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探究性试题的特点和备考建议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ndf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高考语文将增加探究能力层级的考查。探究是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本文通过对近年各地高考语文试题中有探究性质题目的分析,谈谈今年高考语文探究性试题的基本特点并提一些备考建议。
  
  一、探究题的考查依据和范围
  
  考纲对探究的解释是: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所谓疑点难点,应该是指可以多元解读的地方或有争议的问题,可以由文本向外延伸的话题。这主要考查学生的认识、观察、分析、想象等能力。
  考纲还对两类文本的探究内容做了比较具体的规定。第一,文学类文本:(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第二,实用类文本:(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3)探究文本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近年来探究性试题分析
  
  近几年有些省市的高考试题已经颇具探究特点,研究这些试题,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1.2004年北京卷阅读题第22题:“试就本文所说的‘通才’问题,举例谈谈你个人的看法。要求: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
  这道题的依据是原文中的几段话:“中国人讲究触类旁通,崇尚琴棋书画兼能的通才,即使纯画家也要‘诗书画印’样样精通。但西方强调的是解析与分类,不推崇全能,因而各种艺术之间的‘壁垒’就很难逾越。”“我想,才能应包括人的灵性与悟性。人对各种艺术是能通感的,从通感到‘通才’并不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
  该题开放性强,考生发挥的空间大,根据文意可以从社会需要不需要“通才”、人能不能成为“通才”、怎样成为“通才”等方面去讨论,并举文本外的典型例子加以证明。允许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如果肯定,可以联系文本中提到的学科间渗透、影响、促进的观点加以发散,并融入自己的见解,可以以王维、苏轼为例,他们的文章、诗词、书法均有极高造诣,还可以以鲁迅为例。
  2.2005年辽宁卷阅读题《切梦刀》第22题:“如果将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这是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所以,答案提供了两种意见:(1)不删好。最后一自然段点明并深化了主题,这可以使文章立意显豁,直接而充分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五百,两套烧饼”的叹息将“烧饼”与“切梦刀”的价值并置比照,进一步消解了“切梦刀”抚慰心灵、疗治伤痛的意义。(2)删掉好。这样可以避免将作者的主观情感直接呈现出来,使文章含蓄,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思考与想象空间。“贵来!”“惘惘然而去”,用金钱衡量“切梦刀”的价值,且言其贵,已经传达出对“切梦刀”意义的怀疑和否定,文章结构至此已经完整,表达也已清楚。(以上两种答案,答出其中一种即可。)
  3.2006年山东卷《文赤壁》阅读第19小题:“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
  考生可从为人、为文、为官等方面去认识评价(三方面或一方面均可)。评分标准是:满分6分,认识阐释合理、评价有个人观点、语言表达流畅,三方面各2分;不联系原文、出现常识性错误,适当扣分。
  这道题结合文本内外的知识,既发掘了文本的丰富意蕴,又考查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考生观点可以取自文本,也可以是自己的,最重要的是认识、评价要有依据。比如指出苏东坡在其坎坷人生中所表现出的豁达乐观、坚忍不拔的思想性格之后,最好结合其诗文或经历给予论证,再谈谈他人品、作品的影响。
  上述几道题一般都结合了文本内信息和文本外知识,前者是引子、前提,后者是延伸、扩展;考查的是学生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思考,从而体现考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另外,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看学生有无独特的见解。
  新课标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里的素养超出了知识与技能的范畴,包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情感态度等。学校不应只培养合格的技术型人才,还应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人。探究则是实现新课程目标极其重要的手段。探究要立足文本,从文本中发掘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去实现创作主体、学习主体之间在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对话。
  
