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自名,必有深趣——李邕书史地位及其行书创变价值刍议

来源 :文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NT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唐盛世创造了诸多领域的巅峰,书法即是其一。李邕行书亦以独特的创变方式,暗合于盛唐奋发向上的浪漫主义情调,在唐代书法发展走向中担当着一个不易觉察的"拨转者"角色。这种创变体现在其专注于以行书入碑,使行书用途发生社会普遍性的转移;突破藩篱,改革行书笔法;强调个性结字之法,突出心性与结字体势上内在关系的一致性诸方面。他的书法极具"表情"特征,强调个体心性与自身特色,在初唐"二王"书风藩篱之下异军突起,树起与姿媚相抗行的审美标杆,形成另一种倔傲而沉雄的个性审美新范式。他的书法抒情表意的艺术特性,在"行书"上得以具象化,并在碑刻实践中得以推广,这在中国书法史、艺术史,乃至文化史上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他文献
邹城市看庄镇、中心店镇、峄山镇、香城镇等6个镇,利用拱棚常年种植春马铃薯2000公顷左右,产品远销广东、新疆、上海、北京、香港等地。每667m^2产春马铃薯2000kg-3000kg,售价1.4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新世纪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迫切需要.在各方面的创新中,理论创新是前导和基础.
根据1998~2004年连续7年对河南省45个土壤肥力监测点的监测结果,以及对645个土壤样品12个项目的分析化验,已初步掌握了河南省近年主要耕地类型的肥力变化状况。结果表明,与第二次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能不融入国际社会,都不能不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对外开放,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国