈尔威船长生死关头舍己为人的精神,以及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运用音乐创设情境。可以说,当时音乐手段的运用达到了效果,教者声情并茂的朗读和音乐结合得很完美,教室里充满了凝重的气氛,哈尔威船长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充溢着所有人的心田。然而就在教者朗读结束时,只听“喀嚓”一声,音乐戛然而止,正沉浸在情境中的学生猛然将头转向声音传来的方向,原来是教师关掉了录音机。而就在那声刺耳的“喀嚓”之后,教师之前苦心营造的氛围业已消失。其实,从技术层面来看,教者只要将音乐音量降低,让它慢慢淡出即可。当然,在一个教学环节结束后,若已不再需要音乐,也要适时停止,不能让教学在不必要的音乐“伴奏”下继续进行。
  总之,音乐是阅读教学重要的辅助手段和方法,是学生情感和思维的活化剂。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恰当地运用音乐,就能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责编 黄鸿业)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赋予了培养学生空间感、开发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理解能力的使命,同时新的教育理念也要求学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深化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活化理解。通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课堂教学的本质是组织学生学习,而教学设计只是一个教学构想,即使教师进行了深入调查,也无法完全弄清所有学生的情况,学生总难免会出现意料之外的“错误”.巧妙转化课堂生成的“错误”是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手段.[关键词]课堂;生成错误;转化[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
让学生掌握用轴对称变换的方法, 解决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路径问题, 教师题目分析到位, 将问题转化明确, 从而让学生把握住重点, 明确好方向.教师还做好引导, 引领学生总
[摘 要]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地理课标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以现实生活中的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环境为出发点,采用“走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提高地理实践力。  [关键词]地理;户外考察;高中生;地理实践力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在初中阶段,如何抓好毕业班班级管理,对于许多新任教师来说,确实是一个难题。班主任可以从组建班干部抓起,发挥科任教师的作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解决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毕业班;班级管理;凝聚力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1-0085-02  前段日子,我在网上和许多同行聊起初中毕业班班级
【关键词】数学课堂 操作品质 指导 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A-0021-01  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给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许多变化:学生的被动接受少了,主动探索多了;机械记忆少了,合作交流多了;冥思苦想少了,操作演示多了。那么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如何对操作环节做好引导,提升操作的品质呢?本文结合实例简单加以剖析。  一、引导学生产生
在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有关化学方法的内容,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是以化学基础知识为载体的。如果离开了这一载体而专门介绍方法,固然可以将各种方法的性质、特点、操作程序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是,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广大师生的一大难题,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教师应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一、强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地开发课程资源。”为此,教师在唱好课堂教学重头戏的基础上应拓展延伸。教师可以把每一篇课文作为一个支点,大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