  三、探究性试题的特点
  
  探究性试题一般出现在选考题中,约占6分。依据考纲规定,我们可以按类别对探究性试题的内容和形式作些分析。
  文学类作品探究题,侧重在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理解上,比如对主题的不同看法,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作品体现的情感价值的评价等。从写法上设题,则会考虑小说情节设置是否合理,人物塑造是否成功,散文选材、结构是否得当等。
  如对《宝玉挨打》这篇课文,我们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般评论认为,小说节选表现了代表封建家长制的贾政对渴求摆脱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自由的宝玉的严重摧残。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说说你的理由。”这道题无论怎么答,都要联系背景,揣摩人物心理,融入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很有探究意义。不同见解更能体现课程目标的要求,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批判性。
  笔者曾命制秦牧散文《船的崇拜》的探究题:“现在生活的进步使海南岛黎族人民原来居住的那种船形屋消失了,现在都是一律的砖瓦房。你对这种现象持怎样的态度?为什么?”
  这道题涉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应该说比较深刻。考生不但要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而且还要看到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参考答案是:砖瓦房是居住条件的改善,然而船形屋是黎族人民用以纪念海上漂泊的祖先的,凝聚了他们对船的热爱。从文化意义上看,船形屋的消失是一种传统(居住)文化的沦落、一种民族(追宗)情感的淡化。我们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要注意保护传统文化。(答出船形屋的意义2分,答出损失2分,表达顺畅1分。仅停留于“遗憾”之类的情感表述,至多1分。相反意见,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实用文一般选择消息、通讯、访谈、传记等文体,侧重从新闻价值、人物品行、访谈话题等角度命题。
  例如作家韩少功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无法无天’。无法就是没有法制,无天就是没有宗教。仅有的一点佛教、道教也很容易变成一些吃喝玩乐的东西,是一种很实用的送子娘娘、财神爷等等,而没有真正的宗教。当然你也可以说这一点使中国人很有活力。这是两方面的东西,到底在将来会起到哪一种作用?”
  据此设计的问题是:“韩少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无法无天’,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和对文意的理解,你认为韩少功这样推断的理由是什么?这种‘无法无天’的文化到底在将来会起到什么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抑或是二者兼而有之?请简要说明。”
  题目提取文中的重点让学生探讨,文本中提供了部分信息,但还不够,考生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才会得到比较正确全面的答案。答案既在文本内,又在文本外。这里提供一个参考答案:(1)韩少功认为传统文化中没有法制,没有宗教,是因为中国文化独尊儒术,宣扬以仁义治国,法家不被重视(或:中国实行封建专制,皇权至上),而宗教则被当作实用的东西用来祈求富贵。(2)积极意义:可以使中国人很有活力,不受束缚,勇于挑战,开拓创新。消极意义:缺乏法制观念和宗教的约束,给社会秩序带来冲击。(意义可答一个方面,也可答两个方面。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由此可以看出,探究题多半要求考生谈对某种观点的看法。
  
  四、备考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依据课文设计相应的探究题,组织学生训练。
  如粤教版必修第二册的课文《门》后的课后练习:“关于‘关门’的意义,……有人认为这些论述互相矛盾,你同意这种看法吗?”又如必修五《城南旧事》课后练习四:“如果小英子要给‘厚嘴唇的人’写一封信,请你与同学们探讨她会写些什么。”再如必修五《访李政道博士》课后练习:“参照本单元的《访谈的技巧》,看看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提问方式。如果让你继续采访,你想问什么?如何问?”教师还可以把问题具体化,如:“读完新闻访谈《访李政道博士》后,请你就目前国内中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向李政道博士提一个问题,并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设计合乎李博士思想的回答。”
  备考时可选取一些热门话题交给学生讨论。如姚明和刘翔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市小学课本里的《狼牙山五壮士》被撤换、青少年自杀现象,等等。可以把问题分到大组,由各组分成意见相对的两派,讨论交流后再到班上辩论,要求发言人先明确观点、态度,用道理或事例展开论证,使学生获得思维和语言的训练。注意在课堂上、平时的阅读中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强调学生在阅读思考中多问“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说,这样写这样说的意义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效果、价值是什么?
  2.利用高考已经出现的类似题型进行规范训练,集体讨论,组织答案,要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精选各地模拟考试中的题目进行训练。
  3.回答探究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如果问“是否同意”“是否合理”之类的问题,应该先明确同意与否、合理与否。有些答案明确态度就给分。
  (2)对是否同意、是否合理的判断,应选择自己觉得有理有据的一面作答,如果两面皆可,最好肯定原文存在的事实。一般而言,存在即合理。如“这个结尾是否多余”“作者的看法是否偏激”,以“不多余”“不偏激”较为稳妥。
  (3)观点、态度的选择一般要符合社会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不要标新立异。如“有人认为屈原的这种爱国主义思想是褊狭的,联系文章说说你的认识”,若理据不充分,最好否定“褊狭”说,这样回答人们易于接受,且现成的理据多。
  (4)分点分条论述,而且用数字序号或分号表明。阅卷是按点给分,条理清楚则容易辨识;如果逻辑紊乱,前后颠倒,往往被漏看,就得不到“表达顺畅”的分。
  (5)看清题目要求,多采集文本中的信息作答,特别是对文章主旨、文中形象的理解与评价,要以文本为依据,与作者保持基本相同的价值取向和情感倾向。
  以上是基于某些考生对观点拿捏不准、理据不充分而言的。我们鼓励有思想、有个性的考生想人之所未想,道人之所未道,但必须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其他文献
[摘 要]基于现有统编教材编写实际,关注编写体例及单元内各板块内容信息,以单元语文要素落实为教学主线,联结思考,解析与确立单元语文要素落实中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并分解目标,构建以“核心问题解决”为主要形式的单元整合式板块教学模式,是单元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研究的一个有益探索。  [关键词]单元资源;语文要素;整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
[摘 要]“儿童的江湖”是儿童精神和文化世界的隐喻。“童化作文”本着对儿童立场的充分认知和尊重,为解放儿童言语生命的使命而来,为发展儿童的言语生命而教,让习作教学中的儿童变得主动,让习作教学的过程变得生动,让儿童的言语走向灵动。  [关键词]儿童江湖 童化作文 布道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10  何谓江湖?《现代汉语
随着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汉语不可避免地也受到了其他民族语言的影响。时至今日,外来词越來越常见,已融入大众生活的角角落落。对于汉语外来词应用和变化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关注。由中国语言学理事史有为教授编写的《汉语外来词》,可谓是汉语外来词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佳作。笔者在开展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家国情怀、世界眼光结合下的汉语外来词的民族文化心理研究”(2020SJA0550)时,对该书作了重点研读
陪孩子还是陪手机?这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的普遍问题。美国密歇根大学和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一篇研究报告,被认为是对父母来说最重要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父母在与孩子一起进餐、游戏、聊天、运动时看手机和平板电脑越多,孩子越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如过度敏感、性急、多动、爱抱怨等。  有家长以为,只要人在孩子身边就是陪伴,其實那仅仅只能算是“陪着”,根本没有投入完全的精力去和孩子相处,更谈不上了解孩子,怎么能够理解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是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伴随着新课程改革,一些原汁原味的文言文走进了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给沉寂已久的文言文教学领地带来了几丝悠悠古韵。然而新教材一个轮回之后,再回首文言文当下的教学现状,不难发现:小学文言文教学课堂充斥的仍是以“小学的瓶”装“中学的酒”,文言文这位“古典美人”已然成为中学“下放”于小学时间段的一种铺垫和过渡,带着浓浓的中学化倾向而“误
在经营班级读书会的历程中,我可以明显感觉到学生的成长与改变。他们读完整本书后,在读书会上自由、平等、开放地进行讨论、对话、交流,从中享受到恬静独享与开放共享的乐趣。借由阅读与讨论,学生开始懂得思考,生活内涵得到提升并获得不同的知识。因此,教师除了要给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交流环境之外,交流活动的设计优差也是读书会成效是否显著的关键。本文试以《〈鼹鼠的月亮河〉班级读书会》为例,来谈谈组织班级读书会活动
顾名思义,“戏剧补白策略”就是利用教育戏剧进行阅读补白的教学过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内容都围绕着人的生活和经历,由不同的角色和事情穿插组成,留白处往往出现于角色面对困惑、矛盾、挣扎等两难处境的情感激荡处,“戏剧补白策略”就是要把价值、道德和情感的交战透过理解、想象、创造,以戏剧的形式展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与文本、角色、作者互动,并糅合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进行阅读的再创造。“戏剧补白策
[摘 要]神话故事的教学既要关注文本的人文特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要带领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帮助学生理清故事顺序,通过搭建支架,引导学生有序具体地讲述;通过主问题贯穿,引领学生品悟神话的魅力,把握神话的文化内涵;通过移情想象,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大胆想象故事,让关键词有活力、有温度、有鲜活的画面感;通过激发内需,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创
[习作内容]    在和同学互相介绍家乡的景物时,你一定受到了一些启发。比如,有的同学观察得特别仔细,能说出景物的特点;有的同学能按一定的顺序,说得很清楚;还有的同学充分表达了热爱家乡的感情。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写家乡的景物。写的时候注意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如果对其他地方的景物特别感兴趣。也可以写。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并积极回忆家乡的
家,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一个重要的地方。我们崇尚什么、遵守什么、追求什么、反对什么,都与家庭文化息息相关。 杨敏的家庭,是一个以爱为核心、人人羡慕的模范之家。他们用点点滴滴的生活态度诠释了热心家乡发展、乐助邻里、和睦一家亲的真谛。  家住庆阳市合水县乐蟠路社区的杨敏独自一人带着儿子,全家仅靠她平时打工的收入和低保金来维持生活。  这个家庭几十年来在生活中相互照顾、相互信任;在工作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